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8年,印度首次出现贸易顺差。上一次贸易顺差可追溯至2002年1月,金额为1000万美元。
印度商工部7月15日数据显示,6月份录得7.9亿美元贸易顺差,是18年来的首次。印度6月份商品进口同比下滑47.59%至211.1亿美元,出口同比下降12.41%至219.1亿美元,导致出现边际贸易顺差。
由于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以及当地需求下滑,印度黄金进口暴跌了77.42%、煤炭、原油和石油的进口分别下降了55%以上。
此外,二季度印度贸易数据也呈现下滑态势。4-6月季度商品进口总额同比下降50%以上至604.4亿美元,而出口额同比下降36.71%至513.2亿美元。
严峻的疫情形势对外贸形势持续产生影响。尽管印度痊愈患者数突破60万,但过去两周内每日新增确诊数量激增。7月15日印度报告32498例新增确诊,首次突破32000大关,使印度确诊数达到968835例,位居全球第三。
贸易顺差不可持续
印度贸易顺差是否会持续?目前专家学者的观点出现一定的分化。
部分学者认为印度的顺差并不会持续太久。巴克莱银行印度首席经济学家rahul bajoria表示,“贸易顺差可能不会持续太久。”
“我们认为,印度将在本财年实现强劲的国际收支顺差,这部分得益于Reliance Jio的大量融资,但也有大量经常账户盈余,我们预计该盈余将持续到2020-21财年,可能达到250亿美元,”Bajoria补充道。
Nirmal Bang证券经济学家Teresa John也认为,印度贸易顺差通常不会持续超过一个月,现在这种情况不会持续太久。
不少学者则认为,应该看到顺差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总干事Ajay Sahai表示,微不足道的贸易顺差是“好消息”。“但是,我们必须分析封城令、进口限制和国内经济放缓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了进口下降。”
世界贸易组织曾在4月做出预测,由于新冠疫情大流行,全球商品贸易将在2020年下降13%至32%。
印中关系紧张、全球需求萎缩和供应链中断则为印度未来几个季度的贸易前景带来压力。
据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截止到2019年12月,中国是印度排名第三位的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2019年印度自中国进口额达683.7亿美元、占印度进口总额的14.1%。另据海关总署数据,2019年中印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总额中占比2.03%。
寻求深化对欧贸易,短期达成协议可能性不大
面对近期的外贸形势,印度打算深化与欧盟间的合作并重启贸易协议谈判。
7月15日举行的第15届印度-欧盟峰会上,贸易和投资是各方关注的焦点。据印度外交部发言人Vikas Swarup介绍,尽管峰会并未就《欧盟-印度广泛贸易和投资协定》(BTIA)时间表达成一致,但双方都同意授权两位部长尽早进行协商。
Vikas Swarup表示:“欧盟是我们最大的商品贸易伙伴,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我们还有大约400亿美元的大型服务贸易。”此外,欧盟还是印度最大的投资国之一,累计投资超过910亿美元。
早在2007年,欧盟与印度便启动自由贸易协定谈判。但自2013年5月以来,由于在削减关税和知识产权等关键问题上存在分歧,双方之间的贸易谈判陷入僵局。
欧盟希望印度削减葡萄酒、汽车和乳制品等一系列产品的进口关税,并实施强有力的知识产权制度,印度方面则要求欧盟授予其数据安全国家的地位。 6park.com
市场人士认为,短期内达成协议的可能性并不大。印度前外交大臣 Shashank称,“相较于与欧盟的自由贸易协定,我们更想与美国达成协定,我们并不确定欧洲是否会为我们开放。”
印度金达尔国际事务学院教授兼系主任Sreeram Chaulia对此观点也表示赞同。他指出,“自由贸易协定已经冻结了很多年,鉴于目前经济低迷的情况,预计大多数国家将变得非常贸易保护主义,并施加越来越多的关税壁垒。”
在欧盟方面,一位欧盟官员则表示,印度推出的一些计划,例如“印度制造”和“自力更生”等已经具备一定的贸易保护主义倾向,而欧盟希望达成一个“全面的”协议。
该官员补充说,“全面的协议意味着消除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市场开放以及谈判贸易和可持续发展的障碍。不幸的是,在向我们提供关税放宽方面,印度保持沉默的贸易保护主义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