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教授赵南元:SSK是西方文化垃圾

送交者: wangguotong [☆★★声望品衔12★★☆] 于 2022-06-05 4:51 已读 2023 次 大字阅读 繁体阅读

在北京大学科学传播中心网站(该网站经常刊登反科学内容)上见到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哲学与文化研究室霍桂桓的文章《科学知识社会学(SSK)与科学的祛魅》(将刊登于《博览群书》)。

该文以不长的篇幅,对于“科学知识社会学(SSK)”的背景、起源、任务、目标、方法做了全面的介绍,使我们对于SSK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可以对于SSK这一学科进行初步的评述。

霍桂桓文章认为SSK的基本任务就是对科学进行“祛魅”。如果所言不虚,那么SSK本身的存在价值就颇为可疑了。

首先,科学是否有“魅”就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至少“后现代主义科学”就认为对科学应该进行“返魅”,用“老奶奶讲故事”来代替科学研究,这样说的前提当然是科学“魅”得不够。从科学本身的性质来说则是反对一切超自然的解释,而这个带有鬼字旁的“魅”显然不符合科学精神,科学显然不倚赖什么“神秘魅力”。

作为论据,霍文中说:在19世纪下半叶、20世纪初,西方有识之士就已经提出了两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观点,一个是“上帝死了”,另一个则是“理性化最终会导致扼制人性进一步发展的‘铁笼’”。对于不信上帝的东方人来说,“上帝”是死是活无关紧要;而理性为什么会“扼制人性进一步发展”则令人感到无法接受。理性是人类发明出来便于思考和交流的工具,正如语法一样,你说话当然可以不合乎语法,只是别人未必听得懂,你争辩可以不管理性,只是别人未必服气。理性的明显的好处在于,每个结论都有个推理过程,虽不能保证结论正确,但在发生失误时可以找出“理”的缺陷加以改进,不像那“非理性”,错了也不知是怎么错的。视理性为“铁笼”者,不过是想用“话语霸权”推销歪理邪说罢了。

霍文中说“人们通常认为,科学代表着开明和进步,而宗教则意味着愚昧和落后,因而‘科学前进一步,上帝就后退一步’,用科学驱逐和取代宗教是理所当然的;简单说来这并不错,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如此简单,否则,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就不会造成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严重问题了。”实际情况确实不简单,所以我们不能简单的认为“立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西方工业文明的发展”造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各种各样严重问题”。实际情况是,在科技发达的美国,仍然有90%的人信奉宗教,“用科学驱逐和取代宗教”还是遥遥无期的梦想。在这种现实之下,“各种各样严重问题”应该在控制了90%人口的宗教中找原因,毕竟10%的人在“民主”决策中是不起作用的。举个实际例子来说,医学降低死亡率、科技使农业增产都造成人口增加,但是科技也为人类准备了充分的避孕技术;正是一些宗教教义禁止避孕、堕胎,使得科学技术无法发挥其控制人口的作用,才导致了人口爆炸。这个问题靠“科学的祛魅”是解决不了的,还要靠宗教的“祛魅”才行。

霍文认为“作为研究者,我们所应当关注的问题在于,人们在用科学驱逐和取代宗教的同时,是不是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以往针对宗教的信仰和感情转移到科学技术上来了?近现代科学史已经表明,这个问题并不是不存在——尽管人们对科学家及其研究结果的态度没有对上帝的信仰那么虔诚和盲目,但这种态度仍然具有比较强烈的信仰特征,因而从某种意义上似乎可以说,与西方现代化和理性化过程同时存在的‘世界祛魅过程’,实际上是与人们把这种“魅”赋予科学技术的过程同步进行的。”作为研究者,这恰恰是一个不值得“关注”的伪问题。首先,在西方绝大多数的人仍然信仰宗教,不存在“不知不觉地把自己以往针对宗教的信仰和感情转移到科学技术上来”的可能性;其次,对于不大信宗教的科学工作者而言,也不存在对科学的“信仰”,因为科学并不具备成为“信仰”对象的条件,任何人研究科学都不可能在“信仰”的前提下进行,如果已经信了,还有什么可研究的呢?第三,既然“理性化”是“世界祛魅过程”,怎么会把“魅”赋予科学技术呢?难道科学技术不是“世界”的一部分吗?对于科学中不存在的“魅”,大谈“祛魅”,不是很可笑吗?所谓“科学的祛魅”只是对科学进行“妖魔化”以贬低科学的另一种说法而已。

如同一切文化现象一样,科学当然是在社会中生存的人“建构”出来的,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事实。但是“打破人们以往认为科学真理所具有的‘绝对正确’和‘普遍有效’的神圣光环”之说则是唐·吉柯德对风车的战斗。搞科学的人没人会认为科学是“真理”,也没有人会认为科学“绝对正确”和“普遍有效”,有什么“神圣光环”。这都是神学家和哲学家常用的词汇,与科学无关。如不相信可以去查阅任何科学论文,看看里边会不会出现这种在科学上毫无意义的词汇。

本文作者是清华大学教授赵南元

“所有科学知识都是社会建构的”这一点没有错,但也是一句无聊的话,因为任何知识(不止科学,也包括宗教、哲学、艺术)都是社会建构的。但是我们不能由此推论出科学也像其他所谓“知识”一样的不可靠。在所有这些“知识”中,科学是最可靠的知识。其原因不在于科学有什么“神圣光环”,而恰恰在于科学不依靠任何“神圣”的东西。科学靠的是理性,要合乎逻辑,要讲道理,要摆事实,要拿出证据来,科学有自己内部的价值观,这个价值观依据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基本价值观,不包含任何“终极关怀”。

霍文说“使科学理论及其生产过程和人类其他知识及其形成过程一样,接受同样客观和严格的学术考察和研究。而这样一来,人们就有可能使科学本身‘祛魅’”这个说法荒谬之处就在于以为科学的可靠性依存于其“生产过程”,事实上科学的可靠性恰恰不依存于“生产过程”,而是依存于其“检验过程”,科学共同体接受或拒绝一个理论,从不考虑它是怎样产生的,只考虑其结论是否合乎科学的价值观。正如生物的进化,其“过程”只是随机的变异和生存竞争的选择,只是由于选择的标准稳定可靠,才终于产生了人类。

为了反科学,就必须在基本价值观上和科学对着干,你说要理性,我SSK就偏说“应当同样客观公正地对待真理和谬误、合理性和不合理性、成功和失败”,硬把允许胡说规定为“信条”,让你“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这样的“学问”最后当然只能靠“抢话筒”,靠“话语霸权”来分胜负。但是结局就是这种“学问”除了为反科学提供一些不堪一击的口实之外,没有任何用处。至于“导致彻底摧毁人类知识体系的相对主义”则是杞人忧天,人只要还需要吃饭,“知识体系”就是谁也“摧毁”不了的。在中国,原本就没有多少宗教信仰,民间迷信也是要靠“灵验”才能吸引香火,“魅”本来就没什么地位。科学以其“灵验”获得中国人的支持,不是“祛魅”所能改变的。所以SSK以其错误的任务,错误的研究路线,错误的结论,在西方尚且被索克尔一脚踢翻,在中国就更不会有什么作为了。翻译一些书来让大家看看西洋景固然有趣,要是真把它当“学问”就是小题大做了,还是趁早“扬弃”了吧。

总而言之,SSK只是一个西方文化垃圾,是人文学者编造出来用来反科学的工具。

作者:赵南元,清华大学教授

评分完成:已经给本帖加上 25 银元!

喜欢wangguotong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举报反馈] [ wangguotong的个人频道 ] [-->>参与评论回复] [用户前期主贴] [手机扫描浏览分享] [返回文化长廊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主贴被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