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了三百多年的大明王朝,最后竟被一个外来民族满族人给取代了,这出大戏令所有人都很意外。毕竟1644年的时候,满族各方面都没法和汉族比。
首先,人口方面,满族总人口不到汉族的三分之一。
其次,军事实力上,明王朝的常备军数量就已经超过满族全族人口。并且明军已经进入了热兵器时代,拥有从西洋传来的红衣大炮等先进设备,而满洲人还停留在原始的弓箭和大刀等装备上。 6park.com
6park.com
最后,经济文明水平上,那更是没有可比性。明王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而满洲人还停留在原始农业渔猎阶段,至于文化嘛,毫不夸张地说整个满族几乎都是文盲。
但历史就是这么有戏剧性,看似毫无可能的事情,往往就实实在在发生了。
可能正是因为一无所有,满族人反而无所畏惧,反正没什么可失去的。他们唯一的优势,就是坚强和勇敢的性格。
东北的白山黑水给满族人体内注入了活力,塑造了他们狼一样的性格,他们对长途跋涉、风刀雪剑带来的痛苦毫不在乎。
但光靠这种狼性,就可以打败大明王朝吗?
显然不可能。瘦死的骆驼还比马大呢!中原王朝虽然文弱,但由于其人口和实力的庞大,还不至于随便就被这个马背民族打败。
我们只能说,勇敢和狼性只是满族人的优势,但不是他们取胜的关键。
清朝取胜的关键因素是中原王朝根深蒂固的老毛病:内斗。
在明朝和清朝的斗争中,正是明王朝内部的四分五裂,给了满族人可乘之机。
那时的明王朝主要分为两大对立阵营:农民起义军和南明朝廷。可是这两大阵营内部又处于分裂状态。 6park.com
6park.com
起义军主力李自成和张献忠彼此仇视,在四川大打出手。南明政权,也在为拥立谁做皇帝而意见不同。
明朝后期,大臣们都拉帮结派,在各种名利心的盲目驱动下,他们已经把帝国的前途,百姓的疾苦都抛之脑后了。大明王朝的力量就这样无谓地消耗在内斗之中。
皇太极利用吴三桂消灭了李自成这个最强劲的对手,不费吹灰之力。当满族人在吴三桂的引导下穿越山海关的大门时,他们喜出望外地发现,汉族人正全神贯注地忙于自相残杀,甚至不顾上认真抵抗自己。
其实自古以来,汉族在抵抗外来民族时,从来不缺民族英雄。岳飞、于谦到袁崇焕等等都是代表人物,可是这些英雄坚持到最后往往并不是死在对手的刀剑下,反而是被自己人背后的暗箭所射中。
明末时期,满族人最怕的两个汉人是熊廷弼和袁崇焕。可这二人的死,都与复杂的派系斗争有关。熊被政敌陷害而遭抄家,袁被活剐则主要是因为明王朝的内部斗争,而不是满洲人那个并不高明的反间计。
大明王朝的洪承畴、尚可喜、孔有得,都是因为窝里斗伤透心,或是被政敌逼得走投无路,才不得不舍弃大明,投奔满族。
这些明朝的公务员们,替满族人消灭了强劲的对手,解决了很多难题,同时很多人投奔清朝,为清朝送来最重要的人才、急需的情报、和各种先进军事技术。
满洲人发现,他们此刻面对的中原王朝,表面上看起来是一个庞然大物,实际上却是一堆四分五裂的碎块。 6park.com
6park.com
满洲人意识到,虽然整体上自己人数处于绝对劣势,实际上在每个局部却都享有相对优势。他们所面临的任务远比当初想象的简单:只需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即可。
事实上,他们也正是这样做的。
从1644年开始,满洲人按顺序吃掉李自成、南明政权、张献忠、郑成功,最后顺利地一统天下。
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受到清军猛烈攻击之时,其他几位不但不上前援救,反而坐山观虎斗,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可见,反对清朝的汉人,从来没有形成真正的团结。他们从不互相信任,互相配合,反而不停地排挤,拆台甚至欺骗。在这样的局面下,爱新觉罗团队行动起来就轻松多了。
可是说,如果没有1644年前后整个明王朝四分五裂的政治局面,满族人是不可能如此顺利地夺取天下。
汉族内部的糟糕局面,给了清朝可乘之机。所以明朝并不是败于清朝,而是败于自己的内斗。 6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