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玉伯很直接地告诉量子位,目前大家看到和用上的版本,仅仅是YouMind最终构想的v0.1。
但出于一个技术出身者深入骨髓的开源精神和共创理念,团队选择在此时把YouMind摆到用户眼前。
最终形态:内容创作者的GitHub社区
那么,0.1版本的YouMind——也就是现在用户可以内测上的这个版本,是什么样的?
作为通过内测的千分之一,量子位多位编辑都尝试体验了一番。
注册后,它会推荐你安装YouMind浏览器插件。
通过这个插件,你主要可以干三件事:
第一,总结网页,翻译网页;
第二,和ChatBot对话,询问问题,不管是关于正在浏览的界面的,还是需要互联网搜索的;
第三,把任何模态的内容,包括文字、图片、播客/音频、视频等,吃进个人收藏夹里,带分类那种。
以上,是调用插件能做的事。
△右侧为调用插件时的界面
而当进入YouMind主页后,有三大功能。
首先,Snips。
用来摘取并收藏互联网上任何你觉得有用,想要沉淀到自己知识库的内容。
可以是来自arXiv的论文,来自油管的视频,总之anywhere的anything。
其次,Thoughts。
这个很好理解,用来记录你自己个人的想法和随笔,就是网络在线笔记本。
再者,Boards。
可以在这里把外来沉淀的Snips,和个人记录的Thoughts,在这里分类归类,进行整理。
目前来看,Boards功能有限。
(不过毕竟玉伯还把此版本定义为v0.1,大家看个意思吧先)
非要做个类比来方便大家理解的话,我愿称之v0.1的YouMind为:
Readwise和obsidian的AI集合版。
(打个比方啦,有更准确的描述欢迎大家评论区集智众筹)
而这,仅仅是玉伯构想中,YouMind走向完全成熟的三个阶段中,第一阶段的第一步。
量子位画了张思维导图,来呈现他对YouMind的整体构想:
玉伯介绍,团队目前正在打磨第一阶段的第二步,让内容创作者们能够在YouMind上IPO起来(手动狗头)。
让收藏的内容不再吃灰,想找看过的内容时不用各平台狂翻浏览记录。
完成资料的串联和调用,帮助自己更好地生产文章/播客/视频等内容。
至此,就算完成了YouMind第一阶段——此时将达到v0.5。
到了第二阶段,YouMind会从个人工具走向协同使用,正式走向v1.0。
但和Notion、飞书、WPS等还不太一样,YouMind偏重内容协同、强调项目管理,而非组织管理。
AI 2.0时代,“一人公司”为代表的超级个体或小微团队大量出现,我想他们都不需要很庞大的协同工作平台。
我们的第二阶段,就是想做服务这类人群的协同工具。
“哈哈,第三阶段其实很长期,和我的初心有关。”玉伯笑道,那就是做社区。
内容创作者们有油管、抖音、推特、小红书等各种平台,但会给人一种四处打工的感觉,“我感觉创作者没有归属感。”
他拿程序员最大的社区GitHub类比——
无论是写代码还是抄代码,程序员会把GitHub看成是一个家一样的社区;自己有好的想法,也能上传后,进一步被build,甚至变成软件,再分发出去,可能还会在Apple Store里面挣钱。
所以,YouMind的终极目标,是成为一个内容创作者的GitHub。
(p.s.:以天天写稿人的角度,我们聊到创作者的心态或许和程序员的心态有所不同,内容创作者或许不太接受“被copy”。但玉伯举例了一个他认为的神奇存在:维基百科)
“也许创作是更好的消费”
而之所以创业第一剑,玉波选择对内容创作者群体“下手”,原因无外乎有二。
一看擅长什么。
一次与杭州的创业前辈交流时,玉伯头一回听说了与共识不同的PMF解释:
P不应该代表product,应该代表person。指代的还不是团队里的所有人,就是创始人本身。
那看玉伯自己的经历,他表示自己从2014年起开始用Notion,后来主导语雀、加入飞书。
他介绍团队成员虽然年轻,但多年工作经验与此息息相关,有经验,有积累,有市场长期观察。
团队成立后,内部协同又从Slack+Notion+Google Workspace,横跳到觉得更适合小团队协同和项目管理的Linear+Google Workspace。
等于是从自己的日常使用中寻找新的痛点。
△杭州,思维天空公司内部
二看趋势是什么。
他洞察到与自己要做的事有关的趋势,也分为两点。
首先是内容创作越来越多模态化,并且这个现象不仅仅在国内,是在全球范围内发生。
其次是95后,准确来说10后、20后的消费习惯正在改变。
玉伯自己本人觉得目前的娱乐消费,需要普通人有很高的自律要求。在玉伯口中,这种纯·消费其实很累,他说:“你以为消费了,其实啥也没得到。”
同时,他又不止一次从初中学生口中听到“抖音是老年人才玩的东西”之类的话,也看到自己的儿子和小伙伴们面对轰动一时的《黑神话:悟空》时,不仅仅是去玩那个游戏,更是自己去我的世界(Minecraft)里自己搭建还原游戏中的建筑、boss等等。
再三思索后,玉伯得出自己的结论:
本质上,我会觉得可能「创作」是一种更好的消费,或者创作有可能是一种新时代的消费。
他表示,也许每个人都应该去尝试创作一点内容,尝试过后收获的甜头,跟纯粹是刷短视频的快乐是完全不一样的。
所以就有了YouMind。
然后本着一种很朴素的开源心态——朴素指的是“有了想法就开源”,让大家以此为基点,有代码的写代码,会文档的写文档,有钱的捧个钱场,一起攒个局把想法实现——团队觉得没必要憋大招,可以用共建的方式合力朝内容创作者的GitHub前进。
所以现在时刻的YouMind还是v0.1。
创业后,“功成必须在我”
作为YouMind背后最主要的那个男人,成为创业者后,玉伯更踏实了,但也更害怕了。
踏实,是相比于此前的大厂经历而言。
2018年前,玉伯都在和代码打交道;后来身居大厂中层,带着六、七百人的团队。
不过问题随之而来:
和一线同学隔了三、四个层级,既不能很好地感知到一线的信息,也很少需要自己去做决策(因为更贴近业务本身的-1 or -2提上来的决策已经很不错了),只需自己点头;又因为自己就是所在业务的领头羊,需要他本人自上而下传递的高层信息也几乎为零。
但真的有那么安逸吗?并没有。
出于各种原因,他不能让自己的日程表有空白,甚至有时需要被动地去卷别人。
用他自己的话说,总之人是忙了,心却闲着。
自认为是个实操性人格的玉伯不太享受这种状态,甚至一度想转型去做HR,想让自己踏实一些。
现在离开大厂,自己拉起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开始从零开始,确实也踏实了。
不过回头看,有时需涉及团队管理方面的事务,还会回头有点“羡慕”大厂。(但玉伯表示,欢迎大家加入~)。
至于害怕嘛——
是肯定害怕嘛!一个创业者说不害怕,我觉得见了鬼了。
说不害怕创业失败的创业者,基本上都在骗人。
但他陈述,所谓的“害怕”不是说自己怕丢面子。
玉伯很清楚,创业当然得尝试,但当然也担心瞄准的方向是伪命题,某些害怕的情绪是必然会有的。
害怕金钱流失。
作为一个长期主义者,背负投资人的钱,AI创业花钱如流水,但又担忧找不到“有耐心”的长期投资者。
害怕时机不对。
他认为找准时间和看准趋势同样重要。当初2019年前后,在大厂有架空感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毅然创业?
“就算挂了,可能现在已经在连续创业第二次、第三次了。”
△10年前的玉伯 & 3天前的玉伯
最后一个害怕,来自于他成为创业者后心态上的转变。
以前,他觉得「内容创作者的GitHub」是他的想法和愿景。
这件事“功成不必在我”,可以由别人做出来,自己直接用,还不用承担成本和损失;可以半路被大厂收购,只要目标一致,能被收购也是好事情。
但最近看了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他觉得自己突然悟了——
最后一个害怕,是不愿看到自己的想法和目标,被别人抢先实现。
社区的灵魂,来自社区的共识现实。其中创始人的所思所想是决定性的,无法依赖他人。
所以现在的我认为,创业做「内容创作者的GitHub」这件事儿,功成必须在我。 6par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