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基于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和超高速摄像技术,建立了VIC-3D超高速数字图像相关实验系统,并 应用该系统和UV平板打印制斑技术,通过在聚碳酸酯(PC)平板试件上进行爆破模型实验, 分析了爆破应变场的演化过程和衰减规律。结果表明,爆炸产生应力波的表现形式以压缩 波为主、剪切波为辅;随着应力波在试件平面内的传播,应力波频率由高频向低频衰减,应力 波能量逐渐耗散。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爆破模型实验的动态过程进行模拟,数 值模拟的变形演化规律与模型实验结果基本吻合,验证了超高速数字图像相关实验系统对 爆炸问题的研究具有良好的适用性。
关键词数字图像相关方法;高速摄像;爆炸;应变场;应力波
系统介绍
VIC-3D超高速数字图像相关实验系统主要由超高速相机、计算分析系 统、照明系统、爆炸加载装置和同步控制系统组成。
超高速相机:一种新型 的μCMOS传感器超高速相机Kirana-5M逐渐成熟,拍 摄速度为5Mf/s,图像分辨率为924×768 pixel;
美国CSI公司的VIC-3D系统,采用标准化的平方差相关函数进行相关计算,具有 自动标定图形缩放系数的功能,对光线明亮变化不敏 感,能在满足精度和计算速度前提下进行最优的计算;
闪光灯为FH-500型氙气灯,可以实现40 μs达到最强照明亮度,并持续2ms的恒定光强时间;
爆炸加载装置系自主设计,采用自制药包(一般为 叠氮化铅),置于试件上的预制炮孔中,药包内埋设引 爆线,通过螺栓的拧紧对加载头施加压力,从而夹紧炮 孔,炸药由同步控制系统中的脉冲打火器引爆
图文解析
实验参数确定 试件及相关参数。试件采用300 mm×300 mm×8 mm的PC板,其纵波波速vp =2125 m/s,横波波速vs = 1090 m/s,弹性模量Ed =3.595 GN/m2,泊松比υd =0.32。在试件中心加工直径d=6 mm、深度h=6 mm的炮孔。炸药为叠氮化铅,质量80mg,装药密度ρ0 =2.51 g/cm3。散斑及相关参数。散斑质量是决定数字图像相关 计算精度的重要因素之一。通常而言,散斑直径范围 在3~7个像素最优,本实验综合考虑试件尺寸300mm× 300 mm、相机像素924×768 pixel等因素,确定散斑直径 2mm。在试件表面喷涂黑白哑光漆以形成随机散斑的 传统方法,操作简便,但散斑质量受喷嘴大小、喷漆粘性、喷涂时间、喷涂方向以及操作者熟练程度等因素的 影响,制作的散斑存在个别散斑点极大或极小、散斑分 布密度不均匀等问题,导致实验误差较大或失败。另 外,常用的手工点斑法效果相对较好,但这种方法费时 费力,散斑密度不易控制,且更适合尺寸较小的试件。本实验采用计算机辅助制斑方法,首先以计算机模拟 设计散斑样式,然后利用UV平板激光打印技术将所设 计的散斑图样打印到试件表面。散斑点直径2mm,散 斑密度75%,散斑不规则度75%。单炮孔散斑打印到 试件上的显微照片和炮孔中心及监测点如图4所示。
应变场演化过程
实验中高速相机拍摄了180张图像,对数字照片进 行标定,缩放系数为0.35766 mm/pixel。将炸药起爆时 刻设为0μs,VIC-2D计算时子区大小设为29×29 pixel, 步长设为7,选择标准化平方差相关函数和Optimized 6-tap B样条插值方法进行计算。整个试件呈轴对称分 布,为了便于描述和分析,建立以炮孔中心(图4(b))为 坐标原点的坐标系,并在y轴上布设3个虚拟监测点, 坐标分别为P0 (0, 4)、P1 (0, 7)、P2 (0, 10)。通过实验可以直接得到试件平面内水平方向、竖 直方向、剪切方向的全场应变和最大主应变云图。由 于对称性,这里重点对竖向应变eyy 和剪切应变exy 进行 讨论和分析。实验所得竖向应变和剪切应变云图如图 5所示。炸药起爆后,15 μs时,爆炸应力波进入观测 区。22 μs时在炮孔周围形成明显压应变区,同时炮孔 周围也出现了明显的拉伸应变区,证明在径向压缩变 形的同时,在切向上会产生拉伸变形。随着应力波的 向前传播,49 μs时,整个压缩波完全进入观测区。58 μs时,压缩波的后面出现了1个明显拉伸变形区,说明 爆炸应力波由1个压缩波和1个拉伸波组成。87μs时 爆炸应力波传播到试件边界处,并发生反射,入射压缩 波变为反射拉伸波。105 μs时,反射拉伸应力波再次 进入观测区,并与入射拉伸波在观测区域内相遇并叠 加,在试件边界处产生更大的拉伸作用。113μs时,反射拉伸波的波峰与入射拉伸波的波峰相遇叠加。131 μs时,入射拉伸波反射后再次进入观测区,变为反射压 缩波,同时反射拉伸波与爆生气体的准静态作用产生 的压缩变形区相遇,由于应力波传播过程中的衰减,此 时的反射拉伸应变波峰值为500με,远小于静态压缩 产生的压缩应变1300 με。随着应力波的继续传播、反 射、衰减、叠加等,试件平面内应变云图越来越紊乱。从剪切应变exy 云图上可以看出,在炮孔水平径向方向 上,剪切应变值一直很小(最大为300με),也说明爆炸 产生的应力波以压缩波为主,剪切波的作用较小。
采用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爆破实验的动态 过程进行有限元数值模拟,结果如图6所示。可以看 出,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实验中的变形演化规律基本与 模拟结果吻合良好,只在时间节点选取方面略有差异。提取51、67 μs两时刻P0 和P2 连线上各点的竖向应 变eyy ,得到如图7所示的波形。51 μs时,P0 、P2 连线段 显示1个完整的正弦波,波长为47mm。67μs时,波形 发生变化,波长变长,P0 和P2 连线段只能显示1/2波长, 此时的波长为66mm,增长约40.4%。弹性应力波在介 质中的传播速度为常数,波速是波长与频率的乘积,从 51~67 μs,波长增加,则波的频率就会相应减小。说明 随着时间的增长,介质中的应力波由高频向低频衰减, 造成应力波能量的损耗,这符合应力波传播过程中的 能量衰减规律。
提取51、67 μs两时刻P0 和P2 连线上各点的竖向应 变eyy ,得到如图7所示的波形。51 μs时,P0 、P2 连线段 显示1个完整的正弦波,波长为47mm。67μs时,波形 发生变化,波长变长,P0 和P2 连线段只能显示1/2波长, 此时的波长为66mm,增长约40.4%。弹性应力波在介 质中的传播速度为常数,波速是波长与频率的乘积,从 51~67 μs,波长增加,则波的频率就会相应减小。说明 随着时间的增长,介质中的应力波由高频向低频衰减, 造成应力波能量的损耗,这符合应力波传播过程中的 能量衰减规律
监测点应变曲线
提取3个监测点P0 、P1 、P2 的应变-时间曲线,如图8 所示。可以看出,P0 、P1 、P2 点的exx (炮孔切向应变)主要 表现为拉应变,这是径向压缩波在切向方向上产生的 拉伸效应。随着距离炮孔的位置越远,该拉伸应变不 断衰减,其中最大拉应变值为807 με。距离炮孔最近 的P0 点的拉应变在后期基本维持在650 με的水平,这 图7 P0-P2 段波形 Fig. 7 Oscillo graph of P0-P2 主要是由于爆生气体准静态压缩作用在切向上产生拉 伸效应。P0 、P1 、P2 点的eyy (炮孔径向应变)主要以压应 变为主,同时出现了拉应变,进一步说明爆炸应力波由 1个压缩波和拉伸波组成。由于P0 点距离炮孔最近,爆 科技导报2018,36(13) www.kjdb.org 63 生气体的准静态压缩作用导致P0 点的拉伸应变被抵 消,在整个观测时间内P0 点径向始终处于压缩应变 区。P2 点距试件边界最近,压缩波经自由边界反射后变 为反射拉伸波,反射拉伸波最先与该点作用,使得120 μs时P0 点出现第二次拉伸变形,该反射拉伸波产生的 最大拉应变为500με。
研究结论
建立了由超高速相机Kirana-5M、VIC-3D测量分析软件、爆炸加载装置、 照明系统和同步控制系统等组成的用于研究爆炸问题 的超高速数字图像相关分析实验系统。采用优化设计的爆破实验参数和UV平板激光打 印制斑技术,进行了PC平面模型试件单炮孔爆破实 验,分析了应变云图演化过程,并与数值计算结果对 比,表明爆炸产生的应力波以压缩波为主,剪切波的作 用较小;随着时间的增长,介质中的应力波频率由高频 向低频衰减,应力波能量逐渐损耗,实验结果与数值计 算结果吻合良好。新建立的超高速数字图像相关实验系统,实现了对爆炸应力波的传播和衰减的深入量化研究,为研究 爆炸力学领域中被爆介质的动态响应问题提供一种新 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