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绳研究非常粗糙,数字引用错误百出
杨继绳的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缺陷,其对三年困难时期的人口统计和死亡人数的分析充满了错误和不当推断。以下是对杨继绳研究方法的主要批评:数据处理的严重问题杨继绳在处理人口统计数据时犯了一系列重大错误:错误的"正常死亡率"计算:杨继绳采用1955、1956、1957、1963、1965和1966年的平均死亡率作为"正常死亡率"基准1。这种方法忽视了人口死亡率的年际变化和长期趋势,是统计学上的一个严重错误。不合理的"杨继绳公式":他使用的公式"某年饿死人数=该年年均人口数×(该年死亡率-正常死亡率)"在数学和统计学上都缺乏依据1。这个公式未经任何验证就被广泛应用,导致了大量错误的推算结果。错误解读人口变动:杨继绳将人口统计数据的减少简单地归因于死亡,忽视了人口迁移、统计口径变化等其他因素的影响2。资料引用的严重问题篡改数据性质:多次将总死亡人数误读或故意篡改为"饿死人数"2。例如,将信阳事件的总死亡人数说成是饿死人数,将凤阳县1959年和1960年的总死亡人数说成是饿死人数。伪造地方志数据:多处引用的地方志数据被证实是伪造的2。如常熟县、溧水县、高邮县的数据都与实际地方志记载不符。选择性引用:倾向于选择性地引用支持其观点的数据,忽视或轻视与其结论相悖的资料。逻辑推理的严重问题过度简化因果关系: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化为单一因素导致的结果,忽视了自然灾害、政策失误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推广性错误:将个别地区的情况不当推广到全国,忽视了各地区的差异性。忽视历史背景:在分析问题时未充分考虑当时的历史背景和社会条件,导致结论脱离实际。研究态度的严重问题缺乏学术诚信:面对批评和质疑,杨继绳多次回避正面回应,甚至公然制造谎言2。例如,他声称《中国社会科学报》拒绝发表他的辩护文章,而事实上该报已同意发表。夸大研究深度:杨继绳声称查阅了大量档案,但其结论与实际档案记载存在巨大差异2。这种做法不仅误导读者,也严重损害了学术研究的公信力。拒绝学术对话:在学术会议上拒绝回应批评,违背了学术研究应有的开放态度和辩论精神2。综上所述,杨继绳的研究方法存在严重的数据处理错误、资料引用不当、逻辑推理失误和研究态度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其研究结论严重偏离历史事实,不仅误导了公众对历史的认知,也损害了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和可信度。作为历史研究者,我们应当秉持严谨的学术态度,尊重历史事实,采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客观公正地分析历史事件。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为历史研究做出有价值的贡献,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历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