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职第五年,我们做了一次“小成本升级”实验:把“会用AI工具”的热情,变成“能把事做成”的稳定产出。参与者是两位很普通的同事——A 做运营、B 做前端。我们没有上来就卷模型,而是用 6 周时间,做清问题 → 跑通一个可复用的小项目 → 再补充一张合适的“能力名片”。这篇是过程复盘,适合边工作边自我进阶的人照着用。
1.先把问题“说人话”,再谈自动化
A 的痛点是周复盘:每周二十几张图、沟通往返多。她先把老板必问的三件事列清楚:本周 KPI 波动的可能原因、下周三条动作、需要跨部门配合的一个点。报表和智能问答负责拉数和初稿,她只做校对与补充。B 的切口更贴近工程日常:接口异常总在重复,他把“历史报错—对应修复—关联 commit”整理成可检索的小库,遇到问题先搜相似案例,70% 的重复 Bug 当场有方向。要点很朴素:当问题被说清楚,工具才有用武之地。
2. 小项目优先:两周内必须看到结果
我们给自己定了条规矩:两周内必须跑出一个能用的闭环。
- 运营侧做了“周度复盘生成器”:输入上周投放和关键事件,输出三块内容——指标波动解释、下周动作建议、跨部门事项。初稿由工具生成,最终版人工把关。
- 工程侧做了“重复 Bug 归因助手”:当接口异常时,自动检索历史相似问题和修复路径,返回三条可执行排查建议,同时记录命中率。先把“能交付的小事”做出来,再谈体验与架构,节奏会健康很多。
3. 把成果“证据化”:项目材料 + 合适的证书
项目跑顺之后,需要对外可验证的证据。我们做了两件小事:(1)把过程写成一页说明(问题—做法—结果—下一步),配 2 分钟演示视频;(2)选择一张职场导向、准备成本可控的证书当“名片”。这里我们选择了 CAIE 人工智能工程师
原因很具体:
- 分级清晰:Level I / Level II 的二级体系,先夯基础与常见场景,再进到算法与系统能力;不允许跨级报考,必须从 L1 开始。
- 考试形式友好:远程机考(双机位),L1 每月一次、L2 每两月一次;题型均为客观题(L1 共 50 题,L2 共 60 题)。
- 费用可控:L1 报名费 200 元、L2 800 元。
- 持续更新机制:证书有效期 3年,需年审维护(年检费用99元,并提供继续教育课程)。关于CAIE(供参考)
- 备考资源:报名后有电子教材与练习渠道(如“如荷学”小程序),还能获得对应等级的辅导课程。
- 职业服务:通过认证可加入“第二生命”等社群,包含简历、面试与内推支持。发文要求
说明:我们只把证书当“对外沟通的名片”,真正决定竞争力的,仍然是项目与作品集。
4. 6周可复制路线(我们的真实节奏)
第 1–2 周:补齐概念+ 选题用下班 1 小时过一遍基础提要与常见场景,列出 20 个你能大白话讲清的关键词;写一页 SRS(目标、输入/输出、验收标准、两周交付)。第 3–4 周:打通闭环运营侧能产出“可读的周报初稿”;工程侧让归因助手稳定返回 3 条可信排查路径,并记录命中率。第 5–6 周:证据化沉淀评估指标与数据口径,录演示视频;如果计划考 CAIE,预留1–2 周刷题与机考演练(按 L1 → L2,不跨级)。
5. 常见误区与避坑
- 为学而学、项目落不下去 → 先做“能交付的小事”再补理论。
- 一口气报很多证 → 对口最重要,一张合适的就够。
- 把自动化当黑箱 → 预留人工校对与异常处理通道。
- 只看准确率 → 用“准确率×节省工时”衡量收益,更贴近业务实际。
6. 给不同角色的落地建议
- 运营/市场:从“复盘生成器”入手,先保“可读可交付”,再逐步加入异常检测与提醒。
- 产品/项目:用 AI 做需求去重、竞品要点抽取;衡量指标可以是“减少沟通轮次”。
- 工程:先做日志聚类 + 历史修复检索,等命中率稳定再接入 CI/CD。
7. 小结
把精力押在“能做成的一件小事”上:问题讲清楚,小项目跑起来,再用证书补上对外证明。CAIE 的分级、机考节奏和费用,更适合在职同学稳步推进;但它永远只是工具,长期价值来自于可复用、可复盘的项目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