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nimg.ws.126.net/?url=https%3A%2F%2Fround-lake.dustinice.workers.dev%3A443%2Fhttp%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720%2F48bcc224j00qdqftg000cd2008c004vg00f6008u.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你可能得假装开心,挤出一个笑容。
你可能得假装平静,让自己别黑着脸。
你还可能得假装难过,拉下嘴角和眉眼。
每一个扮演出来的表情背后,都是一次“情绪劳动”,都可能让你的疲惫再多一些。
多少人脸上笑嘻嘻,心里MMP?
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高野是一个努力上进的职场人,也是一个温柔的好老公。
慢慢地,他做什么都提不起兴趣,一度想自杀,为什么?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s%3A%2F%2Fround-lake.dustinice.workers.dev%3A443%2Fhttp%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720%2Fe4583ab8j00qdqftg001cd200f000gyg00f000gy.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因为太累了!
即使他表达自己压力大。
上司说:“现在谁没有压力,就你抑郁。”
岳母说:“你有家庭有责任,遇到什么事情都必须撑下去。”
于是,他逼迫着自己继续往前。
每天坐上挤得毫无空隙的地铁去公司,被人踩到也要面无表情地保持善意。
遇到被所有同事回避的挑剔客户,他只能一遍遍微笑地听着对方的谩骂。
他假装正常,尽力努力上进,但其实早已生病,他患上了抑郁症。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s%3A%2F%2Fround-lake.dustinice.workers.dev%3A443%2Fhttp%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720%2F6a4d1dbdj00qdqftg0020d200hs00tlg00hx00tt.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情绪劳动”在无形中消耗着我们。
很多时候,它没法靠“加油、挺一挺、我能做到”就撑过去。
而是在我们心底不断累积疲劳感,让我们什么都不想做,让我们想逃离。
那,“情绪劳动”究竟是怎样影响着我们的呢?
第一,表层扮演。
电影《守望者》中,一个男人去看心理医生,说自己很沮丧、很孤独。
医生说:“伟大的小丑帕格里亚齐来了,去看看他的表演吧,他能让你振作起来的。”
男人大哭:“但是医生,我就是帕格里亚齐啊。”
这就是表层扮演,一个人有意识地调整状态来适应社会角色对自己的要求。
这些要求往往蕴含四个字:你就应该!
有的“应该”可能带来“情绪耗竭”。
比如,你是妈妈,你就应该时时刻刻照顾好孩子。
马伊琍有次带孩子出国旅行,到了机场才发现忘带孩子的护照。
就是这样一件小事,她顾不上机场的人群,眼泪就掉了下来。
那是因为扮演一个“好妈妈”太久太累,紧绷的神经在那一瞬间突然就断了。
有的“应该”可能带来“自我怀疑”。
比如,你是员工,你就应该对领导顺从。
“先锋文学五虎将”之一洪峰回到老婆的家乡,却做起了“黑心工厂”。
他认为自己和员工之间的相处有趣又和谐。
一位微博ID叫“何不青”的女孩来到这里后,每天只有2、3小时能睡觉。
工作内容无所不包,除开正常工作,还得抄写感谢信、买菜煮饭、打扫卫生。接送洪峰的女儿上下学,去女儿教室帮忙打扫。
就这样,何不青歇一歇,还得被骂:“这个女人眼里没活儿吗?”
何不青即使离开洪峰后,这段经历仍像噩梦般如影随形。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s%3A%2F%2Fround-lake.dustinice.workers.dev%3A443%2Fhttp%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720%2Fd197d6bbp00qdqfth007id200hc00bmg00hx00c0.pn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第二,深层扮演。
表层扮演的人内在体验和外在表达并不一致,而深层扮演是内外一致的。
什么意思呢?
维克多·弗兰克尔是纳粹集中营为数不多的幸存者。
是什么帮助他熬过集中营整整三年的折磨?
他的身体并不是最健壮的,同样他也不是集中营最聪明的人。
他认为自己能活下来,是因为面对苦难,找到了生命的意义——对家人的思念和爱意。
如同尼采所说:“知道为什么而活的人,便能生存。”
在苦难中,维克多通过回答“生命的意义是什么”来调整内在的感受,这就是一种深层扮演。
深层扮演更不容易出现情绪耗竭,但扮演过头,可能让我们产生自我疏离感,自我真实感减弱。
![](https://nimg.ws.126.net/?url=https%3A%2F%2Fround-lake.dustinice.workers.dev%3A443%2Fhttp%2Fdingyue.ws.126.net%2F2020%2F0720%2Fc759659bj00qdqfth0016d200u000fjg00f6007u.jpg&thumbnail=650x2147483647&quality=80&type=jpg)
对此此种事情一般我们要怎么去解决呢?
从内在和外在两个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内在来说,第一点就是,一定要适度宣泄自己的负性情绪。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强调的“堵不如疏”,当你无法避开烦躁源。
一定要通过适当的宣泄,缓解自己心中的烦躁情绪,避免这些负性情绪在心中淤积,对自己的身心造成不良影响。
![](https://pic4.zhimg.com/80/v2-f98d580602a58ce99d330b1297ed82db_720w.jpg)
第二点是,改变自己的认知。有一些事情,当我们自己没有办法掌控的时候,那只有改变自己的认知。
(这不同于阿Q精神)这是在一定范围之内,将认知进行一个自我合理化。
外在来说:按照最高性价比的原则,可以考虑在可执行范围之内,是否对外在环境做一些改变,这样有些时候对于当事人来说。
特别是对于有些自我调节缓慢的人来说,这不失为一种最高效,最经济的方法。
好了,关于“情绪劳动”你还有什么疑问,欢迎留言分享。
愿不被“情绪劳动”困扰的我们被世界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