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哲学世界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坛主管理]

战略审慎: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思想析论(4)

送交者: wangguotong[☆★★声望品衔12★★☆] 于 2024-12-15 1:47 已读 3721 次 1赞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关注

秦立志:战略审慎:汉斯·摩根索权力政治思想析论4)


五、尚待扩展的研究议题


摩根索的战略审慎思想尚存一定的理论与战略研究困惑。第一,目标与手段、手段与能力的相关性问题。究竟应该让目标决定手段,还是根据手段来塑造目标,两者哪一个优先级更高?抑或是根据涉及的具体议题领域或战略行动环境来进行策略性应用?如果目标过高但手段不足,容易陷入战略过载或战略透支风险。但如果只根据现有手段塑造目标,也可能出现国家现有战略手段的资源汲取和战略动员潜力未得到充分发挥,而设定一个较高目标反可能刺激战略手段潜力提升。大战略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之间的关系按常理推断应以长期为主导,但国家有时会将对手的威胁认知从长期的潜在威胁转化为短期的显性威胁,从而以战略手段应付当下的短期目标,这会威胁长期目标的实现,或者产生很多风险。


第二,战略审慎的分析变量相对粗糙。摩根索强调战略审慎的影响变量是相对宏观的,但由于国家战略的基本进程可分为战略决策→战略动员→战略执行→战略反馈→战略延续/战略调整等,不同阶段主导性的影响变量也可能不同,如何具体判定每一个战略进程中权力等要素的阶段性影响差异就成了问题。摩根索强调权力变化,认为崛起国只要通过增加实力来改变国际权力体系就可以被定义为挑战国。权力转移理论除了强调实力外,还强调意志,即崛起国是否希望通过改变规则来增加自身权力。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并不认为人类天生具有攻击性,也不是像摩根索所界定的都拥有权力欲,而且进攻性现实主义在解释历史上的称霸行动时也具有很强的解释力。那么国际关系理论研究应该在未来更加重视人性的权力欲还是更应该降低其理论分析变量的重要性?新古典现实主义看似回答了这个命题,但因为缺乏同一性的变量机制而成了不那么具有现实主义特征的大杂烩,如何迈向一个更具大战略视野、弥合体系与单元变量的现实主义路径,仍然存在深入探究的思想空间,战略史和外交史等也许有助于为理论创新提供更多素材。


第三,权力、利益、威胁、战略目标之间的因果逻辑。摩根索界定的核心逻辑是先以权力界定国家利益,而后根据利益界定威胁,继而根据利益与威胁的判定来设定战略目标。但国家有时也会先界定威胁来源,然后根据威胁来源塑造对国家利益的认知体系,继而形成战略目标的范畴,这是摩根索现实主义理论所批判的战略误区。典型的案例是冷战时期,美国对国家利益的判定其实很模糊(维护自由主义制度及民主意识形态或现实主义与地缘政治霸权等),缺乏具体化,很难认定是利益界定威胁,更确切的说法是美国首先界定苏联是首要威胁(当然存在乔治·凯南的政治威胁主导论与保罗·尼采的军事威胁主导论分歧),然后根据威胁来界定首要国家利益(类似尼古拉斯·斯皮克曼的边缘地带论逻辑),进而塑造本国的战略目标。战略实践中,行为体间的互动充满了不确定性或复杂性,这意味着权力→利益→威胁的战略逻辑很容易出现偏差。国家有时为了寻求战略自主性而选择牺牲一定的绝对收益,有时又为了合作收益而让渡一部分战略自主性,这种战略变动的根源是什么?摩根索的战略审慎只是提供了基本原则,没有给出更加实证的回答,缺少案例的过程追踪。


第四,战略史、国际关系史与大战略理论的研究方法问题。摩根索虽然提到历史基础对理论构建的重要意义,但缺乏聚焦论述,因为纯粹的历史研究路径更偏还原主义方法,侧重研究是什么;而系统性的国际关系理论路径更偏重系统方法,侧重研究为什么。大战略作为历史学与国际关系学的交叉研究对象,到底应该如何权衡或者平衡科学性与人文学科的艺术性?毕竟历史学偏重人文学科,而国际关系学或战略学更强调社会科学的实证主义。在研究方法上,究竟是应该更偏重约翰·刘易斯·加迪斯(John Lewis Gaddis)在《长和平》一书中所展现得更符合肯尼斯·沃尔兹结构现实主义的研究路径,还是应该更偏重像加迪斯在《论大战略》一书中更强调历史分析的艺术性而较少强调科学严谨性的路径?或者说可以实现某种结合,即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其发展脉络的系统梳理基础上,尽量实现理论的简约性?因为大战略的传统研究路径似乎更偏重核心变量的历史案例举证,而不那么强调因果机制与研究方法的庞杂和严谨。


第五,对美国大战略的反思问题。遵循摩根索的战略审慎逻辑,克制或审慎的逻辑在现实主义理论中更加被广泛认可。米尔斯海默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理论认为国家寻求权力最大化才能带来安全最大化,这一战略逻辑看似缺乏克制,但米尔斯海默同样强调一个国家因为水体的阻遏力量只能成为地区性霸权而难以做到全球称霸,并且认为美国应该避免过度介入欧亚地区的地缘政治事务。关于隔岸平衡战略也存在一定争议,《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将隔岸平衡战略视为美国自西进运动完成后100多年的战略实践。但在罗伯特·阿特看来,美国应该采取选择性干预战略,认为美国当前的战略有过度扩张的嫌疑,这意味着美国可能正在采取的战略并非隔岸平衡战略,因为选择性干预战略要比隔岸平衡战略更具扩张性、克制程度有所下降,有些类似乔治·凯南的“要点防御”与“政治遏制”的逻辑。此外,克里斯托弗·莱恩在《和平的幻想:1940年以来的美国大战略》一书中将美国冷战以来的大战略概括为超地区霸权战略,认为隔岸平衡战略是美国延缓霸权衰落的战略处方,但美国现实中并没有采取这一战略。在米尔斯海默的世界中,隔岸平衡战略已经成为现实,只是偶尔受到进步自由主义的影响,让美国出现非现实主义主导战略的偏移;而在罗伯特·阿特和克里斯托弗·莱恩的理论视野中,隔岸平衡战略只是一种理想类型或美国应该采取的战略模式,而非已经采取的战略实践。那么,什么样的战略才算是审慎与克制?在尚不存在对美国单极霸权的有效硬制衡条件下,美国能否克制权力欲所引发的扩张冲动?


注释:


①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80.


Reus-Smit,Christian,and Duncan Snidal.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35.


Reus-Smit,Christian,and Duncan Snidal.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31.


④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


⑤刘飞涛.美国“现实政治”传统的缔造: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亚伯拉罕·林肯、西奥多·罗斯福的外交及战略思想[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62.


⑥沃尔特·拉塞尔·米德.美国外交政策及其如何影响了世界[M].曹华银,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36-37.


⑦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81.


W.菲利普斯·夏夫利.权力与选择:政治科学导论[M].孟维瞻,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147.


⑨安德鲁·海伍德.政治学的思维方式[M].张立鹏,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14-15.


⑩罗伯特·杰克逊,乔治·索伦森.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M].吴勇同,宋德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5-56.


(11)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76.


(12)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8.


(13)孙关宏,胡春雨,任军锋.政治学概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304.


(14)马克思·韦伯.经济与社会(上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241.


(15)许嘉.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55.


(16)John Mearsheimer.The Tragedy of Great Power Politics[M].New York:W.W.Norton,2001:17.转引自:潘忠岐.国际政治学理论解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0.


(17)潘忠岐.国际政治学理论解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24.


(18)郭小雨.人性的现实与体系的现实:从摩根索到沃尔兹的现实主义国际政治理论[J].史学月刊,2021(1)20.


(19)Michael J.Smith.Realist Thought from Weber to Kissinger[M].Baton and London:Lonisiana State University Press,1986:139.


(20)理查德·内德·勒博.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M].陈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26-27.


(21)理查德·内德·勒博.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M].陈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17.


(22)理查德·内德·勒博.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M].陈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20.


(23)Michael W.Doyle.Thucydidean Realism[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0,16(3):223-237.


(24)Norman D.Palmer.The Study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in the United States:Perspectives of Half a Century[J].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1980,24(3):343-364.


(25)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6-17.


(26)罗伯特·杰克逊,乔治·索伦森.国际关系学理论与方法[M].吴勇,宋德星,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50-54.


(27)克里斯·布朗,克尔斯滕·安利.理解国际关系(第三版)[M].吴志成,刘丰,刘佳,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131-132.


(28)尼科洛·马基雅维利.君主论[M].潘汉典,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74117-118.


(29)乔纳森·哈斯拉姆.马基雅维利以来的现实主义国际关系思想[M].张振江,卢明华,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23-24.


(30)Jonathan Haslam.No Virtue Like Necessity:Realist Though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Since Machiavelli[M].Yale University Press,2002:30;利奥·施特劳斯.关于马基雅维利的思考[M].申彤,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3295.


(31)钮先钟.西方战略思想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12.


(32)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政治理论的遗产[M].谢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77.


(33)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111.


(34)爱德华·卡尔.20年危机(1919-1939):国际关系研究导论[M].秦亚青,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593.


(35)Joseph E.Hartman.Democracy and Sin:Doing Justice to Reinhold Niebuhr[J].Academic Questions,2015,28(3):289.


(36)肯尼思·汤普森.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理论家与世界危机[M].耿协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183-184. 


(37)Charles B.Hagan.Geopolitics[J].the Journal of Politics,1942,4(4):478-479. 


(38)强世功.地缘政治战略与世界帝国的兴衰——从“壮年麦金德”到“老年麦金德”[J].中国政治学,2018(2)65-114. 


(39)艾尔弗雷德·塞耶·马汉.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M].李少彦,董绍峰,徐朵,译.北京:海洋出版社,201321. 


(40)尼古拉斯·斯皮克曼.世界政治中的美国战略[M].王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9-40. 


(41)卡尔·施米特于1942年出版的《陆地与海洋》(Land und Meer)反思了1617世纪空间革命所带来的地球秩序的变迁,认为陆权与海权的对峙是近代历史发展主要的原动力,陆权国海陆兼修的战略会同时受到海上强国与陆上强国的联合遏制,在权力运用的战略方面难以做出决断,变得羸弱不堪。


(42)Hans-Karl Pichler.The Godfathers of 'Truth':Max Weber and Carl Schmitt in Morgenthau's Theory of Power Politics[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1998,24(2):185-200. 


(43)刘飞涛.美国“现实政治”传统的缔造:亚历山大·汉密尔顿、亚伯拉罕·林肯、西奥多·罗斯福的外交及战略思想[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5247-271. 


(44)Bruce Bueno De Mesquita.Principles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People's Power,Preferences and Perceptions[J].Statsvetenskaplig tidskrift,2000,103(4):390-392.


(45)理查德·内德·勒博.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M].陈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44-45. 


(46)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8. 


(47)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29. 


(48)许嘉.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71. 


(49)詹姆斯·多尔蒂,小罗伯特·普法尔茨格拉夫.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M].阎学通,陈寒溪,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367-68.


(50)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40. 


(51)James E.Dougherty,Robert L.Pfaltzgraff.Contending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Pearson College Div,2000:99-100. 


(52)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80.


(53)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0.


(54)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18.


(55)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4-145.


(56)胡宗山.国际关系理论方法论研究[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84-85.


(57)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96-201.


(58)除摩根索之外,很多传统现实主义学者也强调权力与道德的平衡。


(59)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0.


(60)本段内容参见: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82-187.


(61)本段内容参见: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03-107.


(62)理查德·内德·勒博.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M].陈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354.


(63)肯尼思·W.汤普森.国际思想之父:政治理论的遗产[M].谢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89-95.


(64)王梓元.道德与声望:摩根索的权力政治学说再探讨[J].国外理论动态,2020(5)73.


(65)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6.


(66)汉斯·摩根索.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M].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17.


(67)汉斯·摩根索.科学人对抗权力政治[M].杨吉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34.


(68)汉斯·摩根索.科学人对抗权力政治[M].杨吉平,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129-155.


(69)汉斯·摩根索.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M].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244-246.


(70)王梓元.道德与声望:摩根索的权力政治学说再探讨[J].国外理论动态,2020(5)81 


(71)汉斯·摩根索.德性与权力——摩根索论文集[M].董成龙,编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5137-158.


(72)许嘉.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110.


(73)理查德·内德·勒博.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M].陈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270.


(74)理查德·内德·勒博.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M].陈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258-260.


(75)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2.


(76)许嘉.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108.


(77)Hans J.Morgenthau.Truth and Power:Essays of a Decade,1960-70[J].N.Y:Praeger,1970:248-261.


(78)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第四版)[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8-18.


(79)Reus-Smit,Christian,and Duncan Snidal.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40-142. 


(80)Reus-Smit,Christian,and Duncan Snidal.The Oxford Handbook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M].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8:149.


(81)如经典现实主义在美国的兴起反映了世界权势中心的转移,结构现实主义则更多折射了美苏冷战的权力现实,而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复苏反映了冷战后美国权力中心地位的恢复和巩固。


(82)汉斯·摩根索.国家间政治:权力斗争与和平[M].徐昕,郝望,李保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59.


(83)孙相东.地缘政治学:思想史上的不同视角[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5142.


(84)Robert O.Keohane.After Hegemony:Cooperation and Discord in the World Political Economy[M].Princeton University,1984:67.


(85)Joseph S.Nye Jr.Power and Interdependence with China[J].The Washington Quarterly,43(1),2020:7-21.


(86)潘忠岐.国际政治学理论解析[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34.


(87)例如,社会自由主义、相互依赖自由主义、自由民主和平理论、自由国际主义、新自由主义、内嵌自由主义、制度自由主义、自由现实主义等重要理论都属于广义的自由主义理论。具体参见:Michael W.Doyle.Liberalism and World Politics[J].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1986,80(4):1151-1169.


(88)倪世雄.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848-82.


(89)约翰·伊肯伯里.大战胜利之后:制度、战略约束与战后秩序重建[M].门洪华,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26.


(90)约翰·伊肯伯里.美国无敌:均势的未来[M].韩绍颖,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215.


(91)Richard Little.The English School vs.American Realism:A Meeting of Minds or Divided by a Common Language?[J].Review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2003,29(3):443-460.


(92)许嘉.“英国学派”国际关系理论研究[M].北京:时事出版社,200875.


(93)马丁·怀特.国际思想大师:20世纪主要理论家与世界危机[M].耿协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756-63.


(94)理查德·内德·勒博.政治的悲剧观:道德、利益与秩序[M].陈锴,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299-300.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内容来自网友分享,若违规或者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 密码: [--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创建您的定制新论坛频道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