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戰役
廣東戰役,是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兵團等部南下部隊,與廣東境內國軍的一場戰役。[2]
廣東戰役 | |||||||
---|---|---|---|---|---|---|---|
| |||||||
參戰方 | |||||||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野戰軍15兵團43、44軍 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野戰軍第4兵團13、14、15軍 兩廣縱隊、粵贛湘邊縱隊 | 國民革命軍第12兵團第10、18軍,第13軍團23、70軍,21兵團32、50軍及第62、63、39、109軍和5個保安師、4個保安縱隊 | ||||||
指揮官與領導者 | |||||||
林彪 | 胡璉 | ||||||
傷亡與損失 | |||||||
6.2萬餘人[1] |
背景
1949年8月,解放軍進佔江西,準備進軍廣東。華南軍政長官公署軍政長官余漢謀指揮駐廣東3個兵團10個軍及保安團隊,共約15萬人,在其國防部鞏固粵北、確保廣州指令下,以7個軍梯次配置在曲江至廣州鐵路沿線,2個軍駐守潮安、汕頭地區,1個軍駐湛江,企圖阻止解放軍入粵。第四野戰軍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解放華南地區的統一部署,決定以第4、第15兵團和兩廣縱隊共22萬餘人,由第4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陳賡指揮,於9月底集結湘贛粵邊境,在粵贛湘邊縱隊(即林平縱隊)、閩粵贛邊縱隊和粵中縱隊共4萬餘人配合下,於衡寶戰役同時,分3路向廣東進軍。[2]擬在殲滅余漢謀主力,攻佔廣州後,第4兵團再西進至粵桂邊境,對白崇禧集團戰略迂迴。[2]
經過
10月2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分3路向廣東進攻。10月7日,右路第4兵團佔領曲江,中路第15兵團進佔翁源,左路兩廣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佔領和平、河源等地,直插博羅。[2]在解放軍強大攻勢下,粵北守軍紛紛向廣州撤退。[2]解放軍長驅直入,在佛岡、花縣、英德、清遠、增城等縣城殲滅守軍一部。[2]此時,余漢謀部主力向粵西潰退。[2]10月14日夜,第15兵團進佔廣州,兩廣縱隊和粵贛湘邊縱隊進至珠江三角洲。[2]10月15日,第4兵團以6個師在粵中縱隊配合下分3路向粵西追擊,西路由三水經高要、陽春迂迴陽江西側,切斷敵人入桂道路;東路由佛山經鶴山、台山插向陽江南側,防敵從海上逃跑;中路由三水經高明直出恩平,向陽江追擊。[2]該兵團克服種種困難,晝夜兼程猛追,至10月24日將第21兵團部及4個軍殘部共4萬餘人包圍於陽江。[3]10月25日,第21兵團集中3個師向西突圍未逞;第4兵團主力趁勢從三面攻擊,於10月26日將其全殲。[3]第4兵團一部繼續西進,至11月4日,先後佔領羅定、信宜、廉江等地,切斷白崇禧部向海南島的退路。[3]此時,駐潮安、汕頭之胡璉兵團已由海上撤走,閩粵贛邊縱隊隨即解放潮汕地區,戰役結束。
結果
此役,解放軍共殲敵6.2萬餘人。解放繳獲各種炮710餘門,輕重機槍2200餘挺,各種槍3萬萬餘支、汽車150餘輛,各種槍彈260餘萬發[1]。除沿海島嶼及雷州半島外,解放軍佔領廣東。
參考來源
- ^ 1.0 1.1 《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軍事歷史研究部 編,軍事科學出版社,2000年,ISBN 7-80137-315-4,卷「中國人民解放軍戰役戰鬥總覽」。
-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307頁,ISBN 7500002424
- ^ 3.0 3.1 3.2 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軍事》編輯委員會,《中國大百科全書•軍事I》,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年5月上海印刷,第308頁,ISBN 7500002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