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证形式
联言论证:联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 B。其中A和B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生物学。A、B之间的符号“·” 代表的意思是“ 和”,表示A和B都是真的,在假设其中一个为假的情况下,你不能认为另一个为真。(比如安娜是明尼苏达大学二年级的学生,主修生物学),在逻辑结构上,联言命题由逻辑联结词“并且”连接支命题而成。在联言命题与联言支之间存在着这样一种真假关系:如果联言支都是真的,那么,由它们所组成的联言命题是真的。如果有一个联言支是假的,那么,由它们所组成的联言命题就是假的。(一假即假,全真才真)。
选言论证:选言论证的象征性表示为:AvB。其中A和B同样都代表一个完整的命题。符号“ v” 的 含义 是“或者”。就是说组成这个命题的两个部分是相互排斥的,它们不能同时为真。一个为真,另一个必为假,反之亦然。同时,很重要的一点,它们也不能同时为假。如果它们同时为假,这个命题就带有欺骗性。比如:
![](https://pic4.zhimg.com/v2-c4399833b61a3ac1fe7706583fa7d737_b.png)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381" data-rawheight="30" class="content_image lazy" data-actualsrc="https://pic4.zhimg.com/v2-c4399833b61a3ac1fe7706583fa7d737_b.png" width="381">4.9 条件论证
条件论证是复合命题,有时又称假言论证,是一个包含“ 如果…… 那么……” 结构的论证。在这个论证中,大脑会先设定好 一定的条件,如果达到了这个条件,就会有确定的结论出现。
A → B,如果A,那么B。前一个命题被称为“ 前件”,后一个命题被称为“后件”。真实前提带来真实结论。小前提A,告诉我们大前提中的条件可以满足,然后结论B就随之出现。这是一个有效论证,意味着如果前提成立,则结论必然成立。很显然,从严格的逻辑学角度考虑,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用的大部分条件论证并不是那么严谨。除非前提和结论联系紧密。
比如,如果路易斯在跑步,那么他一定是在移动。
条件论证是具有前瞻性的,可靠的预言来自于对过去事实的积累。
4.10 三段论
三段论这种论证形式反映了人类思维的习惯性运作——通过观点的联系可以推导出结论。下面是三段论的 一个符号模式:每一个M都是P(大前提),每一个S都是M(小前提),所以,每一个S都是P。
M代表“ 中项”,P代表“ 大项”,S代表“小项”。中项尤其重要,因为它的任务是搭建起联结其他两项的桥梁,论证 的成功与否有赖于中项。三段论推理的根据是,首先确定某一 部分是属于整体的,然后得出某一部分的组成成员 也是属于整体的。如果A是某个整体的一部分,那么 B,假设它是A的一部分,也一定属于整体。
4.11 前提的真实性
无论一个三段论的论证,或者是任何一个论证,如果想要得到正确的结论,必须达到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它必须有正确的内容,二是它必须有合理的结构。
4.12 前提的相关性
如果前提本身和结论毫不相关,即便它是正确的,也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4.13 事实命题,价值命题
塞西莉亚是杰出的人。
注意“ 杰出 的”这个词语的模糊性。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以价值命题为前提的论断,永远不能像以事实为前提的论断那样,有确定的评判标准,因为价值的评估永远会受到挑战。
但是,也并非所有的价值命题都不稳定。评判价值命题稳定性的标准,是它与建立起它的客观事物的关联程度。价值命题所依附的客观事物越是广阔坚固,它本身就越可靠。比如都会很期待某个领域内的专家作出的判断。
4.14 论证结构
每只松鼠都是哺乳动物。每只熊猫都是哺乳动物。所以,每只熊猫都是松鼠。
尽管大小前提是对的,但是这个论证是错的。论证结构是有缺陷的。无效(结构缺陷)的论证结构带来的影响 是,它阻断了论证各部分之间的正确联系,因此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
论证中的两个前提命题都是肯定的,而且两个前提的中项都是谓项。肯定命题中谓项的重要性质如下:它们通常是特称(或者“ 不周延的”), 永远不会是全称(或者“ 周延的”)。中项至少要有一次是周延的,这样才能在大项 和小项之间起到联结作用,才能演绎出必然的而不是可能的结论。一个不支持中项周延性的论证结构必然是无效 的。这种错误在逻辑学上有特定的名称,叫做中项不周延。
上面例子演绎出来的结论只是可能性的,而不是必然的。
4.15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量
命题的量指的是它是全称的还是特称的。命题的量取决于它的主项。“每一只鸽子都是鸟” 是全称命题;“一些树是 每年落叶的”是特称命题。在三段论的论证中,如果前提中有一个特称命题,那么它必被反映在结论中。如果一个 前提以“ 一些” 开头,那么结论必以“一些”开头。
如果结论中某项是全称的,那么前提中某项必然要是全称的。
4.16 结论必须反映前提的质
命题的质,指的是它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如果论证中的结论是否定的,那么前提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否定的。
前提都是否定的案例:没有男人是女儿。没有女侍应生是男人。所以,没有女侍应生是女儿。
结论显而易见是错误的。两个否定前提的影响相当于一个不周延的中项。论证中,一个不周延的中项不能起到有效联结大项和小项的作用,所以两个否定前提同样不能起到联结作用。
前提肯定,结论否定的案例:所有的鸟都是脊椎动物。山雀是鸟。所以,山雀不是脊椎动物。
不客气地说,这个论证简直是在胡说八道。结论根本不承袭前提,没有任何道理。毫无疑问,这个论证是错误的。
4.17 归纳论证
上面我们所讨论的论证是演绎论证。
演绎论证的特点:从一般到个别,得出必然性结论,有前提和结论两个元素,从一个我们知道为真的命题(大前提)开始,经过抽丝剥茧的分析(通过小前提到结论)得出原始命题后隐含的是什么。结论的真实性已经包含在大前提中。论证只是把它形之于外。可以说,演绎论证是解析过程,因为它把普遍的事实还原成了它的组成部分。
归纳论证的特点:从个别到一般,得出可能性的结论,有前提和结论,归纳论证的前提则是一个由特称命题组合而成的系列证据。这些证据是得出一个关于它们共性的可信结论的基础。归纳推理因此成为演绎推理的基础。比如科学家一直致力于收集零散的信息,以期能举一反三,推导出一般模式。一旦模式被探测到,一旦重复出现的规律性被记录到, 可信的推测就有了坚实的土壤。
归纳推理的目的是对大量的事物作出可信的一般性结论。如果可能,逐一检测特定范围内的所有 成员,以此来确定是否每个成员都具备这个特征,这样得出的结论就是确定的。但这个是不可能的,以整体中的某一部分为样本来做研究,以此来代表整体。样本范围的大小决定了它的代表性。
4.18 评定论证
论证展现的是推理的核心——推理的过程;在最简单的形式里,它使我们从一个观点出发并接受另一个观点。有时,一个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是正确的论证,实际上根本找不到有效的支持证据,即使我们通过各种途径热烈地论过它。只有证据充足的命题可以得出结论。一个缺乏证据的命题仅仅是一个观点,我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接受或是不接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很可能会碰到前提部分为真的论证。通常,最具有迷惑性的论证往往具有真假参半的前提。 这时我们要尤其注意语言的微妙性。
在我们确定前提的正确后,下一步就要检查前提与所要得出结论的相关性,然后确认论证结构合理与否。它是否能在前提和结论之间搭建起合乎逻辑的桥梁?如果论证的目的是推出随之而来的必然结论,如果它实际上并没有做到,这个论证就失败了。而在目的是推出可能性结论的论证中,结论中 事实的可靠性取决于论证中构成前提信息的可靠程度。
4.19 构造一个论证
![](https://pic3.zhimg.com/v2-743d01c61661bb4c5c3cb4bc8f9fbb12_b.jpg)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22" data-rawheight="25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743d01c61661bb4c5c3cb4bc8f9fbb12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3.zhimg.com/v2-743d01c61661bb4c5c3cb4bc8f9fbb12_b.jpg" width="522">构造一个论证
单个命题中包含的几个主张必须都是真实的,不能仅仅是部分真实。可能一个特称命题完全正确,但是由于表达方式导致不能被听众轻易地接受。所以清晰的、合适的语言非常重要。
给予结论最大限度的直接支持的前提才是相关前提。如果有几个前提同时支持一个结论,你也完全没有必要强制 自己全部用上。它们对结论的支持程度是不同的。要剔除相关度弱的前提,否则它们只能分散对相关度强的前提 的关注度。
了解 你的 听众。关于这个问题,你最好记住,虽然逻辑学是一门科学,但它同样是一门艺术。一个论证有双重的 目的:得出正确的结论,说服听众接受。为了成功做到后者,在论证时,我们必须选择适合于听众的方式。这就 是逻辑学艺术的由来。
历史使人明智;诗词使人灵秀; 数学使人周密;自然哲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修辞学使人善辩-培根。
5、非逻辑思维的根源
5.1 怀疑论区分
怀疑论的两种态度:一是将怀疑永久化,这是我们要极力避免的;二是在特定的情况下,将怀疑作为一种适当 的、必要的态度。 选择性怀疑就是要在我们已经拿到有效证据的情况下,合理地质疑。
怀疑永久化包括:①极端怀疑论者(世界没有所谓的真相,这是自相矛盾的说法)②中度怀疑论者(即使真相勉强存在,人类也无能力探寻,这也是错的)。
5.2 逃避不可知论
不可知论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永远宣称没有足够的证据可以对某个事物作出确定的判断。这种情形通常与宗教信仰有关系。
不可知论者既不否定真相的存在也不认为它可望而不可即。他们仅仅是声称人们对任何确定的事物的真相都所知甚少。逃避 性不可知论者将某些可以解决的无知同样视为是不可逾越的。即使在对一个事物做了长久深入的调查后,他仍旧会说“我不知道”。秉持逃避性不可知论的人,无知对于他们来说,更像是借口而非理由。这样的无知是懒惰和漠视的结果。
5.3 玩世不恭与盲目乐观主义
玩世不恭者习惯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对事物作出悲观的预计,而盲目乐观主义者则恰恰相反。这两种情形都不合逻辑。
玩世不恭的人会假设( 1)要辩论的问题是荒谬的;(2)他的对手很愚蠢;(3)辩论本身不能带来任何好处。
一个 盲目乐观主义者,在和一位初次见面的年轻女士相处一个小时后,得出如下结论:她有着荷马史诗中海伦的美貌、居里夫人的智慧和戴安娜王妃的优雅。盲目乐观主义除了能给我们一个扭曲的美丽现状之外,还能给我们带来未来的无尽失望。因为事实总是不如想象中那么完美。
5.4 眼界狭窄
一个眼界狭窄的人,他拒绝某些选择偏离了他的预想,所以他认为不值得探索。这种限制缺乏理性的基础。眼界狭窄实际上在削弱推理过程的有效性。过于开放地接受一切地态度在理性思维上可能会错得更离谱。推卸应该承担地责任是道德沦丧,而忍受这一切则会使一切都变得没有意义。探寻过程要求我们合理地设定研究范围,以便于节省事件和精力。
5.5 情感和论证
情绪越紧张,清晰思维、冷静行动的难度就越大。
一个暴怒的人不可能称为理性的模范。
永远不要直接调动人们的情感,要努力使人们发现真相。
5.6 推理的原因
推理本身无所谓善恶。它的目的可能是好的,也可能是坏的。
合乎逻辑是要合乎真相。
有时论证会在情感的引导下变成宣泄愤怒的途径,或者使自我辩白的接口,甚至仅仅是自我膨胀的工具,由此,偶发事件取代了真相,理想的辩论,输赢并不是真正的目的,从正反双方的努力中,发现所辩论事物中蕴含的真相才是最终目的。
5.7 论证不是争吵
论证是理性的探讨,不要将他和争吵混为一谈,论证的目的是发现真相,争吵的目的是击败你的对手。
5.8 真诚的局限性
真诚是正确推理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绝对的真诚可能会带来错误,或许你绝对真诚,但同时也绝对错误。真诚不能将谬误变为真相。
5.9 常识
逻辑生于常识,但又高于常识。逻辑思维的出现以及对非逻辑性的避免,都根植于常识的一面。常识是对日常生活中显而易见的事物的敏锐洞悉。它以可靠的辨别力为标志,以语言为首要揭示事物的方式,不欺瞒,将语言作用定位于表达而不是炫技。常识更接近本源,服务于推理的基本的原则。
6、非逻辑思维的主要形式
![](https://pic1.zhimg.com/v2-ca3a604bc7c75adb854b22f226f0d980_b.jpg)
"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240" data-rawheight="100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lazy"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a3a604bc7c75adb854b22f226f0d980_r.jpg" data-actualsrc="https://pic1.zhimg.com/v2-ca3a604bc7c75adb854b22f226f0d980_b.jpg" width="1240">
编辑于 2020-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