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韵茶香
叶韵茶香
作者:胡学文
1
贵州产美酒,亦产名茶,比如湄潭翠芽,比如遵义红。对贵州的酒早有了解,且喝过多次,而品黔地名茶是在甲辰中秋,要晚许多。中国茶的品种实在太多,且常喝的就那么几种,因而相当长的时间里,没有把茶和贵州联系起来。自然,也因为茶的知识储备有限所致。九月初,朋友惠赠一盒贵州茶,即湄潭翠芽,盒上印有1939字样,应为创始年份。半年时间没怎么喝绿茶了,写作长篇小说《龙凤歌》时,我改变了先前下午写作的习惯,晨起即坐在写字台前,仍旧喝上一杯清茶,空腹,又是绿茶,结果胃病就犯了,于是改喝红茶。但朋友赠送,情深义重,必须尝尝。还记得那个上午剪开茶袋的情景,茶叶外形似鱼,略扁,浅绿,水落下去,香气立时漾起,脑里瞬间飘过一句词:跳珠倒溅。惊讶之余,也有深山识闺秀,相见恨晚之感。约一刻钟,翠芽渐沉,如林立于杯中,慢饮细品,味道竟然极佳。自那天后,便日日泡饮了。
初冬伊始,再赴贵州,便直扑湄潭。当然提前做了些功课,网上查了资料,越看越痒。原计划次日上午抵湄潭,但因为情急,便改变了行程。达时已四点一刻,放下背包,便随友人前往茶工业博物馆和湄潭翠芽非遗传承基地参观。两个小时,可谓人生中第一堂湄潭茶课。作为西南地区唯一的中国名茶之乡,湄潭茶园面积达60余万亩,连续四年荣获中国茶业百强县第一名,其规模及影响,确实远超我的想象。这次参观,增进了我对湄潭茶的认知,亦增进了我对湄潭茶的情感。
晚餐在一家鱼馆,以炖鱼为主。彼时炖的是江湍鱼,鱼汤红艳,曰遵义红酸汤。汤酸且辣,但对贵州人而言,当是寻常见惯,还须另配一茶碗辣料相佐。我终究有些怯,吃了一点,味道当然是好的,可惜不敢多吃,还是受不了辣。吃的是鱼,谈的却是茶。在座的文友建峰已出版十余本书,他计划创作的下一本书是关于湄潭翠芽的非虚构。作为湄潭翠芽非物质文化遗产第十代传承人和遵义红第七代传承人,他自然深谙茶道。
饭后去建峰的茶庄喝茶。湄潭建有中国茶城,乃西南地区茶叶交易集散地,亦是品茶饮茶的好去处。据说新茶上市之时,常常人头攒动,冬季,加之夜深,街道清幽,行走其间,如茶林漫步,甚有雅趣。茶庄的名字颇特别:贵墨茶业。已经很久没在夜晚喝过茶了,怕影响睡眠,但既然来了,当然要尝尝。结果一口喝下去,便被迷倒。喝了两款,建峰再推一款,并强调,别人还未喝过。建峰力荐的是一款古树茶,叶长如指,茶汤入喉,果然唇齿留香。另一文友小霞从遵义赶至,她老家湄潭,父母均以茶为业,自然有很多茶故事。于是边喝边聊,直至深夜。
以为要失眠的,实在饮得太多太狠。但奇异的是,很快就入睡了,还做了一个与茶有关的梦。
2
到了喜欢的地方,会比平时起更早。夜间落雨了,空气湿润清新,夹带着花树特有的甜香。阴云横陈,尚有雨丝。走了几步,折回,借了把伞,再度前行。约行五十米后,左拐,下行,便看到了乌江的支流湄水河。湄水河横贯湄潭全境,流至县城南境拐向倒流,水声激荡,弯如娥眉,县名由此而来。湄潭古时为夷州辖地,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正式建县。四百多年前的湄水河是什么样子?沿河岸行走时,我寻寻觅觅,试图寻找遗留的印痕。岸侧多生树木,或是近水之故,翠竹不似在别处见到的那样修长,多如撑开的雨伞。垂柳丝长,近一半枝条拖曳于水中,微风拂过,柳枝飘舞,如盛唐公主的长裙。而繁盛的美洲黑杨如武士挺立,其叶宽大如掌,不见鸟影,但啼鸣不时入耳。
返回宾馆,尚有余时,便抄起昨日拿到的茶书翻阅。
就种植分布及品种多样,贵州的茶可与其酒相提并论,黔北、黔东、黔中、黔西南、黔西北各有茶区,但就种植面积,湄潭所在的黔北远超他区。任何一种物产与其生存的地理、气候、土壤、空气、阳光甚至人文都有着血肉般的联系。贵地多茶,普遍的说法是,海拔高、纬度低、云雾多,乃茶生长的最佳所在。这个我当然信。但除了这些,是否还有其他秘密?没见这方面的描述,但我相信是有的。天然生长,向来简单也不简单。
湄潭茶史倒是清晰的,汉武帝使中郎将唐蒙通黔,至黔北发现茶叶交易甚茂,遂贡茶于帝。该记录比“武阳买茶”早了76年。唐茶圣陆羽《茶经》载曰:“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往往得之,其味极佳。”明洪武十七年设容山长官司于文家场,每年将所产茶叶交播州茶仓,为播州宣慰使司进贡朝廷之物。文家场,现为湄潭辖地。清康熙《湄潭县志》载曰:“平灵台,县北四十里,在马煌箐,悬崖四面,攀陡甚难。上皆茂竹,其竹可以为纸,谓平灵纸。顶上方广十里,茶树千丛,清泉醇秀。”文字所述的平灵台即在湄潭北部永兴镇与鱼泉镇交界的山梁上。
还有其他记述,不赘列举。湄潭自古即为茶树生长佳地,是确定无疑的。
1939年,国民政府在湄潭建中央实验茶场,于象山种植茶园500余亩。后国立浙江大学西迁湄潭,苏步青等合办了“湄江吟社”,多以咏茶为题,湄潭的茶便开始以另一种方式生长。
3
十几年前,我去过黔南的贞丰,双乳峰、苗寨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贞丰产坡柳茶,但彼时我并未留意。湄潭不同,出城便见茶田。沃野、山坡、河边、村前屋后处处皆有。有时在路的拐角,极小的地块,也生有数株茶树,想忽略都不可能。当然,远望难以识别,特别是与灌木没有界限的茶田。较大的茶地间植有稀稀拉拉的樱树,想春来之时,绿丛点缀粉红,定令人流连。
陪我前往茶村茶镇的是小霞和建峰。上午小霞驾驶,下午建峰驾驶,都开自己的车。对我的情谊,自然也是对茶的热爱。小霞口齿伶俐,尤其讲到茶更是信手拈来。也谈自己,谈工作谈文学,但更多的话题是湄潭。我略略凝望车窗外,她马上告诉我黔北民居的特点:小青瓦,白粉墙,转角楼,雕花窗。瞥见路侧北纬27度字样,没等我问话,她便讲这几个字与茶叶种植的关系。就像葡萄酒的酿造一样,有迹可循、有例可证。坐在后排的建峰不时做着补充。
植茶史久,名镇名村甚多,如永兴镇、兴隆镇、湄江镇、复兴镇、核桃坝村、梁家坝村、德隆村、龙凤村等。距县城最近的核桃坝村,村街中央建有伞顶状交易市场,面积甚阔。非交易季节,人影稀疏,多为闲聊。建峰讲这个村有怎样的能人,如何敢想也敢干,“中国西部生态茶叶第一村”美誉是怎么来的。很是好奇,想见识见识这位实干家,惜时间有限,只能缺憾了。
龙凤村与核桃坝村毗邻,群山环围,极为幽静,村庄、树木、山势、河流都是有气场的,龙凤村便是如此。进村便有亲近感,说不清为什么,可能是它的气息、它的气场令我舒适吧。得知村名,更觉温暖。当即道,如果再来湄潭,我要在这个村住几晚。小霞和建峰欣然相邀。村北一方水塘,荷花虽谢,其叶未枯,偶有水纹荡于扇叶间,该是某种鱼在嬉戏。本为观茶的,但某一时刻,身心融化,似乎忘记了,直至触见丛丛花树。如果我是一株茶,我愿在龙凤村的土地上扎根,呼吸,迎风沐雨。
车过永兴镇,适逢赶集,繁闹如节日。永兴镇为贵州四大古镇之一,昔名马叠坪,明万历二年(1574)七月开市,更名永兴场。“万商辐辏,百货云集,黔省一大市镇也。”其名不虚,果真永兴。交易的货物,有他处见过的,也有我不曾认识的物资。交易双方多背竹篓,很实用,也很时髦。不禁有些兴奋,这难得的机会,绝不能错过。当即和小霞、建峰相约,待返回,定要赶集。如愿以偿,还吃了永兴美味“鸭爪爪”。
永兴曾建有国营茶场,现尚存20世纪50年代所植的茶树。建峰讲老树与新树的优劣,并教我识辨。小霞则讲述其母亲采茶的经历和故事。她写有采茶美文,我在路上便读了,细腻而生动。茶场易貌,茶田如先,又有新创,从茶种、种植到采摘、制作工艺、销售都有变化。
午后去云贵山看古茶树。不是想象中的参天巨树,茶种之故吧。两三米高,枝叶极为繁茂。此处为明清贡茶园,虽为冬时,仍有鲜芽,建峰随手摘了一芽递与我,慢慢品嚼,其味果然独特。这些古茶树系建峰野游发现,故他视为珍宝。他讲述发现茶树、申遗过程及个人的甜蜜故事,兴奋激动难抑。待我返程,建峰又发来湄潭茶叶的相关鉴定。如果命名,我会用这四个字:茶中翡翠。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楼主前期社区热帖: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