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列夫·托洛茨基:修订间差异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删除的内容 添加的内容
无编辑摘要
标签移动版编辑 移动应用程序编辑 Android应用编辑
第17行: 第17行:
| death_place = {{Flag|Mexico|1934}}[[墨西哥城]][[科约阿坎区]]
| death_place = {{Flag|Mexico|1934}}[[墨西哥城]][[科约阿坎区]]
| party = [[File:Red flag.svg|22px]]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1917年)<br>[[File:КПСС.png|22px]]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1917年-1918年)<br>[[File:КПСС.png|22px]]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1925年)<br>[[File:КПСС.png|22px]]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1927年,被开除)<br>[[File:Logo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svg|22px]]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br>(1938年-)
| party = [[File:Red flag.svg|22px]]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1917年)<br>[[File:КПСС.png|22px]]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1917年-1918年)<br>[[File:КПСС.png|22px]]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1925年)<br>[[File:КПСС.png|22px]]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1927年,被开除)<br>[[File:Logo of the Fourth International.svg|22px]]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br>(1938年-)
| spouse = {{le|亚历山德拉·索科洛夫斯卡娅|Aleksandra Sokolovskaya}}<br>{{le|娜塔莉·谢多娃|Natalia Sedova}}
| spouse = {{le|亚历山德拉·索科洛夫斯卡娅|Aleksandra Sokolovskaya}}<br>{{le|娜塔莉·谢多娃|Natalia Sedova}}
| children = {{le|季娜伊达·沃尔科娃|Zinaida Volkova}} <br> 尼娜·涅维尔森 <br> [[列夫·谢多夫]] <br> {{le|塞尔焦·谢多夫|Sergei Sedov}}
| children = {{le|季娜伊达·沃尔科娃|Zinaida Volkova}} <br> 尼娜·涅维尔森 <br> [[列夫·谢多夫]] <br> {{le|塞尔焦·谢多夫|Sergei Sedov}}
| religion = [[無神論|无]](前為[[猶太教]])
| religion = [[無神論|无]](前為[[猶太教]])

2022年8月19日 (五) 07:17的版本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斯基
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
Lev Davidovich Trotsky
1930年的托洛斯基
苏俄外交人民委員
任期
1917年11月8日—1918年3月13日
总理弗拉基米尔·列宁
前任米哈伊尔·特列什岑科英语Mikhail Tereshchenko
继任格奥尔基·契切林
苏俄軍事和海軍事務人民委員
任期
1918年3月13日—1925年1月15日
总理弗拉基米尔·列寧
阿列克谢·李可夫
前任尼古拉·波德沃伊斯基
继任米哈伊尔·伏龙芝
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任期
1918年9月6日—1925年1月26日
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
任期
1917年10月8日—1917年11月8日
布尔什维克党中央政治局委员
任期
1917年10月10日—1926年10月23日
俄国立宪会议议员
任期
1917年11月25日—1918年1月20日
个人资料
出生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
(1879-11-07)1879年11月7日
 俄罗斯帝国赫尔松省亚诺夫卡村(今別列斯拉夫卡
逝世1940年8月21日(1940歲—08—21)(60歲)
 墨西哥墨西哥城科约阿坎区
死因遇刺
国籍 俄罗斯帝国(1879年11月-1917年3月)
俄罗斯共和国(1917年3月-1917年11月)
苏维埃俄国(1917年11月-1922年12月)
苏联(1922年12月-1932年2月)
无国籍(1932年2月-1940年8月)
政党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1898年-1917年)
俄国社会民主工党 (布尔什维克)(1917年-1918年)
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18年-1925年)
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1925年-1927年,被开除)
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
(1938年-)
其他政党 瑞士社會民主黨
配偶亚历山德拉·索科洛夫斯卡娅英语Aleksandra Sokolovskaya
娜塔莉亚·谢多娃
儿女季娜伊达·沃尔科娃英语Zinaida Volkova
尼娜·涅维尔森
列夫·谢多夫
塞尔焦·谢多夫英语Sergei Sedov
宗教信仰(前為猶太教
获奖红旗勋章
签名

列夫·达维多维奇·托洛斯基(俄语: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Троцкий罗马化:Lev Davidovich Trotsky俄語發音:[ˈlʲɛf ˈtrotskʲɪj] ;1879年11月7日—1940年8月21日),本名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Лев Давидович Бронштейн),是一名俄羅斯和乌克兰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作家,是布尔什维克党主要领导人、十月革命指挥者、苏联红军缔造者和领导者[1]第三国际创建者、第四国际创建者和精神领袖,被列宁称为“最崇高的同志”。

十月革命时,担任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中央政治局委员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苏维埃俄国建國之后,他擔任苏俄外交人民委员俄国立宪会议议员,後任苏俄軍事和海軍事務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建立了苏联红军,並出任總司令,被誉为“红军之父”。他帶領和组织布爾什維克赢得了俄國內戰(1917年-1923年),並成為这一勝利的精神象徵。列宁在1924年去世后,他在1927年的全联盟共产党(布尔什维克)第十五次代表大会斯大林排挤出苏共领导核心,后流亡海外,1938年组建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第四国际),1940年8月20日被斯大林派人刺杀于墨西哥城,次日去世。

托洛茨基自视为“布尔什维克列宁主义者”、正统马克思主义的拥护者和革命马克思主义的倡导者,他提出和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被称为托洛茨基主义

早年(1879–1902)

青年时期的托洛茨基(1897年)
壮年时期的托洛茨基(1915年)

列夫·达维多维奇·布隆施泰因,1879年生于沙俄赫尔松省亚诺夫卡村(今属于乌克兰别列斯拉夫卡)一个富足的犹太农民家庭。在敖德萨与工业城市尼古拉耶夫受中高等教育。1896年,转到工业城市尼古拉耶夫城上学时,开始从事工人运动,组织“南俄工人同盟”,并在工人中间进行反对沙皇专制制度的宣传工作。因参加革命活动,于1898年1月的大搜捕中,“南俄工人同盟”被破获,托洛茨基不久被捕入狱,並放棄了原本取得數學學位的目標。在等待沙俄法庭判决的两年时间内,被关押在布特尔监狱,在狱中,托洛茨基研究了共济会,并逐渐地接受了历史唯物主义,在狱中的第二年(1899年),托洛茨基初次听说了列宁的名字,且仔细研究了列宁在那不久前出版的书籍——《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并举行了由拉比主持的按犹太宗教仪式进行的婚礼,与年长7岁的亚历山德拉·索科洛夫斯卡娅结婚。1900年,被判处流放东西伯利亚四年。离开监狱开始进行第一次流亡时,马克思主义已经成为了托洛茨基的基本世界观和思维方法。婚后索科洛夫斯卡娅跟随列夫·布隆施泰因去了西伯利亞伊尔库茨克省的流放地,1901年、1902年长女、次女出生。

革命生涯(1902–1917)

1917年10月,托洛茨基在大街上
1922年,身着军装的托洛茨基

一次流亡

1902年春,在流放地阅读了几份用复写纸印的《火星报》和列宁的《怎么办》,深受启发。1902年夏天,决定逃出流放地,去参加《火星报》的革命活动,列夫·布隆施泰因在妻子同意下,离开了妻子与两个女儿,使用了一位來自敖德萨姓“托洛茨基”的狱友的护照逃离流放地。他的两个幼女后来由他在故乡亚诺夫卡村生活富裕的父母抚养长大。托洛茨基在萨马拉基辅哈尔科夫波尔塔瓦等地从事革命活动,并给《火星报》撰稿。1902年年底,托洛茨基按照《火星报》编辑部讨论的意见,去巴黎从事争取俄国侨民活动,托洛茨基热烈拥护列宁的主张,曾被人安上绰号“列宁的棍子”。并在英国伦敦加入了由普列汉诺夫列宁马尔托夫主持的《火星报》编辑部。1903年托洛茨基在巴黎结识了欧洲大银行家日沃托夫斯基的女儿娜塔莉娅·谢多娃。不久二人在巴黎结婚成为终身伴侣,在1906年与1908年生了两个儿子。

1903年7月托洛茨基以代表身份参加了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会后不久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分裂为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两个派别时,托洛茨基因和马尔托夫的关系良好,所以加入了孟什维克,并积极参加为马尔托夫主持领导的新《火星报》撰稿,但普列汉诺夫称列宁为“马克西米利安·列宁”(马克西米利安是罗伯斯庇尔的名字)、批评列宁的路线是“雅各宾主义”,孟什维克维克与布尔什维克关系进一步恶化,孟什维克逐渐右倾。见状,1904年4月,托洛茨基申明脱离新《火星报》编辑部,此后,托洛茨基逐渐疏远孟什维克,1904年9月托洛茨基宣布脱离与俄国自由派结盟的孟什维克,与其绝交。从此直到1917年,托洛茨基一直是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之外的中间派。

1905年俄国革命

1905年,一得知沙俄爆发了大罢工,即将爆发革命的消息,托洛茨基立即于二月潜回,先在基辅,并在十月罢工的高潮期间来到彼得堡从事报纸新闻工作,以推动1905年革命形势发展,后以扬努夫斯基的化名当选为圣彼得堡苏维埃副主席,苏维埃主席被捕后,11月26日到12月3日当选为苏维埃主席,开始领导圣彼得堡苏维埃的工作。这时,他被誉为“苏维埃的思想领导者”,当时列宁对此的评价为“托洛茨基是以自己不倦的和出色的工作赢得这一点的”。12月3日被捕入狱,被关进"十字"监狱,后又先后被转移到彼得保罗要塞,判前羁押所,解犯羁押监狱等地。在狱中,他研究了地租理论和俄国社会关系史。更重要的是,托洛茨基开始酝酿他的“不断革命”的思想,这些早期思想后来发展成为具有理论学说的“托洛茨基主义”。

二次流亡

1906年,写成了题为《总结与前瞻》的长文,以“总结”1905年俄国革命为名,第一次论述了“不断革命论”。1906年11月,被判终身流放。去往流放地时,托洛茨基假装患上了坐骨神经痛,被送进了医院“治疗”,“治疗”过程中抓住机会又一次逃出了沙皇警察的魔爪,在一位农民的帮助下到达乌拉尔,乘上了列车回到彼得堡,后考虑到安全问题又离开彼得堡前往芬兰暂居,不久又搭乘一艘开往瑞典的轮船,抵达斯德哥尔摩,开始了长达十年的第二次流亡生活。

1907年1月,托洛茨基开始了十年国外生涯,此后穿梭于伦敦柏林维也纳苏黎世巴黎欧洲各个城市,成为流浪的革命家。后来认识了弗兰茨·梅林卡尔·李卜克内西罗莎·卢森堡等著名的德国革命家。罗莎·卢森堡和托洛茨基一样,反对孟什维克的观点,但又以怀疑的眼光看待布尔什维克的活动,希望看到俄国革命运动欧洲化。

1907年4月下旬,以梯弗里斯代表的身份,参加了在伦敦召开的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五次代表大会,在会上,托洛茨基认识了高尔基,作了有关无产阶级资产阶级革命中作用的讲话——“这一讲话在十月革命后曾作为布尔什维克对待农民资产阶级态度的典范一再出版”,并尽量弥合布尔什维克孟什维克两派的分歧,维持的统一。1907年8月,托洛茨基参加了第二国际斯图加特代表大会。1907年10月,托洛茨基移居维也纳,开始在这里等待革命浪潮的到来。在这期间他认识了布哈林。1908年10月,托洛茨基在维也纳办起了俄文报纸《真理报》,这份报纸一直通过一系列手段被一批批的运往俄国。托洛茨基还深入研究了工商业兴衰与工人运动的关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托洛茨基因为自己俄国人的身份离开奥匈帝国去了瑞士。同年11月19日托以《基辅思想报》军事记者的身份前往法国,移居巴黎,并开始为《呼声报》,也就是《我们的言论报》竭力工作,在报纸上创作了大量反对帝国主义战争和揭露帝国主义战争无尽危害的文章。托洛茨基站在反战的国际主义一边,主张革命反对战争,但反对列宁的“变现代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使本国政府在帝国主义战争中失败”的主张,但后来也在《必须立即从实际上统一起来》里写了“我认为“联合”组织和布尔什维克组织之间现在并没有任何原则上或策略上的意见分歧。“[2]托洛茨基加入布尔什维克后,对之前的政治主张进行了自我检讨和改正。对自己的“调和主义”,十月革命后托洛茨基是承认的。他在1921年12月6日的给奥里明斯基的信中说道:“关于对俄国社会民主党各派的估计,关于各派别的斗争等等的文章,“显然是错误的””,这也得到了列宁的原谅。德国社会民主党的议会党团在议会中投票赞成战争拨款,支持德国政府“保卫祖国”,从而违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原则,随后多国孟什维克支持护国主义政策的行为,也让托洛茨基从摇摆不定,转而倾向布尔什维克。1915年9月5日到8日,齐美尔瓦尔德的会议召开,由列宁为首的革命派和平主义派经商讨后艰难地达成了一致,双方的宣言草案由托洛茨基起草。1916年9月,托洛茨基的《我们的言论报》被法国当局查封,法国政府以一系列理由为借口,宣布将托洛茨基驱逐出境,托洛茨基被迫前往西班牙。在那里顺便学习了西班牙语西班牙历史,接着又被西班牙当局押送上船赴美国,1916年12月25日,托洛茨基从巴塞罗那港出发,踏上前往美国纽约的轮船,年底抵达美国,加入在纽约布哈林主办的俄语报纸《新世界报》编辑部。托洛茨基还活跃在纽约费城一带,到处演讲,做革命鼓动工作。

二月革命

二月革命的消息传来后,托洛茨基更是活跃,急忙办理回国手续,1917年3月27日,托洛茨基打算离美回国,在得到英国当局的不干涉保证后,打算取道英国回国,却在哈利法克斯港被英国海军以“德国间谍”的理由逮捕,带去亚默斯集中营关押。关于一封谈到托洛茨基在加拿大被捕原因的英国电报,列宁的《真理报》写道:“托洛茨基——一九〇五年彼得格勒工人代表苏维埃的前主席,献身革命事业几十年的革命家——同德国政府所津贴的一项计划有联系,这怎么能使人相信呢,哪怕是一分钟?这分明是对一个革命家惊人和无耻地诽谤。”[3]加拿大英国当局扣留了一个月后,俄国临时政府总理克伦斯基、外交部长米留可夫迫于布尔什维克压力,要求英国政府释放托洛茨基。5月17日托洛茨基回到俄国后,在芬兰车站收到了隆重欢迎,且当即被推为彼得格勒苏维埃执委之一,并参加“区联派”。二月革命的形势使托洛茨基的思想发生了转变,他在对待革命的看法上逐渐同孟什维克划清界限,并向布尔什维克靠拢,随后托洛茨基完全赞同列宁的《四月提纲》和布尔什维克的政策,在十月革命之前的1917年6月,受列宁邀请,决定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之后由于公开表示支持列宁布尔什维克领导人的主张,在7月23日被临时政府逮捕入狱,二度被关进了“十字”监狱,法庭给了他和列宁季诺维也夫同样的罪名——曾加入“德国间谍组织”,是“德国的奸细”。入狱期间区联派并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布尔什维克),托洛茨基以第三高票当选布尔什维克党中央委员,得票数仅次于列宁季诺维也夫(少列宁两票)、之后又当选布尔什维克党第一届政治局委员。托洛茨基在9月初获释,出狱后当选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该职位是十月革命的最高领导人,托洛茨基也成為布尔什维克主要領導人之一。此后,托洛茨基先是在布尔什维克是否要参加预备国会的问题上支持了列宁。在10月10日列宁主持的具有历史意义的中央会议上,托洛茨基站在少数派一方支持列宁发动革命,表现了对列宁主张的积极拥护。列宁当时也说:“好极了,托洛茨基同志!”,十月革命前夕,托洛茨基对工人代表议会中的质询做了巧妙答复(托洛茨基说他“代表苏维埃”宣布没有任何武装行动的决定,但他作为布尔什维克党的中央委员当然没有义务承认党中央的机密决定;苏维埃作为工人民主政治机关的决议是公开的,而党中央有权保留机密决定;但托洛茨基不止于此,他补充说道:“如果事变的进程迫使苏维埃决定武装行动,那时工人和士兵一定会像一个人似的站出来响应苏维埃的号召。”)。这样的答复——既保守了即将起义的军事秘密,又鼓舞了革命者的战斗意志,同时严格遵循现代民主与公开原则,这些政治答复被波兰人多伊彻誉为“外交辞令的杰作”,不久后工人们便开始满怀信心地向着苏维埃政权进军。

十月革命

对于十月革命这场20世纪最重大的社会革命,托洛茨基是做过重大贡献的,并赢得了不朽的历史地位。托洛茨基因职务便利多次提供重要帮助,例如,他曾以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的名义签署命令让工人到塞士特洛勒茨克武器制造厂直接领取武器,这一举措让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工人们迅速获得了大量武装。作为以后对手的斯大林也在1918年评价说:“起义的一切实际组织工作是在彼得格勒苏维埃主席托洛茨基同志直接指挥之下完成的。我们可以确切地说,卫戍部队之迅速站在苏维埃方面来,革命军事委员会的工作之所以搞得这样好,党认为这首先要归功于托洛茨基同志。”

1924年的托洛茨基

领导苏俄(1917–1922)

十月革命胜利之后历任外交人民委员军事人民委员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铁道人民委员

1917年到1923年间,在苏联国内战争中组织、领导苏联红军對抗支持沙皇的白军,对内战胜利和苏联反抗美国英国法国波兰日本芬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中国十四国武装干涉作出了无与伦比的贡献。内战和武装干涉结束后,托洛茨基与布尔什维克中央组织策劃了对波兰的反攻,结果在华沙城下遭到了巨大的失败。

列宁在1922年12月至1923年1月间口授《列宁遗嘱》,其中他谈论其同志的个人特质,特别是托洛茨基和斯大林。他建议开除斯大林共产党中央委员会总书记职务,认为后者不适合该职位。相反地,他推荐托洛茨基担任该职位,形容他是“现在的中央委员会中最有才能的人”;他强调托洛茨基优秀的智力,但同时批评其自信和过分倾向行政事务。[4][5]

1938年,托洛茨基在墨西哥

路線之爭

托洛茨基

托洛茨基主張俄国内战胜利後,應以先支援其他國家社會主義革命為最優先路線,靠输出革命以改善国际环境,以确保苏俄无产阶级政权得以在国际存活。一国无产阶级建立政权对于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来说是不可能的,特别是在不发达国家的情况下,生产力的落后不能长期维持无产阶级专政这种制度,对其他国家的输出革命,对于维持无产阶级政权本身,和带来实现社会主义社会经济基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尽可能不依赖资本主义世界,依靠工业专政、剪刀差苏俄发展为真正的工业化国家,通过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革命胜利,从而帮助俄国,才能达到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从而多国建设社会主义。(不断革命世界革命、超工业化)。托洛茨基主义被认为是对正统马克思主义正统列宁主义的继承和捍卫。

斯大林

斯大林則是以先鞏固建設完成蘇聯這世界上第一個社会主义国家為優先路線,认为一个国家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社会一国建成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后,有余力再支援世界革命

流亡海外及被杀

列宁去世后,托洛茨基和布哈林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李可夫并列为俄国共产党(布尔什维克)主要的六名领导人。但在列宁病重和逝世期间,托洛茨基遭到了其他政治局委员的共同反对而失势;至1927年10月,因为他极力反对斯大林独裁官僚主义的政策,主张世界革命、捍卫列宁主义无产阶级而被斯大林开除出党,斯大林大整肅后被流放、驱逐。先后流亡土耳其法国挪威直到墨西哥。1938年,他在墨西哥与支持者创建了世界社会主义革命党,即第四国际,与斯大林控制的共产国际第三国际)对抗。他先是住在墨西哥共产党成员、著名画家迭戈·里维拉弗里达·卡罗夫妇的家中。因为和弗里达有染而搬到了几条街之外的科瑶坎另一处房子,期间躲过多次暗杀。1940年8月20日,他被蘇聯情報單位特務拉蒙·麥卡德冰镐凿入后脑,第二天不治身亡。這段故事在1972年被拍成电影《暗殺托洛斯基》,由英國影星李察·波頓飾演托洛斯基,法國影星亞蘭·德倫飾演殺手。

家庭

第一任妻子:亚历山大·索科洛夫斯卡娅(Aleksandra Sokolovskaya) 长女:吉娜(Zina) 次女:妮娜(Nina)

第二任妻子:納塔莉亞·塞多娃(Natalya Sedova) 儿子:莱奥(Lyova)。 儿子:谢尔盖(Sergei),后成为莫斯科技術學院教授,托洛茨基被驱逐后,大清洗时代开始后,1935年遭流放,后遭处决。

著作

著有《不断革命》、《俄国革命史》、《被背叛的革命》、《过渡纲领:资本主义的垂死痛苦与第四国际的任务》、《新路向》、《总结与前瞻》、《1905》、《论列宁》、《论西班牙革命》、《文学与革命》、《斯大林评传》、《斯大林伪造历史》、《他们的道德与我们的道德》、《我的生活》等書,其中以《俄国革命史》最为出名。而波兰托派作家多伊彻所著《先知三部曲》是研究托洛茨基生平与思想最权威的著作。

参考文献

  1. ^ 苏联红军之父托洛茨基 曾多次惨遭暗杀. [2020-02-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0-06-20). 
  2. ^ 必须立即从实际上统一起来(答问)(托洛茨基,1917年7月15日). www.marxists.org. [2021-09-2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4). 
  3. ^ 《真理报》,一九一七年四月十六日. [2021-09-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8-18) (中文). 
  4. ^ 弗拉基米尔·伊里奇·列宁. 列宁最后的遗嘱——《给代表大会的信》(1922.12.23-29). [2021-09-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中文). 
  5. ^ 弗拉基米尔·列宁.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2021-09-22 (中文). 

參見

外部連結

Template: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早期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