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华章|科创报国青年说:青年勤学早 创业刚刚好
杜泽鑫,中国民航大学2024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期间,曾沉迷游戏和短视频的他,一次偶然机会对3D打印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渐发展成为事业目标。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生产力,这一文明演进的核心动力,驱动人类文明发展繁荣。
从一片烂尾楼到天津科创地标,一年多的时间,天开园汇聚了超过2700家创新型企业。作为盘活利用的见证者,孙威的工作生活也与天开园“绑”在了一起。
不少拥有“金点子”的创新人才在这里创业,这里已成为以人工智能、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新兴产业为主体的创新高地。
作为金融创新运营示范区,天津金融部门大力支持科技创新,持续深化产业与金融合作,强化对天津高质量发展的支撑作用。
记者从天津市科技局获悉,天津科创高地天开园“一核两翼多点”集中开展2.0版支持政策兑现,核心区支持资金在年前拨付至企业,为各类创新主体进一步开展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科创服务准备了近400份新年“礼物”。
12月26日,以“节水优先 创新创业”为主题的节水产业融通发展大会在天津市南开区天开高教科创园举行。
天开高教科创园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总站24日正式揭牌,在全国率先试点开展博士后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三代光学科技(天津)有限公司等天开高教科创园新设立的1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分站同时获授牌。
杜泽鑫,中国民航大学2024届本科毕业生。大学期间,曾沉迷游戏和短视频的他,一次偶然机会对3D打印技术产生浓厚兴趣,并逐渐发展成为事业目标。
王雍杰,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从事飞秒激光加工工艺方面相关研究。去年借助天津天开高教科创园“校企对接”载体,王雍杰的导师、天津大学胡明列教授团队带着基于飞秒激光精密加工装备技术在天开园注册了企业,王雍杰所在的实验室也借助这一平台,与医疗器械、新能源、零部件加工等多个领域的企业开展了合作。
因科研成果卓越,今年2月,30岁的夏士齐博士后出站后,成为了南开大学物理科学学院教授,致力于拓扑光子学和非厄米光学的研究,目前在国际顶尖期刊上发表论文二十余篇,拥有发明专利两项。
作为首批在天开园注册的创业企业,天津攸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近两年迅速发展壮大,企业负责人翁仲铭多年前从台湾来到天津大学任教。他表示,天开园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助力台企在津快速发展。
2003年落户滨海新区的台资企业天津敏信机械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汽车零部件及相关产品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企业负责人李俊表示,天津突出的港口优势为企业布局海外市场不断赋能。
天开和平园打造“以场景驱动、以人为中心”的大模型创新社区,进一步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将为天开园内人工智能相关企业提供更多应用场景,助推大模型产业集群化发展。
天开河西园施行“领导小组+园区管理机构+平台公司”管理模式,高位推动园区建设,截至目前,已有29家企业纳入天开河西园管理,其中新落地企业25家,OTC入板入库企业2家。
自纳园后,截至2025年1月,天开东丽园累计注册企业56家,入驻企业33家(含机构)。
天开华苑园出台全市首个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实施政策,并推动首个合作项目落地。打造基于企业创新积分制的“贷、担、保、投”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截至2025年1月1日,天开园核心区累计注册企业1233家,已入驻企业725家;天开西青园累计注册企业527家,已入驻企业218家;天开津南园累计注册企业517家,已入驻企业215家。
天津大学精密仪器与光电子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王雍杰,从事飞秒激光加工工艺方面相关研究;南开大学化学学院研究生佟泽栋,创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入驻天开园;中国民航大学2024届本科毕业生杜泽鑫,从事3D打印技术领域研究,他们在科创高地天开园里,追逐着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