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身边父母聊天,我发现很多家长平日里总教孩子懂事谦让,凡事少和人起冲突。结果有孩子被别人指责质疑时,有意回避了正面硬刚和怒怼,选择了杀伤力几乎为零的“自证清白”。前几天我刷到一位博主发的帖子,他听两个六年级小朋友在吵架。A说B的作文字数没到规定字数,B说:我数了,不信我数给你看。小孩子竟当着博主的面,一字一字数起来。博主觉得俩孩子挺可爱,可事后还是忍不住告诉他们,“以后尽量不要让自己陷入自证陷阱,谁主张、谁举证。”“谁主张、谁举证”这六个字说来容易,可对于孩子来说确实很难。在受到质疑时,孩子希望用解释换来理解,他心路历程一般是这样的:一边证明自己,一边又怕被发现漏洞。结果越描越黑,越证越累,说到后面把自己给整不会了。“自证清白”说到底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孩子避免外界伤害,就越会陷入无尽的精神内耗中。为什么孩子总喜欢自证呢?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讲,人生来就需要得到社会的认同感,希望被夸、被接纳。如果不顾自己感受一味追求别人认同,就很容易把全部的价值感寄托于外界评价,陷入“证明清白-被否定-再证明”的死循环中。在对方攻击时,孩子愤怒的不是对方的侮辱,而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惶恐不安。深陷这种“清白感”里,会让整个人变得内耗、拧巴、活得憋屈。 孩子是如何一步步落入“自证陷阱”的不少孩子在被人质疑时,会本能的收集证据、解释动机,试图说服对方认可自己的“清白”。比如小组合作时因生病请了假,被同学抱怨“故意偷懒”,于是他连夜整理医药单和聊天记录发到群里自证。然而,对方往往不关心真相,只想通过孩子的反应获得掌控感。这时孩子越努力证明,越会被对方套路。还记得头几年,有个叫朱朱的女孩子在微博上发了一条动态。说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她庆祝自己以第一的成绩从牛津大学数学建模系毕业,拿到了双倍奖学金,决定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年级第一,200%奖学金,牛津硕博,无论哪一条亮出来都是妥妥的学霸。可偏偏她又穿搭时尚、肤白貌美,这就非常容易激发起别人的嫉妒欲,于是评论区里质疑一片。有网友说,“数学建模是个专业,不是系,编的时候能不能专业一点?”还有人说,翻她之前的微博,文案微商的味儿太重了。更有人直呼她为“学术媛”。面对质疑声,朱朱一一做了回复。她先是po出自己牛津官网截图,附带系主任评价,直接回应了学历造假这个事。 可还有数学大V不依不饶,抛出一道数学题在线等“我就随便出个本科生的题,原po做一下吧?” 朱朱直接写下解题思路,还顺便指出了出题者缺失的关键条件。 随后,该大V表示:好吧,应该是真的。 这些回复足以证明一切,可有人换个角度继续刁难,骂她文笔烂、美颜开太大、说“牛津的水平也就国内普本吧”简直要把人气笑。经历了一周奇葩评论后,朱朱意识到这事情是有风险的,她在自述中这样说:如果真做错了,或别人硬说是错的,该怎么办,怎么证明自己没有撒谎?如果质疑完学历,又有人质疑全额奖学金来源不正当。再之后又有人质疑自己背后有公司、机构支持。最后质疑自己的穿着打扮、言论,甚至交友。这种争议很难结束,自证有一个很长的清单,你不可能把它完成。像朱朱这样每回一句,对方都能从新的角度诋毁她、攻击她,直到把她心态搞垮。所以,自证“清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精力,却无法改变他人偏见。自证的过程也会让孩子放弃主动权,陷入他人逻辑的框架,一步步沦为被动防守的“辩方”。 从自证到反击的认知升级既然自证是“不可能完成”的,那孩子遇到了别人的指责该怎么办。解答前,我先来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被误送到精神病院,如何证明自己正常?国外曾有个真事,有位司机运送精神病人,三名患者逃跑了,为保住工作,他把三个正常人骗进了精神病院。第一个人为证明自己不停说“地球是圆的”,说到第14遍时,被护士扎了一针。第二个人,说自己知道美国前总统、英国前首相,当说出南太平洋各岛国领袖的名字时,护士往他身上也扎了一针。第三个人,进来后什么也不说,吃饭时好好吃饭,睡觉时好好睡觉,有人给他刮脸时,他会礼貌道谢,28天时,他出院了。一个正常人想证明自己正常尚且困难,孩子跟一个想冤枉他的人去证明自己的清白又何必?一个“清白感”太重的孩子,本质上就是剖腹让对方看“我真不是你想象的那样。”所以我们要尽早告诉孩子,面对别人恶意攻击,不试图证明自己,才是聪明人。核心原则:谁质疑,谁举证为了证明“我不是你想的样子”,拼命做出的种种解释,对孩子自己来说是一场灾难。所以不要做一个喜欢解释的人,核心要明确一点“谁质疑,谁举证”。比如孩子竞选班长,当选了,本来是件好事。却被嫉妒心强的同学调侃,“你这得给老师送多少礼呀?”这时,绝不要把和老师的微信聊天和通话记录,翻出来为自己澄清。而是要反问对方,“你这么做是为了什么”“你说我送礼,有什么证据吗?拿不出证据我跟你没完!”“如果查实诬陷,你愿意公开道歉吗?”孩子的底层逻辑是,把举证责任踢给对方,打破“你证我判”的权力关系。万能话术:反弹攻击,不接逻辑很多孩子遭到质疑时,只想着辩解“我才没有……”,就容易掉入对方的框架里。如果孩子嘴笨,不能第一时间反应该如何接话,就要告诉他这套万能话术。不接对方逻辑,而是直接把“我”变成“你”。比如对方说,“你穿这么少,显得好轻浮。”孩子就要转移焦点,可以回,“你对别人的穿着这么感兴趣?”对方说,“你评三好生是靠的是关系吧?”孩子可以反向质疑对方:“看来你这方面很有经验啊。”关键是,顺着对方的逻辑反击,把矛盾引火上对方的身,来掌握主动权。建立稳定的价值体系,拥有被讨厌的勇气让孩子知道,别人对他的指指点点,并不构成万分之一的自己。别人“喜欢”自己也好,“讨厌”也罢,都无法影响自己的正常生活。当孩子被抨击到心塞时,让他问自己这三句话:这件事如果任何人不在意,我还会在意吗?10年后,这个评价会影响我的生活吗?我最欣赏的人会因此否定我吗?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不由任何人定义。就像《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有一首诗,我很喜欢:跳舞,像没有人在看一样;唱歌,像没有人在听一样。因为跳舞和歌唱是为了取悦自己,而不是讨好别人的目光。当孩子拥有一个稳定的核心,周边的人际烦恼就再也干扰不到他了。 杨绛曾说:“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其实停止自证的那一刻,孩子才算夺回了人生的真正主权。因为回应恶意,会让它不断膨胀。学会无视,它才会自动消失。希望我们都能养出不惹事、也不怕事,不被欺负、也不被拿捏的孩子。
喜欢【摄影部落】朋友的这个帖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 助支持!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月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帖主社区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