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書共計630餘種,約4億字。每年持續更新。
線上版「中華經典古籍庫」收錄中華書局出版的整理本古籍圖書,涵蓋經史子集各部。 本資料庫以傳統四部分類法為綱,中華書局整理本古籍以出版系列為目,所收系列及叢書包括如下:

二十五史系列(25種)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 《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 《隋書》 《南史》 《北史》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清史稿》

通鑒編年系列(11種)

通鑒源于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取宋神宗「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之意,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記述歷史。後世多效仿司馬光,或續資治通鑒,或撰當代通鑒,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資治通鑒》在內的五部通鑒體書籍及後世編年體史書,參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筆記、墓誌等材料加以點校考證,內容翔實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鑒類書籍較為完善的版本。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長編》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 《明通鑒》 《漢紀》 《後漢紀》 《綱鑒易知錄》 《東華錄》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續編兩朝綱目備要》

紀事本末系列(7種)

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主體,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敘述一個歷史事件始末的史書體裁。它克服了編年體記事分散和紀傳體記事重複的缺點,在編年、紀傳、政書三體之外又創立了一種史書新體裁,從而為史學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紀事本末體」,始創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其後有明朝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清朝穀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李有棠的《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等。本系列多書互校,擇善而從,較為完善。

《宋史紀事本末》 《遼史紀事本末》 《金史紀事本末》 《元史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 《三藩紀事本末》 《繹史》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4種)

中國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區性的方志以外,還有一種記述全國性疆域的地理志,稱為總志。總志記載全國的疆域政區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嶽形勝、河流溝渠、風俗物產、往古遺跡、人物故實等等。本叢書收錄唐宋以後各朝的相關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叢書以可靠版本為底本標點整理,參照多種版本與歷代正史、地理志、區域性方志,細緻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極為完善。

《元和郡縣圖志》 《方輿勝覽》 《讀史方輿紀要》 《太平寰宇記》

新編諸子集成(43種)

子書是我國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書產生在春秋末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結晶。秦漢以後,也產生了不少子書,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20世紀50年代,中華書局修訂重印了建國前由原世界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這套叢書彙集了清代學者整理子書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書種類不夠多,斷句、排印尚有不少錯誤,因此中華書局決定編輯出版一套新編諸子集成。 「新編諸子集成」收錄先秦到唐五代的子書,著重選收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的。個別不屬於子部的書(如班固的《白虎通義》),因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也予以選錄。

《論語集釋》 《孟子正義》 《四書章句集注》 《荀子集解》 《荀子簡釋》 《新語校注》 《新書校注》 《春秋繁露義證》 《鹽鐵論校注》 《法言義疏》 《太玄集注》 《白虎通疏證》 《潛夫論箋校正》 《顏氏家訓集解》 《劉子校釋》 《墨子間詁》 《墨子校注》 《墨辯發微》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老子校釋》 《帛書老子校注》 《莊子集釋》 《莊子集解》 《莊子集解內篇補正》 《列子集釋》 《抱樸子內篇校釋》 《文子疏義》 《管子校注》 《管子輕重篇新詮》 《商君書錐指》 《韓非子集解》 《韓子淺解》 《公孫龍子懸解》 《公孫龍子形名發微》 《十一家注孫子校理》 《孫臏兵法校理》 《呂氏春秋集釋》 《淮南鴻烈集解》 《淮南子集釋》 《論衡校釋》 《論衡校讀箋識》 《抱樸子外篇校箋》 史》《清史稿》

新編諸子集成續編(8種)

「新編諸子集成」叢書原擬分兩輯出版,第一輯擬目三十多種,後經過調整,確定為四十種。第二輯原來只有一個比較籠統的規劃,受各種因素限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有的項目已經列入第一輯出版,因此我們後來不再使用第一輯的提法,而是統名之為《新編諸子集成》。隨著「新編諸子集成」這個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叢書劃上圓滿的句號,作為其延續的“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它的立意、定位與宗旨同《新編諸子集成》一脈相承,吸收和反映了近幾十年來國學研究與古籍整理領域的新成果,為學術界和普通讀者提供了更多的子書品種和哲學史、思想史資料。

《新輯本桓譚新論》 《政論校注》 《昌言校注》 《申鑒注校補》 《中說校注》 《鬻子校理》 《慎子集校集注》 《鬼穀子集校集注》 》《清史稿》

十三經清人注疏(14種)

自漢至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佔有統治地位。經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清代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清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證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這對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清代的經學著作,數量極多,體裁各異,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體寫作的書,一般是吸收、總結了前人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又是現在文史哲研究者較普遍地需要參考的書,因此我們在「十三經清人注疏」這個名稱下,選擇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陸續整理出版。所選的並非全是疏體,這是因為有的書未曾有人作疏,或雖然有人作疏,但不夠完善,因此選用其它注本來代替或補充。如:《禮書通故》既非疏體又非注體,但它與《禮記訓纂》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選。《大戴禮記》不在「十三經」之內,但它與《禮記》(《小戴禮記》)是同類型的書,因此也收進去。對收入的書,均按統一的體例加以點校。

《周易集解纂疏》 《尚書今古文注疏》 《今文尚書考證》 《毛詩傳箋通釋》 《詩三家義集疏》 《周禮正義》 《禮記訓纂》 《禮記集解》 《禮書通故》 《大戴禮記解詁》 《春秋左傳詁》 《春秋谷梁經傳補注》 《論語正義》 《尚書孔傳參正》 》《清史稿》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69種)

《隋唐嘉話》 《朝野僉載》 《明皇雜錄》 《東觀奏記》 《大唐新語》 《唐語林校證》 《東齋記事》 《春明退朝錄》 《澠水燕談錄》 《歸田錄》 《龍川略志》 《龍川別志》 《東坡志林》 《默記》 《燕翼詒謀錄》 《涑水記聞》 《東軒筆錄》 《青箱雜記》 《齊東野語》 《癸辛雜識》 《邵氏聞見錄》 《邵氏聞見後錄》 《史》 《游宦紀聞》 《舊聞證誤》 《鐵圍山叢談》 《四朝聞見錄》 《春渚紀聞》 《蘆浦筆記》 《鶴林玉露》 《湘山野錄》 《續湘山野錄》 《玉壺清話》 《泊宅編》 《老學庵筆記》 《西溪叢語》 《家世舊聞》 《石林燕語》 《雲麓漫鈔》 《雞肋編》 《清波雜誌校注》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麟台故事校證》 《師友談記》 《曲洧舊聞》 《西塘集耆舊續聞》 《墨莊漫錄》 《過庭錄》 《可書》 《侯鯖錄》 《墨客揮犀》 《續墨客揮犀》 《北夢瑣言》 《南部新書》 《容齋隨筆》 《開元天寶遺事》 《安祿山事蹟》 《朝野類要》 《丁晉公談錄》 《封氏聞見記校注》 《國老談苑》 《孫公談圃》 《孔氏談苑》 《范成大筆記六種》 《後山談叢》 《萍洲可談》《愛日齋叢抄》 《浩然齋雅談》 《隨隱漫錄》 稿》

元明史料筆記叢刊(33種)

《菽園雜記》 《歸潛志》 《水東日記》 《戒庵老人漫筆》 《典故紀聞》 《玉堂叢語》 《寓圃雜記》 《穀山筆麈》 《治世餘聞》 《繼世紀聞》 《松窗夢語》 《今言》 《三垣筆記》 《庚己編》 《客座贅語》 《賢博編》 《粵劍編》 《原李耳載》 《山志》 《雙槐歲鈔》 《棗林雜俎》 《五嶽遊草》 《廣志繹》 《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 《震澤長語》 《震澤紀聞》 《續震澤紀聞》 《郢事紀略》 《南村輟耕錄》 《草木子》 《四友齋叢說》 《玉堂嘉話》 》《清史稿》

清代史料筆記叢刊(65種)

《池北偶談》 《蕉廊脞錄》 《古夫於亭雜錄》 《分甘餘話》 《郎潛紀聞初筆》 《郎潛紀聞二筆》 《郎潛紀聞三筆》《郎潛紀聞四筆》 《巢林筆談》 《庸閑齋筆記》 《蕉軒隨錄》 《蕉軒續錄》 《世載堂雜憶》 《海國四說》 《不下帶編》 《巾箱說》 《清秘述聞》 《清秘述聞續》 《清秘述聞再續》 《嘯亭雜錄》 《嘯亭續錄》 《樞垣記略》 《歸田瑣記》 《冷廬雜識》 《浪跡叢談》 《浪跡續談》 《浪跡三談》 《柳南隨筆》 《柳南續筆》 《履園叢話》 《簷曝雜記》 《竹葉亭雜記》 《榆巢雜識》 《柳弧》 《在園雜誌》 《養吉齋叢錄》 《養吉齋餘錄》 《閱世編》 《清嘉錄》 《桐橋倚棹錄》 《藝風堂雜鈔》 《苦榴花館雜記》 《渟溪日記》 《花溪日記》 《邵懿辰致蔣光函》 《太平軍陷海寧始末》 《廣東新語》 《鄉言解頤》 《吳下諺聯》 《異辭錄》 《舊典備征》 《安樂康平室隨筆》 《廣陽雜記》 《聽雨叢談》 《陶廬雜錄》 《北遊錄》 《永憲錄(附續編)》 《揚州畫舫錄》 《萇楚齋隨筆》 《萇楚齋續筆》 《萇楚齋三筆》 《萇楚齋四筆》 《萇楚齋五筆》 《夷氛聞記》 《道咸宦海見聞錄》

學術筆記叢刊(34種)

本叢書主要收錄宋、清文人的讀書筆記。筆記風格迥異,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談藝說文,考證經史,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訓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對於今人的學術研究有提供史料、開拓視角的學術價值;對古籍的整理工作也大有裨益;亦可閒時翻讀增廣見聞。本叢書對各本進行點校整理,加以注釋和附錄,是較為完善的整理本。

《野客叢書》 《艮齋雜說 續說》 《看鑒偶評》 《管城碩記》 《乙卯劄記》 《丙辰劄記》 《知非日劄》 《讀書雜釋》 《思益堂日劄》 《茶香室叢鈔》 《茶香室續鈔》 《茶香室三鈔》 《茶香室四鈔》 《九九銷夏錄》 《湖樓筆談》 《讀書餘錄》 《達齋叢說》 《劄》 《學林》 《甕牖閑評》 《考古質疑》 《敬齋古今》 《焦氏筆乘》 《劄樸》 《質疑刪存》 《識小編》 《讀書雜記》 《無邪堂答問》 《訂訛類編 續補》 《遜志堂雜鈔》 《義門讀書記》 《考古編》 《續考古編》 《習學記言序目》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54種)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是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一套大型叢書,彙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約請專家對文學史上有影響的文學家的著作整理、標點、校勘、注釋,以便為廣大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完善的本子。此套叢書內容豐富,時間跨度大,種類齊全,各家名著,具有權威性。

《說苑校證》 《楚辭補注》 《庾子山集注》 《李太白全集》 《杜詩詳注》 《柳宗元集》 《黃庭堅詩集注》 《徐渭集》 《玉台新詠箋注》 《樂府詩集》 《古詩源》 《阮籍集校注》 《鮑照集校注》 《何遜集校注》 《白居易詩集校注》 《白居易文集校注》 《元稹集》 《溫庭筠全集校注》 《杜牧集系年校注》 《張九齡集校注》 《韓愈文集匯校箋注》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 《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丁卯集箋證》 《柳宗元集校注》 《貫休歌詩系年箋注》 《張籍集系年校注》 《南唐二主詞箋注》 《樂章集校注》 《歐陽修詩編年箋注》 《朱淑真集注》 《姜白石詞箋注》 《重輯李清照集》 《蔣捷詞校注》 《張孝祥詞校箋》 《劉克莊集箋校》 《蘇過詩文編年箋注》 《元好問文編年校注》 《元好問詩編年校注》 《王惲全集匯校》 《袁桷集校注》 《吳敬梓集系年校注》 《顧太清集校箋》 《屈原集校注》 《建安七子集》 《徐陵集校箋》 《盧照鄰集校注》 《王維集校注》 《曾鞏集》 《蘇軾詩集》 《後山詩注補箋》 《龔自珍已亥雜詩注》 《詩經注析》 《李商隱詩歌集解》

理學叢書(17種)

理學繼承古代儒學,融會佛老,探討了宇宙本原、認識真理的方法途徑、世界的規律性和人類本性等哲學問題,就理論思維的精密程度而論,確有度越前代之處。在我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起過重大的作用,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是民族哲學遺產的重要部分。

建國以來,學術界對理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為配合研究需要,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制訂的1982至1990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中列入了理學叢書,並開列了選目。這套叢書已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 理學著作極為繁富,有大量經注、語錄、講義和文集。私人撰述之外,又有官修的讀物如《性理大全》《性理精義》。也有較通俗的以至訓蒙的作品,使理學得以向下層傳播。本叢書只收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凡收入的書,一般只做點校,個別重要而難懂的可加注釋,或選擇較有參考價值的舊注本進行點校。

《北溪字義》 《張載集》 《陸九淵集》 《曹端集》 《王廷相集》 《澹園集》 《夏峰先生集》 《二曲集》 《二程集》 《朱子語類》 《榕村語錄》 《榕村續語錄》 《朱子晚年全論》 《陽明先生集要》 《陳獻章集》 《胡宏集》 《黃梨洲文集》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10種)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約東漢明帝時開始傳入中國,但在當時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玄學結合起來,才有了廣泛而深入的傳播。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形成了眾多的宗派,在社會、政治、文化等許多方面,特別是哲學思想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選有重要的佛教史籍,也有中國佛教幾個主要宗派(如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的代表性著作,還有與中國佛學淵源關係較深的佛教譯籍。所有書都選擇較好的版本為底本,經過校勘和標點,整理出便於研讀的本子。對於其中的佛教哲學著作,還在此基礎上,充分吸收現有研究成果,寫了深入淺出、簡明扼要的注釋。

《出三藏記集》 《法苑珠林校注》 《宋高僧傳》 《五燈會元》 《古尊宿語錄》 《大乘起信論校釋》 《童蒙止觀校釋》 《三論玄義校釋》 《成唯識論校釋》 《華嚴金師子章校釋》

道教典籍選刊(4種)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歷史悠久,可以溯源到戰國時期的方術,甚至更古的巫術,而正式形成于東漢時期。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人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產生過重之影響,並波及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

道教典籍極為豐富,就道藏而言,多達五千餘卷,是有待進一步發掘、清理和利用的文化遺產之一。為便於國內外學術界對道教及其影響的研究,便於廣大讀者瞭解道教的概貌,中華書局擬定了“道教典籍選刊”的整理計畫,其中既有道教最基本的典籍,也包括各種流派的代表作,有不少書與哲學、思想史關係密切。所有書均選用較好的版本作為底本,進行校勘標點。

《雲笈七箋》 《無能子校注》 《悟真篇淺解(外三種)》 《南華真經注疏》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4種)

中國古代學者對文學的認識、思考、研究和總結,是以多種形式書寫、流傳並發生影響的,有的是理論性的專著,有的是隨筆式的評論,有的是作品前後的序跋,有的是作品之中的評點。這些典籍數量豐富,種類眾多,涉及各個時期的不同的文學現象和文學思潮,以及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體文類。對這些典籍文獻的收集、整理,在近百年來,一直是學術界著力的重點,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選擇歷代具有代表性的、比較重要的典籍,採用所能得到的善本,進行深入的整理。各類典籍情況差異較大,整理的方式也因書而異,不求一律,或校勘,或標點,或注釋,或輯佚,詳見各書的前言與凡例。叢刊系統地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套承載著中國古代學者文學研究成果的、內容更為準確、使用更為方便的基礎資料。

《唐詩紀事校箋》 《歷代詩話》 《歷代詩話續編》 《教坊記箋訂》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6種)

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無數的著作,其中有些甫一面世,即引起激烈爭鳴;有些經過歷史的檢驗,成為對整個中國思想史產生重大影響的經典……真正的經典,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能讓人們從中汲取到靈感和智慧,並以此反觀自己的現實境遇,獲得一種超然的視角,提供創造性思維的可能。通過閱讀思想經典,讀者能與歷史上的思想巨人對話,獲得超越眼前現實困擾的精神武器。 本套叢書收集了中國重要思想傢俱有代表性的書籍,資料集中完備,多年來為古代哲學、思想史、歷史研究者提供方便。

《李覯集》 《焚書》 《續焚書》 《顏氏學記》 《王弼集校釋》 《魏源集》

古體小說叢刊(3種)

中國古代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內涵很廣,類別很多,並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化。古代小說的界限和分類,在目錄學上是一個有待研究討論的問題。古人所謂的小說家言,如《四庫全書》所列小說家雜事之屬的作品,今人多視為偏重史料性的筆記,已擇要編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陸續出版。而偏重文學性的作品,編為「古體小說叢刊」,以供文史研究者參考。所謂古體小說,相當於古代的文言小說。為了便於對舉,參照古代詩體的發展,把文言小說稱為古體,把「五四」之前的白話小說稱為近體,這是一種粗略概括的分法。 本叢刊選收歷代比較重要或比較罕見的作品,採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標點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本也優先錄用。個別已經散佚的書,擇要作新的輯本。古體小說的情況各不相同,整理的方法也因書而異,不求一律,詳見各書的前言。

《夷堅志》 《續夷堅志》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

中國歷史文集叢刊(12種)

本叢刊收錄各個歷史時期學者文人的各類文章,包括詔令、奏議,以此向讀者展示作者的政治思想、學術研究及治學方法。許多學者的學術成就在各書中得到充分展現,不少精闢論斷至今為研究者所採用。本叢書還保留了許多正史記載中缺失的原始資料,是研究歷史的珍貴第一手資料。文獻部分涉及經史子集各部,彙集大量前人校勘結果,極具參考價值。

《陸贄集》 《抱經堂文集》 《問字堂集》 《岱南閣集》 《校禮堂文集》 《經室集》 《桂苑筆耕集校注》 《醉經樓集》 《戴震文集》 《兼濟堂文集》 《弇山堂別集》 《滋溪文稿》

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刊(14種)

本叢刊輯錄了各朝官私史書,包括編年體、語錄體、紀傳體等不同體裁,並采野史、雜史、地志、筆記等資料,搜羅廣泛,並加以點校注釋考訂,以資讀者參考利用。多部書籍是首次校訂出版,價值巨大,是學界珍貴的研究資料。

《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十國春秋》 《漢官六種》 《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 《皇宋十朝綱要校正》 《皇明通紀》 《東觀漢記校注》 《隆平集校證》 《國語集解》 《越絕書校釋》 《靖康稗史箋證》 《宋季三朝政要箋證》 《大金國志校證》

易學典籍選刊(10種)

本叢刊收集歷朝歷代對於易學的研究著作,開拓易學研究視野,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版本以可靠底本為主,多個版本進行互相參校,引文均用引號標出,眉目清楚,較為完善。

《周易述》 《易漢學》 《易例》 《周易本義》 《周易函書》 《易象正》 《召對錄》 《蔔法詳考》 《葆璞堂詩集》 《葆璞堂文集》

詩文總集(12種)

收錄先秦至明清的詩文全集,體裁涉及詩、詞、曲、變文等,是中國古典詩文總集中收錄篇幅最多最完整的一套書,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學和文學史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元詩選初集》 《元詩選二集》 《元詩選三集》 《元詩選癸集》 《古謠諺》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全唐詩》 《全唐詩補編》 《全唐文補編》 《全元散曲》 《全宋詞》 《全元詩》

學案(7種)

學案是古人的一種著述體裁,它以提綱挈領的方式,專門記述某一學派或某一時代的思想宗旨與學術源流。比較成規模、經常被人們稱述的幾部書,根據其記述內容的時代先後,主要有《兩漢三國學案》《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和《清儒學案》。若論水準最高、影響最大的,當屬清初黃宗羲編著的《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而《明儒學案》更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史專著。 中華書局自上世紀80年代初即著手整理上述四部學案,於1985~1986年先後整理出版了前三部學案,在學界和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部頭最大的《清儒學案》,1988年也已完成初點,但其出版過程卻一波三折,直到20年後的今天才得以面世,實在可發一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清儒學案》的出版為中華書局「學案」系列這個龐大的整理出版工程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其他幾部學案也都修訂重印。

《兩漢三國學案》 《宋元學案》 《明儒學案》 《國朝漢學師承記》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 《國朝宋學淵源記》 《清儒學案》

經學(4種)

經學在中文語境裡一般特指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經學著作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經學歷史》 《韓詩外傳集釋》 《詩經原始》 《大戴禮記匯校集解》

小學(7種)

小學,又稱中國傳統語文學,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學、研究字音的音韻學、解釋字義的訓詁學。章太炎在《國故論衡·小學概說》中指出:「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劃篆、繳繞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偽斯甚。」

《馬氏文通校注》 《校讎通義》 《古書疑義舉例》 《古書疑義舉例補》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 《古書疑義舉例校錄》 《古書疑義舉例增補》

政書(7種)

政書是收錄以某一朝代的國家制度、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等為主要收輯內容的一種史書,其內容涉及典章制度,所保存的原始歷史資料較為豐富,可以彌補二十四史的志、表之不足。

《通典》 《春秋會要》 《七國考》 《秦會要訂補》 《三國會要》 《明會要》 《文獻通考》

史評(4種)

史評是以評論史類或史籍為宗旨的著述。史評範圍有:評史事、評史書、評史法、評史家、評編纂等。

《讀通鑒論》 《宋論》 《廿二史劄記校證》 《文史通義校注》

其他(21種)

《毛詩古音考》 《清史列傳》 《碑傳集》 《康南海自編年譜》 《阮元年譜》 《六朝事蹟類編》 《貞觀政要集校》 《新序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國故論衡疏證》 《事類賦注》 《雲笈七簽》 《太平廣記》 《清稗類鈔》 《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 《詩廣傳》 《讀四書大全說》 《思問錄 俟解 黃書 噩夢》 《春秋董氏學》 《殷周金文集成》 《陶淵明集箋注》

二十五史系列

《史記》 《漢書》 《後漢書》 《三國志》《晉書》 《宋書》 《南齊書》 《梁書》 《陳書》 《魏書》 《北齊書》 《周書》《隋書》 《南史》 《北史》 《舊唐書》 《新唐書》 《舊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遼史》 《金史》 《元史》 《明史》《清史稿》

通鑒編年系列

通鑒源于司馬光的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取宋神宗「有鑒於往事,以資於治道」之意,以時間為綱、事件為目,記述歷史。後世多效仿司馬光,或續資治通鑒,或撰當代通鑒,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史料。 本系列包括《資治通鑒》在內的五部通鑒體書籍及後世編年體史書,參照各家底本及所引著述、筆記、墓誌等材料加以點校考證,內容翔實可信,使用方便,是目前通鑒類書籍較為完善的版本。

《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 《續資治通鑒長編》 《續資治通鑒長編拾補》 《明通鑒》 《漢紀》 《後漢紀》 《綱鑒易知錄》 《東華錄》 《皇朝編年綱目備要》 《續編兩朝綱目備要》

紀事本末系列

紀事本末體是以歷史事件為主體,把大量史料加以剪裁整理,完整地敘述一個歷史事件始末的史書體裁。它克服了編年體記事分散和紀傳體記事重複的缺點,在編年、紀傳、政書三體之外又創立了一種史書新體裁,從而為史學發展開闢了一條新途徑。 「紀事本末體」,始創于南宋袁樞的《通鑒紀事本末》,其後有明朝陳邦瞻的《宋史紀事本末》、清朝穀應泰的《明史紀事本末》、李有棠的《遼史紀事本末》《金史紀事本末》等。本系列多書互校,擇善而從,較為完善。

《宋史紀事本末》 《遼史紀事本末》 《金史紀事本末》 《元史紀事本末》 《明史紀事本末》 《三藩紀事本末》 《繹史》

中國古代地理總志叢刊

中國古代的地志,除了地區性的方志以外,還有一種記述全國性疆域的地理志,稱為總志。總志記載全國的疆域政區的建制沿革,以及山嶽形勝、河流溝渠、風俗物產、往古遺跡、人物故實等等。本叢書收錄唐宋以後各朝的相關官修或私人著述加以整理出版。叢書以可靠版本為底本標點整理,參照多種版本與歷代正史、地理志、區域性方志,細緻校勘,是一次全面的整理,成果極為完善。

《元和郡縣圖志》 《方輿勝覽》 《讀史方輿紀要》 《太平寰宇記》

新編諸子集成

子書是我國古籍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的一批子書產生在春秋末到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中,其中不少是我國古代思想文化的珍貴結晶。秦漢以後,也產生了不少子書,其中不乏優秀的作品。20世紀50年代,中華書局修訂重印了建國前由原世界書局出版的諸子集成。這套叢書彙集了清代學者整理子書的新成果,但所收的子書種類不夠多,斷句、排印尚有不少錯誤,因此中華書局決定編輯出版一套新編諸子集成。 「新編諸子集成」收錄先秦到唐五代的子書,著重選收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的。個別不屬於子部的書(如班固的《白虎通義》),因與哲學、思想史的研究關係較密切,也予以選錄。

《論語集釋》 《孟子正義》 《四書章句集注》 《荀子集解》 《荀子簡釋》 《新語校注》 《新書校注》 《春秋繁露義證》 《鹽鐵論校注》 《法言義疏》 《太玄集注》 《白虎通疏證》 《潛夫論箋校正》 《顏氏家訓集解》 《劉子校釋》 《墨子間詁》 《墨子校注》 《墨辯發微》 《墨子城守各篇簡注》 《老子道德經注校釋》 《老子校釋》 《帛書老子校注》 《莊子集釋》 《莊子集解》 《莊子集解內篇補正》 《列子集釋》 《抱樸子內篇校釋》 《文子疏義》 《管子校注》 《管子輕重篇新詮》 《商君書錐指》 《韓非子集解》 《韓子淺解》 《公孫龍子懸解》 《公孫龍子形名發微》 《十一家注孫子校理》 《孫臏兵法校理》 《呂氏春秋集釋》 《淮南鴻烈集解》 《淮南子集釋》 《論衡校釋》 《論衡校讀箋識》 《抱樸子外篇校箋》 史》《清史稿》

新編諸子集成續編

「新編諸子集成」叢書原擬分兩輯出版,第一輯擬目三十多種,後經過調整,確定為四十種。第二輯原來只有一個比較籠統的規劃,受各種因素限制,在實施過程中不斷發生變化,有的項目已經列入第一輯出版,因此我們後來不再使用第一輯的提法,而是統名之為《新編諸子集成》。隨著「新編諸子集成」這個持續了二十多年的叢書劃上圓滿的句號,作為其延續的“新編諸子集成續編”。它的立意、定位與宗旨同《新編諸子集成》一脈相承,吸收和反映了近幾十年來國學研究與古籍整理領域的新成果,為學術界和普通讀者提供了更多的子書品種和哲學史、思想史資料。

《新輯本桓譚新論》 《政論校注》 《昌言校注》 《申鑒注校補》 《中說校注》 《鬻子校理》 《慎子集校集注》 《鬼穀子集校集注》 》《清史稿》

十三經清人注疏

自漢至清,經學在各門學術中佔有統治地位。經學的發展經歷了幾個不同的階段,而清代是很重要的也是最後的一個階段。清代經學家在經書文字的解釋和名物制度等的考證上,超越了以前各代,取得了重要成果,這對我們利用經書所提供的材料研究古代的經濟、政治、文化、思想以至科技等,有重要的參考意義。 清代的經學著作,數量極多,體裁各異,研究的方面也不同。其中用疏體寫作的書,一般是吸收、總結了前人多方面的研究成果,又是現在文史哲研究者較普遍地需要參考的書,因此我們在「十三經清人注疏」這個名稱下,選擇這方面有代表性的著作,陸續整理出版。所選的並非全是疏體,這是因為有的書未曾有人作疏,或雖然有人作疏,但不夠完善,因此選用其它注本來代替或補充。如:《禮書通故》既非疏體又非注體,但它與《禮記訓纂》等配合,可起疏的作用,故也入選。《大戴禮記》不在「十三經」之內,但它與《禮記》(《小戴禮記》)是同類型的書,因此也收進去。對收入的書,均按統一的體例加以點校。

《周易集解纂疏》 《尚書今古文注疏》 《今文尚書考證》 《毛詩傳箋通釋》 《詩三家義集疏》 《周禮正義》 《禮記訓纂》 《禮記集解》 《禮書通故》 《大戴禮記解詁》 《春秋左傳詁》 《春秋谷梁經傳補注》 《論語正義》 《尚書孔傳參正》 》《清史稿》

唐宋史料筆記叢刊

《隋唐嘉話》 《朝野僉載》 《明皇雜錄》 《東觀奏記》 《大唐新語》 《唐語林校證》 《東齋記事》 《春明退朝錄》 《澠水燕談錄》 《歸田錄》 《龍川略志》 《龍川別志》 《東坡志林》 《默記》 《燕翼詒謀錄》 《涑水記聞》 《東軒筆錄》 《青箱雜記》 《齊東野語》 《癸辛雜識》 《邵氏聞見錄》 《邵氏聞見後錄》 《史》 《游宦紀聞》 《舊聞證誤》 《鐵圍山叢談》 《四朝聞見錄》 《春渚紀聞》 《蘆浦筆記》 《鶴林玉露》 《湘山野錄》 《續湘山野錄》 《玉壺清話》 《泊宅編》 《老學庵筆記》 《西溪叢語》 《家世舊聞》 《石林燕語》 《雲麓漫鈔》 《雞肋編》 《清波雜誌校注》 《建炎以來朝野雜記》 《麟台故事校證》 《師友談記》 《曲洧舊聞》 《西塘集耆舊續聞》 《墨莊漫錄》 《過庭錄》 《可書》 《侯鯖錄》 《墨客揮犀》 《續墨客揮犀》 《北夢瑣言》 《南部新書》 《容齋隨筆》 《開元天寶遺事》 《安祿山事蹟》 《朝野類要》 《丁晉公談錄》 《封氏聞見記校注》 《國老談苑》 《孫公談圃》 《孔氏談苑》 《范成大筆記六種》 《後山談叢》 《萍洲可談》《愛日齋叢抄》 《浩然齋雅談》 《隨隱漫錄》 稿》

元明史料筆記叢刊

《菽園雜記》 《歸潛志》 《水東日記》 《戒庵老人漫筆》 《典故紀聞》 《玉堂叢語》 《寓圃雜記》 《穀山筆麈》 《治世餘聞》 《繼世紀聞》 《松窗夢語》 《今言》 《三垣筆記》 《庚己編》 《客座贅語》 《賢博編》 《粵劍編》 《原李耳載》 《山志》 《雙槐歲鈔》 《棗林雜俎》 《五嶽遊草》 《廣志繹》 《陶庵夢憶》 《西湖夢尋》 《震澤長語》 《震澤紀聞》 《續震澤紀聞》 《郢事紀略》 《南村輟耕錄》 《草木子》 《四友齋叢說》 《玉堂嘉話》 》《清史稿》

清代史料筆記叢刊

《池北偶談》 《蕉廊脞錄》 《古夫於亭雜錄》 《分甘餘話》 《郎潛紀聞初筆》 《郎潛紀聞二筆》 《郎潛紀聞三筆》《郎潛紀聞四筆》 《巢林筆談》 《庸閑齋筆記》 《蕉軒隨錄》 《蕉軒續錄》 《世載堂雜憶》 《海國四說》 《不下帶編》 《巾箱說》 《清秘述聞》 《清秘述聞續》 《清秘述聞再續》 《嘯亭雜錄》 《嘯亭續錄》 《樞垣記略》 《歸田瑣記》 《冷廬雜識》 《浪跡叢談》 《浪跡續談》 《浪跡三談》 《柳南隨筆》 《柳南續筆》 《履園叢話》 《簷曝雜記》 《竹葉亭雜記》 《榆巢雜識》 《柳弧》 《在園雜誌》 《養吉齋叢錄》 《養吉齋餘錄》 《閱世編》 《清嘉錄》 《桐橋倚棹錄》 《藝風堂雜鈔》 《苦榴花館雜記》 《渟溪日記》 《花溪日記》 《邵懿辰致蔣光函》 《太平軍陷海寧始末》 《廣東新語》 《鄉言解頤》 《吳下諺聯》 《異辭錄》 《舊典備征》 《安樂康平室隨筆》 《廣陽雜記》 《聽雨叢談》 《陶廬雜錄》 《北遊錄》 《永憲錄(附續編)》 《揚州畫舫錄》 《萇楚齋隨筆》 《萇楚齋續筆》 《萇楚齋三筆》 《萇楚齋四筆》 《萇楚齋五筆》 《夷氛聞記》 《道咸宦海見聞錄》

學術筆記叢刊

本叢書主要收錄宋、清文人的讀書筆記。筆記風格迥異,形式多樣,內容廣泛;談藝說文,考證經史,涉及天文、地理、歷史、訓詁、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對於今人的學術研究有提供史料、開拓視角的學術價值;對古籍的整理工作也大有裨益;亦可閒時翻讀增廣見聞。本叢書對各本進行點校整理,加以注釋和附錄,是較為完善的整理本。

《野客叢書》 《艮齋雜說 續說》 《看鑒偶評》 《管城碩記》 《乙卯劄記》 《丙辰劄記》 《知非日劄》 《讀書雜釋》 《思益堂日劄》 《茶香室叢鈔》 《茶香室續鈔》 《茶香室三鈔》 《茶香室四鈔》 《九九銷夏錄》 《湖樓筆談》 《讀書餘錄》 《達齋叢說》 《劄》 《學林》 《甕牖閑評》 《考古質疑》 《敬齋古今》 《焦氏筆乘》 《劄樸》 《質疑刪存》 《識小編》 《讀書雜記》 《無邪堂答問》 《訂訛類編 續補》 《遜志堂雜鈔》 《義門讀書記》 《考古編》 《續考古編》 《習學記言序目》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

「中國古典文學基本叢書」是中華書局整理出版的一套大型叢書,彙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約請專家對文學史上有影響的文學家的著作整理、標點、校勘、注釋,以便為廣大讀者和研究者提供一個完善的本子。此套叢書內容豐富,時間跨度大,種類齊全,各家名著,具有權威性。

《說苑校證》 《楚辭補注》 《庾子山集注》 《李太白全集》 《杜詩詳注》 《柳宗元集》 《黃庭堅詩集注》 《徐渭集》 《玉台新詠箋注》 《樂府詩集》 《古詩源》 《阮籍集校注》 《鮑照集校注》 《何遜集校注》 《白居易詩集校注》 《白居易文集校注》 《元稹集》 《溫庭筠全集校注》 《杜牧集系年校注》 《張九齡集校注》 《韓愈文集匯校箋注》 《韓昌黎詩集編年箋注》 《李長吉歌詩編年箋注》《丁卯集箋證》 《柳宗元集校注》 《貫休歌詩系年箋注》 《張籍集系年校注》 《南唐二主詞箋注》 《樂章集校注》 《歐陽修詩編年箋注》 《朱淑真集注》 《姜白石詞箋注》 《重輯李清照集》 《蔣捷詞校注》 《張孝祥詞校箋》 《劉克莊集箋校》 《蘇過詩文編年箋注》 《元好問文編年校注》 《元好問詩編年校注》 《王惲全集匯校》 《袁桷集校注》 《吳敬梓集系年校注》 《顧太清集校箋》 《屈原集校注》 《建安七子集》 《徐陵集校箋》 《盧照鄰集校注》 《王維集校注》 《曾鞏集》 《蘇軾詩集》 《後山詩注補箋》 《龔自珍已亥雜詩注》 《詩經注析》 《李商隱詩歌集解》

理學叢書

理學繼承古代儒學,融會佛老,探討了宇宙本原、認識真理的方法途徑、世界的規律性和人類本性等哲學問題,就理論思維的精密程度而論,確有度越前代之處。在我國哲學思想發展史上起過重大的作用,在國際上也有一定影響,是民族哲學遺產的重要部分。

建國以來,學術界對理學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績。為配合研究需要,國務院古籍整理出版規劃小組制訂的1982至1990年的古籍整理出版規劃中列入了理學叢書,並開列了選目。這套叢書已由中華書局陸續出版。 理學著作極為繁富,有大量經注、語錄、講義和文集。私人撰述之外,又有官修的讀物如《性理大全》《性理精義》。也有較通俗的以至訓蒙的作品,使理學得以向下層傳播。本叢書只收其中較有代表性的著作。凡收入的書,一般只做點校,個別重要而難懂的可加注釋,或選擇較有參考價值的舊注本進行點校。

《北溪字義》 《張載集》 《陸九淵集》 《曹端集》 《王廷相集》 《澹園集》 《夏峰先生集》 《二曲集》 《二程集》 《朱子語類》 《榕村語錄》 《榕村續語錄》 《朱子晚年全論》 《陽明先生集要》 《陳獻章集》 《胡宏集》 《黃梨洲文集》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約東漢明帝時開始傳入中國,但在當時並沒有產生多大影響。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和玄學結合起來,才有了廣泛而深入的傳播。隋唐時期,中國佛教走上了獨立發展的道路,形成了眾多的宗派,在社會、政治、文化等許多方面,特別是哲學思想領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中國佛教典籍選刊」選有重要的佛教史籍,也有中國佛教幾個主要宗派(如天臺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的代表性著作,還有與中國佛學淵源關係較深的佛教譯籍。所有書都選擇較好的版本為底本,經過校勘和標點,整理出便於研讀的本子。對於其中的佛教哲學著作,還在此基礎上,充分吸收現有研究成果,寫了深入淺出、簡明扼要的注釋。

《出三藏記集》 《法苑珠林校注》 《宋高僧傳》 《五燈會元》 《古尊宿語錄》 《大乘起信論校釋》 《童蒙止觀校釋》 《三論玄義校釋》 《成唯識論校釋》 《華嚴金師子章校釋》

道教典籍選刊

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歷史悠久,可以溯源到戰國時期的方術,甚至更古的巫術,而正式形成于東漢時期。它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人民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對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都產生過重之影響,並波及社會政治、經濟等方面。

道教典籍極為豐富,就道藏而言,多達五千餘卷,是有待進一步發掘、清理和利用的文化遺產之一。為便於國內外學術界對道教及其影響的研究,便於廣大讀者瞭解道教的概貌,中華書局擬定了“道教典籍選刊”的整理計畫,其中既有道教最基本的典籍,也包括各種流派的代表作,有不少書與哲學、思想史關係密切。所有書均選用較好的版本作為底本,進行校勘標點。

《雲笈七箋》 《無能子校注》 《悟真篇淺解(外三種)》 《南華真經注疏》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

中國古代學者對文學的認識、思考、研究和總結,是以多種形式書寫、流傳並發生影響的,有的是理論性的專著,有的是隨筆式的評論,有的是作品前後的序跋,有的是作品之中的評點。這些典籍數量豐富,種類眾多,涉及各個時期的不同的文學現象和文學思潮,以及不同的作家作品和文體文類。對這些典籍文獻的收集、整理,在近百年來,一直是學術界著力的重點,取得了很大的成績。

「中國文學研究典籍叢刊」,選擇歷代具有代表性的、比較重要的典籍,採用所能得到的善本,進行深入的整理。各類典籍情況差異較大,整理的方式也因書而異,不求一律,或校勘,或標點,或注釋,或輯佚,詳見各書的前言與凡例。叢刊系統地為學術界提供了一套承載著中國古代學者文學研究成果的、內容更為準確、使用更為方便的基礎資料。

《唐詩紀事校箋》 《歷代詩話》 《歷代詩話續編》 《教坊記箋訂》

中國思想史資料叢刊

在兩千多年的中國思想史上,產生過無數的著作,其中有些甫一面世,即引起激烈爭鳴;有些經過歷史的檢驗,成為對整個中國思想史產生重大影響的經典……真正的經典,應該在任何時候都能讓人們從中汲取到靈感和智慧,並以此反觀自己的現實境遇,獲得一種超然的視角,提供創造性思維的可能。通過閱讀思想經典,讀者能與歷史上的思想巨人對話,獲得超越眼前現實困擾的精神武器。 本套叢書收集了中國重要思想傢俱有代表性的書籍,資料集中完備,多年來為古代哲學、思想史、歷史研究者提供方便。

《李覯集》 《焚書》 《續焚書》 《顏氏學記》 《王弼集校釋》 《魏源集》

古體小說叢刊

中國古代小說的概念非常寬泛,內涵很廣,類別很多,並隨著歷史的發展而不斷演化。古代小說的界限和分類,在目錄學上是一個有待研究討論的問題。古人所謂的小說家言,如《四庫全書》所列小說家雜事之屬的作品,今人多視為偏重史料性的筆記,已擇要編入「歷代史料筆記叢刊」,陸續出版。而偏重文學性的作品,編為「古體小說叢刊」,以供文史研究者參考。所謂古體小說,相當於古代的文言小說。為了便於對舉,參照古代詩體的發展,把文言小說稱為古體,把「五四」之前的白話小說稱為近體,這是一種粗略概括的分法。 本叢刊選收歷代比較重要或比較罕見的作品,採用所能得到的善本,加以標點校勘,如有新校新注的版本也優先錄用。個別已經散佚的書,擇要作新的輯本。古體小說的情況各不相同,整理的方法也因書而異,不求一律,詳見各書的前言。

《夷堅志》 《續夷堅志》 《湖海新聞夷堅續志》

中國歷史文集叢刊

本叢刊收錄各個歷史時期學者文人的各類文章,包括詔令、奏議,以此向讀者展示作者的政治思想、學術研究及治學方法。許多學者的學術成就在各書中得到充分展現,不少精闢論斷至今為研究者所採用。本叢書還保留了許多正史記載中缺失的原始資料,是研究歷史的珍貴第一手資料。文獻部分涉及經史子集各部,彙集大量前人校勘結果,極具參考價值。

《陸贄集》 《抱經堂文集》 《問字堂集》 《岱南閣集》 《校禮堂文集》 《經室集》 《桂苑筆耕集校注》 《醉經樓集》 《戴震文集》 《兼濟堂文集》 《弇山堂別集》 《滋溪文稿》

中國史學基本典籍叢

本叢刊輯錄了各朝官私史書,包括編年體、語錄體、紀傳體等不同體裁,並采野史、雜史、地志、筆記等資料,搜羅廣泛,並加以點校注釋考訂,以資讀者參考利用。多部書籍是首次校訂出版,價值巨大,是學界珍貴的研究資料。

《明季北略》 《明季南略》 《十國春秋》 《漢官六種》 《宋太宗皇帝實錄校注》 《皇宋十朝綱要校正》 《皇明通紀》 《東觀漢記校注》 《隆平集校證》 《國語集解》 《越絕書校釋》 《靖康稗史箋證》 《宋季三朝政要箋證》 《大金國志校證》

易學典籍選刊

本叢刊收集歷朝歷代對於易學的研究著作,開拓易學研究視野,有著重要的學術意義。版本以可靠底本為主,多個版本進行互相參校,引文均用引號標出,眉目清楚,較為完善。

《周易述》 《易漢學》 《易例》 《周易本義》 《周易函書》 《易象正》 《召對錄》 《蔔法詳考》 《葆璞堂詩集》 《葆璞堂文集》

詩文總集

收錄先秦至明清的詩文全集,體裁涉及詩、詞、曲、變文等,是中國古典詩文總集中收錄篇幅最多最完整的一套書,對研究我國古代文學和文學史有著極大的參考價值。

《元詩選初集》 《元詩選二集》 《元詩選三集》 《元詩選癸集》 《古謠諺》 《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 《全唐詩》 《全唐詩補編》 《全唐文補編》 《全元散曲》 《全宋詞》 《全元詩》

學案

學案是古人的一種著述體裁,它以提綱挈領的方式,專門記述某一學派或某一時代的思想宗旨與學術源流。比較成規模、經常被人們稱述的幾部書,根據其記述內容的時代先後,主要有《兩漢三國學案》《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和《清儒學案》。若論水準最高、影響最大的,當屬清初黃宗羲編著的《明儒學案》和《宋元學案》,而《明儒學案》更是中國最早的學術史專著。 中華書局自上世紀80年代初即著手整理上述四部學案,於1985~1986年先後整理出版了前三部學案,在學界和讀者中產生了較大影響。部頭最大的《清儒學案》,1988年也已完成初點,但其出版過程卻一波三折,直到20年後的今天才得以面世,實在可發一歎。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清儒學案》的出版為中華書局「學案」系列這個龐大的整理出版工程劃上了圓滿的句號。其他幾部學案也都修訂重印。

《兩漢三國學案》 《宋元學案》 《明儒學案》 《國朝漢學師承記》 《國朝經師經義目錄》 《國朝宋學淵源記》 《清儒學案》

經學

經學在中文語境裡一般特指研究儒家經典,解釋其字面意義、闡明其蘊含義理的學問。經學是中國古代學術的主體,經學著作保存了大量珍貴的史料,是儒家學說的核心組成部分。

《經學歷史》 《韓詩外傳集釋》 《詩經原始》 《大戴禮記匯校集解》

小學

小學,又稱中國傳統語文學,包括分析字形的文字學、研究字音的音韻學、解釋字義的訓詁學。章太炎在《國故論衡·小學概說》中指出:「蓋小學者,國故之本,王教之端,上以推校先典,下以宜民便俗,豈專引筆劃篆、繳繞文字而已。苟失其原,巧偽斯甚。」

《馬氏文通校注》 《校讎通義》 《古書疑義舉例》 《古書疑義舉例補》 《古書疑義舉例續補》 《古書疑義舉例校錄》 《古書疑義舉例增補》

政書

政書是收錄以某一朝代的國家制度、歷史地理、風俗民情等為主要收輯內容的一種史書,其內容涉及典章制度,所保存的原始歷史資料較為豐富,可以彌補二十四史的志、表之不足。

《通典》 《春秋會要》 《七國考》 《秦會要訂補》 《三國會要》 《明會要》 《文獻通考》

史評

史評是以評論史類或史籍為宗旨的著述。史評範圍有:評史事、評史書、評史法、評史家、評編纂等。

《讀通鑒論》 《宋論》 《廿二史劄記校證》 《文史通義校注》

其他

《毛詩古音考》 《清史列傳》 《碑傳集》 《康南海自編年譜》 《阮元年譜》 《六朝事蹟類編》 《貞觀政要集校》 《新序校釋》 《世說新語箋疏》《國故論衡疏證》 《事類賦注》 《雲笈七簽》 《太平廣記》 《清稗類鈔》 《老子衍 莊子通 莊子解》 《詩廣傳》 《讀四書大全說》 《思問錄 俟解 黃書 噩夢》 《春秋董氏學》 《殷周金文集成》 《陶淵明集箋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