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神庙前,暮年的康熙皇帝颤颤巍巍爬上大殿,向靳辅与陈潢二人的塑像行礼,他老态龙钟的脸上百感交集,既有感激,又有悔意……这是《天下长河》的最后一个镜头。镜头定格,剧情结束,四十集大戏圆满谢幕。
《天下长河》的自我定位是“历史传奇剧”——用康熙年间治河能臣靳辅及其幕僚陈潢治理黄河的真实历史做框架,剧中人物大多有据可考,剧情发展也始终遵循历史走向。 6park.com
陈潢和靳辅为何要在江苏治理黄河?
《天下长河》的核心故事是治理黄河,所以我们还是要回到治理黄河的主题上来。相信已经有很多看过这部剧的朋友发现了,编剧做了大量文献研究和田野调查,将康熙年间治理黄河的原因、过程和成败都考证得非常详实。
不知道您有没有留意到这部剧的片头动画:九曲黄河从西向东一路延伸,两岸的庄稼和城镇陆续呈现,在狂风巨浪和滔天洪水当中,无数河工正在奋力修造堤坝,最后黄河流入大海,在蓝色的海面上汇聚成一片红色的扇面。这段动画其实是由两幅图组合而成的,所用底图是现藏于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的《康熙黄河万里图卷》,动画里的城镇、河工和船只则出自沈阳故宫的镇馆之宝《康熙南巡图卷》。能从博物馆中查阅到这两张古地图,说明主创团队下了苦功。
我们知道,黄河是中国第二大河流,全长超过万里,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等九个省,最后从山东流进渤海。然而在这部剧里,靳辅和陈潢主持修建的几乎所有防洪工程,尤其是高家堰和萧家渡两处,全部位于江苏,这又是为什么呢?需要从黄河改道的历史说起。
早在南宋时期,金兵占据中原,忙着抢钱抢女人,无人治理黄河。于是黄河迅速决口,决口后的黄河掉头南流,从河南兰考拐向东南,冲进京杭运河,进而冲进淮河,再从江苏东部流入黄海。从南宋前期,到清朝中叶,黄河在江苏境内肆虐六百多年,江苏自然就成了康熙年间的治河重地。
从第九集起,陈潢和靳辅为了根治黄河,沿黄河西上,一路勘测水深,追寻黄河源头,最后抵达一个叫做“星宿海”的地方。《清史稿·河渠志》有记载,康熙派人追寻黄河源头,确实抵达星宿海。星宿海在哪儿呢?在今天青海省玛多县境内。当然,真正的黄河源头还要靠西三百里左右,在今天青海省曲麻莱县境内,《清史稿》记为“阿勒坦噶达苏老山”,那是在乾隆年间才发现的黄河正源。
经过追根溯源和沿黄勘测之后,陈潢和靳辅制定出“束水冲沙”的治黄方案:在流速缓慢的黄河下游加筑堤坝,让河身变窄,人为提高流速,让水流把河床上淤积的泥沙冲走,这样就能加深河床,使河堤相应升高,决口就不容易发生了。
当时的黄河下游在哪儿呢?就在今天河南东部、山东北部以及安徽和江苏境内,主要是在江苏境内。陈潢和靳辅束水冲沙,下游流速提高,泥沙冲走了,滔滔黄水先后冲进江苏境内的骆马湖和洪泽湖,经过自然沉淀和减水坝的过滤,再把含沙量较少的湖水导入京杭运河,从而保证南北漕运的通畅。这就是陈潢和靳辅治理黄河的核心策略。
但这个策略也让骆马湖和洪泽湖的防洪问题成了重中之重,所以陈潢和靳辅不得不常年泡在骆马湖附近的萧家渡以及洪泽湖东岸的高家堰工地上,督促河工清理淤沙、增高堤坝、开挖引河、改良减水坝。剧中第十六集,陈潢主持河道会议,给河道官员讲解萧家渡和高家堰工程的重要性,还展示了减水坝的模型,这段情节是贴近历史的。
对于减水坝,现代人比较陌生,您可以把它理解成古代版本的三门峡大坝:拦河而建,有多个闸门,既能拦截泥沙,又能调节流速,只不过古代技术落后,没有在大坝上配套建设水力发电工程而已。
“束水冲沙”的治河方案有效吗?
那么陈潢和靳辅的治河方案是否有实效呢?确实有,而且效果明显。
看《清史稿·河渠志》就知道,清朝立国后,黄河几乎是年年决口,其中康熙三年(1664年)、康熙五年(1666年)、康熙十年(1671年)和康熙十五年(1676年)更是大规模决口,往往是几十个县的上百万百姓死于水患。可是自从康熙十六年(1677年)靳辅担任治河总督以后,直到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靳辅被罢官,中间十余年时间仅出现过一次决口。
靳辅被罢官,先后由王新命和于成龙(即剧中的于振甲)担任治河总督,他们非常愚蠢地拆毁减水坝,拆毁束水冲沙的缕堤,拆毁大堤之外的月堤(即剧中陈潢说的“重堤”),结果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连续决口。
该剧最后一集,于振甲终于醒悟,改用陈潢和靳辅当年的治黄方案,终于让黄河再次安澜。这段情节也有文献依据,查《清史稿·于成龙传》,康熙曾问于成龙:“尔尝短靳辅,谓减水坝不宜开,今果何如?”于成龙羞愧地说:“臣彼时妄言,今亦视辅而行。”意思就是说他当年批判靳辅,后来知道错了,不得不采用靳辅的方案。其实即便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陈潢当年提出的“束水冲沙”仍然没有过时,只不过现在是用多级水库调水冲沙,比当年使用落后的土堤束水冲沙要高效得多,也安全得多。
本剧许多情节都参考了多年前二月河撰写的《康熙大帝》,原书说康熙亲征噶尔丹归来路过黄河,见黄河水竟然清了,也幡然醒悟,下旨释放狱中的陈潢。其实黄河在宋朝和明朝都变清过,并不证明黄河已经得到根治。康熙晚年,陈潢和靳辅的《河防述要》成了治河大臣的必读书,可是黄河仍然隔三差五地决口。从这个角度看,陈潢和靳辅的治河方略虽然有效,但却没有彻底解决问题。
康熙治河算不算成功?
康熙一朝为什么不能彻底解决黄河决口的问题呢?首先是因为科技条件不支持,经济实力也不支持,其次则要归罪于康熙本人。
陈潢和靳辅是《天下长河》的主角,也是剧中最憋屈的角色,从民间到官场对他们都有怨言,连康熙也并非一直支持他们。这又是为什么呢?因为治理黄河是最宏伟最艰难的长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永远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
康熙先后用兵于三藩、台湾、东北和蒙古,国库始终不宽裕。他最初下定决心,全力支持靳辅,可是每年几百万两银子花下去,又不能马上见效果,便会怀疑靳辅贪污,怀疑减水坝等水利工程是否真的可行。当朝中那些只会清谈不懂实务的御史(例如剧中的“铁面御史”郭琇)连篇累牍上章弹劾靳辅时,他很难不动摇。
平心而论,康熙是中国历史上为数不多的优秀皇帝之一,但他终究是一个独裁者。按《清史稿·河渠志》记载,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南巡,视察萧家渡工程,竟然命令靳辅拆毁减水坝;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他又命令靳辅疏通入海口,靳辅回奏说这样会让潮水倒灌,危害甚大,他便派另一个大臣去主持入海口疏浚工程。剧中陈潢之所以在天牢中被囚禁至死,就是因为不迎合疏浚入海口的旨意,惹恼了康熙。这段情节在历史上没有记载,但从情理上是说得通的。
剧中还有其他小小疏忽。例如第三集,江宁知府于振甲押送靳辅进京,靳辅一直称呼于振甲“县尊”。其实在清朝官场上,知府必须被尊称“太尊”,比知府官位低两级的县令才可以称为“县尊”。后来靳辅喊于振甲“振甲兄”,于振甲说:“你不要喊我振甲兄,你叫我于振甲大人、于县尊。”说明这个错误不是演员的口误,而是因为编剧不太了解清朝官场的习惯称呼,写错了台词。
当然,几处瑕疵并不影响这部剧的整体质量,也不影响我们观剧时的快感和震撼。
李开周
来源:北京青年报 6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