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网际谈兵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青岛李家石桥村似乎是对”包产到户“阴奉阳违了,集体企业没有解散
送交者: 香椿树1[★★★声望勋衔13★★★] 于 2025-01-25 16:35 已读 129 次  

香椿树1的个人频道

回答: 还有一个唯一幸存的人民公社——周家庄人民公社! 由 独孤苍狼 于 2025-01-25 16:10

2000年, 全村共有1070户,总人口3220人,人口自然增长率1.9‰,现有98个姓氏,均为汉族。 6park.com

1949年全村农业经济收入12万元,1978年全村农副业经济收入82.2万元,2000年,全村经济收入6亿元,人均纯收入5880元。第一、二、三产业之比为2∶74∶24。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入总额2338万元。全村集体经济纯收入600万元。 6park.com

1937年,村民陈济修第一个加入中共地下党组织。
1943年,成立李家石桥村第一届中共地下党支部委员会,陈济修任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1945年,陈济连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共有党员14名。
是年,全村建立了农救会组织,开展减租减息运动。
1948年,全村在村党支部和农救会的领导下,在自愿组合的前提下,成立互助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村党支部公开。
1952年,成立第一处农业合作社,命名新华社。
1953年,成立金星合作社。
1954年,成立立华合作社。
1956年,由郝家石桥村、李家石桥村、王家石桥村、黄土庄村、烟台东村等连片的5个自然村成立高级农业合作社。
1968年,建成麻纺织厂和面粉加工厂各一处,占地11亩,是李家石桥村的第一个副业项目。
1972年,建机械加工厂,用上了交流电,全村农户通了电。
是年,购进第一台12马力农用拖拉机。
1980年,建成塑料厂、服装加工厂、人民旅馆、农机修理厂和水泥预制件厂。
1984年,土地正式包干到户,取消生产队。成立村属集体企业--建筑安装工程公司和汽车修理厂。
1986年,全村实行村民年老退休制。
是年,建成2000平方米的村办公大楼,成立板纸厂、铸钢厂,新上包装、彩印、服装等项目。
1987年,成立村党总支,殷树志任党总支书记。
是年,成立合成材料厂。
1988年,根据山东省农村建设有关文件,制定第二次村庄规划计划,鼓励农民改建楼房。
10月31日,村合成材料厂赵国先研制的新型氰塑板获国家专利,1990年10月在天津市举行的第五届全国发明博览会上,该产品获银质奖。
1990年12月,村合成材料厂生产的黄牛牌装饰板被农业部评为优秀产品。
1994年10月,成立村党委。
1995年, 韩国独资青岛太乙世界箱包有限公司落户该村,占地80亩,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
1996年,投资400万元,建起5700平方米的华联商城。
1998年,投资300万元接华联商城又增建了1.5万平方米的农贸市场。
1999年, 投资260万元,新建职工宿舍5000平方米,租赁给外资企业--太乙公司使用。
2000年,投资350万元,扩建华联商城5100平方米。
经济发展 6park.com

第一产业
建国前,李家石桥村粮食亩产不足50公斤。1952年,陈济连响应党中央号召, 带领全村先后办起了3个初级社。1956年成立了高级社,在田间布局合理位置挖井20多眼,挖掘3万多立方米的蓄水池一座,购新式水车20部,汽油抽水机一台,改造洼地、 盐碱地500亩,全村1000多亩粮田得到改造和有效灌溉,粮食亩产达到200多公斤。
1970年至1977年,全村共投工10万个,动土20万立方米,将80公顷丘陵地改造成梯田;在全村田间上游,用2万个工日,打成蓄水5000立方米大口井;改进耕作方式,由条播改为畦播,选用优良品种,使粮食亩产突破千斤大关,总产量达到120万斤。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农业经济效益连年提高,但为了支持城区建设,全村的土地逐步被国家征用,到1987年已没有耕地,村民全部农转非。
第二产业
建国前,没有村办工业。建国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安排剩余劳动力为目的的工业项目发展较快。
1984年,撤销生产队,成立村委会,建起党政新的领导班子,以原来的生产队干部为骨干,理顺了原来大队和小队的副业项目,组建了三级资质的建筑工程安装公司和汽车修理厂两个大项目,基本解决了全村剩余劳动力没活干的问题。年底全村实现总收入300万元,人均收入500元。
1986年,投资120万元,占地20亩,利用原来的大口井,办起板纸厂。投资100万元,占地10亩,办起铸钢厂。年底全村总收入实现1400万元,人均收入700元。
1987年, 投资250万元,办起了合成材料厂,上了高科技项目--聚乙烯醇缩丁醛产品,填补了省内空白。
1992年,全村工业总产值过亿元。
1995年, 韩资企业--青岛太乙世界箱包有限公司落户该村,该企业从1995年至1999年,每年扩建一个大车间,现有职工1400名,吸纳了一批农村劳动力。
近几年,李家石桥村党委一班人抢抓机遇,努力拚搏,招商引资工作成绩斐然。到2000年, 全村共引进内资项目7个,引资额1670万元。其中,青岛新宇通热电设备有限公司注册资金600万元,占地30亩,投资350万元,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村年收入租金45万元;引进外资项目3个,合同利用外资410万美元。其中,引进韩资项目--青岛海滨康乐休养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万美元,投资总额130万美元,占地20亩,建筑面积4300平方米,村投资300万元,建成后租赁给外方使用,年租金50万元。
2000年, 全村工业从业人员达到1600人,实现工业总产值4.38亿元,创利税1068万元。
第三产业
建国初期,李家石桥村逐渐办起了磨坊、油条铺和供销社等,仅有微薄的经济收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家石桥村集中力量发展第三产业。1981年,充分利用紧靠市区的优势,建起3000平方米的以宾馆为主,以服装加工、百货、五金为辅的综合楼,并陆续沿泰薛路两侧,开发商业网点40余间。1988年,县工商行政管理局要求李家石桥村将村西水泥预制件厂搬迁,建成全市的农贸市场--胶南商城后,村党支部又利用其商业中心的优势,发动全村村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全村很快形成了村内两条“非”字形商业街,村内的人民路段,是全市最繁荣的商业批发一条街。1996年,为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拆旧建新的方式,在胶南商城对面、人民路北侧, 拆除了原来的简易商业网点房,投资400万元,建起两层营业的5700平方米的华联商城,容纳摊位800个,年收入租金150万元。1998年,在村东灵山路东侧投资2 00万元,建起4500平方米的商住楼。同时,借市城区规划之机,拆除原来的宾馆综合大楼, 投资200万元,建起半封闭式的农贸市场,与胶南大众商场相连,年增加收入100多万元。 2000年,投资350万元,扩建华联商城二期工程,扩大营业面积11000平方米,年营业额达到4000万元。2000年,华联商城被青岛市财贸委员会和工商行政管理局评为全青岛市15个样板市场之一。
2000年底, 全村第三产业从业人员1300人,实现总产值1.8亿元,创利税1600万元。
喜欢香椿树1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香椿树1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网际谈兵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手机扫描进入,浏览分享更畅快!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