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后不需要背知识了吗?
以后不需要背知识了吗?
理解、思考的前提是内容的记忆和积累。这里的“内容”,包括了知识技能,也包括历史、体验、关系。部分内容易于用语言文字存储,但还有大量的内容,是难以表达描述的,或者根本不可能用语言文字来表达。语言文字已经是人脑思维的高端产品。当我们产生一个念头并能够表达出来之时,我们的脑子已经进行了好多好多运算思考,这里有好大部分的思考运算,属于深层意识,我们甚至都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表层意识遣词造句组织语言来表述念头,进而组合念头而成文章,成思想,成体系,成个性。我们学习、教授、传颂的知识,思想,只是些意识的最终产物;光是背下来意思不大,不用就忘了;但如果是需要用它们构建自己的思维体系,那么把这些知识整理,合并,理顺,理解、消化、内化,就能融合进我们的深层意识,经过自己的再加工处理,成为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技能。所以知识不在于背诵,而在于理解和内化。
计算机有几个层次的存储器,人脑估计也差不多,最靠近运算(思维)的存储器,是不大可能依靠外部挂载的 - 太慢了。成熟的、共享的大量知识,随着科技的进步,特别是脑机接口的进步,存取知识的速度与流量都会快很多,大很多。但最常用,最急用的知识,仍然需要放在大脑里最靠近运算区域的地方。不相关不急需的知识,死记硬背的意义就不大了,当时记住了也会遗忘,没用嘛!就丢在外部存储器里,丢在网络上好了。
AI已经可以代替很多知识整理(甚至是归纳推理)的工作,不深究不详加比较的话,甚至会觉得现在AI产出的内容不仅面面俱到,而且模模糊糊的好像还带了一点看不太明白,也不太连贯的思想。
AI大概也会有逻辑了,甚至还可以幽默一下;人类的价值大概只剩下人与人直接交流的情绪价值(被认可被知己被接纳的幸福感,还有些底层的欲望),以及一些说不太清楚的内涵、意义;再进一步是观念,是思想,思想体系,还有每个人独特的三观。但本来人类能达到这类思想深度的人数比例本来就不大,AI来了之后,这比例就更少了。
个人的口味品味会被AI抄袭,但每个人有三观,个性,别致又连贯,还有缘让你知晓,加上可听可看可闻可触碰,这种真实感,安全感,即使AI能够克隆出你的“数字复制品”,总还是差着点意思;未来会有人造肉体实体,加上个性化、环境化的AI思维,我们就可以重新定义生命与思维的意义、寿命了。
想到这些,就觉得背知识确实没啥意思。学习知识是为了理解,不是为了记住。要记住,也只是因为一时理解不了,或者需要以后结合更多方面的知识来理解个大的。 6park.com
评分完成:已经给 魏习加 加上 10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