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思辨的特点:由不断推进的定性分析达到精确的定量
1:总述 中华思辨的特点是定性思维,由不断推进的定性分析达到精确的定量。这是我们的万经之源,易经,所规定的。在华夏文明奠基时期,时代的需要所成形的,之后一直是中华文化、科学的主导思想。在漫长的华夏文明中,定量分析没有能得到充分发展,以数学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是落后的。 历史上的中国文人能够牛气冲天“不做良相,就做良医”,因为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辩证统一的。也就是说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互为条件,高水平的定量分析会导致高水平的定性分析;当一个人的定性分析达到一定的水平时,他也自然的有高水平的定量分析。但是最高端的定量并不一定能转化成最高端的定性分析,西方的将军们是很难想象自己去创造一个上甘岭奇迹,这是他们的定量思维所不容许的。中国近代的科学巨擘钱伟长说他没有专业,祖国需要什么,他就研究什么。他是有资格这样说的。他考大学时,中文、历史考了双百,数学、物理、化学三门加起来一共考了25分。他进了清华大学,却非要上物理系,一个学期的努力功课就赶上去。定量思辨是初级的、机械的思辨;定性思辨才是高级的、真正的思辨。 2:古人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总的判断 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字面翻译:凡是可以用语言描述的道理(公式,准则,真理),都不是真正的道理(终极的永恒的道理,即绝对真理)。老子要告诉你的是道理两个方面的知识。(a)道理是人在观察和思考一些具体的事物或现象后获得的,但人不能观察和思考事物的全部和永恒的面貌(用马克思的话:人们的实践活动是有限的)。(b)当人认知总结道理时,就必须把客观事物放到人的主观思维模子里(用马克思的话:人们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结论一言蔽之:人类所认识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真理。这就是古人经常强调的“辞(写的字)不达言(说的话),言不达意(人所意识到的),意不及理(事物的道理)”。 “道不可道”是中国古人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总的判断,即人类对世界(人与物)的认知是有限的,人类所掌握的一切真理都是相对真理。庄子感叹能写在书上的东西其实都是糟粕,真正的精华(道理之最、之极)是记不下来的。军事天才拿破仑也有同样的痛苦:我想写一本军事著作,但后人照着那本书努力去做,最后很有可能做成常败将军。佛陀“法不可说,一说即错”,也是这个意思。楞严经就说的更直接了。看一下汤恩比同池田大作1974年的对话,你会发现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在人能认识的事物中,能用数学公式表达的其实是非常少的一部分。 因为基于这个判断,我们祖先的教育的核心思想不是传授道理,也不是提出自然科学(数学又将相对真理更加简单化),更不是把道理定量化为数学公式,而是在观察和思考具体的事件中,在具体的事物中的运用,理解道理,把握道理。强调的是“活学活用”先贤圣师的道理,与大师们“心心相印”的方法论。这个判断决定了华夏思辨发展的总方向:定性思维,而定量是由不断推进的定性分析达到的。所以中国文人从来都是讲究“穷于有数,究于无形”,以具体的道理(数量、形状、颜色,即现象)为起点,探索、把握后面的更大、更深的抽象的道理(超越了数量、形状、颜色,即本质)。其实,在西方科学上,寻求统一场的理论是追求更深层次的数量关系。 华夏思辨走上了这一发展的总方向的深层次的原因是社会需要,因为中华文化的第一功用是管理社会,是人文科学。当然由于那个时代的限制,定量分析是很难解决春秋战国时代国家与社会面临的实际问题。 3:古人所设计的解决办法 凡是能够在书上写下来的都不是最根本、最有价值的知识,即“真知识”。否则捧着一本书,天下的学子都能够成为大师了。与“真知识”相比,书是记载的其实是糟粕,很可能会误导你。所以你不能学习别人总结出来的道理,而是要学习别人解决问题、总结道理的思辨。退而求其次,是从真理(道理)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运用中学到全面的,活生生的,与实际事物相结合的真理。华夏学问强调的是“道之动”与“道之用”。举几个例子。 (a)儒学多矣。首先要心正意诚,然后。。。。。当你发现上级不好的言行,你就知道你的下级也不喜欢你这么做。你不喜欢你的儿子这样对待你,你就别这样对待你的老子。你希望你的朋友如何对待你,你就先这么对待你的朋友。在这里老夫子是通过排比重复来强调“我不能告诉你一个具体的道理(或数学公式),只能告诉你一个发现道理的方法,你必须自己去发现那个道理,并在实际运用中体会和把握你所发现的道理”。一些被现在的人捧上天的教育大师只讲了孔子话的一半,甚至一半都不到。跟孔子相比,差得远啦。“三人行其中必有我师”。为什么呢?拿研究礼法作个例子,你比较卫国,鲁国,和西周。卫国礼法向上向好的地方延伸就同鲁国很一致;鲁国礼法向上向好的地方延伸就同西周很一致;西周礼法因为流变而积弊,向下(坏的地方)延伸就变成鲁国的礼法;鲁国礼法因为流变而积弊,向下延伸就变成鲁国的卫国。如此反复推敲弄懂每一个变化的原因和细节过门,你就知道礼法的起源,产生,发展,积弊与消亡。学会了这个知识,你就知道西周之前的任何远古礼法,你也能知道以后未来的礼法,和人类最理想的礼法。你也能设计一个新的礼法,满足一个新社会的需要。四书五经是这样直接告诉你、教你这些学习方法,就看你愿不愿意听,愿不愿意学与用了。 (b)其它也是。“尽信书不如无书”,“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佛教能被中华文化吸收,一是它的善与华夏文明的大方向是一致的,二是它的唯心思想对传统文人来说的确是新的、系统的科学,为华夏文化、文明开拓了新的一维空间。“一切法相,皆属虚妄,若见诸像非像,即见如来”。像是指一切可以通过人的器官感觉到的事物(即色);法是指事物后面的道理(真理)。像是虚妄的(凡是通过人的器官感觉的一切事物都是依靠感官而存在,不是绝对的,也不可能是永恒的,所以是空的,也即是色空。色空是小乘佛教的核心);法是虚妄的(人能够认识到的一切道理同样受到人类认识能力的限制,也是空的,即法空。法空是大乘佛教的核心)。为什么法相都是虚妄的?先说像,没有一个像是永远不变。一切像都随着时间变化,而最终必然消亡(这是哲学常识)。那么你现在所感觉到的像既是不全面的也是将要改变与消亡的,对主张人生就是痛苦的佛教来说,当然就是虚妄的。再说法,佛陀的分析与结论同我们祖先的一致(参见2:古人对人类认知能力的总的判断)。解决办法也多有相同之处。佛家的因缘说法,就是儒家的因材施教,和共产党人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一致。三家都主张真理是相对的,在真实的事件中认识、把握真理,在具体的实践中恰如其分地运用相对于时间问题的相对真理,而不是绝对真理(当然绝对真理是在人类的认识能力之外的)。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当然比牛顿力学更先进,但许多实际问题是不需要,也不应该当作一个广义相对论问题,来解决。 “我空(是小乘),法空(是大乘),空法之空再空(这里更像老夫子在给你传授学习认知道理的方法)”。如果你知道你所看到的一切图像(味道或触感)都是虚妄不真实的,也豪无意义,那么见不见如来就没有任何区别。那么没见到如来就是见到如来,见到如来也就是没见到如来。如果你能看出佛陀所讲的法跟当时的环境与对象有关,你能认识佛陀在不同的环境与不同的对象讲同一个法,认识怎么样不同地讲同一法,你就知道真正的法。到了这一层次,你就清清楚楚地了解到为什么佛陀说他能说出来的法都是近似法,虚假的法,甚至在某种意义上是骗人的,当然是一文不值的糟粕。写到这里,半部金刚经算是解释完了吧?到了最高层,儒道佛是相通的,也就到了喜怒笑骂皆成文章。当然,如果你没有达到这个水平,你是不能谤圣毁佛的。如果你达到这个水平,你肯定是不会去谤圣毁佛的了。偶有作者,是不得已的震聋发聩。 中华经典(包括中国化的佛教:禅宗)的价值就是引导你去如此思辨。不是给你一个小王八(如秘籍),让你发横财;甚至并不是教你怎么抓鱼(因为久远,很多都与现代无直接关系。工具与人们的追求都会跟着时代而改变);而是教你从别人创造出抓鱼的方法中学习如何创造方法,解决实际问题(是方法论的方法论)。一些人把理论,方法,和数学公式捧上天,其实是没有必要的。歌德说“理论之树是灰色的(即没有生命力),而生命之树(真实的事物)却是常绿的”。英国法官也看不起美国的同行,因为英国依案例判案,而美国依法律条文判案,实际上是定性与定量的优劣高低之争。这同中国古人“有无”“性情”的思辩,不论在时间上,还是在质量上要差百千里了。常见有人说中华文化如何糟粕一无是处。我是不知如何回辩,只能认为这也是一家之言吧。 4:易经:由不断推进的定性分析达到精确的定量的人文科学 “百代袭秦,万经归易”是华夏史学的第一联。上联是说中国的政治体制的本质是沿袭秦朝的“令行禁止权集中央”的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联邦制是与之不同的一例),下联是说华夏文明起源于易经。如果以文字出现作为一个文明的起点,那么华夏文明的起点则理所当然的是易经,因为易经是华夏文明的基因(诸子百家三教九流都起源于易经)。汉字的发明是受易经的指导,因此华夏有五千年的文明。 易经分言与像两部分。言是用来解释像(帮助人看懂像),是研究易经的辅导材料,像(即64卦)是易经的本文,它启示宇宙人间的大道理(大道理统御和产生低一层的较小的道理)。中国哲人认为宇宙间存在着唯一的一个终极大道理,它统御着宇宙人间的一切物理人事(自然和社会科学)。这个终极大道理是什么,我不知道也没有看到别人的记录。我所学到的最大的道理是马克思的对立统一规律。但在读懂易经时,学者必须寻求世情物理,推断历史事件的产生﹑发展﹑变化﹑和消亡的根本原因,和与外界条件相互影响下它的变化发展的精确规模,精确时间,与产生变化的各个原因引起的精确变化。易经能永无止境地训练人们的分析、计算、判断能力,它是以定性为起点,向上寻求更深层次的大道(以保证分析判断的根本、方向是正确的),向下更精确从而达到定量(以保证分析判断是精准的)。长久以来,易经总是和算命连在一起,原因是当一个人的分析判断能达到极高的水平后,真的要推算他人的命运并不是做不到得。当然,精通易经的人,大概也不去干算命的事。“知者不言,言者不知”,真人如此行,假人如此骗。 在西方的数学物理中,直接告诉你时间等于距离除以速度。七岁小儿就能算。在易经中,它告诉你文王带一支军队从那里走到那里花了几年几天的时间,并给你几个暗示(什么时候到达那个重要地点)。如果你能将这件事的时间问题搞的清楚明白,计算数学物理的时间问题,应该是非常容易的了。中国古代将军对时间的神机妙算是这样练成的。他们实际上运用了时间等于距离除以速度的公式,而且是用微积分的方法来精算时间,但遗憾的是没有定量化,公式化,系统的科学化。这也是不断推进的定性分析达到精确的定量。易经就是这么学的,所谓心心相印,不然为什么要十年寒窗读易经。评分完成:已经给 流沙河上 加上 50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