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战俘甄别:你必须好好考虑若不回去对你家庭的影响
CCF Koje Screening: Day One, Compound 86 6park.com
承前文:“志愿军战俘甄别:李奇微为了劝返煞费苦心”
https://club.6parkbbs.com/other/index.php?app=forum&act=threadview&tid=13609405 6park.com
1952年4月7日,当日在巨济岛第86战俘营的反共骨干被联军循环广播的金日成彭德怀 “联合声明”和李奇微“劝退声明”吓坏。当晚天黑之后,他们加紧了阻止营内战俘企图表态回大陆的行动。首先,强化刺字清零运动,应刺尽刺,所有尚未刺过“反共抗俄,杀猪拔毛”的必须给刺上,曾刺过但有怨言的给刺双份。其次,假“筛查”,告诉营内战俘,甄别现在就开始,不用等美国佬了(《厄运》p272);要回大陆的现在就表态,过时不候。一些回国心切或一心反蒋的亲共战俘中计,主动出列后被反共骨干毒打一顿。最狠毒一手,直接杀死。 6park.com
1953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指控:“在第86号集中营,当夜被装入麻袋活埋的有三十余人,埋在铁丝网下。这个集中营第六大队的戚忠堂等同志被勒死在一个被称为戏剧班的帐篷里。人类所难于想像的酷刑,像倒悬、串指、火油灌口活活烧死,用蒸笼活活蒸死,沸水煮死等等美国的文明刑法,全部用到那些坚决要求回祖国的人身上了”。《人民日报》当然不是圣旨,是不是草纸则见仁见智,例如1967年8月16日《人民日报》 “宜将剩勇追穷寇,彭德怀及其后台罪责难逃”,1974年9月19日《人民日报》 “一点两面战术是典型的击溃战术,林彪放跑敌人罪责难逃”,1976年4月23日《人民日报》“天安门广场事件的罪魁祸首...邓小平罪责难逃”,不一而足。晚些时候,1953年12月8日《人民日报》又称:“在第86联队,仅七日与八日晨即有佐文刚、任道木、戚忠堂、唐开建等多人死在特务之手,其中任道木被以汽油烧死”,从30余人一下子退到了4个名字,例如佐文刚(#719370 Tseo Win Kang)之死确实出现在美军战俘营的收容记录中。这4个人的名字是唯一出现在第86战俘营归国战俘们集体叙事中的死亡者(第72战俘营5人林学逋、张振龙、曹利兴、阳文华、石振清将另文叙述)。如果确有其他人当夜死亡,应有目击者能提供更多“等多人被装入麻袋、江姐串指、火油灌口、蒸唐僧肉、沸水煮死”的姓名和细节,可惜至今没有看到,令人生疑。 6park.com
6park.com
佐文刚和戚忠堂均为人力扼死然后做成悬梁自尽的样子(常成p245;柴静的访谈节目)。而“任道木被以汽油烧死”是《人民日报》的臆想:7000多归国战俘中从未有人讲述过当夜有人被点上汽油焚烧。首先,不可能在帆布材料的帐篷内进行焚烧,其次若在当夜露天空旷处公开烧人,必将会有大量营内和营外的目击者能提供细节(事实上无人提及),而且会导致营外美军看守的介入。任道木和唐开建可能是被在小范围的场合扼死、棍棒打死或刺死,除了行凶者并无其余当场目击者。 6park.com
这四人的死亡当然是悲剧,但另一边也不是小白兔。后来亲共战俘控制的营内,经 “共产主义团结会”总委会的最高领导赵佐端批准、保卫委员李喜尔(被俘后化名李延汉)执行、共处死过至少17名选择不回大陆的志愿军战俘(吴金峰《安德舍笔记 》)。据去台战俘陈文基之子陈朝勋整理,陈文基回忆道:“这个战俘营里面的争斗,就是另一次的国共内战,两派相互支持不同意识形态的战俘,在战俘营大打出手。国民党杀共产党,共产党杀国民党,相互的都有” 。有点像“鱿鱼游戏2”中留下派和退出派的斗争一样。 6park.com
1953年10月6日《人民日报》渲染:“四月八日晨,敌人在集中营的周围布置了约两个营的兵力,每个碉堡前都架好机枪,并开来许多辆坦克和装甲车,把炮口对准战俘。在集中的广场上,搭好了的高大的围幕,分成十个格间,这就是审查室。被俘人员一个个被带进审查室个别受审。在围幕的出口处有两条路:一条通向大门,是坚持遣返者走的路;另一条通向原来的铁丝网,即所谓“拒绝遣返”者走的路。在通大门的那条路口,站满了持刀提棍的特务和警备队,外加美军一个宪兵班。每个在“审查”时坚决要求遣返的人,都必须冲出这条路”。 6park.com
6park.com
事实并非如此。甄别的场景如当时照片所示,看不出有两个营、碉堡、机枪、坦克和装甲车之类玩意;如果有,应该也就是执勤的看守。甄别当天,会说中文的美军工作人员在临时帐篷内问话,战俘按照顺序一个个上前接受询问,排在最前面的人距离帐篷约为十米左右,队列之首有美国大兵负责挨个放人上前。注意,无论是帐篷内还是维持队伍秩序的美军,都不携带武器。帐篷内问话的人员中没有所谓台湾特务,都是会说中文的美籍华裔/日裔或去华传教士后裔,例如Captain Harold Whallon (有作Whalen),长在华北、牧师家庭出身,二战参与中缅战区情报工作,中文流利,他说这次约20人由日本派往巨济岛参与甄别问话(White p185)。营外自然有持武器的美军以免反共或亲共的战俘寻衅滋事。张泽石《孤岛》p54记录:“在进行口头询问时,不带武器的审问官或管理人员将向他们指出拒绝遣返的害处和各种可能发生的事情,并且提醒他们,拒绝遣返可能给其家庭带来的后果,并提出七个问题”。这七个问题是(White p186,常成p246): 6park.com
1. Will you voluntarily be repatriated to NK or Communist China?
2. Would you forcibly resist repatriation?
3. Have you carefully considered the impact of such action on your family?
4. Do you realize that you may remain here at Koje-do long after those electing repatriation have been returned home?
5. Do you realize that the United Nations cannot promise that you will be sent to any certain place?
6. Are you still determined that you would violently resist repatriation?
7. What would you do if you were repatriated in spite of this decision?
6park.com
在美军文献中还未找到实际被使用的甄别问题中文文本,本文作者的翻译可能会与实际版本有少许字面差异。
1. 你是否自愿希望被遣返回北朝鲜[下略]或共产中国(大陆)?
2. 你是否会强力抗拒被遣返回中国(大陆)?
3. 你是否仔细考虑过抗拒被遣返后,对你在大陆家庭的影响?
4. 你是否认识到其他被直接遣返者回家团聚后、你可能仍然长期留在巨济岛?
5. 你是否认识到联合国军无法向你承诺将你遣送到某个你想去的地方?[注意并无“台湾”措辞]
6. 你获悉以上情况后,是否仍然决心强力抗拒被遣返回中国(大陆)?
7. 若你决心强力抗拒、但仍被遣返回中国(大陆),你会怎么办?
这些问题是逐个依次问出的。是否进入下一个问题取决于前一个问题的回答。在提问过程中,一旦战俘表示他愿被遣返回中国大陆,则不再继续往下追问(《孤岛》p55),二话不说直接调入回国战俘营。而选择不回中国大陆者,必须将问题全部答完,特别是最后一个问题“若你决心强力抗拒、但仍被遣返回中国(大陆),你会怎么办?”并非Y/N二选一、而是一个开放式的询问。若回答“不知道、没想好”,一样被调入回国战俘营。据陽光衛視「口述歷史•塵封記憶」,归国战俘姜瑞溥(540团3营文化干事)采访中亲口说:“挨个叫名字...给你对一下档案中的手印,或者看你的登记号码,把档案卡交给你,你就进篷子。两边摆着几个桌子,桌子后面是美国人,美国兵在站岗。他问你:“要到哪儿去?”甄别那一刻每个人的选择完全是自愿的,没有再受到要挟。在这时候你确实是能说出自己真心的志愿,确实是没有任何干涉的。就在这一点上啊,我不说别处。” 姜瑞溥对第一个问题直接回答“是”,秒杀,直接去了回国战俘营,都没有机会问他第二个问题。
6park.com
很多人像姜瑞溥一样,照实回答直接选择归国,得偿所愿。12军文化教员吴均度(化名吴加明)回忆:“我斩钉截铁地说:回大陆!主持谈话的人给我一张卡片:你出去,直朝大门走,把卡片交给美国兵。一个美国宪兵接过我的卡片一看,把我向大门外一推,有一辆卡车套着布篷,我就从扶梯上车”(张泽石《孤岛》p61)。虽然吴均度描述的是从第72战俘营进入回国战俘营的情形,第86战俘营的回国战俘经历与之相同。吴金峰《战俘在美军集中营的斗争》也照实写道:“凡要求回大陆的,即在票上写一个G字,战俘手持这个字据走出战俘营大门,由门口的美军验看,即上汽车,送去"回国战俘营",从此把回大陆和要去台湾的人两下分开。” 在李肅《志願軍戰俘 未講完的故事》Episode 5中,张泽石回忆道:“如果愿意回大陆,给你写一个G字;如果不愿意回大陆,给你写一个N字”。注意张泽石明确指出,“不愿意回大陆”,而不是“要去台湾”。这是因为以上甄别问题中,压根就没有“台湾”两个字出现。 6park.com
宣传品柴成文《板门店谈判》p229却伪称:“甄别就是在美军刺刀尖下,由美李蒋特务强迫每个战俘拒绝遣返。强迫的手段极端残酷,拿着一张已经写好的拒绝遣返的请愿书,强迫每个战俘按手印”。显然柴成文是扯谎,而所谓的打手印,仅是新入战俘营的常规建卡程序之一,甄别当日核对手印以验证本人身份;甄别很直接,没有什么刺刀、狼狗、卖身契之类像《收租院》一样的画面。 6park.com
与姜瑞溥他们不同,有的战俘从众或慑于之前经历的恐吓,做出了“塞翁失马”式相反的选择。据沈幸儀《 1万4千个证人》 p143,去台战俘郭树德说:“我想回大陆啊。但不敢说,就是要看情况。讲不好,命都没了”。去台战俘马群耕总结:“甄别时选择的结果,取决于什么样的干部控制营内”。高文俊回忆:“[黄埔]军校先期的老大哥和国军的一些军官,他们认识比我们深刻,知道如果被遣返大陆,会很麻烦,可能是死路一条,后来证明他们非常正确。有个战俘不信,回去后被关了20年,就关在东北开原,离我老家沈阳很近”(《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 。去台战俘孙锡财说:“有人跟我们说,回大陆去就是死路一条。因为我们打仗没死,被美国人抓去当俘虏。这样一讲,我们胆小就不敢回去” 。当然这样做出违心选择的例子也不是单向的。有的战俘,本人出于对未来回国成为“叛徒”的恐惧不想回国,但是耐不住思乡之情,反而选择了回国。例如有战俘对会说中文的美国军官表示,他们选择回大陆是为了见家人,“they dared not defect for family reasons, some would cry - there were a lot of such hysterics in our tents - and then unhappily make the choice to go back to the Communists.”(White p187)。反共美国军官Hansen p315推测:Many of the repatriates were unquestionably as anti-communist as the non-repatriates. Despite their hatred of communism, they were going home, to families, wives, children, their native villages. 6park.com
6park.com
由于台湾派出人员被完全隔离在甄别过程之外,台方和亲台战俘对美联军的操作和询问方式表示非常不满。被《人民日报》称为“蒋匪驻釜山大使王匪东原”回忆:「联军当局,为求早日停战,极力劝诱战俘返回大陆,甚至以不供给伙食为威胁。讯问时,含混其辞曰:“你愿回家乡见你父母吗”?我俘答曰:“当然愿意,但是......”,于是即不由分说,列为愿遣返者,予以隔离[送入回国战俘营]。其企求提高愿返之成数,以达成停战,不惜牺牲战俘志愿,实貽联军以莫大污点」(《王東原退思錄》)。去台战俘张瑞祺回忆:“甄别时,我说我要去台湾,他[联军代表]就故意说,回台湾不容易哦”(《韓戰反共義士訪談錄》p367)。去台战俘高文俊指责:“联军无视‘一样米养百种人’的哲理,漠视我们反共产爱中华的共同心声!无论从情和理论方面,实在没有‘一竿子打倒一船人’的必要!我们万难苟同,真正无法继续忍耐!”(《韓戰憶往》p166)。去台战俘王厚慈(黄埔第23期)回忆,当时那名说中文的日裔美军军官喝到:“你为什么不想回去?我们不可能一直供你吃穿!” 王厚慈一惊,但坚持自己的选择(常成p249)。 6park.com
反共战俘刘朗详细记述了当时在第五登记台的一系列对话,联军代表问:“你明白因为你拒绝回去,你的家人将会遭遇到的后果吗” ?答:“在大陆我的家人都被中共害死光了” 。问:“我们不能保障你去到你说要去的地方” 。答:“我可以替人做工,积下钱来再去台湾” 。问:“我们不能保证日后仍然像目前一样的供给吃穿和住所” 。答:“就是饿死,我也要坚决去台湾” 。这位联军官员以惊异的眼光望着我走向右边反共立场的同志集合所。而那些选择回大陆的,有因回家团聚一念之差的糊涂人、有害怕‘解放’台湾的现实主义者、有被共谍诱惑缺乏主见的可怜虫、有替共产党卖命的职业杀人犯,和被联军‘不能保障去到台湾’吓到的懦弱者(《流血到天明》p243-4)。 6park.com
第86战俘营甄别结果是,约8600名战俘中,约7472人(87%)选择不回大陆,约1128人(13%)选择回大陆(常成 表10.1)。这个结果出来后,所有人都不满意。美军觉得:花了那么大力气推广宽大声明和劝退声明,又设计了7个刁钻的问题把人往大陆赶,怎么只有这么少的人要回共产中国?而第86战俘营反共战俘骨干觉得:“靠,居然还有多达13%的死硬分子不要命想回大陆”。 6park.com
接下来压力都在第72战俘营的反共骨干身上,他们决心必须比第86战俘营做得更“彻底”。
贴主:宋阿毛于2025_01_03 12:22:18编辑评分完成:已经给 宋阿毛 加上 200 银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