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人引以为傲的强汉盛唐都是纯粹的小农经济体,百姓都能分到田地,男耕女织,生产的东西也一样,所以交易需求很少。同时唐朝是府兵制,除了中央禁军,其它地方的军队平时务农,闲暇训练,战时拿着武器上战场。所以,唐朝除了长安、洛阳等城市比较繁荣,大部分的州县都和农村差不多,城里没有什么脱产者和消费者,自然繁荣不起来。
宋朝不一样,城市供养着大量的禁军、厢军和官吏。这些人拖家带口,生活在城市,成为城市的消费者。1)士兵是脱产者,拿到工资后,他们需要购买粮食、蔬菜、油、盐、布等物资;2)官员更不得了,不但待遇高,工作量还小,除了吃好、穿好外,还要去青楼找找心灵上的慰藉,所以宋代的青楼和夜生活很精彩。秦淮河夜景80万军队和4万官员的庞大需求。数据在文章《闲话经济史之宋朝为何富而不强?经济制度篇》有说明。宋朝禁军平均开支多少?三司使蔡襄建议裁军曾提到:“若减禁军10万,每岁省钱500万贯;减厢军10万,省钱300万贯”,笔者取加权平均开支45贯/年。官员的平均收入是多少?宋代官员的工资比较复杂,包括职田(在职其间分的耕田,官员坐享佃租)、金银、粮食、布帛等,县令的工资为:钱15贯、粮食4石、职田500亩。职田按亩产1.5石、佃租30%(实际远高于此)和粮价700文/石,可以算出7品县令的每年工资收入约420贯,8品县丞年收入350贯。大家都知道,像县丞都是被平均的群体,我们假定宋代官员的平均收入为400贯。宋代军队和官员数量庞大宋代的社会结构,催生了商品经济。互通有无、才有交易,宋代城市中有大量的消费者,军队和官员的潜在需求达5000万贯,加上皇室的消费,城市的潜在市场是巨大的。所以各地的粮食、布帛、茶叶、酒水、食盐、瓷器等大宗物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城市,漕运、搬运工、小商品、青楼酒馆都分享这个蛋糕,同时养活了大量的商人、工匠、手工业者和服务业者。商品经济自然发展起来,而交易的活跃便会暴露出铜钱的缺乏,加上铜钱沉重,不方便运输,携带方便的纸币(交子)便应运而生。商品经济是历史的重大进步。商品经济是农产品商品化到一定程度的经济表现,纸币是商品交易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两者都是时代的重大进步。在前面的文章《闲话经济史之宋朝为何富而不强?商业经济篇》中,笔者推算过宋代的商品化率(户均交易额/户均产出)为21%。意味着百姓的粮食、绢布等农产品,其价值量的21%转化为了商品。宋代纸币交子宋代的经济实力如何呢?海外的研究,占世界的23%。麦迪逊在著作《世界经济千年史》中,回溯了世界主要国家过去1000年的经济情况,原文这样提到:公元1000年,亚洲(扣除日本)GDP占世界的比例为60%。当然,公元1000年左右的亚洲还包括印度、高丽、辽国、大理、西夏、哈喇汗王朝、塞尔柱帝国、于阗等国家?实际上,当时辽国才是真正的亚洲大国,毕竟周边国家都怕它,虽然它经济不咋滴!书中估算宋代GDP为265亿国际元(不是美元,购买力平价的概念,建议大家百度),世界GDP为1168亿国际元,占约22.7%。居然份额低于印度,不明所以!海外研究:宋代GDP占世界23%麦迪逊对世界各国GDP的估算,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人口,然而全世界除了中国有2000年以来的人口数据,其它地方都缺乏资料。而且印度在公元1000年应该还没有统一,他应该是参照后世版图匡算GDP,中国可能也一样,包括了宋、辽的经济数据。但是,麦迪逊在书中对于中国的评价很高,毫不吝啬夸赞之词,人均GDP长期领先西欧。中国人均GDP领先世界很长时间宋代GDP为7.91亿贯。笔者在文章《拜托!别吹宋朝经济繁荣,好吗?深度长文,解析宋代真实的GDP》利用耕地面积、粮食亩产、布帛亩产,结合财政收入及税率,推算出宋代中期GDP为7.91亿贯。对GDP总量的概念要横向和纵向比较才有意义,横向便是与同时期世界其它国家比较,但要说中国的GDP低于印度,我不相信!纵向比较,则要与前面的唐朝、后面的明朝比较,这个会在将来的文章中详细分析。同时可得宋代的人均GDP为7600文,什么水平?如果用硬通货大米衡量,可以购买1100市斤大米,如果放到现代约3300元,只是温饱水平。可是在宋朝呢?相当于自耕农的人均产出,文章后面会具体分析。宋代GDP估算表宋代财政:看似很高,却非常吃紧再次重申古代征收的是实物税,单位是:贯石匹束两。希望以后不会再有人说宋朝的财政收入是1亿贯。宋代的财政收入来自三方面:农税、商税和征榷,征榷也就是后世的专卖制度,从唐朝中期开始,中国的茶、酒、盐、铁等商品都是专卖制度。笔者在之前的文章《闲话经济史之宋朝为何富而不强?财政税收篇》研究过,宋代中期的财政收入维持在6000至7000万贯(1贯=770文)之间。宋代财政收入由于《宋史》不会每年都披露财政收支表,能整理出的财政收支情况不多。接下来,以天禧五年(1021年,真宗驾崩、仁宗登基之年)和治平元年(1064年,宋英宗年号)为例,分析宋代的财政收支情况。财政收入看似很高,但非常吃紧。宋仁宗登基之年,便出现了3490万贯的巨大赤字,当然真宗驾崩、仁宗登基,花费巨大是正常情况。实际上宋仁宗前期的财政并未恶化,分水岭是宋夏战争,不但物价上涨,财政支出也连年增加,并开始出现每年超过300万贯的赤字,一直累计到宋神宗登基,进而引发了王安石变法,敛财手段增加,造成党争和朝堂混乱。宋仁宗登基当年的财政收支表宋朝最大的财政开支是军费、官员工资,仍以仁宗朝的情况为例。军费和官吏的总开支达到5800万贯,占财政收入的90%,极大的增加了财政负担。关于军费支出,估算为5400万贯。根据前面的军队数量图,仁宗时期是军队扩张最快的阶段(宋夏战争),军队数量最多达到126万人,其中禁军83万、厢军43万,按禁军50贯/年、厢军30贯/年的开支计算,军费开支高达5440万贯。关于官吏开支,约400万贯。《宋史》对仁宗时期的官吏开支有记载,三司使蔡襄提及官吏的开支时,翻译过来是这样的:“正俸,钱96万贯、银62万两、金14870两;正俸之外另有恩赏数万两、钱百万贯。”加起来,单金钱支出就300万贯(1两银=1000文、1贯=770文,1两金=10两银),加上绢布和粮食的支出(一般3比1),每年官员总工资差不多400万贯,那时才2万官员,平均每个官员的财政开支200贯。说明一下:这个数与前面提到的官员平均收入400贯,并不矛盾!官员的总收入包括职田的200贯,占比约50%;国家财政支付钱、粮、布等,约200贯。宋代三冗问题严重宋英宗继位后,开始裁撤军队,财政收支开始改善。但“三冗”问题并未完全改善,军队数量降低了,官员数量又开始增加。英宗在节流上面下了功负,军费支出缩减到3600万贯,盈余也才140万贯,仍然填不上仁宗朝的窟窿。财政问题持续到神宗朝,结果宋神宗比较猛,在节流和开源上同时开刀,军队数量缩减到80万,同时支持王安石变法,市易、青苗、坊场等敛财手段都用上了,虽然增加了官府收入,却透支了民力。宋英宗裁军后,财政好转宋代百姓的生活如何?这个问题在我上一篇文章中并未认真分析,因为百姓过得好不好,本质还是看收入和物价,今天便从宋代的百姓生活着手,看看广大百姓的生活质量。先了解宋代的人口结构。宋代百姓分成主户和客户,又依据田产的数量,将主户分成五等,根据《宋史》、《宋会要·食货》和《中国人口通史》的记载,将宋代人口划分如下:宋代人口结构可以看到,由于宋代的土地兼并,无产阶级(土著佃农、流动佃农、城市客户)的人口占比达到45%,而占人口8%的地主阶层拥有65%的土地,可见贫富的差距。再看宋代的物价。在文章《闲话经济史之宋朝为何富而不强?物价通胀篇》中详细分析了宋代的物价。宋代的物价以1040年宋夏战争为分界点,之前的物价稳中略升,之后物价上涨较快,特别是专卖的抽成一直提高。宋代物价持续上涨宋代城市的生活成本,年收入2.45万文,32贯,维持温饱。在宋朝的物价水平下,一户5口之家,生活在城市、没有土地的手艺人,需要赚多少钱才能维持温饱生活呢?关于粮食的消耗,宋代的说法是:“丁男每日2升,中男1.5升,小男1升”。宋代1升=700毫升,大米堆密度为0.7公斤/升,1升米重约1市斤,一家人每天吃米7市斤。盐的消耗,参照我之前的文章《有理有据:带你了解古人每天吃多少盐?》,人均日消耗15克。布料消耗,宋代1匹布约8.3平米,人的体表面积约2平米,假定每人每年添1至2件衣服,布料制成衣服损耗30%,全家每年需要2匹布。城市人口的温饱开支哪些无产者的收入,能够达到温饱标准呢?禁军的年收入50贯,可以满足;厢军收入低,约30贯,勉强支撑。如果钱不够用,高太尉横空出世,他掌管军队期间,经常拉着厢军接私活,为商人修修庄园、建设院子啥的,自己吃肉,厢军也能多捞几个。手工业者艰难度日,商贩和军器监工匠相对富足。根据丁学姣硕士论文《宋代手工业者生计研究》的统计,大部分工匠的日收入为50文,年收入1.83万文,艰难度日。而小商贩(类似武大郎)和朝廷军器监的工匠收入较高,超过100文,能够维持较体面的生活。宋代手工业者、小商贩的收入有产者,他们过得好吗?自耕农生活很好,年入49.5贯。在文章《古代女人只是相夫教子吗?她们对家庭经济的贡献超出你想象》中,笔者对宋代自耕农的经济收入作了分析。总收入为4.11万文,其中粮食2.52万文,绢布1.59万文,扣除农税3000文,净收入3.81万文,约49.5贯。自耕农在古代是真正的中产阶级,拥有田地和房产,后世的中产阶级还有房贷,呵呵。佃农,生活艰难,年入28贯。宋代王炎(江西人)在《双溪集》描述佃农时“有牛具耕种者,主客以四六分,无牛具者,又减一分。”古代佃农只能拿到60%的收入,没有耕牛和农具,只能拿50%。因此,佃农的毛收入为2.47万贯,税收会转嫁给佃户,净收入为2.17万贯,约28贯,艰难度日。古代农民起义的根源便是这群人,佃农收入低微,月光族,稍有天灾便食不果腹,不造反才怪。古代佃户分析到这里,大家应该看到,平均GDP反映了自耕农的人均产出,但宋代人口占比45%的无产者过得并不好,在温饱线上挣扎,没在存款,难以抵抗天灾。宋代商业不是很发达吗?为什么百姓收入不高?我写完关于宋代GDP的文章后,很多人说商业很发达,宋代经济多么繁荣,百姓很有钱,我就呵呵了。1、古代商业的本质是什么?不过是产出到消费价值链上的吸血虫而已。宋代商业主要是什么?大多数是做粮食、盐铁、茶叶和酒水生意,因为城市消费力强,他们把粮食、布帛从农村转卖到城市,漕运可以赚钱,搬运工可以挣钱,国家可以收到商税,商人赚大钱,最终这些成本都反应到粮食价格上面,羊毛出在羊身上。正是因为宋代城市有大量军队、官员和地主,商业才能发展,而每个环节赚的钱都反应在物价上,自然推高了物价。古代帝王为什么抑制商人,因为他们认为商人做转手贸易,推高物价,是动乱的根源。2、商业的精髓是促进分工、专业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古代帝王对这点认识不足,商业兴起后,百姓会追求更好的生活,既然养蚕和种茶比种地赚钱,为什么我不多养蚕和种茶?所以,江浙地区就出现了养蚕和种茶的专业户。北方气候干燥,亩产量低,可是高粱酒好喝!为什么不多种高粱呢?宋代粮食的主产区转移到江南地区,也是这个道理。从宋代粮食亩产量的提升便能看到。宋代粮食亩产显著提高所以商业本身不产生价值,但商业会提升社会产出效率,最终反应到生产上。商业不过是参与社会总产出的分配而已,而且链条越长,物价还会越高。如果没有总产出,做生意赚谁的钱?天下掉下来吗?居然有人可笑到抛开GDP,来讲商业,简直搞笑,不能对应产出的商业只会不断推高物价。再说一个很多人谈到的青楼。歌妓们怎么赚钱?不就是文人、士大夫给的钱吗?他们的钱从哪来,工资和佃租呗!她们有什么产出?产出私生子么?其实后世把服务业纳入GDP的核算,是因为有着先进科学支撑,而古代无法核算增加值(词曲可以算产出)。不过谈到这点,我都感到羞耻,这种青楼文化很自豪吗?金国打过来的时候,那些文人怎么不吟诗作词把别人吓走?百姓生活的更好才值得骄傲!总结:宋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朝代,处在经济结构转变的节点上。宋代的GDP达到7.91亿贯,个人认为是世界第一。宋代供养大量的军队和官员,拉动了商品的流通,促进了商业经济的繁荣,商品化率超过20%,是了不起的进步。宋代的财政收入在6000至7000万贯,财政收入看似很高,但是“冗兵、冗官、冗费”问题严重,从仁宋朝开始入不敷出,从而引发王安石变法,激发了社会矛盾。宋代是士大夫的天堂,官员的人均收入400贯,可以经常逛青楼,文化繁荣。可是百姓却过得不好,由于土地兼并,社会存在45%的无产者,而且大多数的收入低于温饱线。总体上,宋代以较小的国土面积勉强养活了1亿左右的人口,粮食亩产量提升,算是不错的成绩,但也就那样,封建王朝的和平期也是这种成绩,远远谈不上多富。所以宋代是某些人眼中的天堂,可是你们这些人在宋代就能成为士大夫么?或许你在宋代也不过是河北某地的平民百姓,等着被辽、金、蒙等民族欺凌。就说我自己,江西05年高考前200名,自认为在宋代成为不了士大夫,作为平民百姓,只希望得个温饱。
喜欢Sleepyjoebd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