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缘政治的规律
阿富汗与中国新疆接壤的地区叫瓦罕走廊。这是位于帕米尔高原南端和兴都库什山脉北段之间的一个狭长的山谷,从地图上看,瓦罕走廊更像贫瘠的阿富汗紧紧拽住中国的一只手。
瓦罕走廊(来源:新浪网)
瓦罕走廊的存在是典型的大国地缘政治角力的结果。
1895年从中亚南下的俄国人与占据印度的英国人在阿富汗迎头相撞,为了避免直接发生冲突,俄英两国私下签署协议,在清朝属地的瓦罕帕米尔地区上,人为划出一条“瓦罕走廊”分给阿富汗,作为俄英两国势力的缓冲区。
俄英两国用瓦罕走廊做缓冲区体现了一个地缘政治的铁律——
强国忌相邻!
两个强国如果领土接壤就会爆发无法控制的冲突!
纵观国际历史,这个地缘政治的铁律决定了无数重大历史的走向。
在亚洲,当英国占领印度之后,法国人的选择是殖民越南,中间的泰国就是英法两国的缓冲区,两国都默契的不打泰国的主意。
在欧洲,德法因为相邻多次爆发战争。
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英法却在西线静坐观望,原因很简单,当时英法秉承祸水东引的政策——只要德国吞并波兰,德国就与苏联接壤,两国必然爆发战争。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只不过希特勒在东进之前先横扫西欧,让执行祸水东引的英法两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按:现在的法德已经没有直接的地缘版图冲突,原因很简单,因为欧盟经济一体化让两国经济深度融合,从而极大的化解了地缘政治矛盾。
中国也希望通过建设亚洲经贸一体化来化解地缘政治版图的冲突,RCEP协议就是这样的典型。
了解强国忌相邻这个地缘政治铁律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阿富汗地图。
阿富汗区域位置图
阿富汗是一个内陆国,但是位置却很敏感,这是中亚、南亚、中东之间的“十字路口”,也是几大国之间交汇地带。
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认为,阿富汗这个落后的部落制国家之所以能在几大文明的间隙中成为一个独立国家——其实也是几大国心照不宣留下的一个“缓冲地带”。
所以,由于阿富汗地理位置过于敏感,一旦有外部势力企图染指控制这个国家,就一定会引发相邻几个大国的剧烈反应。
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这就是捅了一个马蜂窝,周边各国包括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谁也不愿意看到苏联掌握这个联系欧亚板块的要害。
所以,伊朗在西、巴基斯坦在东,成为美国以及整个伊斯兰世界支援阿富汗人民反侵略战争的基地,大量人员、物资从这两个跳板源源不断进入阿富汗,让阿富汗游击队成为打不死的小强,9年之后,苏联认怂,狼狈不堪地撤出了阿富汗。
2 帝国的坟场
阿富汗号称帝国的坟场除了其敏感的地缘位置因素,还因为其特殊的地理条件——这个国家地形是非常独特的,全国80%处于高原,国土最核心区域偏偏是一片崎岖的山区,这片山区将阿富汗国土分割得支离破碎。
阿富汗主要人口居住区就是环绕兴都库什山脉的一个平原经济带,而首都喀布尔就是这个带状经济圈中稍微大一点的小平原。
将这些被大山分割开的经济带联系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围绕兴都库什山脉的环山公路,说是公路,其实由于长年缺乏维护与保养,交通状况非常糟糕,这就导致围绕兴都库什山脉的各个人口聚集区域封闭而独立,首都喀布尔对这些区域的影响力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兴都库什山脉的环山公路(来源:新浪网)
这样的国土国貌导致阿富汗长期是一个部落制国家,一个封闭区域的部落就是一个小王国,老百姓也只听从部落长老的命令,对于国家概念非常淡薄。
阿富汗如果是一块富饶的平原,历史上早就被某个大国所吞并,而正因为这种恶劣的地理环境+贫瘠的土地,才让阿富汗成为周围几个大国心照不宣留下的一个“缓冲地带”——这个国家的统治收益远远低于征服成本。
阿富汗有点价值的就是环山经济带,但是这片经济带拿下来很容易,要长期占领却非常难。山区的游击队如同无所不在的地老鼠总能找到空子下山捞上一票,等占领军反应过来去围剿时,游击队却早就跑回山里,让你望山兴叹,即使你有导弹飞机卫星也找不到有价值的攻击目标,总不能用价值几百万美元的导弹去打帐篷吧?
复杂的地理环境叠加敏感的地缘政治位置就让阿富汗成为帝国的坟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