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廟口 Tuā Biō-Kháu
廟口(biō-kháu),台灣四百年開發史上跨越時代和地域的獨特存在,它是蓄積在地活力的空間,是台灣常民文化的源頭,也是最接近平等精神的位置──無論你是誰,又從哪裡來,只要你願意,廟口都歡迎你──不僅是世俗與神聖的中介地帶,也將「希望」這個概念,化為有形的撫慰。
十七世紀中期,鄭成功帶來明朝皇室的玄天上帝崇拜;清治初期,媽祖與關聖帝君信仰形塑;十八世紀開始,渡台移民離家時不忘迎奉故鄉神隨行,祈求平安度過險惡的黑水溝,並在落地生根後建造廟宇,為了彰顯神威、感謝神明庇佑,除力求殿宇堂皇,也在廟前留下或大或小的廟埕空間,「廟口」在清治中後期於台灣各地大量成形。
隨著民間信仰的擴散與普及,廟口逐漸從最初的宗教祭儀功能,發展為聚落的社交空間;在司法和政治效能不彰的清治與日治年代,廟口更因富有神明監督的「神判」色彩,肩負議事和仲裁功能,牽動在地社群的生活節奏;歲時祭拜或酬神的陣頭與戲曲演出,也是早期的大眾娛樂與戶外公演,北管亂彈、緣起台灣的歌仔戲到布袋戲,廟口都是其發展、演出以及傳承的基地。
人群聚集就有商機,參拜人群的能量,小則帶來流動攤商,大則足以建街立市,全台灣許多百年大廟口都是早期在地商業活動的樞紐,如今各地廟口早市與夜市,依然人潮絡繹不絕;而廟口的公共場域性質,也在台灣民主化初期發揮影響,例如訴求解除戒嚴的「五一九綠色行動」,或是由黨外人士於八〇年代開創的廟口宣講,也擴延成為現今台灣選舉文化的傳統,這不但是廟口議事仲裁歷史的當代化,也是廟口從傳統過渡到現代的象徵。
四百年來,台灣在變,從北到南、從東部後山到西部平原,數以萬計的廟口也在變,不變的是,它們仍在記錄人文與地景的縮影,而信仰與都會化交織的當代性,也讓我們看見更多台灣與台灣人的故事。
官方網站:www.fountain.org.tw
Facebook:www.facebook.com/fountainofcreativity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fountain.tw
Threads:www.threads.net/@fountain.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