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争鸣到反右-上:是引蛇出洞还是叶公好龙?
从百家争鸣到铁腕反右(上):是引蛇出洞还是叶公好龙? 6park.com 中国自古就有划分明君昏君的习惯。这些评价会由史官写入史书留之后代,会由文人写成文章供人谈资,后代统治者也会褒贬前代统治者,以彰显自已统治的合法性。一个统治者如果进入了明君名单,如李世民赵匡胤,即可青史流芳,受后代顶礼膜拜。反之如不幸被列入昏君名单,如商纣王周厉王,则遗臭千古,受万世骂名。毛泽东起于草莽,历尽艰辛终登大宝,声望如日中天,手握极权,心中志向自然是要学古之明君,清吏治、泽百姓,不负人民大救星的称号。这点我不怀疑毛泽东的本心,人心都是如此,只要无损自己的利益,多做好事,留个千古美名,何乐而不为。 6park.com 那么什么是明君,什么是昏君?标准有几条,包括是否能稳定社会,是否有减轻赋税,吏治是否清明,是不是能广开言路,是不是能虚心纳谏等等。毛泽东虽始为叛乱者,但终为治乱者,结束内战一统天下,圣明英武还百姓以天下太平这个名声有了。减轻赋税这一条,毛泽东自己知道自己难以做到,家大业大外有强敌,还要筹集资金用于发展重工业,不但不能减负,对广大农民还得多拿走一点是一点,所以这一条暂且先放一边。共产党靠工农革命起家,多数干部出身贫苦,掌大权之后突然手握大量资源,有一些就贪污腐败堕落了,被枪毙的刘青山张子善就是两个例子,所以毛泽东确实感到有整顿吏治防止金钱贪污和权力腐化的必要,故此有1953年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及1957年的"整顿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官僚主义”两个运动。此外要侪身明君之列,广开言路也是必不可少,故此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倡导"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言者无罪、闻者足戒;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邀请知识分子、党外人士、各界群众给共产党和新政府提意见提建议,一是帮助共产党和新政府改善执政,二是给自己赢一个虚心纳谏的好名声。 6park.com 后世有"引蛇出洞”之说,意为共产党提倡"大鸣大放”的目的是让异见人士自我暴露,然后可以聚而歼之,理由是反右开始后毛泽东自己承认过"有人说,这是阴谋。我们说,这是阳谋。因为事先告诉了敌人:牛鬼蛇神只有让它们出笼,才好歼灭它们,毒草只有让它们出土,才便于锄掉”。我倾向于认为毛泽东此说是为了掩饰最初的失算同时吹嘘自己的英明伟大明察秋毫。我倾向于认为毛泽东的初心是诚恳的,是真心地希望党外人士和知识分子给共产党和新政府去提意见提建议,以便新政府能够清廉能够更有效地执政能够江山永固。 6park.com 但是毛泽东自大了,他低估了人民的独立判断力。人民眼中的毛泽东与毛泽东眼中的毛泽东差别巨大,人民希望拥有的中国与共产党建立的中国差别巨大。人民眼中的共产党政府与毛泽东眼中的共产党政府差别巨大。人民对共产党的意见是如此的尖锐,人民对政府的不满是如此地大,毛泽东感到了恐惧。在毛泽东看来,自己天命在身,文治武功藐视唐宗宋祖,东方红的歌也传唱很多年了,人民总体对他和他的共产党政府应该是感恩戴德的,应该只会对具体施政细节有意见。然而人民的述求与毛泽东的想象天差地别完全不同。很多民主党派人士如章伯钧要求重新设计政治制度,要求实行多党制和民主选举,如储安平要求更大的言论自由和新闻自由,反对政府对媒体和言论的严格控制,如胡风要求更大的文艺创作自由,能够思想独立不为政治所束缚。如罗隆基要求重新检讨农业政策,认为农业集体化是有害的必须纠正。这些言论让毛泽东感到害怕,感到了危机,他吐露了他的心声“共产党执政还不到八年,就有三十多万条意见、错误、罪状,那共产党是不是该下台?那我姓毛的不是要重返井冈山!”。感受到危险感受到自己利益可能受损的毛泽东决定镇压以消除危机。同时自嘲“大鸣大放”为阳谋,以夸耀自己英明伟大,一切都在掌握之中。 6park.com 叶公好龙是个人人都知道的成语。叶公子高好龙成癖,他的房子里雕龙画龙无处不是龙,真龙闻之现身,叶公惧真龙魂魄俱丧,”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6park.com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就是毛泽东想象中的龙,人民的声音就是那条真龙。真龙来了,毛泽东一样惊恐万状。毛泽东爱的不是真正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毛泽东想象中的百花齐放放的是同一种颜色,毛泽东想象中的百家争鸣鸣的是同一个声调。然而信奉"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毛泽东不会落荒而走举旗认输,相反,他决定要举起他的屠龙刀。 6park.com
贴主:tanggulashan于2024_09_13 14:15:40编辑评分完成:已经给 tanggulashan 加上 5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