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拍摄现场,铁路上他全力飞奔数十米,紧接着又迅速跑向陡峭的山路,直到导演喊出那声“咔”,他才放慢脚步。
这本是一个令人满意的画面,可他却主动请导演重新拍摄了一条,仅仅是因为自己在山路阶梯跑时的跑步姿势不够完美。
他,就是演员于和伟,这一细节,将他的敬业态度和良好的身体能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53岁的于和伟,与一些同龄人不同,他并未放松对自我的管理。常年的自律,赋予他沉稳内敛、温文尔雅的气质,同时又带有一种不怒自威的气场,流露出从容不迫的自信,使他成为了当之无愧的“叔系顶流”。
在作品中,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威严,还是市井小民的真实,他都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也让他在演艺事业中赢得了几代观众的喜爱与尊重。
回顾上半年,于和伟与王骁、冯嘉怡、涂松岩合作时,四个人不约而同地感慨:“叔圈太卷!”
其中,1978年出生的王骁年纪较小,他说道:“于和伟更瘦了,他本来保持得就很好。我们这个组三位哥哥那身材一个个保持的,我突然发现我的脸最圆,这太卷了。”
王骁还表示:“从他们的外形上看,一个个都有变化,但大家也不会说‘跑步健身去’或者‘我昨天跑步健身了’。中年人那种卷都是不吭声的,偷偷努力。我一直保持运动,看到这个状况,可能就是更不敢松懈了吧。”
而身材变化明显的涂松岩更是坦言:“哥哥们状态个个很好,我一想这演大学同学,而我当时的体重是92公斤,于是就下定决心天天骑车、跑步,用了一个来月就减下来20到25公斤体重。”
就连当时身材不怎么需要调整的冯嘉怡,也在这样的氛围影响下开启了跑步健身。这一切似乎都在向人们传达一个信息:“瘦”,已然成为演员的基本功。
实际上,为了常年保持理想身材,于和伟早已不局限于跑步和健身。在接受鲁豫访谈时,他坦诚地说:“现在更是不敢吃,一吃就胖。一天三顿饭都吃饱的话胖二斤,然后这两斤要减下去得用三天,我都精细算过。”
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代谢能力下降,于和伟除了自律地保持跑步健身习惯,还格外注重饮食管理。
他在个人社交媒体曾分享:“一套核心训练下来,3分钟,间隔1分钟,不用多,3组下来吃饭就不内疚了。”
中年人的世界,充满了对抗与和解。无论如何努力,岁月总会在容颜上留下痕迹,于和伟也不例外。
他坦然表示:“没有‘逆生长’,仔细看这全是皱纹,它是成长的标志。不过,心态很重要,保持乐观、包容,充满好奇心,可能会让你的状态也不一样。” 但他并非一开始就如此坦然。
曾经,当很多戏给到他的不再是“主演”,这样持续的过程,让已经步入中年、形成自己表演风格的于和伟开始迷茫失衡。他说:“观众的审美发生了变化,大家看的是流量、颜值,自己就像落伍了一样。”
这让正处在事业上升期的他陷入了自我怀疑:“我坚持这么多年的靠近人物去演人物,不怕丑,不怕什么的,是对的吗?”
跑步健身在当时成为了他与自我周旋的重要手段。他记录着:“假使必须宅在家里,那也得生机盎然。” 坚持自我的他,如今回看,当初的选择无疑是正确的。
今年9月,53岁的于和伟在一次活动中认真讲到:“我有个很火的片段,叫‘接着奏乐接着舞’,也让我猝不及防地获得了一些流量。流量没有错,流量是一种关注,关键是面对流量,我们给什么?我觉得应该是给好的作品,给正确的价值观表达。在作品里面,给真实的人物,给真诚的情感。”
他在生活和事业中的这份“长期主义”,让人们记住了那些经典但反差极大的人物形象,如刘皇叔、黎志田、秦川……
长期跑步健身,不仅是塑造身材的途径,更是自我探索与认知的过程。跑步者会更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心理承受力。
有研究表明,坚持跑步半年以上的人,在面对压力事件时,心理调适能力会提升30% 。
这种自我认知的深化,让跑步者在面对外界压力或挑战时,能够更加冷静地评估自己的能力和极限,从而做出较为理性的决策。而这种理性与自洽,在别人眼中就是一种温文尔雅的人格魅力。
长期做一件事,需要在坚持与放弃之间微妙地平衡,跑步健身亦是如此。一项针对跑步爱好者的调查显示,在坚持跑步的过程中,约70% 的人会经历至少一次想要放弃的阶段 。
而对“坚持”与“放弃”边界的摸索,也教会了我们与自己和解,接受自己的局限。同时也会明白,每个人的能力都有所局限,从而愿意给别人一些宽容与理解。
有科普显示,我们肌肉从30岁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并在40岁以后以5‰到2%的速度减少,肌肉流失是人体衰老的一个典型的特征,而力量训练则能刺激肌肉生长,增加肌肉纤维的围度和韧性,让我们保持良好代谢能力,延缓衰老,让身体这架机器保持动力,无论在跑步运动还是生活中。
所以,别再问:跑步还是健身?有氧运动好还是无氧运动好?对于长期主义跑步者来说,把有氧和无氧结合起来,才是更理想的选择,无论你的运动目的是健身还是减重。
2025年,去跑步、去读书、去进步,去行动中获得“掌控感”,当我们能逐渐把握好生活的刻度和节奏,才能在人生路上笃定前行,满载而归。人生如跑道,自律真的很重要。 6park.com
半程马拉松,距离为21.0975公里,这一数字在很多人眼中或许只是一个简单的长度概念,但对于跑步爱好者来说,它却代表着汗水、坚持与挑战。能跑完半马的人,到底有多厉害呢?
毫不夸张地说,对于普通人而言,完成半程马拉松已经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别小看这21公里的距离,若没有充足的准备就贸然参赛,想要完赛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为了顺利跑完半马,赛前至少要满足以下三点关键需求。
1、在距离训练方面,半马前跑过2次以上的15公里至关重要。这就像是为攀登高峰搭建的基石,只有经历过15公里的挑战,身体和心理才能更好地适应半马的强度。
2、在备赛积累上,至少需要4 - 6个月的时间,且月跑量要达到100公里以上。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堆砌,而是日复一日、周复一周的坚持,每一步都在为半马的成功完赛积蓄力量。
3、严格的自我管控和,形成稳定的跑步节奏,让身体适应这种运动模式,才能在赛场上发挥出最佳状态。
仅仅做到这三点,就足以证明你是一个非常自律的人。而如果无法满足这些要求,即便跑完半马,也会经历一段极其难受的过程。
与其说是跑下来的,不如说是凭借顽强的毅力熬下来的。所以,能跑完半马且取得一定成绩的人,更是优秀中的佼佼者。
想知道自己在半马领域的实力如何吗?下面这十个半马等级,能帮助你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跑步实力。
这些等级是根据普通爱好者的平均能力进行的“自定义”划分,抛开了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仅供大家参考。
第一级的是“国家纪录级”
男子记录是1小时01分57秒,由扎西次仁创造;女子记录是1小时07分55秒,由张德顺创造。这一成绩是专业运动员激烈竞争的结果,对于大众跑者来说,更多的是欣赏与仰望。
第二级为“职业竞技级”
半马成绩至少要跑进1小时10分以内。这一等级的竞争同样局限于职业运动员内部,大众跑者几乎不可能达到。能够进入这个级别的选手,都是在赛场上闪闪发光的站台常客。
第三级是“业余天赋级”
半马成绩基本保持在1小时20分以内。这已经是大众跑者难以企及的天花板了。普通爱好者若能达到这个成绩,背后必定是无数次刻苦的系统训练,再加上那一点点上天赋予的跑步天赋。能达到这个水平的人,已经具备了半个专业选手的实力。
第四级为“跑步达人级”
半马跑进1小时30分以内,也就是很多跑者梦寐以求的半马“破130”。这是半马成绩的一道重要分水岭,想要达到这个级别,强大的系统训练必不可少。对于大多数大众跑者而言,实现这一目标的概率微乎其微。
第五级是“业余出众级”
半马能够轻松跑进1小时40分。虽然与前面几个等级相比,这个成绩略显逊色,但能达到这一水平的跑者同样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在日常训练中一定下了不少功夫,没有扎实的跑步基础和长期的积累,是不可能完成的。
第六级为“勤勉坚毅级”
半马跑进1小时50分。这意味着跑者对待跑步有着严谨的态度,有自己的跑步规律、计划以及合理的跑量划分。没有努力和严肃的态度,大众跑者想要将半马跑进150是有一定难度的。
第七级是“突破进阶级”
半马至少要跑进2小时,也就是“破二”。这是大众跑者在半马征程中的一个重要分水岭,成绩的突破意味着跑步能力的进阶,是跑者努力的见证。
第八级为“自律稳健级”
半马完赛成绩基本在2小时15分内。这个成绩看似不难,但实际上,若平时没有足够的自律,缺乏跑量的堆积和周末长距离慢跑的训练,想要完成也并非易事。
第九级是“成长进步级”
至少要在2小时30分内完成。当跑者达到这个级别时,意味着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跑步基础。虽然从成绩上看可能并不突出, but能以 this成绩跑完半马,已经超越了大多数跑者。
第十级为“健康乐跑级”
在3小时内完赛即可。这一级别的跑者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平时跑量不足,导致在比赛中跑崩只能靠走的;另一类则是纯粹的健康跑者,他们以享受跑步过程为主,慢悠悠地欣赏沿途风景,跑出属于自己的健康生活。
现在,不妨对照一下,看看自己目前处于哪一等级呢?无论处于哪个级别,每一次奔跑都是对自我的挑战,每一次突破都是成长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