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腸息肉腺瘤型易癌化。4觀念防腸癌,定期大腸鏡抓息肉!
2024-09-05大腸癌連續16年位居國人癌症發生率前2名,據聯安預防醫學機構103-112年大腸內視鏡受試者89022筆資料統計,平均約每10人就有7人有息肉,有息肉者又近兩成為易癌化的腺瘤型。呼籲民眾維持良好生活,並且定期檢查,不論如何若有出現症狀更不可輕忽。
認識大腸息肉3大類型,
8成腸癌與腺瘤型有關。
大腸息肉3大類型: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鄭乃源總院長表示,大腸息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腺瘤型三大類型,其中腺瘤型息肉易有癌變的機會,據研究超過8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有關。聯安統計資訊也發現,腺瘤型息肉檢出率男性約有21%,女性則約有14%。換句話說,平均約5名男性受試者當中就有1位是易癌化的腺瘤型息肉,不容小覷。
大腸癌常見風險:
進一步分析十年間有腺瘤型息肉者的生活型態,發現約30%有抽菸習慣,約32%喜好重口味,約51%體重過重,約64%經常飲酒,脂肪肝患者更高達約64%。而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加工肉類攝取過多、蔬果攝取不足、久坐不動、肥胖、抽菸、過量飲酒等不良生活型態,都會增加大腸癌風險。
大腸癌有年輕化的趨勢?
值得注意的是,雖說腺瘤型息肉檢出率隨年紀增長而提升,據衛福部110年統計資訊大腸癌中位數為67歲,不過從著重在預防醫學的聯安機構篩檢出的腸癌中位數則在44歲,而且據103-112年統計約有近半數不到50歲,顯示腸癌也確有年輕化的趨勢。
她生活生活良好卻罹大腸癌,
日常觀察、定期篩檢很重要!
案例一:生活良好卻罹患腸癌。
即便生活型態良好,也還是可能出現大腸癌。一位30歲女性案例,無腸癌家族史,平時飲食及生活習慣良好、沒有不適症狀,但因排便黏糊而安排健檢,發現腸道有多顆息肉,並且在直腸發現約4公分的腺瘤型息肉,經確診為大腸癌一期。
案例二:體重不斷下降是瘦身有成?
另一38歲案例,BMI指數27.2,體重過重,平常又有飲酒習慣。近半年積極運動健身,體重下降8公斤。原以為瘦身有成,但沒有察覺到排便型態改變,也誤認血便為痔瘡出血,後續在健檢大腸鏡檢查時才發現多顆現瘤型息肉,以及10公分的腫瘤,經確診為大腸癌第三期。
腸癌早期通常沒有症狀:
一般而言,腸癌早期沒有任何症狀,出現排便型態改變、血便通常已第三、第四期,定期篩檢對預防腸癌有相當大的影響,提醒民眾除了日常留意身體狀況,也安排定期檢查。
4觀念防腸癌從生活著手!
定期大腸鏡早點抓出息肉。
多多運動:
防範大腸癌,建議平常多運動,可遵循531原則,也就是運動每周5天,每天30分鐘,心跳達到110下的有氧運動。據衛福部資訊,肥胖者會相較一般人更高出1-2腸癌風險。多運動有助防範。
良好飲食:
飲食方面,聯安營養師徐景宜則多喝水,建議每日達2000-3000c.c.,食物以原型為主,避免加工食品,多吃白肉以取代紅肉,主食可以纖維量較高的全榖雜糧為主,蔬菜每日最少2-3碗,水果則每日3-4顆拳頭。
吃益生菌:
適度的多補充益生菌,益生菌不僅能改善腸道菌叢平衡,也有利提升腸道免疫功能,在腸道建立健康屏障,進而幫助預防腸癌、遠離疾病威脅。
定期篩檢:
大腸癌鏡是篩檢腸癌的有效工具,建議30歲起可規劃大腸鏡檢查,其後視檢查結果安排2-3年一次定期檢查。據衛福部資訊,定期篩檢可降低約29%晚期大腸癌發生率、降低約35%大腸癌死亡率。
鄭乃源總院長也表示,除了透過大腸鏡從器官結構檢查了解外,也可以從功能性檢查雙管齊下了解腸道整體健康,例如腸道菌相生態是否平衡、是否麩質敏感等。因此若常有便秘、腹瀉、脹氣等腸胃功能問題,除了大腸鏡,也可透過功能醫學檢測了解腸胃道狀態,幫助腸胃道整體健康。
《延伸閱讀》
以上新聞文字、圖片皆屬《今健康》所有,網站、媒體、論壇引用請註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