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权威期刊:鄱阳湖低水位或由采砂导致 2011年冬季,随着河滩的大面积裸露,“鄱阳湖大草原”现象引发了全国范围对鄱阳湖低水位的广泛关注。报道普遍认为这些年来,鄱阳湖区出现了持续的“超低水位”,并且枯水期时间提前、枯水期延长,这些现象将成为常态。江西省也以鄱阳湖干旱、留住一湖清水等理由积极推进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题图:WWF韦宝玉,鄱阳湖的湿地飞鸟]
鄱阳湖低水位的成因究竟是什么?究竟会持续多久?其实学界并无定论。近日,一篇发表在国际水文学权威期刊《Journal of Hydrology》上的论文认为,密集的采砂行为是导致鄱阳湖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枯水季节,鄱阳湖上搁浅的渔船,图片:王筝
诊断:采砂才是根本病因
鄱阳湖,作为长江中下游地区仅存的两个大型通江湖泊之一,其独特的江湖复合生态系统,在维护生物多样性以及区域生态安全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1992年,鄱阳湖即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也是我国加入世界生命湖泊网的唯一代表。鄱阳湖可能面临的生态危机,也因此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009年Science杂志上就发表了一篇文章“Scientists Line Up Against Dam That Would Alter Protected Wetlands”专门讨论关于鄱阳湖建坝的问题,认为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将改变湿地生态系统,并破坏长江江豚的栖息地。鄱阳湖湖口及湖口水道示意图,图片制作:徐超
而这篇发表于《Journal of Hydrology》上的科学论文全名为《采砂及鄱阳湖不断增长的泄流能力:对湖泊水位降低的重新评估》(Sand mining and increasing Poyang Lake’s discharge ability: A reassessment of causes for lake decline in China),通过对大量实测水位及流量监测数据的对比研究,结合遥感影像监测结果得出结论,采砂是鄱阳湖水位下降的根本原因。这篇论文由来自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美国罗德斯学院和法国路易•巴斯德大学的六位学者共同撰写。事实上,关于鄱阳湖水位下降的成因,早已引发了学界关注,曾有研究发现,湖区干旱与雨量减少有直接关系;另一些研究则认为,由于长江上游大坝的蓄水功能,造成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作用”减弱,从而导致了水位下降。与之不同的是,这篇最新发表的论文指出,鄱阳湖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应该归结于无序采砂导致的自身径流下泄机制的变化,而并非三峡大坝对干流水位的影响。
分析:出水口扩大,泄流加速
这篇论文具体分析了两个和鄱阳湖泄流能力有关的因素——采砂如何加大了鄱阳湖泄流道横截面的面积,以及在枯水期,泄流能力的增加又如何导致了鄱阳湖水位的降低。科学家采集了鄱阳湖四个主要的水文站从1950年到2012年的水文月监测数据,发现湖口地区枯水季节的月均水位,几乎稳定在8.5米左右,这说明长江对鄱阳湖的“顶托效应”并没有发生减弱。也就是说,长江干流枯水季节的水位并未发生显著改变,三峡大坝对鄱阳湖枯水期水位的影响并不明显。而五大支流的入湖水量在枯水季节也并没有减少,反而出现了4%的增长。这样一来,上述原因都不能够解释水位下降的原因,科学家随即把目光投射到湖口形态的改变上。通过选取鄱阳湖入江水道三个区域的湖底地形剖面,科学家比较了从1998年到2013年湖口形态的变化,发现受采砂影响,这三个区域的湖底平均高度在15年间分别下降了9米、3米和7米,水道的横截面积分别增加了120%、100%和75%。从三个时期的影像对比入江水道的形态,我们可以更直观地看到水域的剧烈变化:星子县附近5公里的水道,在2002到2007年之间,水域面积总共增加了7.3平方公里,北面将近10公里的水道宽度,从200米增加到800米。鄱阳湖湖口及湖口水道示意图,图片制作:徐超
入江水道形态在短时间内出现如此剧烈的变化,毋庸置疑,无法归因于自然的力量。而鄱阳湖水位出现显著下降的时间节点,与鄱阳湖开始出现大规模采砂作业的时间节点惊人地吻合。科学家认为,这肯定不是一种巧合。据统计,在2002到2009年间,每年从鄱阳湖输出的砂石量达2.36亿立方米。如此庞大的采砂工业,必然对河湖形态产生重大的影响。湖泊的水文过程,就如同将水池的进水阀和出水阀同时打开,当泄流量提升的时候,水位就会出现下降的趋势。据2008年的监测结果,鄱阳湖在枯水位时的泄流能力增加至原来的1.5至2倍。如果把鄱阳湖比作一个巨大的水池,现在的问题是,因为挖砂改变了河湖形态,河床变深,水道变宽,湖口的泄流能力增强,向长江排水增多,直接导致了鄱阳湖水位下降,枯水季节提前。
结论:先问病根再治病
近十年来,由于建筑工业的发展对砂石的需求量增加,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采砂业迅速兴起。2001年,采砂船开始进驻鄱阳湖,在很短的时间内,采砂迅速崛起为一项暴利产业。据统计,在2002到2009年间,每年从鄱阳湖输出的砂石量达2.36亿立方米。鄱阳湖上的运砂船,图片:WWF雷进宇
这篇论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的赖锡军说,考虑到鄱阳湖水位过低导致的生态影响,其管理者应该对无序采砂优先采取措施。另外对于江西省水利厅一直在呼吁修建的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研究团队认为,应该在全面理解造成鄱阳湖水位降低的原因之后,再来做出是否修建工程的决定。WWF长江项目高级总监雷刚指出,“治病需要对症下药,尤其是面对鄱阳湖这样复杂而重要的生态系统,采取任何工程措施和手段,都需要考虑可能造成的不可逆的生态影响。”他表示,非工程手段仍是保护鄱阳湖生态系统的最优方案;在无法回答清楚负面影响究竟有多大的情况下,建设任何大型工程都应审慎决策;在继续深入科学研究的同时,应寻找能更全面满足各方要求的替代方案,将负面影响降到最小。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30 银元!
喜欢雁过留鸣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