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不二
这么老套的题目谁会看呐
我说,有缘人会。
且听我念首诗:
君知妾有夫,赠妾双明珠。
感君缠绵意,系在红罗襦。
多么感人的情意故事,谁能察觉出一丝丝的异样气氛吗?不可能,这不是典型的风花雪月你侬我侬吗?实际上,诗人当时身处危机四伏的核心,稍有不慎就是惹祸上身人头落地!
把全诗读完估计看官就能咋么出滋味儿了
妾家高楼连苑起
(我家有别墅群)
良人执戟明光里
(我老公高富帅在朝当官)
知君用心如日月
(我知道你喜欢我)
事夫誓拟同生死
(但我和老公的关系杠杠的)
还君明珠双泪垂
(实在不好意思不能接受你的美意)
恨不相逢未嫁时
(遗憾的是我们认识的太晚了,若是你未娶,我未嫁说不定还有戏)
大概看出点门道了吧?拒绝婚外情人的追求啊~
拒绝是真,但不是情人。
故事背景是这样的:
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了极大的麻烦,不仅仅是由盛转衰的拐点,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无穷无尽的不安,就像今天的大马士革。到处都是藩镇割据的武装部队,每个藩镇对皇权都虎视眈眈。唐平卢缁青节度使李师道也在其中。夺天下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人才!唐朝的军阀就很清楚这一点,所以,四处拉拢人才。这首诗的作者大名张籍,现在听来还不如大小张伟名气大,那在当时可是不得了了不得。李师道派人携重金拜访张籍。张籍是左右为难,收礼,结交李师道,肯定不行。拒绝李师道,又得罪不起,弄不好惹祸上身,俗话说得好:宁得罪君子,勿得罪小人。万般无奈,张籍借男女爱情的事儿,委婉的表达了拒绝拉拢的目地。
俗话说的好,学了《易经》会算卦,学了《诗经》会说话。如此危机四伏的情况,竟然用风花雪月的手法给解决了,不得不佩服古人的高明。不愧是韩愈的得意门生。这首诗的名字叫《节妇吟》。
如果撇开这首诗的比喻作用和背景,单就其所表现的思想内容来研究,我们可以发现这首诗反映了一个封建礼教问题。让我来看看历史上各个时期对此诗的争论。
北宋时期
在北宋初姚铉编的《唐文粹》里,也把这首诗编在“贞节”类目下。可知唐宋人都认为一个女人可以接受另一个男子的爱情,也可以对他表示自己的“感”,只要她不抛弃丈夫私奔或改嫁给那个男子。这样一个女人还没有踰越礼教,她可以算是一个“节妇”。
这里泛指精神出轨,这足以说明这一时期女性最起码思想上还是很开放的。
南宋时期
到南宋时,以朱熹为首的道学家歪曲了儒家的礼教观念,他们对妇女的行为定出了许多灭绝人性的禁条。他们只要求妇女驯服地被束缚在礼教界限中,绝不容许她们暴露人性,非但不许暴露,甚至根本不许她们有人性。这种残酷的礼教观念,影响了以后的文人,在文学批评中也沾染上了毒素。
可见这一时期女性地位低下,少妇要是思想出轨,那铁定是作死的节奏。
明清时期
明末的唐汝询,在这首诗后批道:系珠于襦,心许之矣。以良人贵显而不可背,是以却之。然还珠之际,涕泣流连,悔恨无及,彼妇之节,不几岌岌乎?来源《唐诗解》
意思是说,明珠虽好,但少妇依靠显赫家境,心虽有意,背叛成本太高,还珠时又不舍其珍贵的矛盾心理。
同时,贺贻孙在他的《水田居诗筏》中评此诗云:此诗情辞婉恋,可泣可歌,然既系在红罗襦,则已动心于珠矣,而又还之。既垂泪以还珠矣,而又恨不相逢于未嫁之时。柔情相牵,展转不绝,节妇之节,危矣哉。
此番话以教义评说,妇人守节当以言辞拒绝不可优柔寡断,有失节操。
这两段评论,对于系珠、还珠这一行为,已经有些贬意,但没有说这不是节妇的行为,只说这个“节”很危险了。
康熙五十六年,沈德潜编成《唐诗别裁》,他不选这首诗,而在张籍的小传下说明其理由:文昌有《节妇吟》,时在他镇幕府,郓帅李师道以书币聘之,因作此词以却。然玩辞意,恐失节妇之旨,故不录。他断定诗中的女主人公不能算作节妇,可见他对“节妇”的观念与唐宋人大不同。而且他对诗教的观念,也和汉代人大不同。《唐诗别裁》是有相当影响的书,从此以后,有许多唐诗选本都跟着不选此诗了。
在封建男权的意淫下,妇人那点唯一的人性就这样被抹杀了,自此只许官人嫖娼,不许少妇妄想的人性扭曲思想根植于这个社会。对后世产生巨大的影响。
花絮
最搞笑的是明初瞿佑的《归田诗话》,也提到张籍的《节妇吟》。他还大言不惭,给张籍改作了一首,题为《续还珠吟》:
妾身未嫁父母怜
妾身既嫁家室全。
十载之前父为主
十载之后夫为天。
平生未省窥门户
明珠何由到妾边。
还君明珠恨君意
闭门自咎涕涟涟。
这是一首封建礼教的顽固卫道者写的诗。他以为一个女人应当在家从父,既嫁从夫。平生连大门口都不去站一会儿,怎么会有人赠我明珠?所以现在还你明珠,不是“感君意”,而是“恨君意”了。为什么“恨君”呢?不是赠珠的人不规矩,而是怪自己一定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引得人家来诱惑了。
不过这首诗有一个漏洞。既然把这个女人写得如此贞节,连大门口都不出,又怎么会收下这两颗明珠呢?既未收下,又怎么说是“还君明珠”呢?如此说来,古代文人最喜欢意淫,也就是耍流氓,既喜欢人家大胆豪放,又要求美人必须立牌坊。你这不是变态吗?啊!呸~ 吃你家花卷了?
后记:
我们知道,一个文艺作品的表现手法是为它的主题思想服务的,而主题思想是为这个作品的教育作用服务的。抛开背景且不说。这是近千年来,惹得古人热议此诗是否贞节的矛盾根源在于禁止人性宋儒的礼教观念。
有话不直说,这是千古文章的秘诀。
“文者,曲也。”
所以,文章要听弦外之音。表面的卿卿我我或许掩盖的是通天阴谋。我们太平日子过久了,可能无法理解波谲云诡的动乱时代的思维模式,比如说我们看《海瑞罢官》只是戏,毛主席看到的是反动的力量。耐下心来,慢慢咀嚼生活,你会发现一个茅塞顿开的世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