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德国历史---战争与灾难|德国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吗?
很多人都有这么一种印象: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德国挑起的。其中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希特勒发动的,这个非常明确。那第一次世界大战呢?战争结束后的凡尔赛合约写得明明白白,就是德国挑起的。今天我们很多书上还这样写。但是我要告诉你,这个说法不对,一战真不是德国挑起的。那是谁挑起了一战呢?这一讲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个问题:谁挑起了一战?
这个问题实际上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就开始争论了。西方历史学界反反复复研究、争论几十年,主流意见基本上出来了。那就是没有哪个国家挑起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实当时的大国,包括德国在内,谁也不想打。那怎么会打起来的呢?因为当时大国关系已经紧张到极限,所以在处理国际危机的时候不断失控,引发连锁反应,最后全面开战。
前两年,英国剑桥大学历史学家克里斯多夫·克拉克写的一本书在西方非常火,叫《梦游者:1914年欧洲如何走向大战》。主要的意思也是这个。他有一个比喻特别形象,就是说当时这些大国就像集体梦游一样走入了世界大战。所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不能说是德国挑起的,而是几个大国都有责任。那么德国在一战里面是个什么角色呢?
他是怎么和其他大国打起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大战马上爆发前的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德国前任宰相去看现任宰相,进了办公室第一句话就问:"事情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然后他是这么形容这位现任宰相的:"这个可怜的人脸色苍白,两手举向天空,身教导我要知道就好了。"再看第二个场景:
德国皇帝威廉二世在德军将领的要求下被迫签署总动员令,全国动员准备开战。签完以后他说了一句:"先生们,将来有一天你们会为现在做的事情后悔的。"看了这两个场景,你会发现这些被称为发动战争的决策者实际不想打,最后好像都被形势推着不得不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那就得看一下大战爆发之前的那场危机处理。
什么危机呢?我们以前历史都学过,奥匈的皇储1914年在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刺杀,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索。从暗杀到大战爆发之间的一个月被称为"七月危机"。这里我插一句,很多书啊都把那个刺客称为英雄,说他是为了解放奥匈境内的斯拉夫人而死。但我这里也告诉你,被他刺杀的奥匈皇储实际上是奥匈高层最主张给境内斯拉夫人平等地位的,也是最主要的反战派。他死了以后,奥匈帝国的主战派一下子就没有制约了,马上就说塞尔维亚是暗杀事件的幕后黑手,要求对他开战。你看,这就是历史吊诡的一面。
好,我们再来看德国方面的情况。因为德国和奥匈是同盟,所以奥匈跑到德国这边要求支持。那德国什么情况?要知道当时在英国的推动下,英法俄三个大国早就联合起来对德国形成了包围。奥匈是他唯一的盟国,这种情况下德国哪敢得罪奥匈?奥匈要是出了问题,那德国彻底是孤家寡人。所以肯定答应。
你注意一下这个现象,特别有意思。国际关系里叫做"弱者左右强者"。你看德奥同盟里面德国强、奥匈弱,那一般不是强者说了算吗?错,恰恰是奥匈说了算。他只要威胁德国:"你再不支持我就垮了。"德国就只能照办。这就是弱者左右强者。那为什么会这样的?要知道当年比斯麦的时候可不是这样。当时德国通往其他大国的各扇门都是开着的,回旋余地很大。奥匈那种话根本威胁不了德国,反而是德国给奥匈画红线:哪些你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但是呢,比斯麦以后德国和法俄英关系恶化了,他的回旋余地越来越小,那对唯一的盟友就越看重。这时候,对不起,盟友开始说了算。
但是在1914年的这场七月危机里面,德国如果光是支持奥匈还算不上错。德国最大的问题是他对奥匈的支持不是具体的支持,而是对奥匈表示:"你做什么我都支持。"这是什么?这是给了人家一张空白支票,你自己随便填,填多少都有我买的。所以德国这一步就把对局势的控制权让给奥匈了。那奥匈就不客气了,完全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二十多天以后就向塞尔维亚宣战。等到这时,德国就没有多少选择了。
要知道塞尔维亚背后是谁?是俄国。奥匈打塞尔维亚,俄国就要打奥匈。这个时候按照同盟条约,德国就要支援奥匈。这条连锁反应听起来有点复杂,你可以只记住一点:只要奥匈向塞尔维亚开战,下一步马上就是德国和俄国开战。
好,讲到这里,德国在七月危机处理中的最大问题出来了。那就是无条件支持盟友,结果是选择余地所剩无几。我们再看一步,奥匈向塞尔维亚宣战以后,德国也看到大战的危险了,所以拼命阻止俄国进入战争。因为只要俄国不打,战争就局限在奥匈和塞尔维亚,那德国也不用打。但他这个时候已经不可能说服俄国了。
俄国觉得如果他袖手旁观,听任塞尔维亚这个小兄弟被奥匈打倒,那自己脸面都丢光了,所以一定要介入,开始总动员。到这个时候,德国觉得看来和俄国打一仗已经免不了了。那就退一步,把战争局部化吧。什么意思?只和俄国打,不去招惹俄国的盟友法国。那这样做行不行呢?德国皇帝问总参谋部:"我们能不能只针对俄国进行战争动员?"总参谋部回答说不能。
因为德国只有一个战争计划,就是我上一讲说过的施里芬计划。不管仗从哪里打起来,都要先摧毁法国。所以德国要打仗的话只有全面大战这一种选择。你看到这个时候,德国的选择余地基本上已经压缩到了一个二选一的地步:要么一场全面大战,要么全面退缩。那这个二选一里德国有选择余地吗?实际也没有。我在第18讲的时候提到过:
德国的民意强硬偏好非常明显。政府对外强硬,舆论鼓掌;政府一旦有所妥协,全民唾骂。随着德国外部环境恶化以后,国内民意更是一路高涨。德国政府基本上就被推着走,对外越来越强硬。你想,大国之间哪有止进不退的一味强硬?肯定会出大问题。所以后来德国和英法俄这些国家之间就进入一个危机高发期。
每次有什么危机发生,德国国内舆论就会来一次总动员,要求政府强硬到底。这对政府决策的压力就非常明显。我举个例子,就在大战爆发前三年,德国和英法之间发生了一场大危机,叫第二次摩洛哥危机。当时德国举国上下群情激昂,都表示不惜一战。但德国政府最后在战争还是退缩之间选了后者。结果战争是避免了,但皇帝也好,政府也好,都遭到国内舆论空前的谴责,说人民已经准备好战争,但皇帝和政府的怯懦确实德国蒙受耻辱。威廉二世还被起了一个外号叫"胆怯的威利"。要知道这种情况在德国从来没有过,你可以想象德国决策层的压力有多大。举个例子,当时总参谋长小毛奇在一封信里面就说:"下次如果我们再这样退缩的话,我就不干了,要辞职。"
所以你想,到七月危机的时候,时间才过去三年,德国决策层还敢选择退缩吗?当然不敢。所以等到全面大战和全面退缩二选一的时候,德国已经没有余地,硬着头皮也得选战争。说到这里,你会发现德国在七月危机中的处理实际上是选择余地一步步缩小的过程。最后二选一的时候,其实只有一个选择:全面开战。实际上从比斯麦下台开始,德国的选择余地就一直在缩小。
所谓危机处理,也不过是走完最后几步,一直到选无可选。这是什么呢?这是战略上的失败。战略的关键是要保持你自己的选择空间和可能性。如果弄到最后把其他所有的路都堵死,只剩一种选择的时候,战略相当于失败退场。那下一步呢?只能是战术上的死磕。德国就是这样,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四年多的战术死磕以后,德意志帝国最后崩溃,迎来了一个风雨飘摇的共和国——魏玛共和国。那它为什么会失败呢?这是下一讲的内容。
最后我还想留一个思考题:你是怎么理解战略思维的?可否结合例子和大家分享?好,我们下一讲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