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不知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服军衔
很多人以为在1958年志愿军部队从朝鲜撤回国后,在朝鲜就没有志愿军了,这是不正确的。志愿军的部队全部撤离朝鲜回国后,在朝鲜停战委员会中,继续保留有中国的代表团,使用中国人民志愿军名称,着中国人民志愿军军装。从1955年我军实行军衔制后,中国人民志愿军也开始授予军衔,志愿军授予的是志愿军军衔,包括在中国东北境内的志愿军兵站的官兵授予的也是志愿军军衔,而中国驻朝鲜大使馆的武官授予的是解放军军衔。志愿军换发55式军衔服装是在1956年的10月,样式与解放军的相同,唯一不同的地方就是在帽徽、纽扣、肩章扣、武装带等处没有“八一”标志,只是五角星。1965年取消军衔后,志愿军也和解放军一样佩戴全红五角星帽徽和全红领章,在胸前再次佩戴“中国人民志愿军”字样的胸章。解放军更换85式军装和再次实行军衔制后更换87式军装后,志愿军也同时换装,唯一的区别也是在帽徽、领花、纽扣等处没有“八一”标志。1994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团全部回国,至此志愿军的名称和军装才成为历史。
由于朝鲜战争停战协定的全称《朝鲜人民军最高司令官及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一方与联合国军总司令另一方关于朝鲜军事停战的协定》包括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我国一直在军事停战委员会内保留有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他们作为最后的志愿军,一直常驻板门店继续执行监督朝鲜停战协定实施的任务 。
志愿军代表的服装与同期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基本一致,经历了50式、55式、65式、85式、87式的军服变革。唯一的不同在于帽徽、领花、纽扣等处没有“八一”标志。1990年5月,志愿军代表团的军官们装备新式宝剑型软肩章(将官软肩章上增绣金色松枝叶)。
1953年朝鲜停战后,中国派出1位陆军正军职军官率领一邦人马(人数不多,包括空军军官,象征参战的志愿军陆军、空军及各兵种,属于象征性代表存在),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代表常驻板门店联合国朝鲜停战委员会,与朝、韩、美及中立国代表共同工作。1988年CPLA授衔时,当时志愿军代表是田胜陆军少将,他率领的全部工作人员共30多人,从列兵至少将一应俱全,代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存在,是CPLA中编制最小、人数最少的正军级单位。1992年中韩建交后,中朝关系迅速恶化,志愿军代表的工作逐渐难以开展。1994年,朝鲜单方面通知中国,要求中国撤回志愿军代表,理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已经于1958年全部撤出朝鲜,志愿军代表无理由再停留在停战委员会,中国方面只得仓促撤回志愿军代表处全部工作人员。
朝鲜军事停战委员会历任志愿军委员
丁国钰、柴成文(1953年7月28日至1955年1月21日)
张秀川(1955年1月21日至1955年11月13日)
任荣少将(1955年11月13日至1964年2月)
丁甘如少将(1965年至1967年?) h)
何渠若(1971年6月8日至1973年9月12日病逝于沈阳)
陈健吾(1973年12月26日至1978年5月31日)
牛克伦(1978年6月19日至)
叶昌渠(1980年至1982年6月)
王健(1982年6月至)
田胜少将(1985年7月3日至1992年)
卢光邺大校(1993年7月7日至1994年9月)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0 银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