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UDP协议解析
1.1 UDP协议功能介绍
-
UDP是一个简单的面向消息的传输层协议,是一种无连接的传输层协议,提供了一种简单的不可靠的数据传输服务。
-
UDP提供了不面向连接的通信,且不对传送的数据报进行可靠地保证,适用于一次传送少量的数据,不适用于传送大量的数据。
-
UDP属于网络协议栈中的传输层协议,直接负责数据的传输和接收。
1.2 UDP协议的特点
-
无连接:两台主机在使用UDP进行数据传输时,不需要建立连接,只需知道对端的IP和端口号,即可把数据发送过去。
-
不可靠:UDP协议没有确认重传机制,如果因为网络故障导致报文无法发送给对方,或者对方收到了报文,但是传输过程中乱序了,对方校验失败后把乱序的包丢了,UDP协议层也不会给应用层任何错误的信息反馈
-
面向数据报:UDP传输数据时,是以数据报文为单位一个个地发出去,然后一个个地接收,这导致应用层无法灵活控制数据的读写次数和数量。比如说使用UDP传输100个字节的数据,如果发送端调用一次发送,发送100字节,那么接收端也必须调用对应的一次接收去全部接收者100个字节,而不能循环调用10接收,每次接受10个字节。
1.3 UDP端口
-
端口号标识了一个主机上进行通信的不同应用程序(进程)。利用ip地址+端口号可以定位全球上唯一一个进程。知道了IP地址,就知道了对方主机的位置,置于传送给那个应用程序处理,则是由端口号决定,每个应用程序都会有一个或者多个端口号
-
在TCP/IP协议中,使用源IP,源端口,目的IP,目的端口号,协议号,五元组表示一个通信。
-
端口的划分:0 - 1023: 知名端口号, HTTP, FTP, SSH等这些广为使用的应用层协议, 他们的端口号都是固定的。ssh服务器, 使用22端口;ftp服务器, 使用21端口telnet服务器, 使用23端口;http服务器, 使用80端口,https服务器, 使用443等等。1024-65535:操作系统动态从这个范围内分配。
1.4 UDP报文格式
-
源端口:表示发送方的端口,取值范围0-65535,如果不需要回复,可以设置为0
-
目标端口:标识接收方的端口号,取值范围0-65535,将数据包路由到正确的应用程序。
-
长度:表示UDP报头加上数据部分的总长度,最小是为8(只有包头,无数据)
-
校验和:用于检测UDP包头和数据的传输错误。可选字段,如果不计算校验和则设为0
-
数据(有效载荷)是上一层应用层的数据,上面8个字节便是UDP的报头。16为UDP长度,是UDP报头的长度和数据的长度之和,所以提取数据的时候,要将16为UDP长度-8字节就是数据的长度
1.5 UDP的适用场景
-
UDP协议一般作为流媒体应用、语音交流、视频会议所使用的传输层协议,还有许多基于互联网的电话服务使用的VOIP(基于IP的语音)也是基于UDP运行的,实时视频和音频流协议旨在处理偶尔丢失的数据包,因此,如果重新传输丢失的数据包,则只会发生质量略有下降,而不是出现较大的延迟。
-
我们大家都知道的DNS 协议底层也使用了UDP 协议,这些应用或协议之所以选择UDP 主要是因为以下这几点
-
速度快,采用 UDP 协议时,只要应用进程将数据传给 UDP,UDP 就会将此数据打包进 UDP 报文段并立刻传递给网络层,然而TCP有拥塞控制的功能,它会在发送前判断互联网的拥堵情况,如果互联网极度阻塞,那么就会抑制 TCP 的发送方。使用 UDP 的目的就是希望实时性。
-
无须建立连接,TCP 在数据传输之前需要经过三次握手的操作,而 UDP 则无须任何准备即可进行数据传输。因此 UDP 没有建立连接的时延。
-
无连接状态,TCP 需要在端系统中维护连接状态,连接状态包括接收和发送缓存、拥塞控制参数以及序号和确认号的参数,在 UDP 中没有这些参数,也没有发送缓存和接受缓存。因此,某些专门用于某种特定应用的服务器当应用程序运行在 UDP 上,一般能支持更多的活跃用户
-
分组首部开销小,每个 TCP 报文段都有 20 字节的首部开销,而 UDP 仅仅只有 8 字节的开销
1.6 UDP洪水
-
是一种拒绝服务攻击,攻击者将大量的UDP数据包发送到目标服务器,让该设备的处理和响应能力无力承担。由于UDP的洪水攻击,保护目标服务器的防火墙可能也不堪重负,导致对正常流量拒绝服务。
-
UDP洪水攻击的工作原理
-
利用服务器响应发送到其端口之一的UDP数据包时所采取的步骤。在正常情况下,服务器在特定端口上收到UDP数据包时,将通过一下两个步骤进行响应3
-
服务器首先检查是否有任何当前侦听指定端口请求的程序正在运行。如果该端口上没有程序正在接受数据包,则服务器将以(ICMP)数据包作为响应,告诉发送方目标不可达。
-
由于目标服务器利用资源来检查并响应每个接受到的UDP数据包,当收到大量UDP数据包时,目标资源会很快耗尽,从而导致对正常流量拒绝服务。
-
1.7 代码实现
1.UDP包头
typedef struct _xudp_hdr_t {
uint16_t src_port, dest_port; // 源端口 + 目标端口
uint16_t total_len; // 整个数据包的长度
uint16_t checksum; // 校验和
}xudp_hdr_t;
2.udp控制结构
struct _xudp_t {
enum {
XUDP_STATE_FREE, // UDP未使用
XUDP_STATE_USED, // UDP已使用
} state; // 状态
uint16_t local_port; // 本地端口
xudp_handler_t handler; // 事件处理回调
};
3.udp伪校验和计算
-
为什么需要加上伪首部:因为UDP本身是传输层的协议,只负责端到端的数据传输,但是数据包在网络中传输,IP层负责路由,如果只校验UDP包头和数据,无法检测IP层的路由错误
-
防止误投递:例如数据包原本是从本机A发送到本机B的,但是由于IP层出错,就会导致发送到本机C,如果UDP校验不包含IP地址,C主机就会认为数据包是正确的。包含了伪首部,就可以正确校验。
-
伪首部的UDP长度是UDP头和数据部分的长度
/**
* 计算UDP伪校验和
* @param src_ip 源IP
* @param dest_ip 目标IP
* @param protocol 协议
* @param buf 数据区
* @param len 数据长度
* @return 校验和结果
*/
static uint16_t checksum_peso(const xipaddr_t *src_ip, const xipaddr_t *dest_ip,
uint8_t protocol, uint16_t *buf, uint16_t len) {
uint8_t zero_protocol[2] = {0, protocol};
uint16_t c_len = swap_order16(len);
uint32_t sum = checksum16((uint16_t *)src_ip->array, XNET_IPV4_ADDR_SIZE, 0, 0);
sum = checksum16((uint16_t *)dest_ip->array, XNET_IPV4_ADDR_SIZE, sum, 0);
sum = checksum16((uint16_t *)zero_protocol, 2, sum, 0);
sum = checksum16((uint16_t *)&c_len, 2, sum, 0);
return checksum16(buf, len, sum, 1);
}
/**
* 校验和计算
* @param buf 校验数据区的起始地址
* @param len 数据区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
* @param pre_sum 累加的之前的值,用于多次调用checksum对不同的的数据区计算出一个校验和
* @param complement 是否对累加和的结果进行取反
* @return 校验和结果
*/
static uint16_t checksum16(uint16_t * buf, uint16_t len, uint16_t pre_sum, int complement) {
uint32_t checksum = pre_sum;
uint16_t high;
while (len > 1) {
checksum += *buf++;
len -= 2;
}
if (len > 0) {
checksum += *(uint8_t *)buf;
}
// 注意,这里要不断累加。不然结果在某些情况下计算不正确
while ((high = checksum >> 16) != 0) {
checksum = high + (checksum & 0xffff);
}
return complement ? (uint16_t)~checksum : (uint16_t)checksum;
}
4.udp输入处理
/**
实际就是想实现回调函数
* UDP输入处理
* @param udp 待处理的UDP
* @param src_ip 数据包来源
* @param packet 数据包结构
*/
void xudp_in(xudp_t *udp, xipaddr_t *src_ip,xnet_packet_t * packet) {
xudp_hdr_t * udp_hdr = (xudp_hdr_t *)packet->data;
uint16_t pre_checksum;
uint16_t src_port;
if ((packet->size < sizeof(xudp_hdr_t)) || (packet->size < swap_order16(udp_hdr->total_len))) {
return;
}
pre_checksum = udp_hdr->checksum;
udp_hdr->checksum = 0;
if (pre_checksum != 0) {
uint16_t checksum = checksum_peso(src_ip, &netif_ipaddr, XNET_PROTOCOL_UDP,
(uint16_t *) udp_hdr, swap_order16(udp_hdr->total_len));
checksum = (checksum == 0) ? 0xFFFF : checksum;
if (checksum != pre_checksum) {
return;
}
}
src_port = swap_order16(udp_hdr->src_port);
remove_header(packet, sizeof(xudp_hdr_t));
if (udp->handler) {
udp->handler(udp, src_ip, src_port, packet);
5.发送一个UDP数据包
/**
* 发送一个UDP数据包
* @param udp udp结构
* @param dest_ip 目标ip
* @param dest_port 目标端口
* @param packet 待发送的包
* @return 发送结果
*/
int xudp_out(xudp_t* udp, xipaddr_t * dest_ip, uint16_t dest_port, xnet_packet_t * packet) {
xudp_hdr_t* udp_hdr;
uint16_t checksum;
add_header(packet, sizeof(xudp_hdr_t));
udp_hdr = (xudp_hdr_t*)packet->data;
udp_hdr->src_port = swap_order16(udp->local_port);
udp_hdr->dest_port = swap_order16(dest_port);
udp_hdr->total_len = swap_order16(packet->size);
udp_hdr->checksum = 0;
checksum = checksum_peso(&netif_ipaddr, dest_ip, XNET_PROTOCOL_UDP, (uint16_t *) udp_hdr, packet->size);
udp_hdr->checksum = (checksum == 0) ? 0xFFFF : checksum;
return xip_out(XNET_PROTOCOL_UDP, dest_ip, packet);
}
6.针对UDP控制块的函数,打开,关闭,绑定和查找
/**
* 打开UDP结构
* @param handler 事件处理回调函数
* @return 打开的xudp_t结构
*/
xudp_t* xudp_open(xudp_handler_t handler) {
xudp_t * udp, * end;
for (udp = udp_socket, end = &udp_socket[XUDP_CFG_MAX_UDP]; udp < end; udp++) {
if (udp->state == XUDP_STATE_FREE) {
udp->state = XUDP_STATE_USED;
udp->local_port = 0;
udp->handler = handler;
return udp;
}
}
return (xudp_t *)0;
}
/**
* 关闭UDP连接
* @param udp 待关闭的xudp_t结构
*/
void xudp_close(xudp_t *udp) {
udp->state = XUDP_STATE_FREE;
}
/**
* 查找指定端口对应的udp结构
* @param port 待查找的端口
* @return 找到的xudp_t结构
*/
xudp_t* xudp_find(uint16_t port) {
xudp_t * udp, * end = &udp_socket[XUDP_CFG_MAX_UDP];
for (udp = udp_socket; udp < end; udp++) {
if ((udp->state != XUDP_STATE_FREE) && (udp->local_port == port)) {
return udp;
}
}
return (xudp_t *)0;
}
/**
* 绑定xudp_t结构到指定端口
* @param udp 待绑定的结构
* @param local_port 目标端口
* @return 绑定结果
*/
xnet_err_t xudp_bind(xudp_t *udp, uint16_t local_port) {
xudp_t * curr, * end;
if (local_port == 0) {
return XNET_ERR_PARAM;
}
for (curr = udp_socket, end = &udp_socket[XUDP_CFG_MAX_UDP]; curr < end; curr++) {
if ((curr != udp) && (curr->local_port == local_port)) {
return XNET_ERR_BINDED;
}
}
udp->local_port = local_port;
return XNET_ERR_OK;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