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跨设备应用开发场景中,如何实现"一次开发,多端部署"是开发者面临的核心挑战。鸿蒙系统通过分层模块化架构,为开发者提供了清晰的解决方案。本文将深入解析鸿蒙应用的分层设计原则、模块包类型实践及分包策略,帮助开发者构建高内聚、低耦合的跨设备应用。
一、鸿蒙应用分层架构设计原则
鸿蒙应用的分层架构采用"三层架构+灵活扩展"的设计理念,将应用功能划分为产品定制层、基础特性层和公共能力层,各层职责明确且相互解耦:
1. 产品定制层:设备个性化实现
该层聚焦不同设备的个性化业务逻辑,主要包含:
- UI界面:针对不同设备屏幕尺寸和交互方式定制的界面组件
- 资源文件:不同设备的专属资源(如图片、布局文件)
- 配置信息:设备特定的编译配置和运行时参数
典型实践:
- 手机端应用可包含触摸交互优化的UI组件
- 智慧屏应用可包含遥控器适配的导航逻辑
- 车载设备可包含语音交互专属模块
2. 基础特性层:核心功能抽象
该层负责抽象应用的基础特性,遵循"高内聚、低耦合"原则:
- 特性独立:每个特性完成独立业务功能
- 接口稳定:对外提供统一的调用接口
- 灵活部署:支持按需部署到不同设备
部署形式:
- 需要单独部署的特性 → 编译为Feature类型HAP包
- 不需要单独部署的特性 → 编译为HAR或HSP包
3. 公共能力层:通用功能下沉
作为基础特性层的依赖基础,该层包含:
- UI组件库:可复用的自定义UI组件
- 工具类:常用功能工具(如网络请求、数据处理)
- 基础服务:跨模块共享的基础服务
实现形式:
- 编译为HAR包(静态共享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