我有个同事叫梁然:他靠 AI 写代码,但依然每天加班

AI IDE+AI 辅助编程,真能让程序员 “告别 996” 吗? 2.5w人浏览 40人参与

我有个同事,叫梁然。
33 岁,10 年 Java 开发经验,做过微服务,卷过支付系统,现在在一个中型互联网公司当主程。去年下半年,公司强制推广 GitHub Copilot,所有人 IDE 里都要装,目标是“提升研发效率,减少人力成本”。

梁然是第一个用得最溜的。

AI 写代码是真的快

“你看我现在写 controller,根本不用自己打字。”他有点兴奋地给我演示,“就写个 getUserDetail,下面基本上就补全好了,参数解析、调用 service、异常抛出,全都顺好了。”

他是那种会研究效率工具的人,Prompt 写得比业务注释还仔细。每次我们 review 代码,他的提交都是最完整的,不仅写得快,还看起来整洁、规整,测试也齐全。

用他的话说,“现在写代码像玩乐高,你给出意图,AI 来搭积木。”

但 AI 并没让他下班更早

真正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某天晚上快 10 点,我去茶水间热饭,碰到他。他正一边调接口一边和测试讨论 bug。

“不是说你 AI 写代码特别快吗?怎么你还这么晚?”

他苦笑了一下,说:“快是快了,但也带来新麻烦。”

后来我们聊了很多,我才真正理解,AI 写代码这件事,在实际开发流程里,远不是简单地“更快”两个字。

AI 帮你生成代码,也可能帮你制造问题

梁然说,自从用了 Copilot,他确实省掉很多重复工作,比如封装通用方法、拼 SQL、甚至写测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

  1. 业务逻辑的思考被稀释了
    他说他有时会“跟着补全走”,没太多停下来思考数据边界或调用顺序。“代码写完了才意识到,我没想清楚用户状态的判断逻辑。”

  2. 团队协作出问题
    他有一次补全出一个工具类,看起来很好用,但实际上逻辑有 bug。因为生成的代码结构工整,大家默认他认真写的,没人深看。直到上线后才被用户测出边界问题。

  3. 审美疲劳
    “AI 会写得很像,但不是写得最好。”他举例说,有时 Copilot 会推荐旧项目的设计模式或冗余代码,“久而久之你会变懒,不太想去思考有没有更优方案。”

  4. 上层结构问题 AI 根本帮不上
    他在重构一个旧系统时,需要思考微服务拆分方式、缓存层策略、限流和事务机制,Copilot 完全帮不上忙。“AI 只会在你写出一个函数名后,猜你接下来写啥。你要是没想清楚这整个业务要怎么拆,它就无能为力了。”

管理者以为效率提升了,其实只是把问题转移了

公司那边倒是挺满意,开发进度条确实走得更快。但梁然发现,后期 bug 增多、review 更痛苦、测试覆盖压力更大。开发时间是省了,但测试、修复、协同的时间多了出来。

“好像我们不是把工作变少了,而是把工作堆到了流程后面。”

他说这话的时候,我忽然意识到一个问题:AI 可能优化的是局部效率,但不代表整体生产力就提升了。

他现在怎么用 AI 工具?

“用,但不能依赖。”他说。

梁然现在把 Copilot 当作“快速起稿”的助手。写一个新模块时,他会先手动写注释,设好结构,然后让 Copilot 补一些中间实现逻辑。生成后,他总是亲手逐行过一遍。

他也提醒我们,不要让 AI 影响我们的架构判断力。“不然你早晚会变成一个拼图工人,而不是工程师。”

结尾:AI 编程不是终点,它是一个新的入口

我们都想摆脱加班,但不是靠工具,而是靠流程、组织和认知方式的全面升级。AI 是好工具,但它不是压榨出来的效率的解药。

有时候你写得更快了,并不代表你可以更早下班。
就像梁然,他的 Copilot 一直在进化,但他也越来越清楚:只有人和工具之间的边界想清楚了,效率才是真正的增益,而不是表象。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