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不是挺難的,最近我獲贈一本年輕的詩集,說是年輕,因為作者與我差不多歲數。對照起我愛的辛波斯卡 (我摘錄過的詩)和夏宇(首推腹語術)來說,著實年輕許多,詩也有著年輕人的坦白直率。
她叫騷夏,詩集是<瀕危動物>
先來隨便看一首:
「我毛絨絨的小動物 半蜷曲著
我在她的肥油和皮草之間
搭城牆 捉迷藏
在她的壁上作畫
在她壁上作畫
甚黏稠
我用指腹按壓出房子、
吃草的牛羊 還有嘶叫,
平和的線條是蹄或掌
囓咬和尖牙代表情緒漸強
她鬍鬚貼臉 嘴角微揚
耳朵薄能透光
血管興奮擴張
我愛極了與她辨認
這是房子、吃草、還有牛羊」
作為一首描述戀人的情詩,我想是非常好懂的。但除去好懂之外,詩的魅力也在它把現實的替換成意象的,畫面的替換成文字的,肉體的換成描述的。 但這還不夠,詩最有趣的地方是,她讓文字產生的畫面與作者原本的靈感來源相重疊,使得描述與文字與意象又添加回本來的肉體現實畫面中。
讀詩如斯有趣,寫詩亦如是。
20090824
所謂的移情別戀
寫在前面:我覺得有個老梗特別適合本文,「因誤會而結合因了解而分開」。
=====也是會有三個人都不開心的分隔線=====
為什麼你移情別戀了?有時選擇並不來自優劣而來自差異。此時通常男女朋友交往已數年,優點你視為理所當然,缺點則不見改善。第三者的出現,不幸地,為戀情注入了活水。說不幸,是因為只有一方活起來,另一方則通常毫無所悉。
這活水,就像把石頭丟進水裡。原本平靜到有點無聊的水面,瞬間只感受到波動,而非石頭的真面目。咚的一聲妳天搖地動,搞不清楚發生了什麼事。也許他和斯文的男友大異其趣,你們平常二個人一起在咖啡廳看小說,他卻可以硬拖著妳去海邊看夕陽。又或者男友活潑愛社交,他則是帶妳去lounge bar小酌二對望。那不是優劣而是差異。無奈在新鮮感的加持下,差異看起來像優劣。妳發現妳似乎是喜歡上別人,「更好的人選,maybe」。然後妳放棄了幾年,投向幾個月,甚至幾個星期的懷抱。
再過幾個月之後,優劣又變回差異。妳想起來為甚麼你們從前能相處好幾年,不正是因為彼此適合嗎?不正是因為你們都喜歡看書才總是共享咖啡廳的安靜時光嗎?不正是因為他熱愛演說表演而妳喜歡當個熱烈鼓掌的觀眾嗎?而如今看來,當初的新鮮感卻變成不適合了。成功的移情別戀當然不可能保證成功的戀愛,戀愛對象的轉換極有可能是因為自己也不明白的原因。並非他在戰爭中打贏了誰,可能只是因為那天下雨那天天冷,那天妳跟男友吵架,那天妳一時興起。
有點悲傷的是,當初妳如此為"the road not taken"所著迷。妳以為妳選的是荒草叢生的冒險之旅,現在才知道,原本可能擁有的平淡幸福,才是未行之路。
20090717
悲傷的故事
你會在某個場合裡聽到悲傷的故事。所謂悲傷的故事,通常男/女主角你會以一種很遙遠的關係牽連上,比如說誰的朋友的朋友,誰的同學的妹妹的同學。悲傷的故事因為太悲傷了,悲傷到你就算不認識他和她,都會感受到空氣中的沉默。悲傷的故事有時候不是誰的錯,你知道,就是死了,散了,消失了,結束了,很無奈。
悲傷的故事會喚起一些你自己的往事,讓你想要珍惜些什麼,或是感嘆人生無常。也許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驗,也會在輾轉間變成別人口中悲傷的故事。人長大之後唯一的改變就是,那些悲傷常常不是階段性的經驗,而是人生幾乎得這樣走下去。她不是只是被拋棄,而是男方娶了別人,或者他們不是分手,而是有人再也回不來,又或者他不只是讓女生懷孕去墮胎,而是娶了她。
這種悲傷,搭配上年紀帶來的寬容,你會其實更對人生抱著希望,在無奈的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每個人都得用自己的方法去努力。
為什麼你會轉述悲傷的故事呢?讓我節錄夏宇的「無人鋼琴」作結
「談話是為了忽然感到最好還是擁抱
擁抱是為了可以一起下樓散步
經過一個電影院就買票
進去看電影為了知道擁抱比電影強大」
===題外話===
1.哎呀今天是感嘆文
2.因為本週文章偏短,所以發三篇
悲傷的故事會喚起一些你自己的往事,讓你想要珍惜些什麼,或是感嘆人生無常。也許曾經發生在自己身上的經驗,也會在輾轉間變成別人口中悲傷的故事。人長大之後唯一的改變就是,那些悲傷常常不是階段性的經驗,而是人生幾乎得這樣走下去。她不是只是被拋棄,而是男方娶了別人,或者他們不是分手,而是有人再也回不來,又或者他不只是讓女生懷孕去墮胎,而是娶了她。
這種悲傷,搭配上年紀帶來的寬容,你會其實更對人生抱著希望,在無奈的後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每個人都得用自己的方法去努力。
為什麼你會轉述悲傷的故事呢?讓我節錄夏宇的「無人鋼琴」作結
「談話是為了忽然感到最好還是擁抱
擁抱是為了可以一起下樓散步
經過一個電影院就買票
進去看電影為了知道擁抱比電影強大」
===題外話===
1.哎呀今天是感嘆文
2.因為本週文章偏短,所以發三篇
20081022
來讀詩
寫在前面:我一直認為詩是這樣,你要嘛就看不懂,不然就會被重擊。所以讀詩一點也不難。那這首詩就是重擊,趕快揀了來。
=====還有比沉默更好的分隔線嗎?=====
<約會──能指與所指>鄒佑昇
我過於熱切地握著你的手
隔著玻璃圓桌
成套的瓷器
以及凌亂的茶點
我的思緒正在成形
輪廓依稀是這雙緊握的手
陽光在你迷惘的眉間閃爍
在你厭煩之前
我盡力討論宇宙的緣起
繁星誕生的空間
茶色已經太過暗沉
我更加用心於修辭
半強迫著你穿越烈日
走過懸崖間的鋼索
一列螞蟻在碎屑間迂迴前進
熱在透明的桌面流動
杯與壺之間
請不要掙脫我的手
即使陷入沉默
沉默也是我想與你一起談論的話題
一枝百里香在瓷壺中載浮載沉
你揭開壺口輕輕吹了口氣
香氣在稀薄之前難以回憶
【2008/10/19 聯合報】
=====以下是亂讀=====
對非語言、文學、傳播背景出身的人,解釋能指與所指是什麼鬼。簡單來說,能指就是符號,所指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東西。所以比如說「太陽」這二個字是能指,每天早上頭上那顆會發光的星體就是所指。那假如男人無名指上的戒指是能指,婚姻關係就是所指。
作為這首詩的副標,首先要了解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逃逸關係,也就是說,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是不穩固的,因為那個男人可能只是喜歡戴戒指而已,而假如他說出「我結婚了」,本來作為所指的婚姻關係,也可以馬上變成能指,用以指稱無聊的束縛與家中的妻子。
了解這層逃逸關係後,再回來看這首詩,放在約會的後面,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約會作為一個符號,他代表的是什麼呢。給大家一點發想的起頭,看一下說話者,他「過於熱切地握著你的手」,這樣的動作(能指)代表了什麼(所指),可是對方有的只是「迷惘的眉間」與「厭煩之前」(要逃了),所以說話者必須盡力「我更加用心於修辭」請求對方「請不要掙脫我的手」。能指一直追著所指跑,好像戀愛中的追求關係。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對說話者而言,整個約會關係都是能指,他不停地尋求所指。所以他想著對方的手,想著暗沉的茶色,想著宇宙的誕生(裝輕鬆),想著螞蟻想著熱想著杯與壺,所有的符號都在跟他說話,就算是沉默。沉默也立刻變成他的能指,除了對方,對方的「香氣在稀薄之前難以回憶」。
又假使把以上都略而不談,這首詩也單純地將約會中說話者的心意,適切地描情描景詮釋出來,又對方直到最後也沒開口,只是拿起壺口「輕輕吹了口氣」,徒留說話者的期盼。
不想解太多,免得壞了大家讀詩的興致。
最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段:
「請不要掙脫我的手
即使陷入沉默
沉默也是我想與你一起談論的話題」
不管懂不懂語言學符號學文學理論,你都可以懂得,那個想與對方一起沈默的時刻。
=====還有比沉默更好的分隔線嗎?=====
<約會──能指與所指>鄒佑昇
我過於熱切地握著你的手
隔著玻璃圓桌
成套的瓷器
以及凌亂的茶點
我的思緒正在成形
輪廓依稀是這雙緊握的手
陽光在你迷惘的眉間閃爍
在你厭煩之前
我盡力討論宇宙的緣起
繁星誕生的空間
茶色已經太過暗沉
我更加用心於修辭
半強迫著你穿越烈日
走過懸崖間的鋼索
一列螞蟻在碎屑間迂迴前進
熱在透明的桌面流動
杯與壺之間
請不要掙脫我的手
即使陷入沉默
沉默也是我想與你一起談論的話題
一枝百里香在瓷壺中載浮載沉
你揭開壺口輕輕吹了口氣
香氣在稀薄之前難以回憶
【2008/10/19 聯合報】
=====以下是亂讀=====
對非語言、文學、傳播背景出身的人,解釋能指與所指是什麼鬼。簡單來說,能指就是符號,所指就是符號所代表的東西。所以比如說「太陽」這二個字是能指,每天早上頭上那顆會發光的星體就是所指。那假如男人無名指上的戒指是能指,婚姻關係就是所指。
作為這首詩的副標,首先要了解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逃逸關係,也就是說,能指與所指之間的關係是不穩固的,因為那個男人可能只是喜歡戴戒指而已,而假如他說出「我結婚了」,本來作為所指的婚姻關係,也可以馬上變成能指,用以指稱無聊的束縛與家中的妻子。
了解這層逃逸關係後,再回來看這首詩,放在約會的後面,大家可以想一想,假如約會作為一個符號,他代表的是什麼呢。給大家一點發想的起頭,看一下說話者,他「過於熱切地握著你的手」,這樣的動作(能指)代表了什麼(所指),可是對方有的只是「迷惘的眉間」與「厭煩之前」(要逃了),所以說話者必須盡力「我更加用心於修辭」請求對方「請不要掙脫我的手」。能指一直追著所指跑,好像戀愛中的追求關係。
再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對說話者而言,整個約會關係都是能指,他不停地尋求所指。所以他想著對方的手,想著暗沉的茶色,想著宇宙的誕生(裝輕鬆),想著螞蟻想著熱想著杯與壺,所有的符號都在跟他說話,就算是沉默。沉默也立刻變成他的能指,除了對方,對方的「香氣在稀薄之前難以回憶」。
又假使把以上都略而不談,這首詩也單純地將約會中說話者的心意,適切地描情描景詮釋出來,又對方直到最後也沒開口,只是拿起壺口「輕輕吹了口氣」,徒留說話者的期盼。
不想解太多,免得壞了大家讀詩的興致。
最後,我最喜歡的就是這段:
「請不要掙脫我的手
即使陷入沉默
沉默也是我想與你一起談論的話題」
不管懂不懂語言學符號學文學理論,你都可以懂得,那個想與對方一起沈默的時刻。
20080528
詩人與世界 1996年辛波絲卡諾貝爾文學獎得獎辭
據說任何演說的第一句話一向是最困難的,現在這對我已不成問題啦。但是,我覺得接下來的句子──第三句,第六句,第十句……一直到最後一行──對我都是一樣的困難,因為在今天這個場合我理當談詩。我很少談論這個話題──事實上,比任何話題都少。每次談及,總暗地裡覺得自己不擅此道,因此我的演講將會十分簡短,上桌的菜量少些,一切瑕疵便比較容易受到包容。
當代詩人對任何事物皆是懷疑論者,甚至──或者該說尤其──對自己。他們公然坦承走上寫詩一途情非得已,彷彿對自己的身份有幾分羞愧。然而,在我們這個喧譁的時代,承認自己的缺點
──至少在它們經過精美的包裝之後──比認清自己的優點容易得多,因為優點藏得較為隱密,而你自己也從未真正相信它們的價值….在填寫問卷或與陌生人聊天時──也就是說,在他們的職業不得不曝光的時候──詩人較喜歡使用籠統的名稱「作家」,或者以寫作之外所從事的任何工作的名稱來代替「詩人」。辦事官員或公車乘客發現和自己打交道的對象是一位詩人的時候,會流露出些許懷疑或驚惶的神色。我想哲學家也許會碰到類似的反應,不過他們的處境要好些,因為他們往往可以替自己的職業上冠上學術性的頭銜。哲學教授──這樣聽起來體面多了。
但是卻沒有詩教授這樣的頭銜。這畢竟意味著詩歌不是一個需要專業研究,定期考試,附有書目和註解的理論性文章,以及在正式場合授與文憑的行業。這也意味著光看些書──即便是最精緻的詩──並不足以成為詩人。其關鍵因素在於某張蓋有官印的紙。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俄國詩壇的驕傲、諾貝爾桂冠詩人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就曾經因為這類理由而被判流刑。他們稱他為「寄生蟲」,因為他未獲官方授與當詩人的權利。
數年前,我有幸會見布洛斯基本人。我發現在我認識的詩人當中,他是唯一樂於以詩人自居的。他說出那兩個字,不但毫不勉強,相反地,還帶有幾分反叛性的自由,我想那是因為他憶起了年輕時所經歷過的不人道羞辱。
在人性尊嚴未如此輕易遭受蹂躪的較幸運的國家,詩人當然渴望被出版,被閱讀,被了解,但他們絕少使自己超越一般民眾和單調日常生活的水平。而就在不久前,本世紀的前幾十年,詩人還竭盡心力以其奢華的衣著和怪異的行徑讓我們震驚不已,但這一切只是為了對外炫耀。詩人總有關起門來,脫下斗篷、廉價飾品以及其他詩的裝備,去面對──安靜又耐心地守候他們的自我──那白晰依舊的紙張的時候,因為到頭來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偉大科學家的電影版傳記相繼問世,並非偶然。越來越多野心勃勃的導演企圖忠實地再現重要的科學發現或傑作的誕生的創造過程,而且也的確能幾分成功地刻畫出投注於科學上的心血。實驗室,各式各樣的儀器,精密的機械裝置重現眼前:這類場景或許能讓觀眾的興趣持續一陣子;充滿變數的時刻──這個經過上千次修正的實驗究竟會不會有預期的結果?──是相當戲劇化的。講述畫家故事的影片可以拍得頗具可看性,因為影片再現一幅名作形成的每個階段,從第一筆畫下的鉛筆線條,到最後一筆塗上的油彩。音樂則瀰漫於講述作曲家故事的影片中:最初在音樂家耳邊響起的幾小節旋律,最後會演變成交響曲形式的成熟作品。當然,這一切都流於天真爛漫,對奇妙的心態──一般稱之為靈感──並未加以詮釋,但起碼觀眾有東西可看,有東西可聽。
而詩人是最糟糕的;他們的作品完全不適合以影像呈現。某個人端坐桌前或躺靠沙發上,靜止不動地盯著牆壁或天花板看;這個人偶爾提筆寫個七行,卻又在十五分鐘之後刪掉其中一行;然後另一個小時過去了,什麼事也沒發生……誰會有耐心觀賞這樣的影片?
我剛才提到了靈感。被問及何謂靈感或是否真有靈感之時,當代詩人會含糊其辭。這並非他們未曾感受過此一內在激力之喜悅,而是你很難向別人解說某件你自己都不明白的事物。
好幾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我也躲閃規避。不過我的答覆是:大體而言,靈感不是詩人或藝術家的專屬特權;現在,過去和以後,靈感總會去造訪某一群人──那些自覺性選擇自己的職業並且用愛和想像力去經營工作的人。這或許包括醫生,老師,園丁──還可以列舉出上百項行業。只要他們能夠不斷地發現新的挑戰,他們的工作便是一趟永無終止的冒險。困難和挫敗絕對壓不扁他們的好奇心,一大堆新的疑問會自他們解決過的問題中產生。不論靈感是什麼,它衍生自接連不斷的「我不知道」。
這樣的人並不多。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因為不得不工作而工作。他們選擇這項或那項職業,不是出於熱情;生存環境才是他們選擇的依據。可厭的工作,無趣的工作,僅僅因為待遇高於他人而受到重視的工作(不管那工作有多可厭多無趣)──這對人類是最殘酷無情的磨難之一,而就目前情勢看來,未來似乎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
因此,雖然我不認為靈感是詩人的專利,但我將他們歸類為受幸運之神眷顧的精英團體。
儘管如此,在座各位此刻或許存有某些疑惑。各類的拷問者,專制者,狂熱份子,以一些大聲疾呼的口號爭權奪勢的群眾煽動者──他們也喜愛他們工作,也以富創意的熱忱去履行他們的職責。
的確如此,但是他們「知道」。他們知道,而且他們認為自己所知之事自身俱足;他們不想知道其他任何事情,因為那或許會減弱他們的主張的說服力。任何知識若無法引發新的疑問,便會快速滅絕:它無法維持賴以存活所需之溫度。以古今歷史為借鏡,此一情況發展至極端時,會對社會產生致命的威脅。
這便是我如此重視「我不知道」這短短數字的原因了。這辭彙雖小,卻張著強有力的翅膀飛翔。它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使之涵蓋我們內在的心靈空間,也涵蓋我們渺小地球懸浮其間的廣袤宇宙。如果牛頓不曾對自己說「我不知道」,掉落小小果園地面上的那些蘋果或許只像冰雹一般;他頂多彎下身子撿取,然後大快朵頤一番。我的同胞居禮夫人倘若不曾對自己說「我不知道」,或許到頭來只不過在一所私立中學當化學老師,教導那些家世良好的年輕仕女,以這一份也稱得上尊貴的職業終老。但是她不斷地說「我不知道」,這幾個字將她──不只一次,而是兩度──帶到了斯德哥爾摩,在這兒,不斷追尋的不安靈魂不時獲頒諾貝爾獎。
詩人──真正的詩人──也必須不斷地說「我不知道」。每一首詩都可視為回應這句話所做的努力,但是他在紙頁上才剛寫下最後一個句點,便開始猶豫,開始體悟到眼前這個答覆是絕對不完滿而可被屏棄的純代用品。於是詩人繼續嘗試,他們這份對自我的不滿所發展出來的一連串的成果,遲早會被文學史家用巨大的紙夾夾放在一起,命名為他們的「作品全集」。
有些時候我會夢想自己置身於不可能實現的處境,譬如說我會厚顏地想像自己有幸與那位對人類徒然的努力發出動人噫歎的《舊約‧傳道書》的作者談天。我會在他面前深深地一鞠躬,因為他畢竟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至少對我而言。然後我會抓住他的手。「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你是這麼寫的,傳道者。 但是你自己就是誕生於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你所創作的詩也是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因為在你之前無人寫過。你所有的讀者也是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因為在你之前的人無法閱讀到你的詩。你現在坐在絲柏樹下,而這絲柏自開天闢地以來並無成長,它是藉由和你的絲柏類似但非一模一樣的絲柏而成形的。傳道者,我還想問你目前打算從事那些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將你表達過的思想做進一步的補充?還是駁斥其中的一些論點?你曾在早期的作品裡提到『喜悅』的觀點──它稍縱即逝,怎麼辦?說不定你會寫些有關喜悅的『太陽底下的新鮮』詩?你做筆記嗎?打草稿嗎?我不相信你會說:『我已寫下一切,再也沒有任何需要補充的了。』這樣的話世上沒有一個詩人說得出口,像你這樣偉大的詩人更是絕不會如此說的。」
世界──無論我們怎麼想,當我們被它的浩瀚和我們自己的無能所驚嚇,或者被它對個體──人類、動物、甚至植物──所受的苦難所表現出來的冷漠所激憤(我們何以確定植物不覺得疼痛);無論我們如何看待為行星環繞的星光所穿透的穹蒼(我們剛剛著手探測的行星,早已死亡的行星?依舊死沉?我們不得而知);無論我們如何看待這座我們擁有預售票的無限寬廣的劇院(壽命短得可笑的門票,以兩個武斷的日期為界限);無論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它是令人驚異的。
但「令人驚異」是一個暗藏邏輯陷阱的性質形容詞。畢竟,令我們驚異的事物背離了某些眾所皆知且舉世公認的常模,背離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明顯事理。而問題是:此類顯而易見的世界並不存在。我們的訝異不假外求,並非建立在與其他事物的比較上。
在不必停下思索每個字詞的日常言談中,我們都使用「俗世」,「日常生活」,「事物的常軌」之類的語彙……但在字字斟酌的詩的語言裡,沒有任何事物是尋常或正常的──任何一個石頭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雲;任何一個白日以及接續而來的任何一個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種存在,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存在。
看來艱鉅的任務總是找上詩人。
=====以上是得獎辭分隔線=====
擁有對職業的熱情,至少知道自己這輩子想要做什麼,在我找到之前都會一直羨慕著這樣的人生吧。地球上的居民只因為待遇而工作,或是指把工作當作生活的工具,其實都很可惜。
對事物保持熱情,保持好奇,我喜歡這樣。日常生活的一點點一滴滴都值得令人驚異。我想這是我為什麼喜歡寫人,人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動機,行為傳達的訊息,我都想觀察仔細。
辛波絲卡真的很棒,是個很酷的女人。
當代詩人對任何事物皆是懷疑論者,甚至──或者該說尤其──對自己。他們公然坦承走上寫詩一途情非得已,彷彿對自己的身份有幾分羞愧。然而,在我們這個喧譁的時代,承認自己的缺點
──至少在它們經過精美的包裝之後──比認清自己的優點容易得多,因為優點藏得較為隱密,而你自己也從未真正相信它們的價值….在填寫問卷或與陌生人聊天時──也就是說,在他們的職業不得不曝光的時候──詩人較喜歡使用籠統的名稱「作家」,或者以寫作之外所從事的任何工作的名稱來代替「詩人」。辦事官員或公車乘客發現和自己打交道的對象是一位詩人的時候,會流露出些許懷疑或驚惶的神色。我想哲學家也許會碰到類似的反應,不過他們的處境要好些,因為他們往往可以替自己的職業上冠上學術性的頭銜。哲學教授──這樣聽起來體面多了。
但是卻沒有詩教授這樣的頭銜。這畢竟意味著詩歌不是一個需要專業研究,定期考試,附有書目和註解的理論性文章,以及在正式場合授與文憑的行業。這也意味著光看些書──即便是最精緻的詩──並不足以成為詩人。其關鍵因素在於某張蓋有官印的紙。我們不妨回想一下:俄國詩壇的驕傲、諾貝爾桂冠詩人布洛斯基(Joseph Brodsky)就曾經因為這類理由而被判流刑。他們稱他為「寄生蟲」,因為他未獲官方授與當詩人的權利。
數年前,我有幸會見布洛斯基本人。我發現在我認識的詩人當中,他是唯一樂於以詩人自居的。他說出那兩個字,不但毫不勉強,相反地,還帶有幾分反叛性的自由,我想那是因為他憶起了年輕時所經歷過的不人道羞辱。
在人性尊嚴未如此輕易遭受蹂躪的較幸運的國家,詩人當然渴望被出版,被閱讀,被了解,但他們絕少使自己超越一般民眾和單調日常生活的水平。而就在不久前,本世紀的前幾十年,詩人還竭盡心力以其奢華的衣著和怪異的行徑讓我們震驚不已,但這一切只是為了對外炫耀。詩人總有關起門來,脫下斗篷、廉價飾品以及其他詩的裝備,去面對──安靜又耐心地守候他們的自我──那白晰依舊的紙張的時候,因為到頭來這才是真正重要的。
偉大科學家的電影版傳記相繼問世,並非偶然。越來越多野心勃勃的導演企圖忠實地再現重要的科學發現或傑作的誕生的創造過程,而且也的確能幾分成功地刻畫出投注於科學上的心血。實驗室,各式各樣的儀器,精密的機械裝置重現眼前:這類場景或許能讓觀眾的興趣持續一陣子;充滿變數的時刻──這個經過上千次修正的實驗究竟會不會有預期的結果?──是相當戲劇化的。講述畫家故事的影片可以拍得頗具可看性,因為影片再現一幅名作形成的每個階段,從第一筆畫下的鉛筆線條,到最後一筆塗上的油彩。音樂則瀰漫於講述作曲家故事的影片中:最初在音樂家耳邊響起的幾小節旋律,最後會演變成交響曲形式的成熟作品。當然,這一切都流於天真爛漫,對奇妙的心態──一般稱之為靈感──並未加以詮釋,但起碼觀眾有東西可看,有東西可聽。
而詩人是最糟糕的;他們的作品完全不適合以影像呈現。某個人端坐桌前或躺靠沙發上,靜止不動地盯著牆壁或天花板看;這個人偶爾提筆寫個七行,卻又在十五分鐘之後刪掉其中一行;然後另一個小時過去了,什麼事也沒發生……誰會有耐心觀賞這樣的影片?
我剛才提到了靈感。被問及何謂靈感或是否真有靈感之時,當代詩人會含糊其辭。這並非他們未曾感受過此一內在激力之喜悅,而是你很難向別人解說某件你自己都不明白的事物。
好幾次被問到這樣的問題時,我也躲閃規避。不過我的答覆是:大體而言,靈感不是詩人或藝術家的專屬特權;現在,過去和以後,靈感總會去造訪某一群人──那些自覺性選擇自己的職業並且用愛和想像力去經營工作的人。這或許包括醫生,老師,園丁──還可以列舉出上百項行業。只要他們能夠不斷地發現新的挑戰,他們的工作便是一趟永無終止的冒險。困難和挫敗絕對壓不扁他們的好奇心,一大堆新的疑問會自他們解決過的問題中產生。不論靈感是什麼,它衍生自接連不斷的「我不知道」。
這樣的人並不多。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為了生存而工作,因為不得不工作而工作。他們選擇這項或那項職業,不是出於熱情;生存環境才是他們選擇的依據。可厭的工作,無趣的工作,僅僅因為待遇高於他人而受到重視的工作(不管那工作有多可厭多無趣)──這對人類是最殘酷無情的磨難之一,而就目前情勢看來,未來似乎沒有任何改變的跡象。
因此,雖然我不認為靈感是詩人的專利,但我將他們歸類為受幸運之神眷顧的精英團體。
儘管如此,在座各位此刻或許存有某些疑惑。各類的拷問者,專制者,狂熱份子,以一些大聲疾呼的口號爭權奪勢的群眾煽動者──他們也喜愛他們工作,也以富創意的熱忱去履行他們的職責。
的確如此,但是他們「知道」。他們知道,而且他們認為自己所知之事自身俱足;他們不想知道其他任何事情,因為那或許會減弱他們的主張的說服力。任何知識若無法引發新的疑問,便會快速滅絕:它無法維持賴以存活所需之溫度。以古今歷史為借鏡,此一情況發展至極端時,會對社會產生致命的威脅。
這便是我如此重視「我不知道」這短短數字的原因了。這辭彙雖小,卻張著強有力的翅膀飛翔。它擴大我們的生活領域,使之涵蓋我們內在的心靈空間,也涵蓋我們渺小地球懸浮其間的廣袤宇宙。如果牛頓不曾對自己說「我不知道」,掉落小小果園地面上的那些蘋果或許只像冰雹一般;他頂多彎下身子撿取,然後大快朵頤一番。我的同胞居禮夫人倘若不曾對自己說「我不知道」,或許到頭來只不過在一所私立中學當化學老師,教導那些家世良好的年輕仕女,以這一份也稱得上尊貴的職業終老。但是她不斷地說「我不知道」,這幾個字將她──不只一次,而是兩度──帶到了斯德哥爾摩,在這兒,不斷追尋的不安靈魂不時獲頒諾貝爾獎。
詩人──真正的詩人──也必須不斷地說「我不知道」。每一首詩都可視為回應這句話所做的努力,但是他在紙頁上才剛寫下最後一個句點,便開始猶豫,開始體悟到眼前這個答覆是絕對不完滿而可被屏棄的純代用品。於是詩人繼續嘗試,他們這份對自我的不滿所發展出來的一連串的成果,遲早會被文學史家用巨大的紙夾夾放在一起,命名為他們的「作品全集」。
有些時候我會夢想自己置身於不可能實現的處境,譬如說我會厚顏地想像自己有幸與那位對人類徒然的努力發出動人噫歎的《舊約‧傳道書》的作者談天。我會在他面前深深地一鞠躬,因為他畢竟是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至少對我而言。然後我會抓住他的手。「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事』:你是這麼寫的,傳道者。 但是你自己就是誕生於太陽底下的新鮮事,你所創作的詩也是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因為在你之前無人寫過。你所有的讀者也是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因為在你之前的人無法閱讀到你的詩。你現在坐在絲柏樹下,而這絲柏自開天闢地以來並無成長,它是藉由和你的絲柏類似但非一模一樣的絲柏而成形的。傳道者,我還想問你目前打算從事那些太陽底下的新鮮事?將你表達過的思想做進一步的補充?還是駁斥其中的一些論點?你曾在早期的作品裡提到『喜悅』的觀點──它稍縱即逝,怎麼辦?說不定你會寫些有關喜悅的『太陽底下的新鮮』詩?你做筆記嗎?打草稿嗎?我不相信你會說:『我已寫下一切,再也沒有任何需要補充的了。』這樣的話世上沒有一個詩人說得出口,像你這樣偉大的詩人更是絕不會如此說的。」
世界──無論我們怎麼想,當我們被它的浩瀚和我們自己的無能所驚嚇,或者被它對個體──人類、動物、甚至植物──所受的苦難所表現出來的冷漠所激憤(我們何以確定植物不覺得疼痛);無論我們如何看待為行星環繞的星光所穿透的穹蒼(我們剛剛著手探測的行星,早已死亡的行星?依舊死沉?我們不得而知);無論我們如何看待這座我們擁有預售票的無限寬廣的劇院(壽命短得可笑的門票,以兩個武斷的日期為界限);無論我們如何看待這個世界──它是令人驚異的。
但「令人驚異」是一個暗藏邏輯陷阱的性質形容詞。畢竟,令我們驚異的事物背離了某些眾所皆知且舉世公認的常模,背離了我們習以為常的明顯事理。而問題是:此類顯而易見的世界並不存在。我們的訝異不假外求,並非建立在與其他事物的比較上。
在不必停下思索每個字詞的日常言談中,我們都使用「俗世」,「日常生活」,「事物的常軌」之類的語彙……但在字字斟酌的詩的語言裡,沒有任何事物是尋常或正常的──任何一個石頭及其上方的任何一朵雲;任何一個白日以及接續而來的任何一個夜晚;尤其是任何一種存在,這世界上任何一個人的存在。
看來艱鉅的任務總是找上詩人。
=====以上是得獎辭分隔線=====
擁有對職業的熱情,至少知道自己這輩子想要做什麼,在我找到之前都會一直羨慕著這樣的人生吧。地球上的居民只因為待遇而工作,或是指把工作當作生活的工具,其實都很可惜。
對事物保持熱情,保持好奇,我喜歡這樣。日常生活的一點點一滴滴都值得令人驚異。我想這是我為什麼喜歡寫人,人的行為,行為背後的動機,行為傳達的訊息,我都想觀察仔細。
辛波絲卡真的很棒,是個很酷的女人。
20080516
寫履歷表 by 辛波絲卡
需要做些什麼?
填好申請書
再附上一份履歷表。
儘管人生漫長
但履歷表最好簡短。
簡潔、精要是必需的。
風景由地址取代,
搖擺的記憶屈服於無可動搖的日期。
所有的愛情只有婚姻可提,
所有的子女只有出生的可填。
認識你的人比你認識的人重要。
旅行要出了國才算。
會員資格,原因免填。
光榮記錄,不問手段。
填好申請書
再附上一份履歷表。
儘管人生漫長
但履歷表最好簡短。
簡潔、精要是必需的。
風景由地址取代,
搖擺的記憶屈服於無可動搖的日期。
所有的愛情只有婚姻可提,
所有的子女只有出生的可填。
認識你的人比你認識的人重要。
旅行要出了國才算。
會員資格,原因免填。
光榮記錄,不問手段。
填填寫寫,彷彿從未和自己交談過,
永遠和自己只有一臂之隔。
悄悄略去你的狗,貓,鳥,
灰塵滿佈的紀念品,朋友,和夢。
價格,無關乎價值,
頭銜,非內涵。
他的鞋子尺碼,非他所往之地,
用以欺世盜名的身份。
永遠和自己只有一臂之隔。
悄悄略去你的狗,貓,鳥,
灰塵滿佈的紀念品,朋友,和夢。
價格,無關乎價值,
頭銜,非內涵。
他的鞋子尺碼,非他所往之地,
用以欺世盜名的身份。
此外,再附張露出單耳的照片。
重要的是外在形貌,不是聽力。
反正,還有什麼好聽的?
碎紙機嘈雜的聲音。
實際中帶著悲傷的一首詩,人生的履歷斷不簡短,履歷表卻只能如此。假如有個人寄來的履歷表寫著離婚一次,墮胎二次,交過十個男友,你想必也會啞然失笑於她的誠實。
記憶全部屈服於日期,但日期又有何用。我有一個總把日期記得精確的朋友,每回跟他聊到過去的事情,他就會自動加上「那是1999年冬天」,「這是2000年的耶誕節」,把日期訂上之後,事情就一點也不神秘了,也許是變得真切,也許是少了笑聲。
光榮的紀錄有哪些?第一次自己找工作時的履歷,我也某種程度上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別人。出國自助旅行的經驗,用來證明英文能力與個性獨立,提也不提走在香榭大道的快樂。寫下曾經擔任過的幹部,用以表達我的的人際關係與應變能力,當然也不會說自己演錄影帶劇有多開心。貼上照片,不能裝可愛,但是要有活力,好像我早已準備好。
重要的是外在形貌,不是聽力。
反正,還有什麼好聽的?
碎紙機嘈雜的聲音。
實際中帶著悲傷的一首詩,人生的履歷斷不簡短,履歷表卻只能如此。假如有個人寄來的履歷表寫著離婚一次,墮胎二次,交過十個男友,你想必也會啞然失笑於她的誠實。
記憶全部屈服於日期,但日期又有何用。我有一個總把日期記得精確的朋友,每回跟他聊到過去的事情,他就會自動加上「那是1999年冬天」,「這是2000年的耶誕節」,把日期訂上之後,事情就一點也不神秘了,也許是變得真切,也許是少了笑聲。
光榮的紀錄有哪些?第一次自己找工作時的履歷,我也某種程度上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別人。出國自助旅行的經驗,用來證明英文能力與個性獨立,提也不提走在香榭大道的快樂。寫下曾經擔任過的幹部,用以表達我的的人際關係與應變能力,當然也不會說自己演錄影帶劇有多開心。貼上照片,不能裝可愛,但是要有活力,好像我早已準備好。
20080514
不期而遇 by 辛波絲卡
我們彼此客套寒暄,
並說這是多年後難得的重逢。
我們的老虎啜飲牛奶。
我們的鷹隼行走於地面。
我們的鯊魚溺斃水中。
我們的野狼在開著的籠前打呵欠。
我們的毒蛇已褪盡閃電,
猴子——靈感 ,孔雀——羽毛。
蝙蝠——距今已久——已飛離我們髮間。
在交談中途我們啞然以對,
無可奈何地微笑。
我們的人
無話可說。
並說這是多年後難得的重逢。
我們的老虎啜飲牛奶。
我們的鷹隼行走於地面。
我們的鯊魚溺斃水中。
我們的野狼在開著的籠前打呵欠。
我們的毒蛇已褪盡閃電,
猴子——靈感 ,孔雀——羽毛。
蝙蝠——距今已久——已飛離我們髮間。
在交談中途我們啞然以對,
無可奈何地微笑。
我們的人
無話可說。
時不時我要提醒自己,別再喝牛奶了,我是老虎。別再走路了,我是老鷹。別再揮手呼救了,我是鯊魚。別再手下留情了,我是野狼。我們的人,無話可說。
所以你也該會記得我喝牛奶、走路、溺水、打呵欠的樣子。然後我想想,這也沒什麼不好。那就是別的我了。你偶爾會摸摸我的頭,好像我很乖巧的樣子。
20080512
辛波絲卡之月
從博客來訂的辛波絲卡詩集終於到了,於是我要把這個月命名為辛波絲卡之月。她是第三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詩人,也是波蘭最受歡迎的女詩人,應該是我繼夏宇之後愛上的詩人,而且比起夏宇的多方嘗試探索,辛波絲卡可說已把語言掌握到精粹的程度。
首先獻上我第一首讀的她的詩:致謝函 by Wislawa Szymborska
首先獻上我第一首讀的她的詩:致謝函 by Wislawa Szymborska
我虧欠那些
我不愛的人甚多。
我不愛的人甚多。
另外有人更愛他們
讓我寬心。
讓我寬心。
很高興我不是
他們羊群裡的狼。
他們羊群裡的狼。
和他們在一起我感到寧靜,
我感到自由,
那是愛無法給予
和取走的。
我感到自由,
那是愛無法給予
和取走的。
我不會守著門窗
等候他們。
我的耐心
幾可媲美日晷儀,
我了解
愛無法理解的事物,
我原諒
愛無法原諒的事物。
等候他們。
我的耐心
幾可媲美日晷儀,
我了解
愛無法理解的事物,
我原諒
愛無法原諒的事物。
從見面到通信
不是永恆,
只不過幾天或幾個星期。
不是永恆,
只不過幾天或幾個星期。
和他們同遊總是一切順心,
聽音樂會,
逛大教堂,
飽覽風景。
聽音樂會,
逛大教堂,
飽覽風景。
當七座山七條河
阻隔我們,
這些山河在地圖上
一目了然。
阻隔我們,
這些山河在地圖上
一目了然。
感謝他們
讓我生活在三度空間裡,
在一個地平線因變動而真實,
既不抒情也不矯飾的空間。
讓我生活在三度空間裡,
在一個地平線因變動而真實,
既不抒情也不矯飾的空間。
他們並不知道
自己空著的手裡盛放了好多東西。
「我不虧欠他們什麼,」
對此未決的問題
愛會如是說。
自己空著的手裡盛放了好多東西。
「我不虧欠他們什麼,」
對此未決的問題
愛會如是說。
這可看出我為什麼愛辛波絲卡,因為她不玩弄文字,又精準而直指人心。我覺得詩是這樣的,廖咸浩曾在課堂上跟我們說,他覺得詩不用教,念個五遍就可以了。詩有點像是一見鍾情,遇上了你就知道,天雷勾動地火。你不用學過文學理論或修辭文法也可以感受它的美。這在辛波絲卡上特別適用,她的意象強烈如此,跟重擊一樣。
關於這首詩,我自然是沒資格做賞析,充其量是寫寫心得。愛與不愛的界線就在於此,不愛,你就有了理性,你有耐心也有自由,你能懂得也能原諒,你有理性,可以活在具有地平線的空間裡,只因為你不愛。
關於這首詩,我自然是沒資格做賞析,充其量是寫寫心得。愛與不愛的界線就在於此,不愛,你就有了理性,你有耐心也有自由,你能懂得也能原諒,你有理性,可以活在具有地平線的空間裡,只因為你不愛。
20071009
秤鉈
夏宇這首詩我特別喜歡,第四小節,關於不忠。
「他們為什麼不能彼此欣賞且和樂地
相處呢他們都一致地愛我至少
他們有相同的煩惱最最起碼他們有
共同的話題甚而他們可以一起責備
我的自私和享樂主義最後他們又可以
交換內褲我又將不致很快發現你看
......」
他們唯一不會爭搶的,是他人給予的同情。而同情或許也是,喜歡上她之後得到最多的感情。倒不是從她身上得來,因為她沒有同情心。也正因為她沒有同情心,他們才得以得到最大幅度的同情。
他們也的確有共同的煩惱(就是對方),也會有共同的話題(她),也最有資格責備她的自私與享樂主義。「你們真的可以當朋友,」只有她才能說出這樣天真殘忍的話。
但是只有她可以掉眼淚。只有她可以哭鬧著在地板上踢腿,然後又開心大笑好像這怎麼可能是個煩惱。她看習慣了無奈的微笑,而如果她再愛上一個,對他們不忠的程度是會減少,無奈的微笑卻會增加。
她試著調整惦不出斤兩的秤鉈。該是壞了吧,一直都是壞的。所以她嚎啕大哭起來,不知道接下來怎麼做生意。
=====後記=====
一時之間搞不清楚秤鉈和天平。
「他們為什麼不能彼此欣賞且和樂地
相處呢他們都一致地愛我至少
他們有相同的煩惱最最起碼他們有
共同的話題甚而他們可以一起責備
我的自私和享樂主義最後他們又可以
交換內褲我又將不致很快發現你看
......」
他們唯一不會爭搶的,是他人給予的同情。而同情或許也是,喜歡上她之後得到最多的感情。倒不是從她身上得來,因為她沒有同情心。也正因為她沒有同情心,他們才得以得到最大幅度的同情。
他們也的確有共同的煩惱(就是對方),也會有共同的話題(她),也最有資格責備她的自私與享樂主義。「你們真的可以當朋友,」只有她才能說出這樣天真殘忍的話。
但是只有她可以掉眼淚。只有她可以哭鬧著在地板上踢腿,然後又開心大笑好像這怎麼可能是個煩惱。她看習慣了無奈的微笑,而如果她再愛上一個,對他們不忠的程度是會減少,無奈的微笑卻會增加。
她試著調整惦不出斤兩的秤鉈。該是壞了吧,一直都是壞的。所以她嚎啕大哭起來,不知道接下來怎麼做生意。
=====後記=====
一時之間搞不清楚秤鉈和天平。
20070920
The art of losing isn't too hard to master
One art by Elizabeth Bishop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Lose something every day. Accept the fluster
of lost door keys, the hour badly sp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Then practice losing farther, losing faster:
places, and names, and where it was you meant
to travel. None of these will bring disaster.
I lost my mother's watch. And look! my last, ornext-to-last, of three loved houses w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I lost two cities, lovely ones. And, vaster,
some realms I owned, two rivers, a continent.
I miss them, but it wasn't a disaster.
---Even losing you (the joking voice, a gesture
I love) I shan't have lied. It's evident
the art of losing's not too hard to master
though it may look like (Write it!) like disaster.
Heard it from 《In Her Shoes》
We lose something everyday
whether we notice it or not
whether we care about it or not
time, life, some worn out clothes
so, if we can master it , it should be an art
to lose something gently, with no regret
even with a bit relief
but that's not the point of this poem
it is actually about some painful losing
when it occurs, it occurs like a disaster
it ruins everything, distorys all
losing someone
strangely, is like losing some trivial stuff
(his voice, his smile, his gesture)
something you never care to collect to remember
cause it's always there
and losing someone is to lose small pieces of memory of him,
to lose, gradually, tiny details of him
till you can't remember(even if you wanna )
and the funny thing is,
it will never be like it has never existed at all
(even though you hope so )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so many things seem filled with the intent
to be lost that their loss is no disaster.
Lose something every day. Accept the fluster
of lost door keys, the hour badly sp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Then practice losing farther, losing faster:
places, and names, and where it was you meant
to travel. None of these will bring disaster.
I lost my mother's watch. And look! my last, ornext-to-last, of three loved houses went.
The art of losing isn't hard to master.
I lost two cities, lovely ones. And, vaster,
some realms I owned, two rivers, a continent.
I miss them, but it wasn't a disaster.
---Even losing you (the joking voice, a gesture
I love) I shan't have lied. It's evident
the art of losing's not too hard to master
though it may look like (Write it!) like disaster.
Heard it from 《In Her Shoes》
We lose something everyday
whether we notice it or not
whether we care about it or not
time, life, some worn out clothes
so, if we can master it , it should be an art
to lose something gently, with no regret
even with a bit relief
but that's not the point of this poem
it is actually about some painful losing
when it occurs, it occurs like a disaster
it ruins everything, distorys all
losing someone
strangely, is like losing some trivial stuff
(his voice, his smile, his gesture)
something you never care to collect to remember
cause it's always there
and losing someone is to lose small pieces of memory of him,
to lose, gradually, tiny details of him
till you can't remember(even if you wanna )
and the funny thing is,
it will never be like it has never existed at all
(even though you hope so )
訂閱:
文章 (Atom)
-
前陣子,我跟老公正在追on檔的《淚之女王》,每個週末晚上準時收看。 不追on檔劇的朋友問我,聽說裡面都是老哏? 我說:「戀愛哪有新哏?」 男主角、女主角夠帥夠美就看得下去,而且我們就是想看糖啊,糖有分新舊嗎?真要說的話,年輕有為的男總裁對一般背景的的女主角才是老哏,《淚之女王》還...
-
「真希望我知道這個時候要說什麼。」 過去幾年,我在大人學開設 《給女性的大人曖昧知識》 ,協助曖昧經驗比較少,或是希望能夠更理解戀愛前期言語行為的同學,掌握曖昧期間的訊號,知道什麼時候進退。每次上課的時候,這應該都是最受歡迎的人氣時段。同學們不管是上課討論,或下課講悄悄話時,都...
-
都說《可憐的東西》很酷,可惜媽媽很難有時間去看電影,沒想到Disney+很快就上了,但據說劇情也無法跟孩子一起看,然後我一看竟然有兩個多小時,大概是分了三天,在孩子睡著的時候看完。 =====瑣事報告完畢的防雷分隔線===== 先說結論,《可憐的東西》基本上是科學怪人的女生版,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