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zuo怡情:你必须给我叩头
前两天写了一个贴“活祖宗”,写小时候放火。谁知刚才有个网友回贴,他网名就叫活祖宗。我说这可不是好兆头。查了才发现,他老人家的网名一月份就注册了。万一失火,须不干我事。好了,下面言归正传。 6park.com 小时候我学过捅马蜂窝,打群架,也学过蒸馒头,煮鸡蛋,养蚕和刺绣。但最离谱的学习,是通过学英语来学中文。叩头这个词,我以前念成磕头(ke1 tou2),学了英文单字kowtow,去查发音,才发现应该念“扣头”。 6park.com一个朋友猜测北京话里瞜瞜(lou1 lou1)来源于英语的look look,妙绝。中文某些动词有叠用的习惯。比如看看,听听,说说,等。“看看”英文直译就是“look look”。但是英文没有这个习惯。早期来北京的洋人学习中文,可能导致“look look”的发源。之后北京人再学外国人,把look look说成了瞜瞜。洋人学中文,华人再学洋文,整个转了一圈。瞜瞜这个词,是两种语言的混血儿,既包括了中文因素,又包含了英文因素。一个词的创作,反映了中外接触史。类似的词还有纸老虎 -- paper tiger。强迫入伙 -- shanghai,等。
所有语言都有混血因素,中日文互相混血,英法德互相混血。这反应了民族的融合。不仅语言,食品和国家制度也如此。现在中国说的民主,就是西方传来的。而意大利披萨,也包含着中国馅饼和东方烤馕。 6park.com 有趣的是,除了瞜瞜,我没听说其他来自英语的北京话。倒有几个明显来自北京话的英文字, kowtow(叩头),mandarin(满大人,普通话)。外国人初到北京,要见满大人(中国官员),把他们和他们说的话混肴了。看来满大人和普通话就是这样成了同一个字的。而跟官员见面的第一件事就是叩头。当年外国使节要见西太后,因不愿意叩头长期见不成。最后决定半跪才见成了。这也许是当年中国唯一成功的对外交涉。而叩头也成了英语词。
如果说北京话里的英文是一枝独秀,上海话里的英文可就是百花盛开了。比如:拿摩温(number one 工头),嗲(dear),轧(get)朋友,拉三(女流氓,lassie),大班(banker),退招水(juice),台型(dashing),阿木林(a moron),混腔势(chance),咸水妹(handsome maiden),邋遢(litter),蹩脚(bilge,由船底污水引申),戆大(gander),赤佬的字根也是英语,是cheat。赤佬就是cheat佬。最早是骗子的意思。 6park.com 由此可见,北京和上海对外来文化取不同的态度。北京辐射中国影响,上海吸收外国影响。北京骄傲自大,上海谦虚好学。当时北京的傲慢是这样:虽然我打不过你,甚至得割块地给你,但见面时,你必须给我叩头。 6park.com(图来自网络)
贴主:神采于2020_04_17 7:30:58编辑评分完成:已经给 神采 加上 20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