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多人關注

  • 新冠肺炎
  • 肺炎鏈球菌 
  • 疫苗
  • HPV
  • 膽固醇
  • 男性漏尿、尿失禁怎麼辦?醫教簡單1招,這樣夾尿助改善!

    2024-11-07

    隨年紀增長,男性常見會有漏尿、尿失禁的困擾。沅京診所鄭隆峯院長指出常見原因及改善方式,也提醒雖漏尿並不是什麼嚴重的問題,不過還是建議就醫檢查了解原因為佳,以利排除男性癌症的可能。

    胸悶、胸痛是感冒?新冠?心臟病?哪些情況該就醫?醫分3大情境說明!

    2024-11-05

    胸悶、胸痛、呼吸困難日常並不罕見,胸腔內的器官等出現問題都可能以這些症狀呈現,例如民眾通常會認為只是一般的感冒、流感、或較輕的新冠肺炎等呼吸道問題,但就怕是心臟等相對嚴重的問題而延誤就醫。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建議,民眾一般情況下難以判斷是什麼情況,可依症狀來看是不是該就醫。

    醫教3招防癌、腦轉移!定期健檢很重要,症狀、治療醫解說。

    2024-09-13

    日前一名60歲男性案例,平時規律運動、無抽菸習慣,家人發現他兩個月來漸漸變得常忘記事情、食慾不振、沉默寡言,體型也明顯變瘦,體重下降了10公斤。原以為是失智症前兆,經檢查發現右前額腦部有個3.5公分的腦瘤,肺部也有顆3公分的腫瘤。在接受開顱腫瘤切除手術後,病理診斷為腦部肺癌轉移性腫瘤。目前規則接受標靶藥物治療中。

    不明頭痛、記性差、情緒改變?留意原發性惡性腦瘤。症狀、治療醫解說!

    2024-09-13

    頭痛、記性變差、情緒改變等等都是生活中常見的問題,不過隨著這些問題越多,越得留意是否有腦部惡性腫瘤在作怪,尤其原發性。國泰綜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謝政達醫師提醒若察覺不對勁盡早檢查,以排除惡性可能或安排相關治療。

    大腸息肉腺瘤型易癌化。4觀念防腸癌,定期大腸鏡抓息肉!

    2024-09-05

    鄭乃源總院長表示,大腸息肉可分為增生型、發炎型、腺瘤型三大類型,其中腺瘤型息肉易有癌變的機會,據研究超過8成的大腸癌與腺瘤型息肉有關。聯安統計資訊也發現,腺瘤型息肉檢出率男性約有21%,女性則約有14%。換句話說,平均約5名男性受試者當中就有1位是易癌化的腺瘤型息肉,不容小覷。

    輕鬆4步驟做好乳房X光檢查!揪出6成早期乳癌,助防晚期乳癌。

    2024-08-23

    乳癌防治是女性重要健康課題,乳房X光檢查是國際實證有效的篩檢工具,只需要輕鬆的4個步驟,若有早期乳癌便能及時揪出並及早治療,若無乳癌也能測個放心,後續定期檢查。

    乳房有硬塊可做哪些檢查?醫指7大項,2種人定期檢查防乳癌。

    2024-08-23

    生活中發現乳房有硬塊難免讓人緊張,不過其實有硬塊未必就是有乳癌,國泰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陳宣安表示也有其他可能,重要的是盡早檢查。可以做哪些檢查?醫師一一說明。

    最佳父親節禮之一:攝護腺健康!醫教簡單用吃的、從生活、檢查全面守護!

    2024-08-08

    健康想必是父親節最好的禮物之一,其中就包括了「攝護腺健康」,這個男性特有的器官如何保持健康?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蔡樹衛分享說明。

    4種血糖數值,到底看哪個?醫教看時機與功用,留意細節護健康。

    2024-07-11

    血糖數值有4種,這麼多,到底要看哪個?各別又有什麼意義?為何不測一個就好?國泰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羅學榮醫師一一說明。

    躺著難呼吸,坐著好一點?醫:心衰竭典型症狀,早檢查。為十大死因第二,就醫卻僅4成。

    2024-06-28

    喘、胸悶、呼吸困難應盡早檢查。若是發現「躺著難呼吸,坐著好一點」更是不宜再拖,這是心衰竭的典型症狀。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李浩維指出,心衰竭雖在國人十大死因第二高位,但據統計就醫比例卻僅約4成,約6成尚未發現或就醫確診。呼籲發現異狀盡早檢查,以確保安全。

    腸躁症少吃這些「地雷食物」!醫教6招改善,先檢查排除腸癌可能。

    2024-06-26

    腸躁症常常一有情緒起伏就想上廁所,雖說不會引起腸道損傷或嚴重健康問題,但確實影響生活品質。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蔡翔霖指出治療方式及改善建議,幫助腸躁症朋友維持良好生活品質。

    後面那個血壓變高會怎樣嗎?為何上升?沒症狀沒關係?心臟醫說明

    2024-06-06

    民眾測量血壓時,許多時候會發現一些細微變化,往往讓人有些納悶「嗯?怎麼會這樣?這樣沒問題嗎?」,例如後面那個血壓微微上升。對此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說明,也提醒部分族群定期測量血壓,即便沒有症狀。

    高血壓為何常會突然找上門?心臟醫指關鍵,籲守好第一道防線!

    2024-05-23

    高血壓對身體的傷害往往遠超乎預期,不過對許多人來說卻常見「突然找上門」,讓人措手不及。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陳玠宇指出關鍵,並教大家守好第一道防線!

    有運動也別久坐!心臟醫教6招養心,別讓久坐傷心血管。

    2024-05-16

    郭志東醫師說明,很多人有每天規律運動的習慣,例如每天慢跑30分鐘,但許多在一天當中除去這慢跑的30分鐘後,剩下的時間大多都沒在活動。以通勤的上班族來說,早上大多是通勤約1小時,上班坐在電腦前8小時,下班晚上運動30分鐘,再繼續坐著,然後睡覺。雖說規律運動的人,對於心血管的保護力自然是比沒有規律運動的人來得高,但避免久坐和規律運動若兩者都能兼顧絕對是更好。

    後面那個血壓變低會怎樣嗎?心臟醫教6方向改善,留意「低舒張壓」!

    2024-05-14

    有時候在測量血壓時會發現血壓偏低的情況,尤其是「後面那個比較小的血壓」:舒張壓。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表示,血壓太高太低都不好,都需要注意。

    我要做主動脈瓣膜置換該注意哪些事?新型乾式可擴瓣膜有望增加耐用性及「二次置換」便利性?

    2024-05-10

    主動脈瓣狹窄是最常見的瓣膜疾病之一,嚴重時可能會有猝死風險,因此需要及早接受主動脈置換手術治療。目前標準的置換方式是以外科開胸手術為主,針對無法承受外科手術風險之病人,現在也有經導管主動瓣膜置換手術可以選擇,一樣有機會得到良好的治療機會。

    常腳麻、腳痛、傷口難癒合?留意「下肢動脈阻塞」,醫教日常保養!

    2024-04-26

    腳麻、腳痛日常相當常見,不過若是出現其他相關症狀就得留意是否為「下肢動脈阻塞」。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教日常保養,也提醒若有所察覺盡早檢查,下肢動脈阻塞輕者影響行走,重則可能肢體壞死而截肢。

    胸悶、胸痛、又下肢水腫?留意「主動脈瓣狹窄」,檢查、治療一次看!

    2024-04-24

    胸悶、胸痛雖日常不算罕見但也得注意,尤其同時觀察到下肢水腫等症狀,更得留意是否「主動脈瓣膜狹窄」,其嚴重會影響生命安全,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專科護理師潘姿菁說明及分享,提醒出現症狀的民眾留意。

    我有睡眠呼吸中止症嗎?心臟醫教自我觀測,早治療防心臟病!

    2024-04-22

    平常睡覺會打呼?或者白天嗜睡、長期疲勞、淺眠多夢?又或者發現同寢人睡覺到一半呼吸會暫停?提醒要留意「睡眠呼吸中止症」。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簡韶甫表示,這可能增加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日常可自我觀察,若有疑慮盡早檢查治療,以防腦中風或心肌梗塞等。

    臺中榮總早期肺癌多專科治療共識出爐 基因檢測有助精準治療拚最佳預後

    2024-04-16

    據最新的110年癌症登記報告指出,肺癌初次診斷人數為16,880人,已正式超越大腸癌,成為發生率及死亡率第一的癌王,其中早期肺癌第0、1期的佔比也從上年度的13.7%上升到35.4%,早期肺癌人數的明顯提升,代表政府推動的肺癌篩檢收到成效,及早揪癌以及早治療,另一方面也促動早期肺癌的最佳預後治療發展。

    她頭暈吃止暈藥2年未改善。心血管中心檢查,原來是「狹心症」!

    2024-04-08

    頭暈日常相當常見,不過可能因素繁多,有時主因未必是和耳鼻喉或腦有關。日前就有一名70歲女性頭暈到耳鼻喉科、神經內科等都查無原因,吃了兩年止暈藥未改善,後來到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就診,才發現原來是「狹心症」。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心臟加護病房主任張釗監醫師提醒風險族群留意,日常若觀察不尋常症狀應及早就醫。

    防癌症療程導致的心臟衰竭,心臟醫指「心臟超音波檢查」4時機!

    2024-04-01

    癌症療程的不良反應降低了罹癌病人的存活率及生活品質。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一般心臟加護病房主治醫師王晨旭分享,心臟超音波應用於接受癌症療程病人的時機,更有助提升癌友的整體存活率。

    平常爬山、養生卻心臟衰竭?!他檢查時心功能剩一半,醫指關鍵!

    2024-03-26

    日前一名67歲案例平常注重身體保養、平常喜歡到郊區爬爬淺山,但時不時感覺喘、體力大不如前,原以為是年紀大,拖一段時間才檢查。檢查時發現,他的心功能只剩一半,左心室收縮分率僅剩30%,診斷為心臟衰竭。

    心悸、感覺心跳漏一拍?醫指這款通常無害,但危險症狀早檢查!

    2024-03-25

    心悸、感覺心跳漏一拍、多一拍,這樣的毛病日常相當常見,其中有一種起因於「心室性期前收縮」,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這情況通常無害,但也可能是危險信號,風險族群以及出現危險症狀都應及早就醫治療。

    護理師有話要說:開心手術前後,最常被問到的8個問題

    2024-03-22

    當您需要進行心臟手術時,醫師會視情況幫您安排術前檢查,以排除影響手術過程的危險因子。倘若您有長期服用慢性病藥物,建議交由醫師評估是否須暫停服用(如甲狀腺藥物、抗凝血劑等等)。如果您在手術前就已經出現發燒或其他身體不適的狀況,務必告知醫護人員,醫師會考量進行手術的適當性。

    胸痛、咳嗽、越咳越痛?她警覺撿回一命,原來是心包膜炎!

    2024-03-15

    心包膜炎最讓人擔心的就是潛在的併發症,包括心臟周圍液體累積,也就是前述提到的「心包膜積液」,這也將可能導致近一步的併發症,其中的「心包膜填塞」具有致命風險,大量的心包膜腔液體阻礙心臟正常填充,使血液進步了心臟腔室。

    孩子總膽管囊腫怎麼辦?醫籲盡早手術,防膽管癌、肝硬化。

    2024-03-01

    總膽管囊腫需手術治療,但對於孩子需要面對手術總讓父母不捨。國泰綜合醫院小兒科主任級醫師林隆煌指出影響,呼籲盡早手術,以防膽管癌等一系列風險。

    病人最常霧煞煞的主動脈疾病──沒症狀還是要治療?主動脈瘤不是腫瘤?主動脈支架手術是什麼?

    2024-01-31

    在主動脈疾病中,常見如主動脈剝離與主動脈瘤,兩者在發病前都未必會有症狀或徵兆,卻往往容易在發作時猝死,可說是體內不定時炸彈。

    腹脹、腹痛、灼熱、胃鄒鄒?是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醫指關鍵

    2024-01-22

    腹脹、腹痛、灼熱、胃鄒鄒等,是消化系統出問題時常見的毛病,其中常見的就包括潰瘍,不過潰瘍的未必就是胃,也可能是十二指腸,兩者很近症狀也很像。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治醫師蔡翔霖指出關鍵,也提醒相關症狀近早檢查改善。

    這款心臟病可能「無胸痛」?!醫籲留意症狀,6族群更要注意保養!

    2024-01-19

    胸痛是觀察心臟病的症狀之一,但是這款心臟病卻可能因為沒有胸痛而增加診斷難度。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郭志東醫師提醒留意非典型症狀,6種族群日常更要留意保養。

    常半夜上腹痛,進食後好轉?醫:很可能十二指腸潰瘍,壞習慣趕快改!

    2024-01-11

    羅景全主任表示,十二指腸潰瘍約有3/4的患者會出現上腹疼痛等不適,但腹痛原因繁多,稍較能幫助觀察的特異性症狀,就是於空腹時感到疼痛,例如半夜感到上腹疼痛,但吃了些東西後便感覺到減緩,這就有可能是因為胃酸過多造成十二指腸不適、甚至潰瘍。不過許多時候也可能僅是輕微潰瘍,沒有症狀、沒有併發症、不影響健康或生命安全,黏膜漸漸修復後便康復。

    快戒油膩飲食防癌王-胰臟癌!醫教3觀念,留意深層中上腹痛、背痛。

    2024-01-09

    中上腹深層的腹痛、痛到背後,且噁心、想吐、沒食慾,很有可能是急性胰臟炎正在發生。國泰醫院消化內科江技坤醫師提醒,胰臟最常見的三大疾病:急性胰臟炎、慢性胰臟炎、胰臟癌三者息息相關,且胰臟癌惡性度高,呼籲盡早預防,並留意相關症狀。

    【心臟衰竭】何時需要心臟移植?左心室輔助器可替代心臟功能嗎?有沒有健保?

    2024-01-09

    目前雖然已有很好的治療藥物可以達到控制的效果,讓症狀舒緩,但當病患已進入嚴重心衰竭的階段,藥物已經無法改善症狀時,會考慮以手術改善造成心衰竭的原因,如冠狀動脈繞道手術,或者瓣膜修補與置換手術;一旦心衰竭程度太過嚴重,就會建議病患要及早進行心臟移植的評估。或者是已經使用葉克膜或心室輔助器卻仍無法脫離時,也建議進行移植評估。

    【心臟衰竭】急救要用葉克膜還是心室輔助器?牢記「I NEED HELP」口訣,早發現、早治療!

    2024-01-08

    心臟衰竭就是俗稱的心臟無力,會發生急性心衰竭的原因很多,像是急性心肌梗塞、心內膜炎、急性心肌炎等等。當心臟衰竭時全身器官都會受到影響,通常被送進急診室的急性心衰竭病患,多以喘、呼吸困難、身體虛弱、心跳很快、下肢水腫、或腹水等症狀,但病患的症狀嚴重度並不一定。

    常常膽囊炎,小心膽囊癌。醫教簡單10觀念,避免反覆發作!

    2024-01-05

    膽囊炎雖是常見疾病,但若是風險因素遲遲未妥善改善經常復發,則可能造成嚴重併發症,更可能增加膽囊癌風險。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醫師提醒留意,也建議日常生活如何預防膽結石、膽囊炎。

    靜脈曲張竟需動手術?血管醫解治療時機&手術方法

    2023-12-29

    一般人經常提起的「浮腳筋」,就是靜脈曲張;多數人誤解靜脈曲張並不嚴重,事實上,它不僅影響美觀,背後恐怕隱藏了未知的血管病變。

    下肢傷口難癒合?糖友注意!除了糖尿病足,你也該認識「周邊動脈疾病PAD」

    2023-12-28

    糖尿病病友容易患有PAD的原因是血管長期泡在糖分內,而導致內膜增生而出現狹窄、阻塞或硬化,60 歲以上的糖尿病患者,超過50%都有不同程度表現的足部感覺喪失,無法察覺肢體末梢的異常或不適感,所以足部受傷潰瘍的機會比一般人高出數倍。除了糖尿病友外,PAD的高風險因子包括高齡、有家族史、抽菸及長期洗腎等。

    心肌梗塞有徵兆?有家族史怎麼控制?醫詳解冠狀動脈繞道手術與心臟支架手術

    2023-12-21

    對於有心血管疾病家族史的民眾,除了穩定控制三高外,現今國人迎來最大的考驗是「肥胖」問題,尤其年輕族群,無論男女的肥胖比例愈來愈高,也讓心血管疾病發生機會飆升。民眾愛喝的手搖杯(含糖飲料),也是造成肥胖和心臟病很重要的風險因子;氣溫驟降時,愛吃鍋、進補,也容易造成身體負擔,得特別當心高血脂問題!但是即便是沒有家族史,三高在年輕人的盛行率也逐漸提高,這些隱形的危險因素也是需要民眾提高警覺,隨時注意自己的身體狀況。

    二尖瓣逆流恐要命,及早治療很重要!常見Q&A一次看

    2023-12-14

    瓣膜是心臟房間之間的門,當二尖瓣無法正常關上,血液就會產生逆流,無法往外送,心臟就會逐漸擴大導致心臟衰竭,這時就會出現喘的現象、運動耐受度也會受影響,甚至會造成心律不整、中風等併發症。臨床對二尖瓣逆流的嚴重度有客觀的分級,通常達到重度時,就已經不可逆,且是屬於結構性的傷害,若不及時處理最終會危及性命。

    早期肺癌不是開完刀就好!醫師:選擇術後輔助治療記得『一』檢測

    2023-12-11

    「近年外科手術技術精進,多數三期以前肺癌患者都有機會接受手術治療。但外科醫師僅能切除看得見的腫瘤,而一顆一公分大的腫瘤、其實是一百萬顆癌細胞聚集而成。也因此,那些手術前已進入血液或是淋巴等微循環的肺癌細胞,影像上看不到,無法手術切除,未來就有可能再度聚集、重起爐灶。」

    當醫師宣告必須長期洗腎,關於「洗腎廔管」我該知道些什麼?

    2023-12-04

    自體廔管是以自己的動脈接上靜脈,讓動脈的血液流入靜脈中;而人工廔管則是在皮下埋入人工血管,一端接動脈、另一端接靜脈。兩種廔管的植入都算小手術,約可在一小時內結束,也均採局部麻醉且不必住院。只是自體廔管會需要三個月成熟期或更久的時間才能上針洗腎;而人工廔管成熟期相對較短,大約一個月左右就能上針。

    關於心臟手術二三事 醫師的真心話

    2023-10-30

    每種手術都有它的優點與侷限,醫師都希望病人手術後可以快速恢復、傷口越小越好;不過,比起微創與否,醫師更重視如何依據每位病人不同的「手術風險、病況程度、病灶位置」,給予最適合的治療。

    是痣?皮膚癌?還是什麼?常見Q&A解惑!醫教揪出「假的痣」

    2023-10-27

    發現痣的時候常會讓人有點擔心是否為皮膚癌,還是什麼?尤其是出現一些奇奇怪怪的痣,例如凸起、長毛、流血、藍色、紅色等。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羅陽醫師指出痣的主要類型,以及常見醫學定義的痣和「民眾所稱的痣」,並教大家怎麼看是不是有皮膚癌風險。

    憋尿不好,有尿就上也不好?醫指原因,這樣上最好!

    2023-10-19

    憋尿時膀胱壓力過大,尿液就可能逆流至腎臟、影響到腎功能,若經常如此自然會使得腎臟功能受損。其次是膀胱肌肉壁可能出現憩室,有點像是擠壓氣球,氣球冒出另一個空間,此空間就可能囤積尿液、排不乾淨。而憋尿時也會使得血循不易進入到膀胱壁當中,把尿放掉後也會有血液回歸產生的「再灌流傷害」,日久就可能使得膀胱纖維化,增加頻尿、疼痛、血尿、尿道感染等風險。

    乳癌防治月 三陰性乳癌揮別陰霾迎新治療曙光!轉移性三陰性乳癌突破瓶頸 關鍵Trop-2不怕基因檢測被排擠

    2023-10-13

    三陰性乳癌雖然不是最多病友的乳癌亞型,但需要幫助的程度絕對高於其他類型,雖然已有治療新利器,但沒有健保給付的幫助下,對大多三陰性乳癌病友來說,幾乎等於「看的到用不到」,像事前基因檢測帶給患者一線希望,但檢測結果不符對於懷抱希望的姊妹來說無疑是判處死刑。因此,期望健保加速給付新藥,藉此減輕病友與家屬的壓力,並給予她們活下去的希望。

    開「心」不害怕!外科醫師解惑心臟瓣膜手術常見問題

    2023-10-03

    瓣膜是心臟控制血流方向的重要關卡,左邊心臟的「主動脈瓣膜」及「二尖瓣」更是人體重要的瓣膜,當瓣膜狹窄或閉鎖不全會造成血液逆流、增加心臟額外負擔,長久下來可能導致心律不整、心肌肥厚或擴大、甚至心臟衰竭、中風等風險,務必及早與醫師討論後續治療策略,以遠離併發症威脅。

    攝護腺癌死亡率已到第6名!醫籲:逾50歲定期檢查 降低死亡風險!

    2023-08-25

    歐宴泉醫師表示,攝護腺癌初期大多沒有徵兆,或症狀不具特異性、容易與攝護腺肥大症狀混淆。直到第三、四期,隨著腫瘤增長,出現包括頻尿、排尿困難,排尿疼痛、灼熱、出血,精液中有血或疼痛等。

    這兩種職業要當心!發現黑色素瘤別輕忽!醫:加做前哨淋巴結手術揪出轉移

    2023-08-14

    黑色素瘤是亞洲第三常見皮膚惡性腫瘤,據統計,發生率約一年250到300人,雖然發生率不高,但卻容易轉移,且是死亡率最高的皮膚癌之一。據2018年統計,當年度因為惡性黑色素瘤死亡的人數共有162人。所幸,現在晚期黑色素瘤治療已進入精準醫療時代,可以針對對應的基因突變,如:BRAF進行標靶治療,而無突變者,也有機會使用免疫治療,維持一段無復發時間及良好的生活品質。

    天熱消暑留意6細節,防範中風、心肌梗塞,更有助健康!

    2023-08-09

    天氣炎熱民眾常會以吹冷氣、冰水、冰品、泡冷泉、沖冷水澡等方式消暑,不過也需留意這些消暑方式可能增加心腦血管負擔,提升中風、心肌梗塞等風險。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黃晨祐提醒風險關鍵,並教大家如何消暑更健康。

    躺著會悶會喘,起身好一點?醫指6警訊早檢查,很可能是心衰竭!

    2023-07-12

    睡覺睡到一半喘不過氣,要小心背後可能的原因,其中最需要注意的也包括心衰竭。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指出常見可能,並提醒若出現相關警訊應盡早檢查,以利確保心臟健康。

    小朋友搭飛機不舒服怎麼辦?醫指常見3情況、3招改善、6招預防!

    2023-06-21

    小朋友搭飛機,常常在起飛後容易出現各種異於平常的現象,例如哭鬧不停,或者耳朵痛、流鼻血等等。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常見症狀,以及改善方式和預防方式,讓出遊更愉快放心。

    一緊張就肚子痛、想大便?6招改善腸躁症,4症狀早就醫防腸癌!

    2023-06-14

    腸躁症的患者是在情緒上來、腸道受到交感神經刺激時,就會出現腹痛、腹脹等問題,腹痛是必要的診斷症狀,排便模式則可能出現型態改變,包括腹瀉或乾硬糞便呈現,也可能次數增加,並也有可能放屁不斷。這樣的情況持續達三個月即為腸躁症,若僅是如考試、面試等壓力較大時出現一兩個禮拜,這樣的情況則未達診斷標準。

    習慣嘴巴呼吸易增中風風險!醫指4大影響,盡早檢查找出原因。

    2023-06-12

    不少人因為許多原因有張口呼吸的習慣,這看似簡單不過的習慣卻可能對身體健康帶來影響。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建議有用口呼吸習慣的民眾盡早檢查找出原因,以利保障身體健康。

    夏天更要注意心肌梗塞!醫指3警訊,這些情境都要小心。

    2023-06-09

    心肌梗塞常被認為是「冬季疾病」,事實上夏天更要謹慎小心、避免疏忽。醫師指出3種場合都需小心,提醒高風險族群特別留意,尤其觀察到一種人成了心血管疾病的另一大宗。

    長期便秘竟是大腸無力症?醫教飲食調整等3招治療改善!

    2023-06-07

    陳威智醫師指出,一般人排便的次數可為1天至3天一次不等,超過3天沒有排便就可以視為便秘,而大腸無力症則可能達到5-7天或是更久,且需相當用力或以藥物輔助,而結果往往也差強人意。

    喉嚨痛勿輕忽,6症狀速就醫!美國國父就是因「急性會厭炎」病逝。

    2023-06-01

    歷史上知名的急性厭會炎案例,就包括了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喬治.華盛頓。據文獻記載,華盛頓病逝的主要原因,正是當年因感冒而引起急性會厭炎,不到一天的時間,出現了喉嚨異常漲痛、高燒不退、聲音嘶啞等症狀,無奈後續的治療效果無效而驟然病逝。

    宵夜竟吃出心血管疾病!醫教6原則這樣吃,防中風、心肌梗塞。

    2023-05-25

    宵夜對身體的影響其實恐怕超乎大家想像,不只是容易影響腸胃而已,長期下來也容易增加各種慢性疾病風險、急性心腦血管疾病風險也隨之上升。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陳玠宇醫師指出地雷,提醒民眾能避免還是盡量避免為佳。

    感冒好了卻還一直咳嗽?醫指常見原因,4招有助改善!

    2023-05-17

    許多人感冒好了以後卻還是一直咳嗽,這在診間相當常見,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就在個人社群分享,常會遇到民眾詢問這樣的問題,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供4種方式有助改善。

    皮疹、全身痠痛竟是黴菌感染?!他胸痛就醫發現「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2023-04-19

    一名52歲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於住院化療數日後開始發燒、腹痛,隔天四肢及軀幹部位並開始冒出許多皮疹,且身體痠痛到幾乎無法下床。醫師推測,極有可能是侵襲性真菌感染,經抽血檢查確定,患者有熱帶念珠菌(Candida tropicalis)感染;而且電腦斷層檢查顯示,患者肺部也有許多病灶。

    鼻塞、頭痛、黃綠濃鼻涕?急性鼻竇炎該怎麼辦?

    2023-04-12

    鼻塞到無法呼吸、濃稠黃綠鼻涕擤不完、臉部悶脹感到頭痛、喉嚨癢咳嗽分泌物多、甚至會有發燒全身疲累的症狀。有人以為是過敏、是流感、是感冒,其實是急性鼻竇炎;也有人一來就說自己得了鼻竇炎,但其實只是過敏。有了正確的診斷,才有對症下藥的精準治療。

    頭痛、頭暈別吃這些食物!醫指常見原因,危險徵兆速就醫。

    2023-03-25

    頭痛、頭暈日常相當常見,感受相當惱人,除了不適也影響生活品質。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頭痛、頭暈的朋友要盡量避免部分食物,並指出頭暈常見原因,若有出現危險徵兆不要拖,盡快就醫。

    男性也會得乳癌?!乳頭癢等3症狀留意,常比女性晚期

    2023-03-24

    男性也有乳腺,確診時大多比女性晚期,有很大一部份的原因就是認為乳癌是女性疾病,不會發生在男性身上而忽略。另外也有患者會認為自己身為男性卻得女性疾病而不願接受、覺得丟臉、或甚至拒絕就醫。

    腹痛、沒食慾、體重下降?膽道癌警訊10種人注意,7成確診即晚期

    2023-03-21

    賴基銘教授表示,膽道癌初期幾乎沒有徵兆或明顯症狀,即便是出現消化不良、腹部疼痛、食慾不佳、體重下降等症狀,也難聯想和癌症有關,通常等到出現黃疸、全身搔癢、尿液變深、糞便顏色變淺等明顯症狀才有所警覺,約有6-7成患者確診已是晚期。提醒民眾如有相關症狀務必有所警覺。

    睡醒後突然聽不到?!突發性耳聾該怎麼辦?

    2023-03-16

    一覺醒來之後突然發現自己的聽力大幅下降、像隔了一層屏障、甚至聽不到,合併突發性暈眩和突發性耳鳴大大影響病人的心情和生活。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在個人網站分享,提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多數患者都可有大幅度恢復。

    他胸悶竟是牙周病引心內膜炎!醫籲4種人都要留意3症狀

    2023-03-14

    簡單的牙周病竟然也可能引起心臟內膜炎!?日前一名65歲案例發現腳部腫脹,且時常覺得胸悶、容易喘,上樓梯行動緩慢,在朋友建議到醫院檢查,竟發現是「感染性心內膜炎」。

    二十年翻升三點五倍!「贏」戰攝護腺癌:生活預防、高風險群篩檢、適時治療缺一不可

    2023-01-03

    高齡化社會來臨、攝護腺癌新診斷人數二十年翻升三點五倍!最新統計顯示,我國一年攝護腺癌患新增超過七千人,其中,近六成診斷時已非早期,三成確診時腫瘤已轉移。「當患者因為排尿障礙、血尿,甚至骨頭疼痛等症狀就診,往往已經是晚期。」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王紹全提醒,四十歲以上有家族史或是五十歲以上男性,不妨定期檢查攝護腺的健康狀況。

    6招控血壓防中風、心臟病!722測量,電子式血壓機更精準!

    2022-12-28

    黃晨祐醫師表示,高血壓長期未妥善控制,容易增加腦中風、心肌梗塞、視網膜病變、慢性腎臟病等嚴重併發症。而據統計,台灣的高血壓患者僅約三到四成達到適當的血壓控制目標,因此腦中風、心肌梗塞等重大心血管事件仍舊蟬聯國人十大死因前三名。據研究,高血壓無法妥善控制達標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民眾對於藥物的恐懼,導致難以遵照醫囑用藥,包括擔心藥物副作用、得吃藥一輩子等。

    睪丸變大但不會痛?醫教2自檢防睪丸癌:有人腫成像排球。

    2022-12-27

    男性蛋蛋變大可別沾沾自喜,若會痛可能為其他疾病,若不會痛很有可能是睪丸癌。台北市聯醫忠孝院區泌尿科程威銘醫師建議,若有發現到睪丸變大,可以自己稍檢查一下,或盡早就醫檢查,以防睪丸癌。

    運動增好膽固醇、降壞膽固醇!簡單2招,防高血脂引中風、心肌梗塞。

    2022-12-23

    高血脂不是只有肥胖的人才會有的疾病,簡韶甫醫師也提醒,中等身材、偏瘦的人也都有可能會有高血脂。但高血脂並不像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可在家監測,也少有症狀可以觀察,只能至醫院在醫院或檢驗所抽血得到數據。但民眾往往不在意檢測結果,只知道有高血脂,卻不知道長期可能帶來的影響。

    電暖器溫度別調太高!防溫差釀猝死,醫教4招取暖又安全。

    2022-12-20

    天冷之際民眾多會使用電暖器、電暖爐等設備取暖,不過也要小心的不只是低溫,溫差過大容易增加心腦血管等疾病風險。胸腔內科暨重症醫學黃軒醫師在社群提醒,民眾開電暖器也要注意避免室內外溫差過大,並分享如何開電暖器更經濟實惠又事半功倍。

    使用抗凝血劑2食物別亂吃!藥師:避免影響藥效或異常出血。

    2022-12-13

    服用抗凝血劑的族群,常會被提醒避免攝取到維生素K,以免影響藥效。維生素K常見在各種深綠色蔬菜當中,不攝取是不是會造成營養不良?又該如何攝取蔬菜營養?抗凝血劑使用上還需要注意哪些事情?馬尚榮藥師一一說明。

    胃痛吃藥沒用,原來是膽結石?醫教4點觀察,別搞混延誤就醫。

    2022-12-08

    胃痛是現代人常見問題,不過若是吃了胃藥遲遲無法改善,就得留意可能其實是「膽結石」。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診所超音波室主任楊建華表示,膽結石痛和胃痛非常相似,民眾可從幾點初步分辨,以防延誤就醫。

    燒聲、沙啞可以吃什麼改善?醫教保養重點:真的別亂吃!

    2022-12-05

    許多人喉痛、沙啞時會吃喉糖、澎大海等,以各種「聽說可改善」的方式保養,對此賴盈達醫師則認為這大多還是在舒緩症狀,是否確實有效還需更進一步證實,因此也常見恢復緩慢的情況,但也曾遇過民眾使用不明偏方,使得問題加重,就醫時發現聲帶嚴重發炎。因此提醒真的別亂用偏方,進行修復還是以上述提到的良好方式進行為佳。

    驚!他三年心肌梗塞2次!醫:現代人如何降「壞膽固醇」很重要。

    2022-11-24

    一名36歲男性案例,三年發生兩次心肌梗塞。該案例三年前因胸痛、冒冷汗送至急診,診斷為「下壁ST節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經急救後就回一命。正當案例以為已經遠離心血管疾病猝死風險,近日又再度因胸痛發作送至急診,診斷發現為「非ST節段上升急性心肌梗塞」,且比三年前更加嚴重,再次接受心導管手術。

    舌下片、舌下錠要注意什麼?醫詳解:先確認自己能用,別拿別人的!

    2022-11-07

    許多民眾的舌下片是透過親友分享所獲得,對此郭志東醫師表示,雖然不論是任何族群出現心絞痛,舌下片都一樣還是可以作為緊急處置藥物,不過前提是確實為舌下片、且沒有過期、保存良好、且確認自己是確實可以使用的族群。

    泡溫泉別喝酒,也別喝冰牛奶!醫:易增心臟負擔,留意7件事更健康。

    2022-10-26

    泡溫泉喝酒對不少人而言喝的是一種氣氛,若真的非得來一杯不可,醫師建議可掌握幾個原則。包括盡量選擇低濃度的酒類,如低酒精濃度的清酒、啤酒等,避免高酒精濃度的威士忌、高粱等。量也不宜過多,小酌就好,別因為低酒精濃度就卯起來喝。選擇時也盡量挑選常溫避免冰的。

    過敏用類固醇鼻噴劑安全嗎?會越用越糟?醫解常見迷思及正確用法!

    2022-10-21

    台灣鼻過敏人口密度高,患者常會需要「類固醇鼻噴劑」介入治療。不過民眾對類固醇常有些疑慮,對此許英哲張漢明耳鼻喉科診所主治醫師劉承信表示,只要在安全合理的劑量下使用是不必太過擔心的。

    新冠、流感、感冒超像怎判斷?醫指1差異,6種人快打流感疫苗!

    2022-10-07

    賴盈達醫師表示,感冒常為吹風、淋雨、熬夜等免疫力較低弱時出現,新冠和流感兩者都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新冠病毒演化到現在,症狀已多為輕症,可能出現發燒、頭痛、流鼻水、鼻塞、喉痛、咳嗽、肌肉痠痛、疲倦、無力等,因人而異,已與感冒、流感非常像,相似到有時就連專業醫生也不易辨別,更不用說一開始只能以症狀和快篩評估的民眾。

    乳癌治療一定要切除乳房?「早期術前輔助治療」有利保留兼顧治療!

    2022-10-06

    陳守棟理事長表示,現今「早期術前輔助治療」有別於以往「手術優先」觀念,對於腫瘤較大、具高風險淋巴轉移的患者,不僅有機會在術前縮小腫瘤、降低期別、增加手術安全距離、減少大範圍切除或免除淋巴廓清除,提升乳房保留機會及生活品質。另一方面,也可幫助提早得知藥物對腫瘤細胞的敏感性及有效性,有利於作為術後治療的依據,助提升五年存活率、降低復發率。除此之外,也有助於將無法以手術切除的腫瘤,轉變為可接受手術。

    全民抓腸癌2檢查超重要!醫:血紅素濃度高更要提高警覺。

    2022-09-19

    台灣大腸癌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可說是「最平易近人」的癌症之一,每年有超過一萬七千人罹患、逾六千人死於大腸癌。奇美醫學中心提醒民眾,有風險、到了一定年紀應定期檢查,檢查前也作好前置準備,以利準確檢查。

    喉嚨痛怎減緩?可吃冰淇淋?醫指1前提可以,4種情況盡早檢查!

    2022-08-05

    劉承信醫師表示,喉嚨痛確實是可以吃冰淇淋的,且也有所幫助,尤其是喉嚨痛常會難以進食,冰淇淋還可以帶來熱量避免能量缺乏,不過最大的一個前提是「只有喉嚨痛」,也建議成份越單純越好,例如香草、牛奶口味,且沒有顆粒或其他內容物的為佳。

    攝護腺肥大尿不出來,男子意外「跌」破膀胱!飲食、習慣、藥物、手術 四大招對抗攝護腺肥大

    2022-08-01

    輕度到中度攝護腺肥大患者可透過生活飲食調整或合併用藥減輕症狀。一旦出現反覆泌尿道感染、經常性血尿、膀胱結石、膀胱憩室,或發生「尿不出來」必須依賴導尿排出尿液等併發症出現時,建議考慮手術治療。否則不僅可能影響腎臟功能、一不小心甚至引發致命危機。

    宿便竟可達3公斤或更多?!醫:人人都有,6招改善降腸癌風險。

    2022-07-08

    江技坤醫師表示,宿便每個人都會有,不論是1-3天一次正常排便、便秘、腹瀉,糞便經大腸到直腸然後排出,直腸排的會較乾淨,大腸過程較多曲折且有皺褶,時間較長或甚至到便秘的會更多些,差異在量的多寡,視個人情況較多的也可能約有3公斤左右甚至更多。

    常屁股擦不乾淨、沒完沒了?醫指2可能:生活型態該調整了!

    2022-07-05

    一般而言便後擦屁股,不管是乾擦或濕擦,都建議擦約4次左右就好,若到此還是覺得不夠乾淨,可再擦斟酌擦到第5次,除非是還明顯太多,否則衛生紙擦到剩下一點淡黃色就該收手,剩下洗澡時再清潔即可。因為要完全乾淨並不容易,若再繼續擦下去、擦到第6次,就很有可能使得肛門破皮,那麼接下來刺、癢、痛將接踵而至。而若是經常如此,這也反映著生活及健康狀態,應檢視是否飲食型態不佳使得糞便沾黏,或是缺乏運動使得腸胃排空效率不佳。

    男頻尿檢查竟發現攝護腺癌!醫指6不明顯症狀,50歲起應定期檢查。

    2022-05-11

    患者發現頻尿、尿不乾淨等排尿問題前來檢查,因本身就有腎結石,原本認為是因此所起,來看是否為和腎結石有關,但醫師察覺有異,除了患者告知的症狀之外,外表也顯得有些虛弱,更進一步進行檢查後,發現是攝護腺癌骨轉移。不過即便是骨轉移,後續在經過荷爾蒙等積極的治療及保養,預後相當良好。

    肚子一直叫,腸鳴怎麼辦?醫指常見原因,1情況盡早檢查。

    2022-05-10

    不少民眾時常會有「明明沒肚子餓,肚子卻一直叫」的情況,有時甚至聲音大到旁邊的人還關心是不是肚子餓,有時還會伴隨著相當不舒服的腹痛。對此國泰醫院電消化內科江技坤醫師指出常見原因,並提醒若有出現其他症狀應多觀察並盡早就醫檢查。

    便祕、腹瀉、血便是大腸癌?3症狀速就醫,早期存活率達9成!

    2022-03-30

    中華民國大腸直腸癌關懷協會理事長暨臺北榮民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任張世慶教授說明,大腸直腸癌主要由大腸內的腺瘤瘜肉癌化造成,若能早期發現並予以切除,即可減少癌症的發生。然而,大腸直腸癌罹患初期通常無明顯症狀,故學會依臨床患者就醫時最常見的症狀,統整出腸癌三大「自覺症狀」

    春夏中風、心肌梗塞4地雷!醫:風險族群影響大要小心。

    2022-03-29

    同樣是溫差影響,春夏也非常常見,例如室內外溫度有明顯落差的冷氣房。另外,天氣炎熱時,身體也較容易出汗、脫水,使得血液濃度增加,造成血管栓塞,也是風險之一。盧泰潤醫師表示,據美國CDC指出溫度29度後,每超過一度,因心腦血管疾病住院的機率約提升3.6%,上升10度就達36%。而中國也有研究顯示,天氣炎熱時,因心腦血管疾病死亡的機率比平常高出18%。

    春夏也會中風、心肌梗塞!留意相關症狀,年輕人也要小心。

    2022-03-23

    春夏到來,氣溫日趨上升,不過三高、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可不能因此大意。國泰醫院心血管中心簡韶甫醫師提醒,春夏一樣有可能發生心肌梗塞,相關風險族群一樣不可輕忽,如有出現症狀應盡速就醫。

    婦剎車竟骨折,原來有骨鬆!醫:中高齡4情境都要注意。

    2022-03-18

    洪暐傑醫師提醒,骨鬆患者需注意的不只有跌倒,生活各種情境都需小心,以防骨折發生,而骨鬆不易被發現,民眾平常就需留意自己是否也是骨鬆族群。

    咳嗽超過2週小心肺癌!8種人沒抽菸也要注意6症狀。

    2022-02-25

    肺癌位居十大癌症第二名,但症狀在早期卻不容易被發現,且不少患者甚至根本沒有抽菸的習慣,往往確診時感到錯愕。臺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表示,肺癌早期症狀雖然不明顯,但依然有跡可循,可提高警覺,早期發現及早治療。

    癌症飲食不能吃糖?專家指1例外,5妙招促進食慾助抗癌!

    2022-02-21

    許多癌症患者易誤信偏方、謠言、迷思,包括「聽說癌細胞喜歡吃糖,那就不要吃糖把癌細胞餓死」,進而變成除了甜點、手搖飲等甜品不吃,白飯、麵條等澱粉不吃,就連水果、全榖雜糧類等也通通不吃。嫚嫚營養師指出,這樣的極端作法反而容易使得癌症病程更不樂觀、更加惡化,並分享有助抗癌的飲食關鍵及促進食慾的妙招!

    常常頭暈、無力留意低血壓!醫:6族群應每日測量血壓防休克。

    2022-02-18

    低血壓情況較為嚴重時,也會影響各器官,例如腎衰竭、心衰竭等,腦部血流不足也容易引起失智症,研究發現,低血壓與高血壓相比,高齡者低血壓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比高血壓高出許多。而若血壓過低也可能形成休克、危及生命安全,例如心臟無法正常運輸血量,造成心因性休克;或是受到感染使得血管過度擴張,造成血壓大幅下降的敗血性休克;又或是嚴重出血、身體嚴重脫水,嚴重影響血壓形成低血容性休克等,提醒風險族群應多加留意。

    常常頭暈是低血糖?8族群注意4重點,嚴重恐致命!

    2022-02-17

    經常性低血糖者,自律神經反應能力會越來越差、越來越不敏感。舉例來說,若起初血糖低於55mg/dL出現相關症狀,又持續沒有妥善監控血糖,讓低血糖的情況一再發生,日後會讓身體產生警訊的血糖值將可能在更低的情況下才會出現症狀,這意味著警訊越來越晚出現,可補救的時間也會越來越短,直接昏迷、死亡的風險也會逐漸上升,不可大意。

    喉嚨痛久當心食道癌!醫指2關鍵跡象,愛喝熱咖啡要小心。

    2022-02-15

    徐博奎醫師指出,食道癌初期症狀非常不明顯,且不如大腸癌、肺癌等更常見的癌症,民眾會特別關注,在健康檢查時可發現,食道癌健檢時民眾較少會特別檢查,一般食道癌患者往往發現較晚,常是在有症狀、已進入中後期才被發現,例如吞嚥卡痛、吞嚥困難、喉嚨卡卡、聲音沙啞等。

    不明胸悶、胸痛等4症狀,即刻撥打119,慎防心肌梗塞!

    2022-02-14

    張釗監提醒,心肌梗塞一旦發生,若未緊急妥善救治,走的非常快,若出現不明的胸痛,甚至合併出現其他異常症狀,務必提高警覺,並把握黃金時間即刻就醫,以免憾事發生。

    高尿酸也易中風、心肌梗塞!地雷不只海鮮,醫教4招趁早改善。

    2022-02-11

    高尿酸大多無症狀,但日久未改善,便會形成結晶卡在關節,形成所謂的痛風,關節處會出現紅腫熱痛的情況,尤其是手腳末梢的小關節。而這些結晶也容易卡在泌尿系統,若是卡在腎臟就會形成腎結石,出現血尿、腰酸背痛等症狀,久未改善、日積月累便可能更進一步形成尿酸性腎病變,患者的腎臟功能將逐漸下降,甚至到需要洗腎的地步。

    肥胖罹癌風險僅次於抽菸!醫舉肝癌3部曲,趁早調整生活可逆轉。

    2022-02-11

    洪暐傑醫師表示,肥胖者身體容易長期處於慢性發炎的狀態引起各種疾病,不單只有常聽到的高血脂、高血壓、高血糖、糖尿病,也包括這些疾病容易引起的中風、心肌梗塞等心腦血管疾病,且也可能影響骨骼、皮膚、呼吸道等形成相關疾病,而令人聞之色變的癌症也在其中。

    關心三高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中風、心肌梗塞高出3倍,醫教6招逆轉!

    2022-01-27

    民眾日常關心三高,也更要注意「代謝症候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代謝症候群是可逆的,但若置之不理,心血管疾病風險將比非代謝症候群還要來得更高。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最新癌症人數增加逾五千人!務必定期做四篩檢

    2022-01-20

    依據最新衛生福利部108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癌症人數為12萬1,254人,較107年增加5,123人。因人口老化快速及不健康生活型態,癌症發生人數預計仍將持續上升。

    胸部摸到硬塊是乳癌嗎?醫指常見症狀:盡早檢查但不必恐慌。

    2021-12-28

    蔡明霖醫師表示,女性平時在洗澡時就可以自我檢查,不必有特別的方式或姿勢,重點在整個乳房全部都要檢查到,而只要是摸到有異常、以前沒有的腫塊、有疑慮,就提高警覺。一般而言,摸到的感覺是可活動、較軟的多為良性,不會動、較硬的大多可能是惡性。

    女常腹脹、腹痛婦產科也要看!醫:慎防卵巢癌,6族群更要注意。

    2021-12-16

    郭安妮醫師表示,卵巢癌的症狀非常不明顯,並不像子宮內膜癌或子宮頸癌等,可能會有出血的情況發生,卵巢癌在第一期、第二期常見沒有任何異狀,此時發現的患者,大多是因為健康檢查、定期檢查時發現。而進入第三期、第四期的患者,症狀也依然不大明顯,多以腹脹、腹痛、噁心、有壓迫感等腹部不適症狀呈現,也因為受到腫瘤壓迫,可能出現頻尿的情況,不少患者常會是從腸胃科轉診至婦產科,而此時發現的族群約高達75%。

    簡單4招消滅壞的膽固醇!助防中風、心肌梗塞、失智症、腎衰竭!

    2021-12-15

    民眾對於高血脂、壞的膽固醇一事,較常聯想到的疾病就是中風、心肌梗塞,但其實影響的不僅有如此。醫師表示,壞的膽固醇長年堆積,堵住心血管就成了心肌梗塞,堵住腦血管容易形成中風,而同樣是腦血管阻塞、腦部血流受阻,失智症的風險自然也會上升,也就是所謂的「血管性失智症」。而若是塞住腎臟血管,就容易引起腎衰竭,下肢血管阻塞就容易形成間歇性跛行,正如民眾常聽到的血栓相似,壞的膽固醇堵在哪裡,身體就壞在哪裡。

    天冷吃鍋、進補注意心肌梗塞!醫:4情境留意溫差變化。

    2021-12-01

    天冷之際民眾特別關注心肌梗塞,不過國泰綜合醫院心血管中心主治醫師郭志東提醒,防範心肌梗塞除了留意天冷以外,也要注意溫差變化,以免在不知不覺當中誤踩了心肌梗塞地雷,像是近日民眾天冷進補,就容易暴露於風險當中。

    沒抽菸也會得肺癌!醫指3大風險,油煙、精油等都要注意!

    2021-11-12

    許多民眾生活當中為了增添生活質感,會使用香氛蠟燭、精油等香氣產品,也有可能造成肺部刺激。林美秀院長提醒,這類的產品最好挑選天然成分、少化合物的為主,若在燃燒時會產生芳香胺等化合物,長期也有可能藏有致癌的風險。

    頻尿、夜尿、一直跑廁所?醫指常見10原因,3種情況盡早檢查!

    2021-11-10

    程威銘醫師表示,若認為自己有頻尿情況,可先檢視排尿是否正常。一般人正常排尿的情況,通常約為每兩個小時排尿一次,以一天24小時、活動時間16小時、睡眠時間8小時來看,排尿次數約在8次左右算合理範圍,而晚上睡眠時因為沒有飲食,因此會期許沒有排尿的情況,合理範圍約1次,當然也視生活習慣而定,若已超出範圍,則建議可先檢視生活中的可控因素。

    別憋尿!小心細菌感染恐傷腎。醫:女性風險更高要注意!

    2021-11-09

    曾郁文醫師表示,憋尿對身體的影響,從短期來看,容易讓細菌有機可乘,使得下泌尿道感染,引起尿道炎,進而出現排尿疼痛、灼熱等不適。而女性的尿道至膀胱僅約有3~4公分的距離,相較男性約17~18公分短了不少,因此細菌感染的風險將對來得更高。

    小中風怎麼辦?醫指6要點,防中風、失智症找上門!

    2021-11-05

    小中風亦可視為中風的前奏,陳又嘉醫師表示,曾經罹患小中風或中風的患者,若未妥善控制及治療及控制,持續暴露在風險當中,將來都約有10%甚至以上的機率發生中風。且小中風患者常見一再發生而不自知,長期下來恐持續傷害腦部,形成「血管性失智症」。因此提醒民眾,萬不可因為是「小中風」,或因沒有造成癱瘓、失能,就輕忽了小中風的威脅性。

    正確量血壓「722守則」!高血壓難發現,醫籲8種人定期監測。

    2021-11-03

    血壓平時會可透過腎臟、交感神經調節,即便升高往往也少有明顯的症狀,但此時身體正處於逐漸耗損狀態。以血管來說,長期處於高血壓狀態,動脈血管內皮細胞容易出現異常,將使得血管不易放鬆,也讓壞的膽固醇(低密度膽固醇)容易卡在管壁,經年累月使得全身血管健康狀況下降,等到一定程度便可能引起相關併發症。

    留意3大常見胃部疾病,胃發炎延遲就醫恐癌變!

    2021-11-02

    長期感到上腹有輕微的疼痛感或有胃悶、灼熱等不適;如果是受到幽門桿菌感染的患者,則大部分不會有什麼症狀。若未接受適當治療,可能會導致胃潰瘍和胃出血,有些胃炎甚至會提升罹患胃癌的風險,尤其是那些胃壁漸漸變薄的人。

    胃病10大NG習慣你中幾個?盡早改善防致病、致癌!

    2021-11-02

    很喜歡吃蛋糕、餅乾等甜食,或是手搖飲、含糖飲料:當攝取果糖超過35到40公克時(約500c.c.全糖的飲料),容易造成果糖吸收不良、導致腹脹的情形。至於胃食道逆流症狀,一般少量食用像是純蜂蜜、楓糖漿或果醬等單純的糖,對胃酸逆流的影響較小;但假使糖和油結合後容易觸發症狀的產生,加重胃酸逆流或疼痛的症狀,比方說甜甜圈、奶油餅乾、冰淇淋、糕點。

    高血糖不只「3多1少」!醫:防範9風險,中2個盡早定期檢查。

    2021-11-01

    高血糖、糖尿病可說是現代常見的文明病,對於這兩種血糖疾病民眾普遍知道「吃多、喝多、尿多、體重減少」3多1少症狀,不過大多就了解到這。對此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提醒風險族群可多留意其他相關症狀,特別是風險族群更是建議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以利及時治療。

    高血脂瘦的人也會有?!醫教4點觀察,防範中風、心肌梗塞。

    2021-11-01

    高血脂是現代人常見的慢性疾病之一,最顯而易見的症狀就是肥胖,但是,這並不代表只有肥胖者才會有高血脂症,瘦的人也可能會有。大灣健全診所家醫科王威傑醫師建議,民眾平時也可以從少數的症狀等4點作觀察,以防中風、心肌梗塞等疾病。

    腰痛是腎臟病嗎?會洗腎嗎?醫:留意症狀,4種人最容易洗腎!

    2021-10-22

    顏宗海醫師表示,診間不乏腰痛前來腎臟科就診的民眾,不過多數檢查發現是和肌肉拉傷有關,也就是常聽到的閃到腰,又或者是骨骼的問題,如椎間盤突出。

    脹氣怎麼辦?醫教4招助改善!3情況盡早就醫,慎防腸癌等疾病。

    2021-10-21

    腹脹問題較嚴重時,往往也會伴隨著腹痛,一樣可先從位置來看。不過腹痛未必是脹氣,因此也需經由醫師診斷,看是否由脹氣而起,包括可從常見的三大因素了解,過量進氣、排空太慢、產氣過多,民眾也可從此方向初步評估,避開相關風險。

    心悸該怎麼辦?該如何預防?醫:多數無礙,留意症狀慎防心肌梗塞

    2021-10-14

    雖然心悸大多無礙,但張釗監醫師也提醒,其引起的起因也可能引起更嚴重的問題,又或者說是個警訊,如心肌梗塞、心臟衰竭、心跳驟停、腦中風等。

    胸痛不可大意!醫:3分鐘觀察,不確定安全即刻就醫!

    2021-09-15

    許多人日常會發生胸口疼痛,雖未必是嚴重問題,但問題是不易判斷是否嚴重,新聞就常見家屬表示患者生前曾表示胸口疼痛。胸腔內科馮博皓醫提醒,發生於胸腔的疼痛、不適都應提高警覺並加以觀察,如有察覺不對應盡早就醫,以免憾事發生。

    手指不明黑點小心皮膚癌!醫指5徵兆惡性高盡早檢查。

    2021-08-04

    唐豪悅醫師指出,一般的痣若沒問題,多是形狀規則、成對稱的圓形狀,並好好的長在現有的位置。而如前述所提,隨年紀增長也可能從無到有慢慢浮現,但不會有特殊的特徵。

    胰臟癌難發現、進展快、高死亡!醫指癌王6特性:風險族群定期檢查!

    2021-07-29

    陳信佑醫師表示,胰臟癌早期無症狀難察覺,檢查時也不容易發現,症狀出現時大多已進入3~4期。治療上也因體型及位置關係容易受限,使得治療困難、復發率高、死亡率高,即使是三期以下可接受手術者,五年存活率也不到20%,至於無法開刀者僅剩3~5%,僅有少數偶然發現的早期胰臟癌可以存活超過五年。

    夏天也會心肌梗塞,致死率更高!醫:不明胸痛、牙痛、喉嚨麻等速就醫。

    2021-07-15

    張釗監醫師提醒,防範心肌梗塞,民眾應清楚了解相關症狀,以及應對的方式。心肌梗塞最熟知的症狀就是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心肌梗塞所出現的胸痛,和一般肌肉、筋膜等出現的疼痛有所不同,患者通常會無法指出確切的疼痛位置,且通常時間會不斷持續,臨床上長達半小時都有可能,且因為疼痛不適持續,也會出現冒冷汗的情況,若出現這些症狀就得多加小心。

    心房顫動極易腦中風!醫:三高族等注意脈搏早檢查。

    2021-07-13

    郭志東醫師表示,心房顫動一般而言不易觀察,但也並非無法從日常檢視,平常可觀察心悸、胸悶等症狀,不過糖尿病族群,常會有交感神經相較遲鈍的情況,可能有不易感受到心悸的情況,需多加留意。

    「關節痛」竟是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組合療法救命,找回行動力

    2021-06-25

    攝護腺癌長年盤據台灣男性十大癌症之列!醫師提醒,國內約有37%的攝護腺癌患者在診斷時已轉移。轉移性攝護腺癌又可分為高風險和低風險兩種,根據台灣統計,高風險轉移性攝護腺癌若未積極治療,不只死亡率是低風險者的2倍,伴隨而來的關節痛、骨頭痛等症狀,對生活品質甚大,必須積極治療。

    形容不出的腹痛小心腸中風!死亡率達9成,2症狀過4小時速就醫

    2021-06-10

    王威傑醫師表示,腸中風主要常見因心臟心房顫動、心律不整、出現血栓,或腸道動脈硬化造成血管阻塞,使血流無法達到腸道,腸道無法吸收氧氣所致。而像是休克、感染使血壓降低等所引起的血流不順、血液缺乏等,也可能導致腸中風,不過此情況並非阻塞完全沒有血流,而是因為到達腸道的血流量大幅減少。另外,正如腦中風一般,血管破裂也是其中一項腸中風的風險因子,不過機率較低。

    網紅館長壯碩竟糖尿病前期!?醫:胖瘦壯都會得,6風險族群早檢查

    2021-06-08

    糖尿病前期指得就是高血糖,是個血糖偏高、非正常,但還沒有進入糖尿病的階段,可說是「糖尿病的候選人」。此階段通常不會有任何症狀,大多都是在健檢的時候發現。

    防疫在家更要注意高血脂症!醫教4動作防中風、心肌梗塞找上門!

    2021-05-26

    張釗監醫師提醒,目前疫情緊張,大多數民眾在家防疫更要留意防範高血脂找上門,除了平時應避免抽菸、酗酒等風險因子,平時也可多注意飲食習慣,如多喝水、多元多色的攝取蔬果營養、以白肉取代紅肉等,而飲食順序上也可以先吃菜再吃肉,最後再吃飯,這些都對預防高血脂很有幫助。

    沒抽菸也要防範肺癌!認識肺癌7警訊,顧肺5招不可少。

    2021-05-26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全球癌症死亡人數,肺癌排名第一;臺灣也是如此,我國108年共9,701死於肺癌,占了所有因癌症死亡人數的5分之1(19.3%)。吸菸者罹患肺癌的風險是不吸菸者的9倍,每天吸20根菸以上的男性,風險可達13.7倍,而女性之風險則可高達24.1倍。

    疫情嚴峻非緊急切勿前往急診!腸胃科專家提醒10點保護自己

    2021-05-24

    疫情正值嚴峻時刻,最重要的就是照顧好自己,不要意外被迫去掛急診,造成自己和家人的恐懼,也造成醫療的負擔。基隆長庚胃腸肝膽科主治醫師錢政弘提醒,民眾務必要注意以下十點,千萬母湯!

    高壓工作造成睪固酮低下?醫:3大族群當心攝護腺疾病

    2021-05-18

    許多研究證實,輪班或長期從事夜班工作的民眾,其工作型態對於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異常睡眠型態,不僅造成男性睪固酮低下,對性功能也有一定的影響,此外,男性睪固酮低下,還會造成工作能力下降,加重工作產生的疲憊感,易發生勞動傷害。

    29歲燒聲竟喉癌癌前病變 醫:燒聲、喉嚨痛兩週未好速就醫

    2021-05-14

    賴盈達醫師表示,喉癌常常出現在40~50歲以上常接觸危險因子的風險族群身上,鳳梨鼠薯29歲就出現癌前病變的例子算是較為少見。賴盈達醫師指出,雖然喉癌的風險年齡一般而言偏高,但倘若生活習慣有非常高的頻率接觸危險因子,確實也會發生在年輕族群身上。而外界許多民眾揣測也或多或少也可能和他直播節目發生多為嘶吼有關,對此醫師則表示,雖然嘶吼確實可能會傷害到聲帶造成燒聲,但因此罹癌的機率並不高。

    3症狀當心胃癌前病變!吳文傑醫師:7危險因子要注意

    2021-05-12

    臺灣胃癌常年名列十大癌症之中,每年奪走超過2,300條人命。根據每年癌症發生與死亡統計顯示,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名國人死於胃癌。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

    膽結石多在檢查才發現!醫指16個風險族群多留意。

    2021-05-07

    很多人是做檢查才意外發現自己有膽結石,為什麼會有膽結石出現?通常不知道是什麼原因。我先將可能的原因整理出來,讓大家回憶看看日常生活中是不是有這些NG行為,以免石頭越長越大。

    年輕高血壓破2成5!恐影響腦心腎 正確量血壓掌握「722原則」

    2021-05-07

    高血壓是全球性的健康議題,也是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糖尿病、腎臟病、眼疾等重大慢性病的共同危險因子。根據108年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國人因高血壓導致心血管疾病死亡,如心臟疾病、腦血管疾病及高血壓性疾病等,分別在十大死因第2位、第4位及第8位,已超過3.8萬人死亡,即每4.5人死亡中就有1人是死於高血壓直接相關的三種疾病。

    氣喘是兒童疾病?老人也要小心?破解氣喘四大迷思

    2021-05-06

    氣喘是一種可達嚴重程度的慢性疾病,氣喘患者的呼吸道長期處於發炎狀態,易受刺激物影響,若控制不佳導致氣喘反覆發作,嚴重時更可能會呼吸衰竭,甚至死亡。國民健康署賈淑麗代理署長提醒,惟透過正確了解氣喘,才能有效幫助自己穩定控制氣喘,享有健康生活品質。

    超商女店員半夜背痛 急診竟是狹心症!醫:4情況速就醫防心肌梗塞

    2021-05-05

    洪俊聲醫師表示,狹心症的轉移性疼痛也常常跟其他的神經筋膜問題混淆在一起,但身體各處筋膜、肌肉、神經、骨骼的疼痛,通常與某個特定姿勢或動作有關,疼痛位置也比較明確,按壓會有痛點,疼痛可能只持續數秒。狹心症所出現的轉移性疼痛,通常疼痛位置不一且反覆出現,按壓不會有痛點,時間從幾分鐘至半小時皆有可能,常在休息後慢慢恢復。

    咳嗽、久咳好不了怎麼辦?醫教4招助解咳:可喝紫菜蛋花湯

    2021-04-29

    網路上關於咳嗽有不少謠傳,包括咳嗽、喉嚨不適可以吃香草冰淇淋、牛奶冰淇淋加以緩解。羅仕寬醫師指出,牛奶、奶油有助滋潤喉嚨減緩不適,並也含有可幫助免疫的營養成份,但最好直接飲用牛奶、攝取適當奶油,不建議多攝取不利咳嗽的冰冷食物。

    糖尿病合併肌少症為一般人3倍 專家:多補充3種營養素

    2021-04-20

    自2018年起,台灣正式邁入「高齡社會」,7人便有1人為高齡長者。隨著年齡增長,肌肉流失速度加劇,尤其60歲後,肌肉流失速度更快,每年流失率最高達3%。當肌肉減弱導致行動力變差,造成肌少症的比率也會隨之增加。

    男性如何增加持久度?多打手槍真的有用?醫教3招真正有助延長!

    2021-04-19

    程威銘醫師解釋,背九九乘法表的用意在於轉移注意力。而割包皮則是在於降低敏感,但若關鍵不在敏感,效果自然也相對有限。至於沖水,雖看似有助刺激以降低敏感,但時間相對較少,難以達到鍛鍊效果。而吃生蠔則多為心理作用,大家口耳相傳,自然也就相信吃了有用,但以目前的醫學研究來看,還有待更進一步的證實。至於多自慰醫師則表示,自慰確實有助於鍛鍊,但關鍵在質而不在量。

    吃生蠔、掛重物能增勃起硬度?醫教4招真正有助強化!

    2021-04-16

    程威銘醫師表示,陰莖的硬度與身體狀態息息相關,例如心理作用等心因性因素所引起,又或是心血管問題影響、神經受損、荷爾蒙不足等原因所至。因此若有勃起功能障礙者,因先檢查了解原因從根本改善。

    勃起硬度分等級!來看自己有多硬,醫:硬度不足恐增心肌梗塞風險!

    2021-04-16

    程威銘醫師解釋,心血管與陰莖血管粗細相當,心血管若有阻塞問題,症狀往往並不明顯,症狀出現時往往已經出大事了,肉眼可見最明顯的症狀就反映在陰莖的硬度。因此有勃起功能障礙者,出現心肌梗塞等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比一般人還要來得高,為一種警訊。提醒50~60歲有陽痿情況者要更要留意,特別是有糖尿病、3高等慢性疾病者。

    飲料喝半糖也會糖尿病?營養師分析「含糖地雷」魯肉飯、韓式炸雞上榜

    2021-04-15

    臺安醫院劉怡里營養師提醒,過量含糖飲料易誘發胰島素阻抗,增加糖尿病風險。糖也會造成肥胖、代謝症候群、三高,並間接造成心血管疾病風險。此外,糖份過量會使身體老化,近期也有研究顯示,糖份攝取與胰臟癌有關,可能導致癌症風險上升。

    久坐又邊講邊吃!逾5成上班族胃脹氣 吳文傑醫師3招救腸胃

    2021-04-14

    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說明,一般人每天約製造0.5至2公升的氣,會透過打嗝和放屁排出體外。但若吸入過多氣體、產氣食物與疾病影響,加上久坐不動、邊吃飯邊講話,不只容易在無意間攝取更多空氣,也會因為腸胃蠕動功能變差,造成排氣不順。

    喉嚨卡卡檢查出腫瘤?哪些疾病是元兇?醫師指兩大常見原因

    2021-04-08

    王俞鈞醫師說明,診斷時會先了解症狀,也會詢問過去病史、家族史及菸酒檳榔使用狀況等,除了基本檢查,必要時也會使用內視鏡檢查鼻、咽、喉等部位。醫師強調患者身上可能同時並存多個疾病造成喉嚨異物感,治療方式會因應不同疾病,適當地作轉介。

    不胖不老也會得高膽固醇!家族史、缺乏運動才是元兇?醫師點名「風險族群」應降更低

    2021-04-07

    近年來國人關注三高不僅發生在老年族群,青壯年也可能因為三高與高膽固醇發生心血管疾病意外,由於膽固醇數值需透過抽血測知,且高膽固醇無明顯症狀,心臟內科醫師提醒,成人40歲以上應定期檢測膽固醇數值,若是高風險族群更要注意膽固醇超標問題。

    常打嗝與心臟病有關?打嗝止不住怎麼辦?腸胃科專家教你4招解決

    2021-04-07

    打嗝是紓解胃部壓力的反射動作,同時也是身體啟動自我保護機制的生理反應。員榮醫療體系員生醫院肝膽腸胃科主任吳文傑醫師指出,若是打嗝次數太過頻繁,賁門長期處於開啟狀態,將會導致胃食道逆流發生或加重其症狀。不過一般人發生打嗝現象,不須太過擔憂,若本身賁門功能正常,只要停止打嗝,症狀就會跟著緩解。

    26分鐘有1人死於心臟病 6大壞習慣最傷心血管健康

    2021-03-29

    寒流剛走不遠今天氣溫飆破30度。劇烈溫度變化易增加突發性心血管風險。平均每26分鐘就有1人死於心臟病,如再加上腦中風、高血壓、糖尿病及腎臟病等血管性疾病,每年則造成5.3萬人死亡,工作壓力大、少運動、外食族居多的年輕族群,更應愛護自己的心

    早了二十年!他47歲確診攝護腺癌 出現「排尿症狀」快就醫

    2021-03-26

    輔大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張孟霖表示,攝護腺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只有頻尿、夜尿、急尿、尿流細小等,晚期才有可能血尿。六成以上病人來診時已是攝護腺癌第三、四期,與病人延誤就醫有關。即使發現解尿不順也繼續忍耐,或直到血尿才就診。目前會建議50歲以上或有家族病史者,定期接受攝護腺特異抗原檢查(PSA)。該劉姓病人僅47歲就確診,發病時間相對年輕,處置上也需考量未來是否有惡化風險。

    前主播揪出0期肺腺癌!沒抽菸也會得,留意5不明顯症狀。

    2021-03-26

    即便肺腺癌初期症狀不明顯,不易察覺,黃柏瑞醫師還是指出藏在細節中的魔鬼。醫師表示,平常在沒有減肥等任何情況下出現不明體重下降、沒有食慾就需稍微提高警覺。若出現了咳、累、喘等情況更要多加注意,特別是超過兩周的久咳不癒。因為這些雖然很多疾病都有可能出現,但確實也是肺腺癌的不明顯症狀。不論是否為肺腺癌,都不是好事。

    血管狹窄前無症狀!你是高膽固醇危險族群嗎?醫師曝膽固醇真相

    2021-03-19

    醫師陳俊彰受訪表示,動脈粥狀硬化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子,血管中的斑塊會造成管徑狹窄,一旦斑塊破裂就可能形成血栓,導致血流受阻,而影響斑塊形成的關鍵就是膽固醇。一般而言,總膽固醇數值標準為200,超過200即屬於高膽固醇。

    喉嚨痛是感染?胃病?癌症?醫:同處2周沒好盡早檢查!

    2021-03-16

    施佑蓁醫師表示,口腔構造複雜,感染是引起喉嚨痛的常見原因之一,如扁桃腺發炎或扁桃腺周圍膿瘍,會造成病人喉嚨腫痛,且聲音像含滷蛋般模糊不清。此外,腸病毒或其他病毒感染,也可能引發喉嚨破皮,喉部出現一顆或多顆破洞,導致難以吞嚥或連續多日疼痛。

    婦自認健康卻驚見乳癌 乳房檢查6大風險族群更要做!

    2021-03-15

    乳癌在女性十大癌症發生率當中持續居冠,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年報資料顯示,107年新增診斷乳癌個案為14217人,換言之,每37分鐘就有1名女性罹患乳癌,每12人就有1人一生當中可能罹患乳癌,當中就有許多生活型態良好的婦女隱藏在其中。

    年輕型糖尿病更棘手?男飲料半糖照樣得。2地雷別踩!

    2021-03-12

    年輕型第二型糖尿病因和飲食、肥胖息息相關,和老年才得到糖尿病的情況有所不同,也較為棘手。陳柏蒼醫師表示,據研究顯示,患者胰島素衰老較快,血糖不易控制,也因風險暴露的時間較久,發生器官相關病變的程度也會較為嚴重,因此目前也正研究尋找適合的治療方式。

    是腸躁症還是大腸癌?醫:合併貧血、頭暈等症狀速就醫

    2021-03-10

    郭明正醫師表示,腸躁症的影響雖然多為身體不適及生活不便,但還是不可大意,因為這些症狀多數也都和其他常見腸道疾病相似。換句話說,患者所發現到、感受到的症狀,未必是腸躁症。

    腎不好不能吃香蕉?醫師點名傷腎地雷:止痛藥、不明中草藥保健品少碰

    2021-03-04

    較易造成腎臟負擔的是「高鹽」飲食,過鹹的食物恐增加高血壓風險,比如零食、洋芋片等等,長期大量攝取易使血壓偏高。至於健康成人的鉀離子攝取量,並沒有特定限制。若已是慢性腎臟病族群,日常飲食需注意兩大重點,第一是勿吃太鹹、第二是避免大量進補。市面上的補品大多含有高蛋白質,而高蛋白飲食會增加腎臟負擔。

    肚子痛竟是肝癌警訊?晚期肝癌難發現!醫師:高風險族群務必定期追蹤

    2021-02-24

    曾政豪醫師受訪表示,國人肝癌最常見原因為「肝癌三部曲」,先從慢性肝臟發炎進展到肝硬化,再由肝硬化進展為肝癌。最大宗的風險因子則是B型肝炎、C型肝炎與飲酒。近年來由於飲食改變、國人營養過剩,脂肪肝的影響也不容小覷。

    膽結石分2種,原因大不同!醫:長期間3部位疼痛要注意

    2021-02-19

    台灣約15人之中有1人出現膽結石問題,膽結石患者有八成左右不會有明顯症狀,也未必亟須治療,但若膽結石造成慢性膽囊炎,可能增加膽囊癌機率。提醒自覺經常右上腹疼痛、位置不固定的腹痛、或本身為膽結石風險族群者,應定期接受超音波檢查。

    口腔癌5成確診已晚期?醫:傷口2週不癒等症狀盡早就醫!

    2021-01-26

    程稚盛表示,口腔癌的威脅不僅在於疾病對身體的迫害,也包括術後患者生活型態的影響。癌症治療後身體機能難免受損,口腔又是生活上相當重要的器官,即便是治療妥善,患者也常見存在著因治療損傷帶來各種生活障礙,特別是中老年族群更為明顯,如吞嚥困難,飲食不便、營養不良,從而間接影響到身體免疫。

    還沒40歲疲勞易累硬不起來?當心男性荷爾蒙不足

    2021-01-21

    程威銘指出,男性更年期與女性更年期不同,男生到達一定年齡後,因為男性荷爾蒙下降,陸續會有肌肉萎縮、性慾下降、性功能變差等症狀。不過並非每個男性都需要因此就醫,症狀不明顯、生活重心調適得宜者,較易接受荷爾蒙下降的變化。相反地,如果40歲前就有男性荷爾蒙不足,或伴隨嚴重的憂鬱、夜間盜汗、潮紅等問題,就可能需要考慮補充荷爾蒙緩解症狀。

    小細胞肺癌易咳嗽 黃明賢醫師:咳兩週要檢查

    2021-01-13

    肺癌分為肺腺癌、鱗狀上皮細胞癌、小細胞肺癌、大細胞肺癌,小細胞肺癌因為生長在肺部中心,附近有咳嗽神經,因此會引起咳嗽,也容易造成咳血。此外,肺腺癌跟抽菸無關,小細胞肺癌則是和抽菸有很大的關係。

    小細胞肺癌治療瓶頸?黃明賢醫師:化療沒進步

    2021-01-13

    小細胞肺癌如果在第一期,可以手術切除,但如果是第一期以後,建議就是做化學治療,可惜的是化學治療20年來,處方都沒變化、沒有進步,幸好新的療法--免疫治療有在進步。

    免疫療法對小細胞肺癌有利?黃明賢醫師:可提升患者存活

    2021-01-13

    肺腺癌跟非小細胞肺癌的治療方式截然不同,標靶對肺腺癌有效,但卻不適用在小細胞肺癌,臨床上的證據認為標靶在小細胞肺癌是無效的。目前世界公認的療法為化學治療,病人有淋巴腺轉移則可以做放射線治療、光子刀、質子治療等。

    小細胞肺癌跟肺腺癌症狀不同 林建中醫師:標靶藥不適用小細胞肺癌

    2021-01-13

    小細胞肺癌90%以上的病人和抽菸有關,腫瘤位置大多長在氣管相間處,會影響淋巴結,因此症狀包括咳嗽、咳血、喘等;肺腺癌則是和抽菸無關,腫瘤位置大多在肺部旁邊末端腺體,症狀不見得是以咳血為主,而是骨轉移、積水等。

    小細胞肺癌只能化療嗎?林建中醫師:化療效果好但易復發 免疫治療可幫忙

    2021-01-13

    過去20年小細胞肺癌只有化學治療,雖然對於化療副作用的藥物已有進步,可減輕患者不適,不過化療藥物這20年來都沒進展,患者接受化療後經常復發,只能再做第二線或第三線化療,或合併放射線治療。

    該自費做免疫治療嗎? 林建中醫師:經濟許可建議做免疫治療

    2021-01-13

    成大醫院胸腔內科林建中副教授表示,針對小細胞肺癌,健保目前只給付化療,不給付免疫治療,建議患者如果經濟許可或有保險給付,可以自費做免疫治療,初期就搭配使用免疫治療,不僅對腫瘤反應好,控制時間也更長。

    小細胞肺癌症狀較嚴重 魏裕峰醫師:化療對7成患者有效

    2021-01-13

    小細胞肺癌跟肺腺癌一樣都屬於肺癌的一種,但兩者組織型態不太一樣,其中肺腺癌是肺癌裡面最常見的一種,大概有7成的病人都是得到肺腺癌,症狀比較不明顯,小細胞肺癌通常症狀會比較嚴重,譬如咳嗽、呼吸喘,甚至咳血,因為腫瘤主要是長在大支氣管且大部分跟抽菸相關。

    化學治療好恐怖?魏裕峰醫師:僅3成有副作用 別放棄治療

    2021-01-13

    很多人一聽到化學治療就覺得好恐怖,甚至退縮、不想治療了,希望改用其他方式,但是其實只有3成患者會出現嚴重副作用,例如容易疲倦、噁心、嘔吐、掉髮等等,最近2年有新的免疫療法加入,如果再加上免疫治療,病人可以有更好更長的效果跟反應,不過目前健保沒有給付免疫治療。

    免疫治療好處?魏裕峰醫師:一開始就做反應最好

    2021-01-13

    免疫療法應用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已經非常廣泛;在小細胞肺癌,若經濟許可或有保險給付,會鼓勵病人在一開始就加上免疫療法,可望達到更好更長的效果跟反應。

    年輕乳癌增加!朱俐靜39歲確診 醫籲:30歲起定期篩檢可降4成死亡率

    2021-01-13

    當年輕女性確診荷爾蒙陽性乳癌,距離停經期相對更久,暴露於荷爾蒙刺激的時間更長,自然癌症惡化風險有機會高於年長病人。李忠良舉例,曾收治一名僅28歲的乳癌病人,她在月經後發現乳房硬塊未消退甚至變大而求醫,照超音波發現腫瘤近3公分大小,切片後證實為2期乳癌。透過前導型化療合併標靶治療,讓腫瘤縮小至0.5公分左右後切除,持續追蹤下控制良好。

    怕染疫不做篩檢?大腸癌無症狀 當心早期拖成晚期!

    2021-01-11

    蔣鋒帆醫師表示,大腸癌持續蟬聯十大癌症之首,發生率持續居高不下,不過自國內提倡大腸癌篩檢以來,初期確診有增加的趨勢,這表示民眾普遍已對定期篩檢的有一定程度的觀念。惟自疫情期間,有民眾因怕染疫不願前往醫院,甚至出現身體狀況也不願意篩檢的情況,對患者或風險族群而言相當不利。

    年紀輕卻下背痛、腳後跟發炎 當心僵直性脊椎炎上身?游泳竟能幫助改善?

    2021-01-06

    僵直性脊椎炎常常會有個循環,在早上起床時是最不舒服的時候,通常在活動身體後便獲得改善,日復一日的循環。翁孟玉醫師也表示,慢性發炎性的下背痛通常會持續三個月以上,且常見出現晨僵的問題,但疼痛部位可不僅侷限於下背,其他部位也有可能出現疼痛。

    血尿不會痛要不要緊?醫:8成膀胱癌會出現,相關症狀速就醫!

    2021-01-05

    亞東醫院泌尿科醫師鄭百諭表示,臨床上大約有85%的膀胱癌患者會出現無痛性血尿,但也因不會疼痛,病人往往會選擇性忽略而延誤就醫;除此之外,膀胱癌也會出現頻尿、急尿等症狀。鄭百諭醫師指出,雖然診斷上超音波或電腦斷層對於偵測膀胱癌有一些幫助,但是目前診斷上的黃金標準仍然以膀胱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為主,依據病理報告中癌細胞的惡性度以及侵犯的深度來決定癌症期別及預後發展。

    腸癌居首、肺癌激增 十大癌症最新統計,專家:4篩檢做好做滿

    2020-12-29

    男性十大癌症為大腸癌、肺癌、肝癌、口腔癌、攝護腺癌、食道癌、胃癌、皮膚癌、白血病、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其中,肺癌超過肝癌,成為男性第二大癌症。另外,攝護腺癌發生率上升,顯示邁入高齡化社會,男性需警覺攝護腺癌風險。

    糖尿病洗腎肥胖問題難解?腸泌素顧糖護器官!醫籲:一發現超標盡早治療

    2020-12-29

    奇美醫院內分泌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田凱仁指出,血糖控制不好,易升高腦部、心臟、周邊動脈硬化等大血管病變風險,以及造成眼睛、神經、腎臟等小血管傷害。尤其糖尿病為國人洗腎主因之一,更須注意血糖控制達標,以避免腎臟相關併發症。

    胃癌日奪6.5條人命 吃不下消化不良是前兆!醫籲風險族群及早照胃鏡

    2020-12-29

    胃癌新增人數雖然呈現下降趨勢,但死亡人數始終居高不下,平均每天超過6.5國人死於胃癌。同時,胃癌早期症狀如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變瘦,與一般胃炎或消化性潰瘍相似,惟有改變飲食及及早篩檢方為預防之道。

    大腸直腸癌地圖公佈:雲嘉南發生率和第四期最多!醫師點名5種錯誤飲食習慣

    2020-12-21

    王照元指出,大腸直腸癌的成因包括有無基因遺傳史、錯誤的飲食習慣如高糖、高油炸、高脂肪、過多紅肉攝取、纖維攝取不足、運動量不足;此外健檢意識低落,導致部份病人確診時已是第四期,因此死亡率相對高。相較於2014年全台大腸直腸癌人數約9.5萬人,2018年已突破10萬人,顯示大腸直腸癌盛行率仍呈現持續上升,國人應重視大腸直腸癌的預防和治療。

    肝癌統計顯示南臺灣最多?醫勸:出現6症狀速就醫

    2020-12-18

    肝癌是國人第二大癌症死因,僅次於肺癌,108年造成7,881人死亡,平均每小時就有一人被肝癌奪走生命。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部副部長暨胃腸肝膽科主任曾政豪表示,肝癌居國人好發癌症第4名,男性為女性2倍。以各縣市肝癌發生人數來看,高雄市以1640人居全台之冠,其次為新北市1550、台中市1236人、台南市1141人,顯示肝癌對南台灣國人健康威脅之鉅。

    罹癌是因為運氣不好?醫指3大原因,了解自己更有助防癌。

    2020-12-15

    元鼎診所院長曾嶔元醫師表示,罹患癌症主要有三大類原因,除了運氣不好以外,也包括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遺傳因素如日前影星安潔莉娜瓊斯罹患乳癌的案例就屬於遺傳因素,其占約5%~10%。環境因素如長期抽菸形成的肺癌等,其占約30%。至於運氣方面醫師則表示,有些癌症患者它既沒有接觸相關的環境因素,也沒有遺傳的因子,確切的原因也找不到,姑且歸類在運氣不好。

    肺癌只能單用標靶或免疫?組合治療分進合擊 老翁7公分腫瘤消失

    2020-12-04

    臺大醫院雲林分院醫務秘書陳崇裕醫師指出,肺癌不單在十大癌症死因中位居第一,死亡趨勢亦呈現上升,尤其肺癌患者的5年存活率,尚未見到明顯改善,顯示肺癌的治療成效仍有一定困境。

    咳、痰、喘小心肺阻塞?1分鐘自我測試肺功能好壞

    2020-11-19

    吸菸是造成肺阻塞(COPD)最主要的危險因子,國民健康署指出,由於長期吸菸與二手菸會導致肺泡被破壞造成肺阻塞。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為108年國人十大死因第7名,每年死亡人數超過6,000人,其中肺阻塞就超過5,000人。

    高風險攝護腺癌的評估標準與治療方式

    2020-11-16

    格里森分數大於8分,多處骨轉移、內臟轉移,3項之中有2項就屬於高風險的轉移性攝護腺癌,治療上建議合併傳統荷爾蒙治療與新型雄性素抑制劑

    壓力大害乳癌淋巴轉移!原本最多剩2年合併療法幫她續命

    2020-11-16

    陳達人指出,三陰性乳癌在手術後5年內,復發機率是其他類型乳癌的1.5倍。台灣本土的數據也顯示,9成以上三陰性乳癌患者,會出現癌細胞轉移現象,且以肺部和骨頭轉移最常見。相較於其他類型乳癌有對應的荷爾蒙療法、標靶治療可使用,三陰性乳癌過去20年來主要以化學治療為主,化療藥物雖陸續有新藥問世,但快速失效也導致預後較差。

    血癌有得治?認識急性骨髓性白血病4警訊:疲倦、發燒、出血、骨頭疼痛

    2020-11-12

    急性白血病即為一般所稱之血癌,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其中一種,是成人最常見的急性血癌。過去民眾對於血癌聞之色變,現在只要認識主要症狀,及早檢查確診並接受治療,血癌已是可以治癒的疾病。

    經常便秘、上完還想上?認識大腸癌徵兆與正確篩檢時間點

    2020-11-11

    大腸癌是由大腸粘膜病變或是基因突變開始演化,一開始會產生比較小的息肉,再惡化成分化較差的息肉,也就是原位癌,原位癌不具侵犯性,但未經妥善治療,則有機會變成侵略性的癌症,雙和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張東晟主任表示若能在息肉尚未惡化時切除,則不會進展為大腸癌,一般小的息肉,不會有阻塞、出血的症狀,讓人難以覺察,也因此忽略了大腸癌的警示,醫師建議定期進行大腸鏡、糞便潛血檢查篩檢才有利及早發現治療。

    HER2陽性乳癌易轉移、復發?醫籲預防性治療、術後輔助治療很重要

    2020-11-11

    台北慈濟醫院副院長張耀仁解釋,HER2是人類生長因子接受體,位於第17對染色體上,許多正常組織如肺、食道、胃、大腸、卵巢或乳房都能偵測這個蛋白質的表現。HER2陽性乳癌與基因的過度表現、腫瘤惡化和復發極有關聯,平均每4至5位乳癌患者中有1位是HER2陽性乳癌患者。

    三陰性乳癌治療契機!正確面對三陰性乳癌

    2020-11-11

    譚家偉提醒三陰性乳癌要特別注意術後前三年,轉移的速度和發生率較高,也要特別留意轉移的部位與其他乳癌類型不大相同,因此定期追蹤就顯得特別重要,此外,如果發現確診三陰性乳癌的年齡較輕,醫師建議可以進行基因檢測,能更針對不同的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隨著精密治療越來越蓬勃發展,將來也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治療選擇。

    三陰性乳癌術後三年易復發?現今治療趨勢

    2020-11-11

    譚家偉提醒三陰性乳癌要特別注意術後前三年,轉移的速度和發生率較高,也要特別留意轉移的部位與其他乳癌類型不大相同,因此定期追蹤就顯得特別重要,此外,如果發現確診三陰性乳癌的年齡較輕,醫師建議可以進行基因檢測,能更針對不同的特性選擇適當的治療,隨著精密治療越來越蓬勃發展,將來也會有更多不一樣的治療選擇。

    三陰性乳癌有什麼特性?乳房篩檢怎麼選擇?

    2020-11-11

    譚家偉指出三陰性乳癌有三大特徵,第一與其他乳癌類型相比,確診年紀較輕,第二擁有BRCA基因突變的機率較高,第三惡性度較大,尤其在治療後三年內,復發率又比其他乳癌類型更快且更高,復發的部位也有些不同,一般乳癌常轉移的部位為骨頭、肝、肺,只有少部分會轉移到腦部,三陰性乳癌常轉移反而是肺、腦部為先。

    男性隱藏殺手?攝護腺癌確診逾3成已晚期,高低風險治療大不同?

    2020-11-04

    近年來,國內攝護腺癌發生率快速上升,2017年新增約5200位患者,與以往相比發生率大幅提升,儼然成為國人男性癌症中的隱藏殺手。雖然與其他癌症相比沒有那麼可怕,新北市立聯合醫院泌尿科翁竹浩醫師指出攝護腺癌未經妥善治療容易有致命危險,提醒不能因此疏忽。尤其早期攝護腺癌症狀不明顯,台灣民眾約33%確診時已是第4期。若不能及早發現,將大幅提升死亡風險

    確診乳癌一定要切乳房嗎?該選擇哪一種重建手術才好?

    2020-11-03

    湯月碧主任表示,乳房切除與重建的方法選擇,對於罹癌女性而言是攸關一輩 子的大事。乳房上皮膚是否保留足夠?乳頭乳暈是否能保留?健側乳房的大小 、外型、懸垂度及相對位置,開刀前都需要做適當評估。理想的乳房重建,需 要整形外科與一般外科醫師於「術前」共同討論,依據不同病人的需求擬定適 當的切除與重建對策。

    年輕人得大腸癌比較危險?醫師籲及早檢查避免發現就晚期

    2020-10-27

    大腸癌在國內發生的人數近年持續攀升,且連續位居十大癌症之首多年,亞東醫院大腸直腸外科曾立銘主任表示大腸癌發生的比例與年齡有關,好發的年齡多在50歲到70歲,不過也有部分年輕族值得關注,尤其是有特定的發病原因,家族性遺傳性息肉症,在10來歲時,大腸就會產生許多息肉,進而罹患大腸癌

    中風不可拖!每分鐘腦細胞多死190萬個 注意「微笑舉手說你好」三大徵兆

    2020-10-26

    腦中風發生與慢性病關係非常密切,鄭建興說明,一旦高血壓發生將會增加2.8倍中風風險;糖尿病則增加2.9倍中風風險;高血脂則增加2.4倍中風風險。台灣心臟學會名譽理事黃瑞仁醫師表示,血管問題引發腦中風的主因是三高,另一項重要因素是抽菸。

    三陰性乳癌晚期先化療再手術?鄭翠芬醫師:增加手術機會及乳房保留機會

    2020-10-22

    晚期的三陰性乳癌,治療大多會先採取化療,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鄭翠芬主任表示先化療有一個好處,可以先得知腫瘤對該治療有無反應。如果術前接受化療能夠先縮小乳房腫瘤,包括轉移出去的病灶也控制的話,就更能增加手術機會並成功保留乳房,因此不用太擔心晚期發現就是沒希望

    三陰性乳癌早期確診治療存活率高?要注意哪些家族史?鄭翠芬醫師:定期檢查最重要

    2020-10-22

    由於乳癌初期沒有明顯症狀,多數人都是摸到乳房腫塊後才驚覺異常,因此養成自我檢查習慣非常重要,鄭翠芬說明乳房的自我檢查在洗澡時就可以進行,只要乳房發育完全,沒有年齡限制。真正需要專業檢查時,建議30歲開始,應定期進行乳房篩檢,了解自己有無囊腫或是纖維瘤等

    三陰性乳癌與其他乳癌有何不同?鄭翠芬醫師:治療選擇少風險高

    2020-10-22

    三陰性乳癌是由病理切片所分類出的一種類型,新光吳火獅紀念醫院一般外科鄭翠芬主任說明四個重要因素,一個是荷爾蒙接受體,ER、PR,另一個是HER2接受體陽性或陰性,還有KI67的高低,所謂三陰性是指前述三個,ER、PR、HER2皆為陰性,鄭翠芬表示三陰性乳癌佔所有乳癌的比例,約13至15%。

    主動脈剝離跟家族史有關?長庚研究:增6倍以上風險!

    2020-10-16

    主動脈剝離雖少見但致死率高,屬於高危險性的心血管事件,而近年亦發生不少因主動脈剝離猝死案例。主動脈剝離好發於中老年,以男性居多。最重要的風險因子為高血壓、吸菸、主動脈疾病、懷孕以及劇烈運動等。

    大腸癌一定要化療?先認識「免疫評分」

    2020-10-15

    大腸癌為國人癌症發生率第一位,根據2019年發佈的統計顯示,台灣一年新增1萬6千多例大腸癌。在治療上依照分期不同,而有不同的治療方針,而大腸癌患者是否需要接受化療,目前也有新的評估指標「免疫評分」可作為重要參考。大腸癌治療根據期別,第一期以手術為主;第二期則分為高風險與低風險,高風險族群建議手術後接受化療降低復發機會;第三期則一定要接受化療;第四期則須化療為主加上放療或標靶治療輔助,六成以上患者手術後需再追加化療。

    年輕型乳癌難察覺死亡率高?醫師籲遠離風險因子多運動

    2020-10-15

    台灣乳房醫學會理事長曾令民醫師指出,年輕型乳癌發生數持續上升,佔所有乳癌三成以上,多數為停經前狀態。年輕女性可能因為工作、生活忙碌,或不自覺身體症狀異常,導致部份年輕型乳癌不易早期覺察,初診斷即為晚期的比例約近7%,且腫瘤較大、惡性度高。

    防女性十大癌症之首:乳癌 醫:有年輕化趨勢,3種人更要定期檢查

    2020-10-15

    亞東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陳振德表示,乳癌一直以來都位居於女性十大癌症之首,十大死因也從排行第四位往前邁進至第三位,且有逐漸年輕化的趨勢,其原因主要和基因遺傳、環境因素、飲食習慣以及生活壓力有關。

    洗腎是生病吃太多藥?哪一種止痛藥會傷腎?醫師籲風險族群勿亂吃

    2020-10-08

    楊孟儒醫師指出,絕大多數腎臟病而造成洗腎皆非用藥引起。國人之所以服藥種類多,原因在於身體患有不同共病,如三高、心臟病,多共病導致可能用藥超過10種。楊孟儒強調,針對各種共病開立的藥物,不但不會傷腎,更可以控制三高、疾病,進而達到保護腎臟的效果。因此依照醫囑、規律服藥才是真正免於洗腎的良好觀念。

    三陰性乳癌有哪些治療選擇?晚期治療失敗後還有哪些希望?

    2020-10-07

    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說明,所謂早期三陰性乳癌,是指在第四期之前廣泛定義皆稱為早期。針對早期三陰性乳癌,目前常採取的治療模式之一是先給藥再開刀,先測試術後給予的藥物能達到的治療反應如何。目前來說,三陰性乳癌化療的常用藥物包含小紅莓與紫杉醇。

    三陰性乳癌與遺傳有關?轉移和復發風險比較高?

    2020-10-07

    基因與腫瘤的關係,逐漸成為防治癌症的重要課題,乳癌是否會遺傳更攸關女性國人的切身健康。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表示,以目前資料統計而言,如果是遺傳性乳癌,被診斷為三陰性乳癌的比例稍高,但家族史及遺傳性乳癌並非畫上等號。

    三陰性乳癌是什麼?好發年齡以及治療預後如何?

    2020-10-07

    乳癌持續為女性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第一名,臺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說明,乳癌會依照不同的腫瘤狀況定義出不同族群,其中「三陰性乳癌」逐漸為大眾所知。不過,曾令民教授指出,三陰性乳癌也並非只有一個族群,可能有5至6個不同亞型,每個族群的腫瘤特色皆不同,也會對應不同的治療方向。

    空污吸太多容易失明?三高、老年人、心血管族群當心眼中風

    2020-09-30

    臺北榮民總醫院眼科部主任劉瑞玲表示,空氣污染會對身體造成多方面傷害,在眼表皮部份會引起乾眼症,而空污中的微粒子經由呼吸進入體內血液中,如果是心血管健康本就不理想的族群,就可能在某個時間點造成血栓,一旦血栓發生在重要位置,就可能引起心血管堵塞、腦中風等等,而發生在中心視網膜動脈阻塞就會引發「眼中風」。劉瑞玲強調,心血管疾病大多沒有預警,控制三高仍是首要防範方法。

    皮膚長痣是皮膚癌嗎?醫教簡單3招自我檢測!

    2020-09-18

    長庚醫院皮膚科黃昭瑜醫師表示,皮膚突然出現不明的黑點確實是皮膚癌的症狀之一,難免會讓人緊張,不過皮膚癌所出現的黑點常見會有形狀不對稱、邊緣不規則、顏色不均勻、大小不正常、變化不尋常5大特徵,因此黑點未必就是皮膚癌,民眾發現時可先以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3種方式初步自我檢測。

    黑豹查德威克43歲大腸癌逝世!大腸癌年輕族群少警覺?醫籲:勿拖到有症狀才檢查

    2020-09-02

    長庚醫院大腸直腸外科副科主任李克釗醫師表示,以台灣來說,大腸癌10年多來持續居冠,且人口數也持續增加,不僅如此也有年輕化的趨勢。而年輕化的大腸癌之所以危險,通常主要是因為大腸癌常見於50歲以上的族群,這也代表著年輕族群檢查時,往往較少警覺大腸癌的風險,接受大腸癌相關檢查的比例也較低。

    腸癌免化療?! 不靠偏方,靠免疫評分!

    2020-08-26

    高雄長庚大腸直腸外科副主任李克釗醫師指出,二期大腸癌需不需要術後輔助化學治療,傳統臨床主要判斷依據「腫瘤特性」,也就是看腫瘤侵犯深度、腫瘤是否分化不良、腫瘤是否阻塞腸胃道或破裂,以及在顯微鏡下是否觀察到腫瘤已有神經、血管、淋巴浸潤等來決定。

    沒抽菸也要小心肺癌 醫:50%患者無抽菸習慣,久咳等症狀速就醫

    2020-08-19

    黃明賢教授提醒,抽菸雖然是和肺癌等癌症關係最密切的風險之一,但其實有50%以上的肺癌患者本身沒有抽菸的習慣,雖目前尚未有確切的原因,不過已經有不少研究顯示肺癌也和室內及室外空氣汙染息息相關,例如PM2.5、廚房的油煙等風險因子。而平時有有抽菸習慣者,更要特別注意。

    久咳不癒竟可能是肺癌徵兆?醫:超過2~3週等情況應盡早檢查

    2020-08-10

    咳嗽的表現方式主要分成乾咳、咳痰、咳血三種,一般乾咳常見為慢性鼻咽炎或特發性肺部纖維化等所產生的症狀;咳嗽中帶有痰的除了感冒以外,也有可能是因為氣喘、肺阻塞等所引起;若是咳嗽咳到出血,則有可能是肺部腫瘤或肺栓塞、急性支氣管炎等較為嚴重的問題,此時一定要提高警覺。除此之外,病毒、細菌感染所引起的呼吸道問題,也容易以咳嗽的方式表現,例如新冠肺炎等。

    乳癌最怕驗出三陰性?化療易復發難活兩年?劉良智醫師:化療加免疫是新希望

    2020-07-14

    什麼是三陰性乳癌?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主任指出,依據癌細胞上特定接受體的表現,又可再細分為不同的種類。這些受體分別為動情激素接受體(ER)、黃體素接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HER2),當這三種受體都呈現陰性時就是「三陰性乳癌」。近期研究發現,三陰性乳癌還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型態,未來可望針對不同的型態來研擬精準的治療效果。

    發現三陰性乳癌可用免疫治療?劉良智醫師:先驗PD-L1陽性效果佳

    2020-07-1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醫師表示,三陰性乳癌患者在進行免疫治療之前,需先經過PD-L1檢測,病理科醫師會根據檢體進行PD-L1用藥標記,若標記呈現為陽性,患者進行免疫治療對抗三陰性乳癌時,便能得到很大的幫助,目前也有臨床實驗證明化學治療加免疫治療是最好的治療方式。

    三陰性乳癌晚期轉移治療難?劉良智醫師:用對免疫治療助延長存活

    2020-07-1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主任表示,治療乳癌的方式除了以常見化學治療進行外,免疫治療對於患者的治療也有相當大的幫助,已成新的治療趨勢。其中一個優勢,就是對於癌細胞已轉移到肝、肺、骨頭等其他臟器,已進入到第三期、第四期的晚期患者,免疫治療有更強的適應能力。

    確診三陰性乳癌更要積極治療?劉良智醫師:化療加免疫是目前最好

    2020-07-14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乳房外科劉良智主任表示,乳癌依據癌細胞上特定接受體的表現,又可再細分不同的種類。這些受體分別為動情激素接受體(ER)、黃體素接受體(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HER2),當這三種受體呈陰性即為三陰性乳癌。 近年來醫療發達及篩檢的推動,使乳癌存活率已超過九成。但是三陰性乳癌較為棘手,不僅復發性較高,且復發後的存活期平均不到兩年,因此在治療上需更為積極。

    長息肉會罹癌嗎?專家:置之不理可能癌變,高風險族群要注意

    2020-07-10

    王海玲表示,息肉是一種從上黏膜細胞層增生,進而產生向外突出的組織贅肉,其常見表面光滑且呈現粉紅色、深紅色狀態。人體的任何部位都有可能出現息肉,大多數生長於表皮或內腔,例如鼻腔的鼻息肉、子宮頸的子宮頸息肉、大腸的大腸息肉等。

    十大癌症之首大腸癌可預防,國健署:50歲起定期篩檢降死亡風險

    2020-07-02

    據國健署資料顯示,台灣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許多民眾前往醫院的意願降低,就醫接受篩檢的民眾也明顯減少,與108年同期相比,進行大腸鏡檢查率約下降了1成左右,初步估計約有1萬名篩檢為陽性者上未接受大腸鏡檢查。

    塗薄荷、洗鹽水、吃膠原蛋白...止癢偏方真有效?醫師揭異位性皮膚炎正確治療之道

    2020-06-24

    黃昭瑜醫師指出異位性皮膚炎高風險族群為家族擁有過敏性鼻炎、氣喘、異位性皮膚炎等病史,通常稱作「異位性體質」俗稱過敏體質。在嬰兒階段好發在臉部及身體的伸側,到了兒童期則是出現在頸部、肘窩、膝窩、腋下等處,很多患者認為皮膚癢可以自行處理,透過一些偏方,如:薄荷類降低搔癢感、鹽水盥洗、馬鈴薯塗抹、補充膠原蛋白、泡溫泉等,黃昭瑜提醒其實以上方法都沒有經過醫學根據,不要自行嘗試且患者要注意避免因此接觸到過敏來源,還是要及早就診。

    皮膚狂癢是濕疹還是異位性皮膚炎?哪些食物容易引發症狀?皮膚科醫師:少用植萃產品

    2020-06-24

    黃昭瑜醫師說明濕疹可分為內因性和外因性,內因性濕疹就是體質問題,常聽到的脂漏性皮膚炎、異位性皮膚炎等都是,常常反覆發作。外因性濕疹則是可能與接觸過的物質、吃過的食物有關。

    如何避免異位性皮膚炎變嚴重?黃昭瑜醫師教三招自救:乳液放冰箱止癢又冰鎮

    2020-06-24

    黃昭瑜說明應避開吃容易致敏的食物,必須從飲食、生活習慣觀察來避免、也能透過醫療院所檢測來幫助自己更了解過敏來源,塵蟎與灰塵也是異位性皮膚炎最害怕的過敏原,因此居家環境應常進行清潔,並把濕度維持在適度,如有搔抓的傷口應盡快處理避免再度感染,保持生活作息規律並維持均衡飲食,都是非常好能夠改善異位性皮膚炎的方法。

    如何和思覺失調症患者相處、協助?醫:「這樣」好好傾聽即可,就像你和我。

    2020-06-12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建亨醫師,在健康醫療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面對思覺失調症的患者,不論是親友或是陌生人,都鼓勵先了解思覺失調症是一個什麼樣的疾病,有正確的認知,自然也就不會因為未知的恐懼為對方貼上社會問題的標籤。

    思覺失調症如何穩定、安心用藥?醫指3大重點,患者、親友、醫方共同努力

    2020-06-12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建亨醫師,在健康醫療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刻板印象加上社會新聞的報導,常讓思覺失調症患者被貼上標籤,甚至患者會有不必要的自卑感、自責、怕就醫或吃藥會被人知道等負面情緒,因而延誤就醫,不論是何者,都不利於患者的病情,更對社會和諧沒有絲毫幫助。

    思覺失調症≠社會問題。醫:它其實如同慢性病,不能以偏概全。

    2020-06-10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精神科主治醫師林建亨醫師,在健康醫療直播節目【直播會客室】中表示,思覺失調症其實並不罕見,盛行率約1%,也就是100人當中可能就有1位思覺失調症患者,其主要就像糖尿病患者身體的血糖、胰島素分泌不正常一樣,思覺失調症是一種腦部內分泌失調的現象。

    兄弟姊妹相繼罹患肝癌?!醫:家族史、肥胖等都是常見風險因素

    2020-06-02

    胃腸肝膽科朱光恩醫師表示,肝癌如其他常見疾病、癌症一樣,家族史是其中需要相當關注的風險因子,若家族中有人罹患肝癌,其他家族成員罹患的可能性也相對大幅提高,因此醫師建議,不只是現已發現癌症蹤跡的家族成員,其他人也最好做個檢查為佳。

    不明原因發燒咳嗽注意!濾泡性淋巴癌變化大,快速復發存活恐剩五成

    2020-05-20

    唐季祿指出,濾泡性淋巴癌的常見徵兆,除了淋巴腫脹之外,也可能出現不明原因發燒、夜間盜汗、體重減輕暴瘦超過10%、腸胃不舒服、咳嗽、喘。且大多好發於中老年人,平均年齡約在60至65歲。由於初期症狀不明顯,患者未必能提早自我警覺。

    洗腎族更易感染?「居家洗腎」腹膜透析受限少,連結雲端病人更安心郭克林醫師

    2020-05-06

    郭克林醫師表示,如同這些日子來衛福部不斷宣導的防疫措施,環境消毒、確實洗手、配戴口罩、減少觸臉等,這些對於前述這些高風險族群來說,都是需要更加留心的自保措施,且相關親友們也要留意,如此一來更有保障。

    變天冷熱都會影響血壓,醫:防心腦血管病變注意這6點

    2020-04-30

    王志軒醫師表示,「血壓」是血液在血管中流動時,作用於血管壁的壓力,可以想像「水和水管」之間的關係一樣,血液量、小動脈的阻力增減、氣溫、情緒、年齡等都是會影響血壓的關鍵因素之一。

    口腔癌年奪3000命9成為青壯男,嘴破超過2周、口腔腫脹麻木莫輕忽,早期檢查是存活關鍵

    2020-04-21

    口腔癌死亡率高,是青壯年男性的健康殺手,高居男性腫瘤死亡原因第四名。症狀包括口腔內部周圍有腫脹、硬化、脫皮落屑,或是顏色改變。或是嘴唇或口腔出現2周以上無法癒合的口腔黏膜潰瘍。此外,口腔周圍感覺麻木、不明原因出血、舌頭活動受阻、牙關緊閉、張口困難等都是可能的症狀。

    三陰性乳癌曙光:免疫治療新武器,所有三陰性病友皆適用?最好先驗哪些抗體?

    2020-04-17

    三陰性乳癌在過去多只有化療一途,近年來各種治療有長足突破,免疫治療更被視為三陰性乳癌的新武器。陳訓徹表示,免疫治療是經由刺激T細胞來達到殺死癌細胞的目的。以往免疫治療在乳癌應用上較少被重視,但三陰性乳癌具有腫瘤成長快、突變多等特性,免疫治療介入反能使原先沒有感受力的腫瘤提高治療敏感性。

    三陰性乳癌治療選項,哪一種最適合我?陳訓徹醫師:找到適合藥物治療愈早愈好

    2020-04-17

    先期性化療是指在手術前採取化學治療,目前普遍使用紫衫醇、小紅苺(蒽環類)等藥物,之後再視情形搭配免疫製劑藥物或者標靶藥物。醫師表示,這樣的治療策略是為讓腫瘤能盡快消失,平均大概有30%的腫瘤會全部消失

    三陰性乳癌分4種?分子型態大不同?陳訓徹醫師:先測基因找對治療武器

    2020-04-17

    三陰性乳癌根據分子型態,常見可分為四大類:基底型、間質細胞型、免疫型、雄激素受體型。藥物治療可分為三大類,包括乳癌基因突變藥物、免疫治療藥物、以及雄激素受體抗拮劑。這是近五年內三陰性乳癌治療的進步。

    防範高血壓引腦中風、腎臟病,醫教準確測量及6招改善,40開始就要做

    2020-04-15

    王威傑醫師表示,高血壓主要為本態性高血壓、次發性高血壓,一般民眾多為前者,通常為一般遺傳、年齡關係等逐漸出現的身體老化所產生,如台灣民眾常見在40歲左右開始出現的高血壓,而家中若有高血壓病史也是高風險族群。高血壓定義標準雖各國治療及指引不同,不過王威傑醫師表示,以中華民國目前最新的(2016年)高血壓定義140/90(收縮壓140毫米汞柱/舒張壓90毫米汞柱)來看,凡超過此定義者即為高血壓患者。

    腦中風致殘奪命,男性肥胖嗜鹹機率高!少吃煎炸高膽固醇,運動後勿直接洗澡

    2020-04-15

    腦血管本身病變造成狹窄,或身體其他血管的雜質血塊形成血栓後,導致腦組織壞死,常見有腦血栓與腦栓塞兩種,家中親人如有有心肌梗塞或猝死,腦中風的危險性也會增加。在身體因素方面,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高血脂都會增加腦中風風險,尤其是高血壓患者,因血管內膜受損與膽固醇堆積,容易加素血管硬化,或是擠破血管導致腦出血。

    大腸癌有辦法在初期就發現?醫:有跡可循,出現這些症狀多加留意

    2020-03-26

    陳一毅醫師表示,大腸癌之所以難發現,主要是因為它是一種進展較慢的癌症,前五年在初期階段時,常見頂多是以貧血的方式表現,其他基本上是沒有什麼症狀的,而當發現血便的時候,通常是已經到了二期、三期。

    喘咳痰3周當心肺阻塞避免肺功能惡化醫:及早就醫、正確用藥是關鍵

    2020-03-16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張時杰醫師指出,肺阻塞成因包括長期抽菸、空污造成呼吸道長年累積的發炎,引發呼吸道病變,然而早期肺阻塞症狀並不特異,如果發現喘、咳、痰且症狀大於三周以上,就需要留心肺阻塞的風險。醫師指出,年齡是肺阻塞風險因子之一。

    卵巢癌關鍵:排卵過勞加月經倒流,醫籲多生育吃對避孕藥可降80%風險

    2020-02-21

    卵巢癌發生率在台灣近十多年來已增加二倍,死亡率更超過子宮頸癌,是女性第五大殺手。卵巢癌成因有兩大關鍵一是排卵次數,一是月經倒流。如果讓卵巢每個月持續排卵產生過勞情況下,會讓卵巢癌產生的機會大大增加,

    咳不停是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咳喘痰3周當心肺阻塞更要命!

    2020-02-17

    寒流來襲氣溫下探,許多人咳嗽、氣喘、咳痰反覆發作,除了要擔心武漢肺炎與流感病毒,容易被誤會為「老人嗽」或「煙嗽」的肺阻塞更是隱藏殺手。

    發生率第一的女性癌症:乳癌,血腫科醫師李楊成教自我檢查早期發現。

    2020-02-11

    李楊成醫師表示,乳癌常見因素包括如家族史、不生、晚孕、子宮內膜癌、卵巢癌、停經後肥胖者等,相較之下確實會比一般常人高出許多,這些都是需要特別留意的族群;另外像是飲食西化易造成肥胖也是常見的原因之一,而大家不陌生的環境荷爾蒙也會對此有影響。

    糖尿病年輕化警訊:喝含糖飲料成癮、高血糖無症狀!營養師籲每天限糖50克

    2020-02-10

    台灣第二型糖尿病的人數逐年增高,有2、30歲的患者,每天喝4至5杯700毫升的「全糖」的手搖飲料,演變為對糖份的成癮症狀,飲料只喝「半糖」就覺得噁心不習慣,目前只能遵照醫囑服藥

    幽門桿菌是胃痛火燒心兇手?肝膽腸胃醫:壓力大、飲食不均易造成慢性胃炎

    2020-02-07

    接吻會傳染胃癌,事實上主要傳染的是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對健康的風險,主要在於引發慢性胃炎,相對提高胃癌的機率。胃痛、胃病原因相當多種,真正與幽門螺旋感菌有關者,大概只佔二成,民眾還是要及早就醫確認病因。

    當心流感與不明肺炎?肺阻塞病人如何自保?

    2020-01-21

    國立陽明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內科主任張時杰醫師指出,在環境、空污、抽菸等影響下,肺阻塞(COPD)已是全球死亡原因第三位,在台灣也名列國人十大死因第七名。張時杰說明,肺阻塞是由於吸菸、空污、PM2.5等因素,造成呼吸道長期發炎與病變。最主要的表現症狀為喘、咳、痰,如果症狀持續時間超過三周以上,應盡快就診並接受肺功能檢查。

    寶媽沒抽菸也罹肺癌,哪些人最好提早篩檢?早中晚期症狀治療大不同

    2020-01-10

    雙和醫院胸腔外科專科醫師馮博皓醫師表示,肺癌的危險因子最常見的還是以抽菸、二手菸為主,即便是沒有抽菸的民眾,在長期接觸二手菸的情況下,其風險一樣不亞於抽菸者,這不論是在台灣或世界各地都已有相關的研究證實

    隱藏癌王小細胞肺癌難活一年 化療合併免疫治療突破瓶頸

    2020-01-09

    台北醫學大學人體研究處處長李岡遠指出,肺癌主要分為非小細胞肺癌與小細胞肺癌,前者以肺腺癌發生率高而較為民眾熟悉,後者佔整體肺癌人數高達10%左右,且與抽菸的關係重大,台灣每年約有1000例病人。李岡遠說明,非小細胞肺癌如肺腺癌等,可用標靶治療等藥物選擇,但小細胞肺癌過去一直沒有標靶治療可用,僅能採取化學治療與放射線治療,一旦復發後再投以第二線藥物,治療效果就非常不理想。

    皮膚搔癢難耐?異位性皮膚炎影響超乎想像,如何治療及改善?醫師精闢剖析。

    2020-01-09

    以往異位性皮膚炎常被誤認為是小孩才會有的皮膚疾病,對此黃毓惠醫師表示,異位性皮膚炎並不是小孩的專利,許多人也會在青春期或成年期開始發作,搔癢難耐令人痛苦,但往往會被忽略,誤以為是一般的皮膚發癢、皮膚過敏、冬季癢等。

    防範子宮頸癌3部曲:預防、篩檢、接種HPV疫苗缺一不可,醫:國一~國三者應盡早施打。

    2020-01-06

    癌症一直都是國人十大死因中未曾缺席的主因之一,如子宮頸癌、卵巢癌等也一直都是榜上有名,且許多癌症因諸多原因都是相當難以發現,等到身體出現症狀再進行檢查時往往以進入了晚期,治療效果自然不如初期時來得理想,因此如何在發現癌前病變時就先搶得先機便是防癌的重要關鍵。該怎麼做?來看臺大醫院婦產部/鄭文芳醫師怎麼說。

    卵巢癌初期無臨床症狀,醫:往往發現時已晚期,「維持療法」有利延長整體存活期。

    2020-01-03

    林口長庚醫院婦癌科/周宏學醫師表示,卵巢癌的治療一定要做手術及化學治療,而手術有一個相當特別的名稱「減積手術」。其為一種減少腫瘤體積的手術,當腫瘤體積減少的越乾淨,後續的化學治療對病人就越加有利,整體來說必需切除的器官包括了子宮、兩側卵巢、輸卵管、大網膜、淋巴結、骨盆腔/腹腔轉移腫瘤、盲腸。而在經過手術後有75%患者可得到完全緩解,但其中有7~8成的患者會在1年左右出現復發、產生抗藥性。

    子宮頸癌地雷另一半也在其中?醫:非不可逆,早期發現存活率可達9成。

    2020-01-03

    子宮頸癌是婦女最常見的癌症,且同時排名於女性癌症死因第七位,林口長庚醫院副院長/賴瓊慧醫師指出,女性子宮頸癌主要由人類乳突病毒(HPV)感染演變所造成,其可能像感冒一般自行好轉;也可能成為持續性帶原;也有可能演變成尚未有能力侵襲、擴散,可經妥善處理便能避免轉變成癌症的皮內腫瘤。

    糖尿病患為何容易洗腎?醫指關鍵問題,堅守3原則防洗腎!

    2020-01-02

    胃腸肝膽科/鍾尚分醫師 表示,導致需要洗腎的原因有相當多種,糖尿病只是其中之一,其他常見如偏信來路不明的草藥、藥物等也佔其一。另外像是高血壓、高血脂等也常與糖尿病如影隨形,受影響的恐不只有腎臟,對各器官等都有可能造成影響。糖尿病的併發症常見主要就分成眼底病變、腎病變和神經病變三種,因此除了需要留意腎臟方面的慢性病便,其他兩種也應當注意。

    CA19-9數值高預告胰臟癌?胰臟癌難找到初期徵兆,抽菸與家族史是首要危險因子

    2019-12-30

    鍾尚分醫師表示,當經過抽血檢查發現CA19-9指數偏高時,當下可以再做一次檢測看是否真為如此;或者也可以先經過一兩個月再做第二次檢測,如此便更有利於確保其準確度。而若遇第二次檢查後其數值真的偏高時,也會考量其他疾病的可能性,做其他相關的檢查,如腹部超音波,了解其數值偏高的真正原因,也觀察胰臟是否有出現異常。

    急性胰臟炎劇痛又易復發,醫師提醒3大防範關鍵!

    2019-12-27

    鍾尚分醫師表示,急性胰臟炎在台灣主要分成「酒精性胰臟炎」和「非酒精性胰臟炎」兩種,前者如名因喝酒所引起,後者則常見因膽結石阻塞造成膽道型胰臟炎。胰臟的所在位置就在總膽管的下方,當膽結石掉落早成阻塞,便容易造成急性胰臟炎。其他如藥物影響、高血脂如三酸甘油脂過高、胰臟結構異常所引起也都是風險之一。

    常疲倦、憂鬱、沒理由的變瘦?防範胰臟癌,出現這些症狀早檢查。

    2019-12-26

    胃腸肝膽科/朱光恩醫師 就表示,據統計罹患胰臟癌五年的存活率恐低於5%,其治癒的成功率是非常的低。而因為胰臟的位在腹腔很後面的位置、藏的很裡面,所以胰臟的疾病往往很難被發現、被診斷出來,不論是發炎、癌症等。

    避免脂肪肝成肝癌,肥胖、酗酒、C肝、糖尿病者等要注意。減肥未必能改善,醫:先了解原因。

    2019-12-25

    胃腸肝膽科/鍾尚分醫師 表示,脂肪肝的問題可大可小,若沒有發現或遲遲未妥善處理,可能將會成肝臟功能受損、肝硬化,最後甚至形成肝癌,不容小覷。而除了飲食、肥胖方面的問題外,其他主要原因也包括了喝酒、糖尿病、C型肝炎、藥物影響等。

    常脹氣、打嗝、放屁?擦薄荷油等方式有助改善!適時懷疑小腸菌叢過多!

    2019-12-19

    家醫科/歐瀚文醫師 表示,小腸叢菌過度增生初期會影響腸胃道,所以也常常出現脹氣、打嗝、放屁等狀況。但久而久之就容易引起腸漏症,而腸漏症恐影響全身健康(後續說明)。

    腸癌復發非不可逆!維持生存率7招防復發,第一點一定要做到!

    2019-12-19

    較為常見的跡象如從肺臟復發,會容易出現咳嗽等症狀,就如余苑綺就一直出現咳嗽的狀況;而如果是腹部就容易壓迫腸道,可能就會出現腸阻塞的情況、腸沾黏、食慾不振等情況;而復發在肝臟則可能影響消化系統、免疫系統等;而在原地復發則也會出現腸癌的徵兆:血便。而往往在發現徵兆出現時,基本上已進入晚期,應多加留意。

    洗腎久易變泌尿道上皮癌?醫師盤點風險因素:飲水、草藥、重金屬

    2019-12-19

    腎盂長期發炎是否可能變成癌症?不少腎臟科病人都有相同疑問。郭克林解釋,原則上長期發炎會傷害腎臟功能或腎臟萎縮,與癌症的關係未必直接,倒是泌尿系統癌症風險因子裡,草藥偏方的「馬兜鈴酸」需要注意。人體吸收馬兜鈴酸後會讓腎臟急速受損,很快進入透析洗腎。此外,馬兜鈴酸會影響DNA,因此洗腎的患者可能會在幾年後產生泌尿道的上皮癌。郭克林指出,十年前國內已立法禁止所有含馬兜鈴酸的藥材上市。但國人仍不應購買來源不明的國外藥材與草藥以確保健康。

    慢性病藥物吃多會洗腎?洗腎4成自糖尿病,不吃藥是關鍵。3重點防洗腎!

    2019-12-19

    台北慈濟醫院腎臟科/郭克林醫師 表示,不少人認為吃太多藥會讓腎臟惡化,最終需藥洗腎,這樣的觀念是錯誤的。當被診斷出四高、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就是要按時吃藥以控制病情,避免病情影響到其他身體部位健康;相對的若長期未妥善治療、控制病情,身體其他部位就有可能受到波及,腎臟就是其一,是非常有可能持續惡化。因此若有各種慢性病問題者,都應確實的保持良好的用藥習慣。

    肺癌晚期可用組合療法?免疫+化療+標靶「雞尾酒策略」醫:效果更明顯

    2019-12-18

    由於發生率逐年增加,死亡率居高不下,肺癌儼然成為台灣的新國病,且肺癌早期無明顯兆,過去發現確診時大多已是晚期。不過隨著篩檢工具與治療藥物的進步,肺癌的存活情形得到了改善。

    大降糖尿病中風、死亡風險,掌控好各項數值,醫教4招保護好心血管

    2019-12-10

    中醫大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李國陽醫師 表示,第二型糖尿病較容易有心血管疾病的問題,所以需要控制的數值不會單單只有血糖。而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經二十多年的研究顯示,長期糖尿病控制良好,特別是糖化血紅素

    糖尿病也要注意低血糖!醫:血糖太高或太低都傷腦

    2019-12-10

    陳宏麟診所院長陳宏麟醫師指出,過去統計顯示糖尿病患與非糖尿病患相比,失智機率高出2.5倍。原因在於高血糖會造成細胞與神經發炎,進而影響腦部,長期之下就會升高失智症風險。醫師提醒,大眾普遍以為血糖控制只須避免「高血糖」,孰不知低血糖也可能傷害大腦,陳宏麟強調糖尿病友用藥,必須能同時避免高血糖和低血糖發生。

    常頭暈、無力、冒冷汗?低血糖極具危險性,防低血糖3大情況盡早檢查!

    2019-12-10

    糖尿病照護中心院長/林款帶醫師 表示,有別於高血糖併發症多是循序漸進、逐漸產生;低血糖是屬於一種急性併發症,具有危險性、且對身體的傷害非常大。急性低血糖若處理不好,將可能導致低血糖性分泌、成為植物人、甚至死亡。

    醫教6招改善胃食道逆流!常伴隨其他胃病,6大NG別再犯。

    2019-12-10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胃食道逆流無法根治」,不過對此中醫師表示,其實主要是取決於生活及飲食習慣。 倘若患者在就醫治療後,還是維持著愛吃甜食、零食、炸物、辣物等,或是用餐時間不固定、吃飯速度太快等,即便是胃食道逆流治好了,還是有非常高的機率再度復發,因為這些都是容易引起胃食道逆流的因素。

    今健康New新聞
    DXA不只測骨鬆!還能精準分析身體組成讓減重更有效率!
    當46歲的陳先生決定開始他的減重之旅時,他面對的不僅是體重上的挑戰,更是對於健康和身體組成理解的一次深刻探索。隨著年齡的增長,他意識到僅僅關注體重的數字已不足以全面評估他的健康狀況和體重管理進展。這是他第一次接觸到DXA(雙能X光吸收儀)身體組成分析,一項可以詳細測量身體脂肪、無脂肪質量和骨骼健康的先進技術。
    夜尿變多恐是腎臟拉警報?四低飲食+酮酸胺基酸有機會延緩腎臟病惡化!
    腎臟是沉默的器官,多數民眾無法察覺腎功能異常警報,因此泡、水、高、貧、倦是很重要的自我檢查方法,尤其自身有三高等慢性疾病或高齡族群,將大幅提升罹患腎臟病風險,應更加留心。一旦診斷腎臟病也不用過於緊張,現在透過四低飲食與藥物雙管齊下治療,可以大幅延緩進入洗腎的時間。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執行低蛋白飲食,可能會引發營養不良、肌少症等併發症,造成治療期間的惡性循環,這時可藉由酮酸胺基酸幫忙取得平衡,提升蛋白質的回收與再生,減輕腎臟負擔,同時增加生活品質。
    2025年全球將有一成醫院轉型智慧醫院,台灣不缺席!第三屆未來醫院論壇登場,聚焦智慧與永續醫療。
    衛生福利部中央健康保險署龐一鳴副署長表示,國內早期HIS系統是因應健保申報和評鑑而設計,缺乏醫院整體考量,衛福部正在推動的次世代醫療平台計畫,期待透過醫療人工智慧生態系、醫院品質管理數位化、智慧化臨床試驗平台、電子病歷資料庫、個人化數位健康管理等5大願景,促進醫院邁向智慧醫療。
    用藥發現5異常不要吃!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如何?食藥署說明
    當發現藥品異常許多人就會將藥品直接丟掉,不過其實有通報管道,這能夠讓全民一同監督藥品品質。回到源頭來看,藥品上市後政府如何把關?成效又如何?到了民眾手上通報後又如何?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簡稱食藥署)一一說明。
    早期高風險HER2陽性乳癌預後差?精準導彈ADC藥物拚治癒!
    HER2陽性乳癌因復發及轉移的風險較高,通常被認為是預後較差的乳癌亞型。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現在已有不少治療手段可拚治癒,有效的治療策略就顯得相當重要。義大癌治療醫院內科副院長饒坤銘醫師一一說明,助乳癌病友們力抗HER2陽性乳癌。
    今健康嚴選推薦
    【名家專欄】郭祐睿中醫師/眼睛痠澀刺痛是青光眼?眼中醫推3茶飲有助護眼!
    大部分的患者覺得關於眼睛的問題就會使用「護眼神方」枸杞菊花茶,其實不盡然如此,舉例來說若是眼睛乾澀的人合併結膜紅、眼睛痛、眼屎多而且顏色黃,當然就可以使用枸杞菊花茶,但是枸杞的劑量要少,菊花的劑量要多;若是有以上症狀以外,眼睛還會有灼熱感,眼屎多到會「牽絲」,也就是水樣分泌物增加,這樣就是感染性結膜炎了,這時候就要使用菊花、金銀花來治療;假如單純的眼睛乾澀,結膜沒有紅,眼睛周圍沒有眼屎,這種情況是屬於「陰虛」,就可以使用枸杞、蓮藕、麥門冬、山藥等比較滋潤的藥材,效果就更顯著。
    【名家專欄】招明威教授/全民節水省起來!黃豆粉、小蘇打粉洗碗洗菜誰厲害?
    小蘇打屬於弱鹼性粉末,具有侵蝕性,所以用來清洗杯碗瓢盆之類的「硬物」很好用,但如果用於軟性的物質,像是洗菜,就要特別注意用法用量,使用過多或是浸泡太久,容易腐蝕蔬菜的纖維,讓菜軟掉不清脆。
    【名家專欄】曾郁文醫師/懷疑有尿失禁?簡單4步驟自我檢測!
    漏尿的狀況,輕則底褲濕濕的;重則影響到生活,排斥性行為、無法出遠門、放棄運動,甚至怕身上有尿騷味,這些都是「尿失禁」的症狀,長期下來不敢與朋友往來,低潮陰霾造成憂鬱症。
    【名家專欄】洪素卿/腹痛急診驚見肝癌!注意相關症狀,出現疼痛多晚期!
    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陳彥仰醫師指出,肝臟裡面沒有神經,肝臟的表面才有神經,肝臟的腫瘤如果沒有侵犯到表面是不會有疼痛的症狀,且如果腫瘤不夠大,或是沒有遭到劇烈碰撞等外力影響,多無明顯症狀,一旦患者出現疲勞、食慾不振、體重減輕、上腹部悶痛、肝功能異常、黃疸、腹部腫大、甚至上腸胃道出血、吐血等肝癌臨床症狀,多數已是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