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冷兵器战争中,不论是车轮战,还是在固定点排兵布阵,都是首选的战争方式,往往攻城战是最后一个选择。因为决定攻城就意味着要付出巨大的牺牲,就算付出牺牲也可能换不来攻城战的胜利,所以第一个爬上云梯的人往往结果都是死,但还是有人愿意冒死爬上云梯,来做第一人。
攻城战就是以城墙为依靠,以城门为主要防守和反击地点来进行的一场殊死之战。攻城的一方,往往是在人数或者兵器比较领先的优势一方,守城的往往就是处于劣势的一方,在战争中被迫退往城中或者没有能力反抗的。 6park.com
可是处于优势并不意味着一定能攻破,攻城军队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选择攻城就是选择了打和防两面,不仅要和城墙外的守方军队殊死拼搏,派去攀爬城墙也要肃清道路,还要防着城墙上时不时地冷箭,泼滚油,扔石头这些守城装备的袭击,靠近城墙也要越过陷阱,甚至城门也会突然开启,杀你一个措手不及。 6park.com
攀登云梯是如此危险,第一个爬上云梯的人有很大几率成为炮灰,那么为何还总有人愿意第一个爬上城墙呢?实际答案非常简单,那就是“第一个登上城墙的人,受到的赏赐是难以想象的!”第一个登上城墙,在古代的军事术语中被称为“先登”,而“先登”也被称为“首功”,赏格甚至超过了斩将夺旗。但凡经常能够先登者,往往都能成为独当一面的大将。 6park.com
以汉代的樊哙为例,他在反秦战争中就屡次先登,帮助刘邦打败章邯,最终被封为侯爵。而另一名勇将周勃也同样如此,刘邦在攻打下邑、啮桑时,周勃两次率先登城。后来周勃能成为定国安邦的重臣,与他敢于先登的武勇是分不开的。 6park.com
三国时代,曹操一方有个将领名叫乐进,此人曾被后人称为“先登之王”,他在濮阳击败吕布,在雍丘击败张超,在苦县击败桥蕤,在南皮击败袁谭的战役中,都有先登之功。而乐进也从一个低级别的军官,升格为独当一面的大将,成为曹魏“五子良将”之一。 6park.com
唐朝有个猛将叫做张士贵,曾在攻打高句丽的战争中屡次先登,为了表彰他,唐太宗专门说:“卿有先登的功勋,有超恒准,赐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卅挺。”不说以后的提拔,就说眼前立刻赐下的财物,这也值得搏一记。
在明代,“先登”的赏赐也非常高。例如,李如松率领明军攻打日军盘踞的平壤城时,就曾下令:“明日攻城,先登城者,赏银五千两!”在古代,一两白银的购买力相当于现在的300人民币,5000两就相当于150万元,其赏格之高令人咋舌。
在大部分影视剧里面,云梯差不多都是用两根竹子做成的,没办法,毕竟只是拍戏用的道具。不过这也误导了很多不了解云梯的观众,以为云梯就是那么简陋。其实不然,云梯在古代是攀越城墙攻城的大型战争器械,并不是简单的梯子,而是下面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同时配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甚至带有滑轮升降装置,所以并不是守城的人想推倒就能推倒的。
云梯除了攻城之外,还能登高望远侦探敌情,《淮南子·兵略训》许慎注曰:“云梯可依云而立,所以瞰敌之城中”。关于云梯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是认为云梯是鲁班发明的,当时楚惠王为了达到称雄之目的,便命令鲁班制造了历史上的第一架云梯。二是认为云梯其实早在夏商周时就有了,鲁班只是加以改进。
战国时期云梯由车轮、梯身、钩三部分组成。梯身可以上下仰俯,靠人力扛抬倚架到城墙壁上;梯顶端有钩,用来钩援城缘;梯身下装有车轮,可以移动。唐代的云梯又比战国时期有了很大改进:云梯底架以木为床,下置六轮,梯身以一定角度固定装置于底盘上,并在主梯之外增设了一具可以活动的“副梯”,顶端装有一对辘轳,登城时,云梯可以沿城墙壁自由地上下移动,不再需人抬肩扛。
同时,由于主梯采用了固定式装置,简化了架梯程序,缩短了架梯时间,军队在攻城时,只需将主梯停靠城下,然后再在主梯上架副梯,便可以“枕城而上”,从而减少了敌前架梯的危险和艰难。另外,由于云梯在登城前不过早地与城缘接触,还可以避免守军的破坏。
咱们看影视剧,古代战场一到攻城,士兵们就扛着梯子冲上去,完全不顾上面的飞矢落石,难道攻城只能这样?
真不是,别忘了咱们还有攻城战车。
一说到攻城武器,大家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投石机。对,投石机是很重要的攻城装备,可以对城池造成巨大的破坏。
但是今天先不讲这个,讲讲别的攻城战车。
古代战争,攻城是最重要的目的,因为一座大城池,往往是一座坚固的堡垒,金钱粮草,补给休息,都全靠城池提供。
再加上敌人的有生力量,会占据城池保护,进行战略部署,所以必须要打。
但是城池一般高大坚固,里面又粮草充盈,怎么打才能减少伤亡呢?
其实从春秋时期开始,人们已经把攻城战车推向了战场,让攻城战争变得更加复杂,更加精彩。
咱们先看看基本款,冲车。
冲车就是把一根大圆木装在车架上,由士兵推到城门口,冲撞城门。冲车有简单有复杂,简单的士兵直接顶着盾牌推过去,复杂一点的结构为木屋形,一般有四轮或者六轮,外面蒙上牛羊皮,防备弓箭袭击。
还有一种临车,顾名思义,居高临下的车。这种车一般很高,一般能达到十米以上。在上面既可以侦察,又可以设置箭楼,居高临下攻击守城士兵。
云梯车,这个就是复杂版的云梯,有护盾,有升降设备,带轮子,直接推到城墙边作战。相传这是春秋时期的能工巧匠鲁班发明的。
最后再说一个巨型攻城车,这种攻城车专门用来攻击坚固城池,绝对算是城墙的克星。
巨型攻城车分为上下五层,体型巨大。攻城时,士兵会把它推到城墙下,下层的巨大圆木会猛烈撞击城门或者城墙。
上面的箭楼会有士兵发射弓箭,上层还能伸出长梯,直接搭在城楼上,士兵顺着梯子就能直接攻上城楼。
想想看,要是有影视剧能完美展现这些战车攻城的画面,该有多精彩。
三国时代另一种攻城工具是投石机,它们的效果无疑更加粗暴直接。在三国时期、张晏曾转引过《范蠡兵法》的一段注文:“……飞石重十二斤,为机发,行二百步。”——这也是我国历史上关于投石机的最早记载。虽然《范蠡兵法》很可能是汉代的假托之作,但其创作基础,也无疑是前人经历过的战争形态。
《武经总要》中的投石机,三国时代的投石机在原理和结构上与其差别不大
如果说投石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两汉以前,那么,它们在汉末三国时代则得到了巨大发展,并演变成了一种成熟的武器。其中最关键的一个节点就是官渡之战,在曹操袁绍两军沿河对峙期间,袁绍利用沙丘建起高台,居高临下向曹军抛射箭雨。
《汉魏春秋》记录说,在危急时刻,曹操想到了古书上记载的投石机。按照原理设计完成后,随军工匠又在投石机下方安装了底座和车轮,使之成为可以移动的武器。这种武器当时被称为“霹雳车”,它们抛出的石弹很快摧毁了袁绍的高台。
虽然“霹雳车”的细节依旧不得而知,但以古代的标准,其技术的普及无疑相当之快。就在官渡之战结束后不到10年,投石车已经出现在了孙权和刘备的军队中——同时,为让它们拥有更强的战斗力,工匠们也在对其进行改进。比如曹魏政权的博士马钧便设计了一种连发的投石机,它将传统的投石抛杆重新设计成了一个转轮,通过机关,人力和畜力能驱动其高速旋转——达到一定速度后,轻型石弹会被连续抛射出去,而且射程也相当可观。
6park.com
贴主:拒绝注册于2020_01_16 13:44:53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