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科学家 (1)
不久前聊天儿,我说我是科学家。一位网友大惊,说哪有自己说自己是科学家的?得别人说。我一愣,还有这逻辑?莫非我出国太久,跟鬼子学坏了? 6park.com 脑子里古狗一下,中国人自称科学家者确实罕见,即使是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有控制论和钱学森弹道,华罗庚有运筹学和堆垒素数论,他们好像也没自称科学家。陈薇少将搞出了新冠疫苗,袁隆平杂交水稻把亩产提高十来倍,他们自称科学家,没准也会有人皱眉。 6park.com 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中国科学家太稀有,成了神一样的存在。中国近代贫弱,教育事业落后,所以科学家少。抗战时期西南联大汇集了三所中国顶尖名校的教授,号称“教授天团”。梅贻琦说大学的大,不是大楼之大,是大师之大。甭管怎么大,这个“天师团”也就三百来人。刨掉文科,硬科学人才所剩无几。那时候的中国教授,通常的道路是在国外读博士兢兢业业地钻研发文章,一旦毕业,不少人就经不住诱惑,背着这点本儿回国当一个月几百大洋(相当于一般人一百倍)的教授去了。国内科学人才基本为零,无法构成有意义的学术竞争,这些人才逐步懒惰,不再出什么成果了。 6park.com 听起来矛盾,但高薪政策限制了科学家数目的生长。 6park.com 国外不同。以美国为例,当教授从助教授做起,光教课好不够。必须出若干学术论著,才能评上终身教职。评上也不算完。得不断努力。不断出成果就不断得到国家科学基金会如NSF,NIH的资助(GRANT),门生越来越多,日子越过越火。不出成果的只能勉强混饭。所以,美国的政策鞭策科学家终生努力。这个政策产生了大量高级人才,长年累月进行激烈的学术竞争,科学家越来越多,甚至在一般人眼里,不算个什么事了。目前美国平均工资是五万三,教授的平均工资是七万八,还不够给民国时期的中国教授当跟包。 6park.com 做为对比,毕业后咬定山根不回国,一直把科学的冷饭啃下去的中国人,不但出的成果多,而且不乏开山立派,成为世界级大腕的。杨振宁就是一个代表。钱学森也是做到美国喷气动力实验室主任才回国的,他算半个代表。华罗庚算另外半个。 6park.com 文学不比科学,但意思也差不多。茅盾郭沫若老舍,民国卖文为生,虽然没写出世界级的作品,但子夜女神和四世同堂还是写了几本的。解放后做了大官,衣食无忧,就再也没有好作品了。老舍的龙须沟,郭沫若的百花诗,水平都一般。甚至我的前半生也写的啰里啰唆,跟西单北大街写字摊郭老先生的笔录似的。 6park.com 中国的科学家比大熊猫还稀少,美国的科学家如过江之鲫。所以你在美国称科学家,没谁用眼皮夹你。而在中国称科学家,会有人觉得你自吹自擂。谁让历史上咱科学家少呢。在工资达到一般人一百倍之前,还是低头做人的好。北京目前平均年薪是12万,一百倍是1200万。加油 & good luck。 6park.com 中国应该立法,把低工资,和高奖励做为一项发展科学和文学的重要国策加以推行。一定程度的饥饿有利于创作。给他“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他就能写出“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了。我很欣慰地看到,目前这已经部分实现了。复旦教授工资为20万人民币,还不用吃残杯与冷炙。我在此郑重呼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再砍八万。教授和科研人员,工资在平均国民工资的1.5倍就行了。谁发表了自然,科学,柳叶刀文章,每篇奖励三年薪水。谁解决了芯片光刻机,飞机发动机,圆珠笔心等重大问题,封一等通吃伯,国家养他三代。 6park.com 谈完大熊猫,下帖还想谈狼。朕该用膳了,先聊到这。 6park.com贴主:神采于2020_04_06 16:30:14编辑评分完成:已经给 神采 加上 200 银元!
贴主:神采于2020_04_06 16:52:23编辑评分完成:已经给 神采 加上 10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