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词义的演变对“民贵君轻”误读或曲解
在《孟子·尽心下》中,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不知从什么时候起,这被归纳为“民贵君轻”。甚至又望文生义据此认为孟子具有民主思想。民众比君王还重要,咋一看,可不就是民主思想吗? 6park.com 6park.com其实大谬不然。孟子这段话仍然是民本思想,与“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得民心得天下”同义。根本与民主思想一点不沾边。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区别在于:于前者,主权在君,君权天授。但天命最终以民心基础,失去民心最终也会失去天命。统治者的权力最终来自于民众的拥戴或顺从。民众的拥戴或顺从则放弃了全部的权利,不可以及时和低代价地更换统治者;于后者,主权在民,“君权”民授。但民众保留了基本的权利,民众可以及时和低代价地更换统治者。
首先“民贵君轻”是断章取义,民和君都是相对于天子而言的,并不是民相对于君而言。看孟子的整段话: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整段话的意思是说,对于天子的统治而言,民众的支持、民心最重要,第二重要是社稷,最不重要的就是君,也就是诸侯。得到民众的拥戴,才能成为天子,天子的统治才能稳固。比如周朝取代商朝,就是得广大民众的拥戴才取得天下。如果取得天子的信任,就能得到封地,成为诸侯。能得到诸侯的信任,得到封邑,就能成为大夫。如果诸侯对天子的统治构成威胁,那天子就应当取消他的封地。如果天子按礼按时祭祀土神和谷神,天下却仍然多发干旱或洪水,那就说明社稷坛庙建的不是地方或建得不够好,就应当拆了重建。最后,言外之意,如果天子失去了民心,那天子的统治最终会垮台。
这么理解才能与孟子的其它论述保持一致性。孟子怎么可能冷不丁就提出个民主思想来呢?只此一处,而没有任何旁证。
很显然,“君”在这里是指诸侯,不是指天子或后来的皇帝,不是指天下的最高权力者。但后来,“君”也用来指天子或皇帝。一些人就有意无意,将“民贵君轻”中的“君”理解为天子或皇帝,理解为最高统治者。“民贵君轻”就成了民众比天子或皇帝还要重要或还要高贵的意思了。这跟“天下为公”,原意指天下归部落首领或君王支配,天下人都听从首领或君王的安排和发落一样,后来被理解为天下为天下人公共所有。都是曲解或误读。
在郡县制下,孟子的这个意思也成立。对于皇帝来说,老百姓比官员还重要。当然不是单个的老百姓比单个的官员重要,而是众多的老百姓比单个或一定数量的官员重要。皇帝对应天子,官员对应诸侯。
总结起来,这里面有二次转化。一是将对于天子而言,民众比诸侯重要转化为了民众比诸侯重要;二次转化是将指代诸侯的“君”转化为了指代天子或皇帝的“君”。
中国文化没有为个人提供精神支柱。中国人只好用集体的荣耀来作为自己的精神支柱。但凡接触到什么自认为先进的东西,就夸口这个我们祖上也有过,去故纸堆里穿凿附和地找些只言片语来自欺欺人;形成了好大喜功,自吹自擂、自淫自嗨的不良品性。
2025年2月10日
贴主:陈家梁子于2025_02_10 5:38:26编辑评分完成:已经给 陈家梁子 加上 10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