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已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已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200120

已讀不回的殺傷力



前兩天我讀了一篇文章講到,社群媒體的原意是促進交流,也帶來了很多副作用。其中一個副作用跟社會尺標(socialmeter)有關。社會尺標指的是我們每個人的內心都有一把小小的尺,在各種時候衡量其他人覺得我們如何。

提出這個理論的社會心理學家Mark Learry認為,我們不真的需要自尊,而是希望在關係中,別人需要我們。就像在社交媒體中有許多的讚、朋友數、追蹤者和轉推,都把我們的社會尺標推離我們的小圈圈,放在網路上供人閱覽。

所以如果有人讚我們,我們就覺得自己被喜歡,沒人給我們愛心,我們就受挫。放在私領域裡更是如此,所以像是LINE訊息,當我們收到立即回覆,我們就覺得自己有價值、被重視,因而自尊提高。如果被已讀不回,就胡思亂想,自尊心低落。

就一個常常已讀不回別人的人來說,我覺得好像我好像傷害不少人。但通常我不回都是因為覺得沒什麼好回的,或是不知道要回什麼。就像長輩群組裡常常有各種動物影片或各種提醒,我從來沒回過。但其他人都說他們至少會回個貼圖。

你可以想像這種社會尺標在情人之間會有多強大的作用,讓我想到有個女孩寫信給我,她跟男友剛交往一個多月。照理說是戀情的甜蜜期,每天見面都不嫌多的日子,她男友卻一派冷靜理性的大人樣,每週最多約會一次,也可能兩週才見一次面。如果她想要多約會,他就說,妳這樣太黏了。

不見面的日子,總是會傳些訊息吧。可是,男友常常已讀不回,或一天甚至兩天之後才回,好像不常看手機似的。如果女孩要求他要更常回覆訊息,他又擺出那種你怎麼會提出這種不懂事的要求,我們都是大人了的態度。

女孩問我,她應該怎麼調整自己的心態呢?半仙(我)回覆如下,

約會的頻率確實每個人的需求不同,如果你們兩個人的頻率不同,只能去尋求共識。如果都是妳配合他,長久下來一定會累積不滿。男友如果連改變一點點都不願意,你們相處起來也會有問題。

不過,就回覆訊息的速度來說,讓我來做個不負責任沒有根據的大膽猜測吧:請妳考慮他有別的女朋友的可能性。哈囉,別說是女朋友了,一個在正常世界正常使用手機的人,也不會這樣慢回覆他朋友的訊息的。別說是你超想回的訊息,例如曖昧的對象之類,有時就算是朋友間的無聊打屁,誰不是在開會的時候偷偷傳垃圾話。我的意思是,只要想回訊息總是會找得到時間回,就算不是馬上,也不會是一兩天之後。

再加上他的態度,讓我推論他這麼遲回訊息是故意的。遲回訊息與理所當然的態度都是為了一件事:訓練妳接受這種相處模式,讓他得到相當空間的自由。通常一個男人要騰出這麼大空間都是為了裝另一個(若不是另外一些)女人。

過不久後,女孩又來信,「是的,原來他的確有其他女朋友。」女孩發現自從交往後,她加入他臉書但是他許久未更新。在一次她出差的時候,她在他朋友的臉書上看到他朋友辦的派對上,他男友帶著另一位女孩去參加,更別提照片上的親密景象。妳可能認不得他在訓練妳乖巧聽話,旁人看得很清楚。

我覺得最有趣的事情是,因為不想要出現已讀,所以通訊軟體進階地出現了可以「偷看」訊息的功能。(一開始不就是這些工具可以標註已讀的嗎?)也就是說大家其實覺得不讀不回,比已讀不回好嗎?但是不是如果大家都知道這些功能,就算是不讀不回,也會被當成是「已偷看」不回呢?太複雜啦~~~

photo credit/Solomon203 [CC BY-SA (https://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sa/4.0)]

延伸閱讀:折磨人的已讀

20151119

折磨人的已讀

妳會不會覺得,見不到面的時候,比見著面的時候更曖昧?
就好像,打字比說話曖昧,簡訊比電話曖昧。

 =====現在都拿LNIE來談公事的分隔線=====

因為曖昧的本質就是不明確、需要詮釋,因此接收訊息、閱讀訊息、傳送訊息之間,若有點時間差,更適合曖昧。所以我們總是在尋覓曖昧的工具,以前是MSN,現在是手機、Facebook和LINE。

如果你還記得有MSN的日子,你晚上守在電腦前等他上線,等那個小綠人出現,你隱形假裝離線不想被他發現你在等他,也或者害怕他因為你而不上線,總之還沒跟他講上話,你就沙盤推演了100回合。

他上線之後你也假裝剛剛才上線,甚至故意多等一會兒免得他懷疑。你還要精心設想能引起他注意的暱稱,又不能讓他覺得是專為了引起他注意。但若反過來他改暱稱,你就想是不是寫給我看的,難道這是寫給別人看的,我該問他嗎?

當我們轉移陣地到Facebook之後,生活還真的就像open book,你每天觀察他的一舉一動,他的塗鴉牆這麼值得分析,他對誰的動態發表評論,他上傳了去哪玩的照片。他來我的動態按讚我就開心,聊天時他提到我寫過的動態,我就猜想他對我多點關心。那時傳FB訊息還算甜蜜沒負擔,對方每天都會上線,比較容易找得到人,也可以就FB上的事情閒聊,今天你丟一句給我,明天我還一句給你,一個對話串可以進行好幾天,每天精心計畫新梗。

但有一天,LINE和FB出現「已讀」這個怎麼想都是用來折磨人的發明,等待(痛苦)開始有了層次。

首先是,他到底甚麼時候才會讀我的訊息?


你知道在只有電腦的時候,你還可以告訴自己他下線了他去睡了他不在電腦前,智慧型手機把我們跟網路從早到晚綁在一起,你不知不覺認為他應該馬上就要讀,對於對方未讀的耐心降到極限。

但認真想想,如果對方不回我,我知道他看過了要幹嘛?不是徒增煩惱嗎?以前還可以牽拖到別的事情上面,比如訊息漏了,訊息跑到垃圾信件,他很久沒上站,他只上線一下子又離線來不及看訊息,他最近太忙沒空回,現在這些理由都被一個「已讀」擊墜。

第二個層次是,他看過了,他沒回是為什麼?


從這個資訊能推論出來的理由,很難往光明面想,腦海中的小劇場總是懸疑多過喜劇。他不想回,他不知道要回什麼,他覺得我很無聊,他正跟其他人在一起,總之他的優先順序裡我不排在前面。而我的言語,已經被他讀過了,我能做的事情已經做了,他也知道我讀過了,卻還是不回我,怎麼會這麼可惡,我卻只能盯著「已讀」看。

有時候我覺得,不是拿著智慧型手機的另一個人在折磨我們,是看著智慧型手機的我們在折磨自己。

PS. 原刊於姊妹淘,都刊了兩年我已經忘記我寫過這篇,到底是自己寫過什麼都可以忘記的嗎?

===B寶小劇場===

週末慣常的活動

一好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