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年,网络上流行炫富,但现在,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哭穷。
最近,你看手机有没有被这样的评论刷屏过。像什么“机票太贵,不去了”,又或者“没钱了,破产了,饿了三天”,甚至还有直接威胁恐吓的,“不降价就马上卸载某 APP”……
总之,就是各种花式哭穷,不仅幽默诙谐,还直击人心。言语中透露出自己一年到头,挣点钱有多不容易,奉劝各大平台不要欺人太甚,再涨价就统统删除。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群年轻人在集体搞抽象。其实,这是一种对抗大数据“杀熟”的策略,主打一个“用魔法打败魔法”。
大数据不是一监测到你要出门就偷偷涨价嘛,那就多刷不去,反向给大数据洗脑,看它还怎么杀熟?
年轻人反向驯服算法
事情的起因是,有网友嫌弃机票贵得离谱,就对着手机不停抱怨,还忍不住跑到各平台评论区反复吐槽“机票太贵,根本买不起”。
结果,一顿操作之后,大数据好像被反向驯化了。自己的人设似乎从“坐飞机说走就走的都市精英”变成了“有特价机票才敢出去玩一次的穷苦打工人”。等过一阵子再搜机票,奇迹发生了,价格怒降 2000 大洋,低价机票美美到手。
于是,#评论区哭穷,下单能便宜#的话题很快就上了热搜。大家都开始跟风去评论,拼命展示自己有多穷苦,跪求各大平台给点便宜东西,最好是 0.01 元就能带回家那种。
赛博哭穷的做法,看似玄乎,又有些滑稽,但居然不少人真用这招把机票价格打下来了。还有一些人卸载了 APP,过几天再装回去,平台就乖乖送上大额优惠券。
所以,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帖子教大家怎么通过“假装生气”、“立穷鬼人设”来薅羊毛。
那反复评论、发帖哭穷,真的能骗过大数据吗?
其实,这只不过是幸存者偏差罢了,“反向驯化”即便有用,效果恐怕也有限。
现在年轻人以小聪明来对付大数据杀熟,与其说是为了省点钱,不如说是向恶意算法表达一种反感和无奈。
算法,还是算计?
如今,发达的网络背后,每个人都在裸奔,总感觉有人在偷偷监视我们。
无论是电商平台的猜你喜欢,还是音乐、视频 APP 的日推,又或者是新闻客户端的信息流推送,都是好像是我们肚子里的蛔虫一样,精准的让人细思极恐。
甚至会产生一种自己时刻被“监听”的错觉,上一秒刚和朋友说想买什么,下一秒打开购物软件,相关产品就蹦出来了。有时候,只是在心里想一下晚上吃什么,刷短视频也会刷到相关餐厅的团购,真是活见鬼了。
其实,这并不是“被迫害妄想症”发作,背后确实有一双无形的手在操控你,那就是“算法大数据”。
现在谁手机里没有几十个 APP 打底,但是每安装一个应用程序,都会给自己留下一连串的“电子脚印”。没完没了的授权,干个什么都必须绑定手机号。很多时候我们不得不用自己的隐私来换使用权。
然而,一个软件用的时间越久,它就会越懂你。知道你喜欢什么,讨厌什么,害怕什么,对你的了解程度丝毫不亚于亲妈。
因为它们背后的企业会利用大数据,分析你的每一次购买行为、偏好和需求。再通过收集你的各种数据和浏览行为等,给每个人贴上不同的“标签”,为下一步的“精准收割”和“杀熟”做准备。
大数据那是懂你吗?分明就是馋你的钱包。平台会根据用户的消费习惯自动推荐产品,如果你平时偏爱高端货,同一件商品,你搜索结果可能就比别人贵;如果你经常住五星级酒店,首页推送的都是价格偏高的房源。看似人性化,实际上是算法在“看人下菜碟”。
而且更气人的是,越是老用户,越容易被“宰”。说白了就是你买得多、用得久,反而比新用户花的钱更多。
比如,外卖平台的红包优惠力度,会随着使用次数减少;还有人吐槽买电影票的时候,用普通账号甚至比会员账号便宜;机票价格也是一样,如果用新手机号搜索,往往会更实惠;同样的路程,人人打车,价都不同……
大数据杀熟,越来越花样百出,为了应对,大家也是煞费苦心。比如,时刻清缓存,用隐身模式,有人为了让算法“无处可寻”,手机里只下载通讯类 APP,看视频和网购只选择网页版。就连用户名和头像也直接去个性化,混入了神秘的 momo 大军。还有最近这波评论区“哭穷潮”……
但这些方法只能说“治标不治本”,平台的算法早就“聪明”过头了。就算你装穷,它也可能很快就识破,通过其他行为判断出你的“真实人设”,不会轻易上当。甚至引发跟进和更精准推送。
说不定,这种“反向驯化”时间长了,只会让算法更精明,到时候被算计的还是自己。
算法作恶,谁的错?
算法操之于人,背后是人性的博弈,折射的是平台价值选择。但遗憾的是,没有哪个平台不是贪婪的。人性和商业的准则,往往会共同把它推上恶的一边。
各大外卖平台向来都以“算法”见长,精准控制每一个骑手,让他们越跑越快。一旦达不到系统要求就扣钱。所以,许多骑手常常为了一毛钱而拼命,闯红灯、逆行、超速等行为屡见不鲜。
被算法困住的不只有骑手,还是有商家。当你效益提高的时候,算法就适当控制你的推荐量,提高你的佣金;当你生意快黄的时候,又会变着法给点补贴,给点希望。反正,算法就是让大家永远保持一个苟延残喘的状态,“生命不息,拼命不止”。
当然,算法也不会放过用户,除了千方百计让你着魔上瘾、欲罢不能,还有就是我们前面所讲的大数据杀熟。其实这个问题归根结底是信息不对等,平台对你了如指掌,可以精准定价,而你却对它的算法一无所知。
好在现在有关部门已经开始重拳出击了,将重点整治大数据“杀熟”乱象,严禁利用算法进行差异化定价。连带着信息茧房、诱导沉迷等问题都要大力整治。恐怕平台以后再利用算法搞一些小动作,只会越来越难。
在重重压力之下,有些外卖平台也终于开始回头是岸,举起了“算法向善”的大旗。
表示将取消骑手超时扣款,推动从负向处罚向正向激励的转变。虽然结果还不知道怎么样,这起码是一个好的转变。
科技向善,算法向上
其实,技术并本身是中立的,算法没有好坏。它确实容易导致信息茧房,但也可以让我们看到更大的世界。
如今我们足不出户,就能听中科院士、各大名校教授在线讲课,彻底打破了知识边界。而算法高效的信息匹配机制,也影响了科普的创作方式。无论是弦理论那样的硬核知识,还是甲骨文这种冷门决绝学,都从高高在上变成了现在人人听得懂。
从夏天的淄博,到冬天的哈尔滨,各大文旅号通过推荐算法,将流量转化为 GDP。还有很多信息闭塞的乡村,虽然资源丰富,但很难变现。算法看见了他们,给他们引来了全国各地的顾客,带他们走向更广阔的消费市场。
更重要的是,算法不分高低贵贱,普通人也可以被关注,甚至能拯救无数家庭。最近,“五个小超人的爸爸”账号牵动着全网的心。5 人都是儿童罕见病患者的爸爸,面对病魔,他们携手并肩,穿上裙子,剃去光头,直播跳舞求援,已经筹集百万善款。
只有真正的科技向善,算法向上,才能让世界更美好。
还是那句话,“工具本身无罪,罪在于使用它的人”。算法这把双刃剑,用得好是数字社会发展的加速器,用不好就是网络生态的破坏者。我们普通人虽然难以改变大数据的潜规则,但可以时刻保持清醒和判断力,尽量不要让自己迷失在算法里,被平台牵着鼻子走。
喜欢amouravec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