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部门、药监部门针对集采药的回应,大家看了没?
官方已经定性:
总的来看,此次关于“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多来自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
这个定性,似乎在暗示这些说法缺乏客观性和科学性。
按照官方的逻辑,难道此前提出这些问题的医生都在集体说谎?
既然如此,我是不是可以这么理解,那些勇敢发声的医生是在集体造谣?
不然,你很难解释很多问题。
首先,如果“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仅仅是“他人转述”和“主观感受”,那么这些转述和感受从何而来?难道提出这些问题的专家们都是凭空虚构、无中生有?
其次,如果专家们的质疑真的没有任何依据,那么这些问题的提出又是如何引发如此广泛的社会关注?星星之火想燎原,也得有那么多草可以燃烧吧?
再次,如果“血压不降、麻药不睡、泻药不泻”等说法真的是无稽之谈,那么相关部门为何不直接拿出科学数据来驳斥这些质疑?这难道不是最快速最高效的辟谣方式吗?
现在的回应,虽然引用了部分数据,也说有研究成果,还做了所谓的“采访”,然而,这些说法不但没有答疑解惑,反而激起了更多的问题。
就比如,回应提到了氨氯地平仿制药的研究成果,但报道并未提及样本量、研究时间、对照组的设置等关键细节,光说有成果已公开发表,而且都没有提供研究论文的链接或具体细节,这种不透明的做法,真的是回应质疑的态度和方式吗?
更糟糕的是,在“麻醉药不睡”问题的回应中提到,“麻醉诱导期仿制药人均用量略有增加”,为什么仿制药会略有增加,报道并未解释,也未说明是否会引发其他问题。这种模棱两可的回应反而可能加深公众的怀疑。
而在回应“泻药不泻”的质疑时,报道提到“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剂是第十批集采新纳入的品种,目前尚未使用”,这种回应虽然解释了“泻药不泻”问题的不存在性,但也暴露了另一个问题:如果问题尚未出现,为什么会被质疑?这不是明显的逻辑漏洞吗?
最最可怕的是,报道提到的接受调研的对象,全都是“有关专家”、“医院麻醉科临床医生”、“一家医院领导”、“相关医院和医护人员”、“7家医院负责人”、“结直肠外科主任”、“有人”等等,但那么多人,从头到尾愣是没有一个人有名字。
而且,在罗列了一大群没名没姓的专家后,这篇回应竟然也没有采访提出质疑的专家或普通患者,他们被无情地忽视了,净是这帮没名没姓的人在单方面自说自话。
甚至,这篇报道竟然连作者的名字都不敢写。
怪不得有人说,隐姓埋名的调查组成员,隐姓埋名的被调查者,隐姓埋名的记者和机构,却要诚意满满地告诉我们事实真相。
那我们还能说什么?只能说,这诚意可太棒了,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是信了。
喜欢洪木林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