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过一则新闻,写的是一位喜欢日本文化的青年张伟,在娶了两任妻子后发出的感叹,直言“我在日本生活14年发现,日本女人和想象中不同,很物质”,引发众多网友热议。
张伟,1990年出生在中国安徽省淮北市,高中时期他对日本文化产生兴趣,大学时决定赴日留学,在东京大学开始了六年制本硕连读的生活。
毕业后他决定留在日本发展,遇到了第一任妻子,野村遥。
野村遥温柔体贴,一度让张伟觉得找到了“理想日本女性”,张伟对日本女性的印象依然还停留在电影和动漫里的内敛和优雅。
但野村遥与张伟的节俭意识不同,她非常追求物质,在意生活品质,想用名贵品牌对外彰显生活的优渥,
两人多次为换房问题争吵,张伟最终实在无法扭转野村遥的经济观念,选择离婚。
张伟并未对野村遥有着真正意义上的认识,他的日式滤镜为之“赋魅”,并且对野村遥“祛魅”后无法对她产生认同,
于是第二任妻子找了生活理念与他类似的真理子,真理子不盲目向往物质享受,更看重精神上的共鸣和扶持,二人把小家经营得有模有样。
张伟的第一任妻子野村遥对物质的重视并非个例,它源于日本的社会文化属性。
目前日本的家庭模式结构已然发生改变,根据日本总务省的最新劳动力调查显示,2023年日本的双职工家庭(双方都有全职工作的夫妻)数量达到全职主妇家庭的3倍。
大众眼中日本女性都不上班在家相夫教子的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双职工家庭数量超越单职工家庭成为社会主流。
但日本女性除了上班,由于传统性别分工惯性依旧存在,在家庭里还要付出“无形劳动”,它指的是:
没有实体形态但有重要贡献的劳动,如家务、育儿、看护等。
无形劳动的价值往往难以通过传统方法直接计算,也没有得到他者的认可和相应的补偿,却在工作之外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个体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因此日本女性的策略是发展独特的风险防御机制,
因为明面的制度保障缺失,所以把对物质的保障放在了婚姻的核心位置,显性化了婚姻的契约要求,保护自己更多的权益。
本质上看是生存焦虑衍生的物质要求。
这导致了中国男性和日本女性在爱情中的需求是错位的,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
中国男性期待“安全需求”(指保障自身安全、摆脱事业和丧失财产威胁等方面的需要)和“归属需求”(指感情的需要和归属群体的需要)同步满足,
因为传统观念中家庭和社会的归属感非常重要,并且默认经济稳定是结婚的前提。
日本女性的社会保障压力使个体更关注生存的保障,致使个人主义倾向增强,
她们是将“生理需求”(指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衣、食、住、行等方面)和“安全需求”前置,
优先考虑基本生活的物质兜底,将经济能力视为择偶的首要标准。
这也是张伟第一段跨国婚姻的失败原因,他们的需求难以得到共振,彼此想要的都没有得到满足。
日本女性花费更多心思在婚礼排场、房子大小和生活用品品质,很可能不是为了攀比,而是一种向外界展示婚姻稳定性的途径,
通过与相似他人的比较所得出的评估来证明家庭的稳定和婚姻的可靠,这是她们没有“所嫁非人”的凭证依据。
物质是作为安全感缺失的“代偿”,这种心理机制指的是:
个体在无法达到某些目标或满足某些需求时,通过在其他活动或领域中寻求补偿,以此来缓解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不过东京家庭法院的调解记录显示,有73%的离婚夫妇承认“当初高估了物质保障带来的安全感”。
可见过度关注物质条件的婚姻,幸福感曲线越往后越断崖式下降,被物质掩盖的其他需求形成了巨大的心理空洞,彻底摧毁了婚姻。
婚姻需要物质基础、情感连接、共同成长构成三角稳定结构,任何单方面的倾斜都会导致关系崩塌。
情感连接是婚姻里的心灵氧气,美国心理学家威拉德·哈利提出“情感银行”的概念,
情感银行是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的情感账户,分为“存款、取款、透支和破产”四个部分:
存款:存入爱、接纳、关心等;取款:发出求助、需要获得支持等;透支:被指责、批判和漠视等;破产:背叛、欺骗等。不同的行为对应不同的情感账户形式,每一次贴心深刻的对话都是存款,而恶语相向都是透支,
这是比银行账户更值得经营的人生账户,里面的余额直接决定了关系的牢固性。
情感连接使彼此的感情流动,互通有无。真正的亲密需要穿越表象,是两颗心校对共鸣的时刻。
任何形式的情感拒绝或情感冷暴力不断累积后,终将造成情感银行的破产,后续再难挽回。
而共同成长意味着夫妻不仅要成为最小单位的“生活共同体”,还要建立起“成长共同体”,
共生效应使双方的思维和能力水平相互辐射促进,保留个体差异带来的活力,甚至能激活被消磨的情感本能,是亲密关系里比情感连接更具韧性的纽带。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人之形体,其亦由是。
一旦个体成长和婚姻关系产生速度差,认知的落差逐渐削减共同话语,
无法针对人生的不同阶段调整相处模式,最后难免演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婚姻从甜蜜的港湾转变成一眼望到头的窒息牢笼,桎梏着彼此。
物质基础、情感连接、共同成长分别代表着“身、心、灵”,三者尽量的叠加是张伟第二段婚姻成功的原因,
他终于明白要建立共同的财务观念,让物质成为托举婚姻的平台而非枷锁。
毕竟,婚姻从来不是数字运算,而是两个具体的人书写的叙事。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10 银元!
喜欢pptang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