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反潮流不走英美道路的德国 (27)
27 德国历史---复兴之路|战后联邦德国经济为何迅速复兴
二战结束时,德国基本上已经变成一片废墟。在西方军队占领的德国西部(也就是后来的联邦德国),面积缩小到原来德意志帝国的45%。食品、住房等最基本的条件都很难满足。雪上加霜的是,东欧和苏联又驱逐了1000多万德意志人,这些人绝大多数又挤进了联邦德国。所以当时有经济学家就预言,德国经济的复苏遥遥无期。
平均每个德国人要等5年才能有一只盘子,等12年才能有一双鞋。那事实怎么样呢?事实上,联邦德国的经济到1950年就开始发力,十年之内再度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西方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经济体。给人的感觉是,德国人又一次创造了经济奇迹。那这次的西德经济奇迹是怎么来的呢?它是如何突破困境的?有一种观点认为很简单。
因为美国要和苏联对抗,所以实行了著名的马歇尔计划,给西欧大量援助,西德的经济就此从废墟中起飞。这种答案对不对呢?当然有问题。美国人是对西德进行了援助,而且确实对西德的经济复苏起了重要作用。但是你要知道,美国人的援助不光给了西德,还给了其他国家。实际上西德拿到的只有15亿美元,远远低于英国和法国,甚至排在意大利的后面。
所以光说美国援助肯定不能解释西德战后的经济起飞。那原因在哪里呢?首先我想强调的是,你别看联邦德国当时基本上已经是一片废墟了,但它日后经济复苏最重要的基础还在。什么基础?第一,工业能力还有一些。为什么这么说呢?战争时期,美英飞机日夜轰炸,德国人也在日夜抢修。
到盟军占领的时候,其实德国还保留了40%以上的工业能力。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西方占领区一开始大规模拆卸德国工厂和机器,但很快就不这么做了,所以还是给它留下了一些工业底子。德国东部的苏占区就比较惨,苏联人把占领区能拆的都拆回去作为战争补偿,而且坚持不懈地拆了好几年,所以德国东部的工业能力只有25%不到。我这里插一句:
实际上苏联拆回去的那些机器基本上没派上什么用场,大部分都成了一堆废铁。所以联邦德国的工业实际上还有一点底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完全一穷二白。第二个基础就更重要了,那就是人。我们看联邦德国战后经济奇迹的时候不要忘了,它之前的工业非常发达,所以它那些基础设施、机器、厂房这些硬件虽然遭到战争的毁灭性破坏,
但人的知识层次、专业水平、工业组织能力这些软性的东西并没有减少那么多。当时德国还有很多的科学家、工程师、技术员和熟练工人。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在意识上仍然是一个发达工业国家。举个例子,在当时那么困难的情况下,德国人仍然最大限度地恢复教育。到1950年的时候,在校大学生已经达到了十万人。什么概念?平均每一万有21个大学生,这个比例已经高于英法了。 6park.com 我这里还要告诉你联邦德国还有一个人口红利,就是从东德跑出来的那批人。在德国的苏联占领区(也就是后来的东德),光是在1947年到1949年这两年间就有250万人跑到西德。后来东德那边加强了控制和监视,结果在此后的十年里又跑过来250万人。这批人有个特点:第一是年轻人多,
18到25岁占了80%;第二是知识程度高。有一个统计,在苏联修柏林墙之前的8年时间里,东德跑到西德的正教授有750多名,差不多每年跑过去100名,外加34,000多名教师和工程师、6,000多名医生、8,000多名法律专家。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联邦德国一下子掌握了大批熟练劳动力,而且这种密集程度不仅在欧洲最高,在世界上
也是最高。关于人的因素,我再补充一点,那就是当时德国人的心态,这个也非常重要。联邦德国第一任总理阿德纳曾经说过一句话,说"德国人民深深地低下了头,但没有屈服"。这话很含蓄,但又很准确。这是什么心态呢?我们认输认罪,但心里还是憋着一股劲。我说个例子:
你现在去德国参观各种教堂、宫殿这些传统建筑的时候,会感觉到他们保护古迹保护得真好。但实际上,你看到的这些老建筑基本上都是战后重建的,而且是完全按照原样。你怎么炸掉的,我怎么恢复起来。你想,要不是心里憋着劲,能这么做吗?再说一个我自己的经历:几年前我去德国国防部,一进门发现大厅的地毯很怪,雪红一片,又看不清轮廓。
等我上到三楼往下看的时候才发现,这幅巨大的地毯图案是1945年战争结束时柏林上空的航拍照片,一片废墟。那是英美空军日夜轰炸、苏军地面进攻以后的样子。当时我问同行的德国军官,放这样一副地毯是什么意思呢?听到这个问题,他们的脸色一下子阴沉下来,简单说了一句:"这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你体会一下这句话,
你就能感觉到战后德国人的那种心态:认罪了,认输了,但是心里还是憋着劲。听到这里,你就明白了,联邦德国战后经济起飞是有基础的。而且这种基础不光是工业底子和人口,还有一种强大的底层精神力量。但是这些基础怎么激活的呢?这就要说到一个重要人物:路德维希·艾哈特,联邦德国的首任经济部部长,被称为"德国经济奇迹之父"。
艾哈特这个人的经济思想实际上一点也不复杂,主体上是强调自由市场、自由竞争。不过在当时的德国,这还是显得有点异端的。为什么?要知道,在纳粹统治的12年里,德国经济属于统制经济。"统"是统一的"统",制是制度的"制",就是国家主导加上垄断资本家。很多物资由国家统一管制,像食品、衣服都是凭票供应的。等德国投降以后呢,
美英法占领当局还是实行经济管制,因为东西太少了,不管制的话怕出大乱子。换句话说,当艾哈特主管经济的时候,德国已经15年没见过市场经济了。那艾哈特做了哪些事情呢?首先是货币改革,把纳粹时期已经分文不值的马克淘汰掉,换上新的马克。然后呢,取消各种管制,全面放开市场。我这里插一句,这个事情可不是一帆风顺的。
这个做法实际上有点像后来东欧和俄罗斯搞的休克疗法,震动很大。全国一下子物价暴涨、失业暴涨,很多人上街游行要求恢复配给制。但坚持了一年以后,经济突然正常了,而且开始快速增长。怎么回事呢?用艾哈特自己的话来说,这不是奇迹,而是德国人终于有机会发挥个人创业的精神和能力。实际上就是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把我前面说的那些基础东西激活了,
把当时联邦德国国内那种底层力量释放出来。当然,艾哈特的经济政策可不是完全的自由竞争。说实话,德国传统的国家主义在里面还是保留了一定的位置。他的经济思想实际上可以浓缩成三句话:第一句,最大可能地保持自由竞争;第二句,如果一个市场不能保证自由竞争(换言之,出现了垄断力量),怎么办?这时候国家就要出面干预,
对垄断进行限制,以便恢复自由竞争;第三,政府要保持对市场的监督和领导。你看,这里第二句和第三句都是强调国家要发挥作用。换句话说,发挥市场的作用不能光靠市场自己,还需要国家的监护。所以他实际上是把自由竞争和国家干预用一种比较特殊的方法结合了起来,形成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可以说,
战后经济起飞也好,后来德国经济的进一步成功也好,都离不开这种模式。讲到这里,你如果还想多了解一下艾哈特的经济思想,可以看一下他写的《大众福利》,书不厚,但是思想都浓缩在里面了。当然,联邦德国经济起飞不可能只是它自己的原因,它和其他西方国家,特别是西欧国家的关系在其中也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也是我们下一讲的内容:
联邦德国如何加入欧洲一体化?这一次又是如何消除其他国家的顾虑和恐惧?我们下一讲再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