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加入收藏
已取消收藏
menu
帳號頭像 帳號選單下拉箭頭
/
熱搜內容
現正閱讀
「別讓遺囑成為家人的戰場」沈春華40歲後開始寫遺囑
畫重點
段落筆記
新增筆記
「請稍等」英文別直接中翻英說please wait a minute!一次掌握,常用的電話對談英文
0
/500
不公開分類 公開分類
儲存
至頂箭頭

職場 | 心靈成長

「別讓遺囑成為家人的戰場」沈春華40歲後開始寫遺囑

「別讓遺囑成為家人的戰場」沈春華40歲後開始寫遺囑
資深主播沈春華年屆熟齡後,放下往日光環,用開放的心態迎接新階段旅程。 (來源:Facebook@沈春華Live show)
撰文者:沈春華
精選書摘 2025/02/05
摘要
  1. 提早準備遺囑,不只是為了分配資產,更能減少家人壓力,展現對家人的責任與愛。
  2. 手寫遺囑具法律效力,並可隨時更新,能確保本人的意願落實。

人生半百之後,談生論死是一種對人生的豁達和自省,既然人生無常,主動面對,才能去除自己和家人的疑慮和擔憂。

「人生就像打電話,不是你先『掛』,就是我先『掛』!所以沒什麼看不開的!」

 「崇她欣社」律師社長余淑杏演講的開場白,引發哄堂大笑,也觸動了我們對生死的思考。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預立遺囑和安排身後事,都不再是禁忌話題,多數人也有事先規劃別讓兒女困擾的想法,但是真要開口明說,總是找不到恰當的時機與場合。 

生命有終日,想得開、放得下

就連我想和另一半討論這個話題,感覺也不容易。

總是有些迴避,不是推說「現在談這個太早了⋯⋯」,要不然就說「妳擔心太多⋯⋯」,或許他心裡也有所盤算,但並不想正面談論這個議題。

男人在某些時候,確實不如女性來得坦率乾脆!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先生是天主教徒,近年來,每晚都要花不少時間在睡前唸「思念救主耶穌之苦難與聖死」的祈禱手冊,他說因為我跟女兒還沒有受洗,他每晚唸經,可以帶全家人一起上天堂。

這是他的感性和「安排」,而我在這個議題上比較理性。

說到底,人生不就圖個活時盡心,死後安心嗎?

一位好友的另一半也是如此,頗有家業,卻對由哪一位兒女接班避而不談,他對兒女們力求公平,也希望跟每個孩子維持良好的親子互動,唯獨對接班議題採取拖延之勢。

對於「生命必有終日」的這個事實,人人都知道,但願意思考、面對,讓歲月成為自己的老師,從中學習想得開、放得下,讓身心靈越來越開闊,卻不是件容易的事。 

角色轉換,思考遺囑

從40歲開始,家中一個上鎖的抽屜裡,就有我手寫的遺書,很簡單的交待資產、人生感言和對兒女的叮囑,壓上日期並簽上名字。

我當時並沒有細究,這樣的寫法和方式有沒有法律效力,只是因為2個孩子分別出世後,我的工作高壓忙碌,不時還有海外出訪行程,腦海裡因而不時浮現是否該寫遺囑的這件事。

人生角色轉換,改變了思維,最重要的是責任加重了。

在40歲之前,我從未想過要立遺囑,更年輕一些時,感覺寫遺囑是挺晦氣的一件事兒。逼近40歲時,工作上連續有2次重要的海外任務,不知為何,突然讓我對人生有了高瞻遠矚的心情。

1997年香港回歸,我和新聞部節目組同仁共同製作採訪系列專題報導「失落的紫荊花」,當時我正懷著女兒,兒子才4歲。

7月1日,香港回歸,我們更在維多利亞港現場轉播英國總督離開香港,記錄東方之珠正式歸還中國的歷史性時刻。

全世界的重要媒體都齊聚在香港港區的國際媒體中心,很大的一個區域實施交通管制,新聞部FD(編按:現場指導)小辛,陪著我走了好長的一段路才到碼頭,準備搭乘渡輪回九龍島,我體力甚佳,還在一處交通指示牌前拍照留念。 

人生變動多,盡早準備

那一次的緊張與壓力,讓我思考新聞工作緊繃,再加上不可預測的臨時任務,女性媒體人已成為非典型職業婦女,沒有一般上班族相對穩定的工時和環境。

我的人生歷程,已從沈八妹的嬌嬌女,到獨立自主的沈主播,再到2個孩子的媽,負擔與牽掛都跟年輕時不一樣,心裡想的就更多了。

再過一年,1998年10月,辜汪會談在上海和平飯店舉行,這個兩岸重大的歷史性會晤,各電視台都派出轉播陣容。在新聞部經理帶隊下,我和採訪團隊跨海前往轉播。

在和平飯店的樓頂,我們透過衛星傳輸做了現場實況轉播,影像和聲音訊號是否穩定,讓工程人員繃緊神經,主播和記者也是上緊發條,新聞工作的壓力不言而喻,一旦面對重大新聞,就六親不認。

當年兒子5歲、女兒還不滿1週歲,到海外採訪和連線,讓我有種拋夫棄子的感覺,因為新聞魂一上身,很難分心顧及「大後方」。往往直到工作結束,回台的航程中,思鄉之情才油然而生。

在飛機上,不禁想著兩岸關係風雲詭譎,變動中有開展,開展中有隱憂,人生何嘗不是如此?

辜汪會談出發前夕,我已想到寫遺囑這件事情。順利從上海返台之後,我根據自己的想法,親筆寫下人生第一封遺囑,鎖在抽屜裡面。之後每隔幾年,我會更新一下。

這樣做讓我感覺心安,無論有什麼事情發生,有了親筆書寫的遺囑,家人總是有所依循。

事後,我請教相關的律師,得知這樣親自書寫的遺囑是有法律效力的,因為以時間點判斷,當時是在心智正常的情況下寫立,當然有見證人更好。 

談生論死,豁達自省

交代身後事或者是寫遺囑,不只是遺產的分配,每一項交代和決定,也反映了當事人的人生觀和心之所向。

一位新聞部的老長官,也是主播界的前輩,在臉書公開了他分別在70歲和75歲時的生日感言,白紙黑字寫下對身後事的想法和交代,細膩、豁達毫不迴避,這真是一家之主留給家庭和子女最寶貴亙久的愛了!

人生半百之後,談生論死是一種對人生的豁達和自省,既然人生無常,主動面對,才能去除自己和家人的疑慮和擔憂。

遺囑的字裡行間,留給家人的應該是愛的資產,而不是紛紛擾擾的負債。

*本文摘選自遠見天下文化《在歲月裡淘金, 一閃一閃亮晶晶

書籍簡介

《在歲月裡淘金,一閃一閃亮晶晶》

作者: 沈春華
出版社:天下文化
出版日期:2025/01/22

作者簡介
沈春華

資深新聞人、媒體人。就讀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大四時,即獲得第一個電視節目的主持機會,而後陸續參與多個叫好又叫座的節目,短短六年拿到六座金鐘獎。

28歲時,她將六座金鐘獎的光環留在台北,赴美國南加大新聞與傳播學院攻讀傳播管理碩士。回國後,歷任中視新聞及八大電視新聞主播,台視、中視、公視、中天節目主持人,再添七座金鐘獎,為電視金鐘獎舉辦以來最高紀錄得獎者。她的專業,讓她於2004至2006年獲選出任AMMPE(聯合國NGO-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世界總會長,2012年獲頒「星雲真善美傳播獎──傳播貢獻獎」。

52歲時,她毅然揮別服務二22年的電視台和主播台,成為自由媒體人,將心力投注在自己喜歡、值得付出的工作上;拍攝公益廣告,關心身心障礙的朋友;更因此擁有了一段做為全職母親,陪伴兒女的美好時光。

來到熟齡,她放下往日光環,保持開放心態,持續學習,開啟下一階段的旅程,讓人生充滿驚喜。

責任編輯:陳瑋鴻
核稿編輯:倪旻勤

沈春華 退休 熟齡 遺囑
精選書摘
精選書摘
出版社
展開箭頭

蒐羅與財經、職場、生活相關書籍內容介紹及書摘,協助讀者快速閱讀書籍精彩內容。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FOLLOW US
加入商周LINE好友 秒懂新商業
加入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