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这座唐让帝惠陵的墓主人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他在生前并不是真正的皇帝,所以后世很少有人知道唐朝还有这么一位唐让帝。
那么为何没有当过皇帝的李成器会被弟弟追谥为皇帝并修建帝陵呢?这一切还得从一代女皇武则天退位说起。
神龙元年(705年),宰相张柬之联合禁卫军发动了“神龙政变”,女皇武则天被张柬之逼迫退位,随即张柬之拥立了武则天的三子唐中宗李显复位。
但是李显是个糊涂且昏庸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任由妻子韦后和女儿安乐公主祸乱朝政,最后韦后和安乐公主都想学武则天当女皇,先是害死了李显的长子即太子李重俊,很快娘俩又合谋毒杀了李显,改为拥立李显的幼子李重茂继位为唐少帝当傀儡皇帝。
韦后和安乐公主的猖狂行为引起了李唐皇室的害怕和不满,最终在唐隆元年(710年)时,李成器的弟弟李隆基联合姑姑太平公主发动了“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并废掉唐少帝,改为拥立李成器的父亲相王李旦也就是唐睿宗复位。
而在唐睿宗李旦继位之后,面临的一大问题就是太子人选,而让他难以抉择就是在嫡长子李成器和三子李隆基之间如何选择。
李成器又名李宪(为了避讳李隆基生母窦德妃的名讳而改名),是李旦的原配妻子肃明皇后刘氏所生的嫡长子,刘氏是唐朝开国功臣刘德威的孙女,其家族显赫。
按照古之礼法册立太子都是嫡长子,况且最初的时候,李成器的祖父唐高宗李治去世后,是由他的伯父唐中宗李显继位,李显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后,就由李成器的父亲李旦继位,李旦第一次登基时,年仅6岁的李成器就被立为太子。
因此李旦第二次复位,李成器本来还应该继续成为太子,但是李旦二次复位主要谋划者却是他的第三子李隆基,所以选择李成器还是李隆基让李旦非常犹豫不决。
其实李成器与李隆基的兄弟感情很深厚,这是因为他们俩从小都失去了母亲,当初他们的母亲刘皇后和窦德妃就是因为被人诬陷诅咒武则天,最终被武则天暗害了。由于都是自幼丧母,因此这对难兄难弟兄弟感情十分深厚,李成器从小就很疼爱弟弟李隆基。
而李成器生性随和宽厚,加之他经历了皇室的血腥杀戮,母亲很早就被奶奶武则天害死,所以这导致他对皇室纷争和政治失去了兴趣,他几乎把心思都用在研究文化艺术方面,在唐中宗李显第二次复位后,李显曾多次想提拔他参政议政,但都被他婉拒了。
相比之下李隆基则比较关注于政局,当他发现韦后和安乐公主母女逐渐掌控朝廷大权之后,他就开始担心未来李旦家族会遭到韦后母女的灭顶打击,他就开始未雨绸缪,暗中结交禁卫军将领和姑姑太平公主,准备联合起来搞掉韦后母女。
所以论政治能力和拯救大唐的功绩来说李成器都远不如弟弟李隆基,因此一个是宽厚仁义还是古之礼法所规定的嫡长子,一个是政治能力超强还拯救了大唐的庶子,这让唐睿宗李旦陷入了两难选择中。
最后李旦还是决定遵循古之礼法册立李成器为太子,但是他没有立即下册封诏,而是先把消息放出去,试探诸子和各方反应。
本来册立李成器为太子的消息一出来,按道理应该是李隆基反应最强烈,但是还没等李隆基反对,李成器本人却先站出来反对了。
《旧唐书》中记载:成器辞曰:“储副者,天下之公器,时平则先嫡长,国难则归有功。若失其宜,海内失望,非社稷之福。臣今敢以死请。”
李成器这意思就是说和平时期应该是嫡长子为太子,可是国家危难之时,应该由对国家有功绩的皇子当太子,否则会让海内外老百姓失望,进而失去人心,非国家之福,因此他恳请推让太子之位让弟弟李隆基来当。
而且李成器是真心推让太子之位,他不仅多次表示不愿当太子,后来还多次抱着老爹李旦的大腿痛哭,表示自己不适合当太子,李旦对李成器如此表现十分欣慰和高兴。
李隆基这头一听说李成器不愿意当太子,为了表示谦逊也得表态,李隆基也向李旦上表请辞太子之位,李隆基表示李成器是长兄如父,自己是弟弟岂能位居兄长之上。
就这样哥俩为了太子之位推让了很多次,最终还是李旦看出了李成器确实真不想当太子,再者他也考虑到祖父唐太宗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争夺皇位导致手足相残的事情,而李隆基之杀伐果断、英明神武之风与李世民相似,他也怕未来会导致儿子们手足相残,因此他决定就册立李隆基为太子。
李隆基为了不给人留话柄,又特意请辞太子之位,表示既然大哥李成器不想当太子,那还有二哥李成义(后改名李捴)在呢,因此请让李成义当太子。李成义自然也是表示才能功绩都不如弟弟李隆基,请让李隆基当太子。
就这样经过好一番推辞李隆基才终于当了太子,而李隆基成太子后,也引发了他与姑姑太平公主争权的矛盾。
由于李旦继位的过程中妹妹太平公主出力极大,因此李旦继位后赋予了太平公主很大的权力,太平公主受母亲武则天影响,权力欲和掌控欲也很强,这也就造成了她与李隆基难以相容,在李隆基成为太子后,姑侄争权局势越发严重。
眼看着李隆基英敏果断不肯让权,因此太平公主就认为不如废掉李隆基,改立生性随和的李成器当太子,这样就易于她操控了。
于是太平公主经常在李旦面前构陷诋毁李隆基,并夸赞李成器宽厚仁义有仁君风范。虽然李成器无心政治,但他并不傻,他知道姑姑太平公主经常夸他,想让他当太子,是看准了他性格随和软弱,将来好能易于被姑姑太平公主操控。
所以李成器可不想当姑姑太平公主的傀儡,他决定远离朝廷中心到外地去当逍遥自在的皇子。为此他还担心二弟李成义也被太平公主利用,就特意找到李成义,要求李成义跟自己一起向李旦申请外放地方当刺史。
在李成器和李成义兄弟的恳求下,加之明相姚崇和宋璟也都看透了太平公主的算计,都建议李旦将李成器和李成义兄弟外放地方,李旦就批准了二人离开京城到地方当刺史。
太平公主的计划就落空了,此后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继续斗法,李成器则安然的置身事外。最后李旦主动让位给了李隆基,但是大权还掌控在太平公主手中,因此李隆基发动政变,并不顾父亲李旦哀求执意诛杀了姑姑太平公主。
从李隆基杀亲姑姑太平公主来看,他绝对是一位为了权力可以掀起腥风血雨的人,所以李成器主动谦逊让位也是非常明智,不然他与李隆基之间在未来肯定要再上演一出“玄武门事变”的手足相残的一幕。
太平公主被杀后,李旦也彻底放权,李隆基成了真正独揽大权的实权皇帝,他也正式改元为开元,很快李隆基就把大唐推向巅峰,缔造了“开元盛世”。
大权在握之后的李隆基没有忘记大哥李成器的让位之情,他特意把李成器从外地召回京城,加封李成器为宁王,并授予司徒、司空、太尉、太子太师等极高荣誉的官职,还给李成器实封了五千户封邑,一时之间李成器成了地位待遇最高的皇室成员。
除了对李成器封赏有加之外,李隆基对李成器每次见面和写信时都不会称孤道寡,与李成器见面时,李隆基都自称“小弟”,给李成器写信时,李隆基开头都会以“弟隆基白”,从这里可以看出李隆基在李成器面前从不以皇帝自居,而是以弟弟身份与他相处,给予他极高的尊崇。
李隆基对李成器这么好,李成器当然做的也很到位,李成器当时的权力地位虽然是大唐朝廷中仅次于皇帝的人,但他从不与朝臣结交,也几乎不过问政务,整日里他都是与文人墨客探讨文化艺术,除了品酒作诗就是钻研声乐,可以说李成器做的也很到位,让李隆基很放心。
李成器越是如此,李隆基对他则越好,据史料记载,每有外国进贡的奇珍异宝或珍馐美味,李隆基必定要送给李成器一份,与他共享大唐盛世的硕果。
其实可以说李成器与李隆基兄弟二人算是互相成全,一个真没有野心真心让位,一个真知道感恩图报,他们兄弟二人在历史中上演了一幕皇室中难得的兄友弟恭的大戏。
开元二十九年(742年)时,李成器病重去世,终年63岁。在李成器去世后,李隆基是悲痛万分,据史料记载,李隆基当时整日站在高楼上冲着李成器家的方向痛哭流涕,并且李隆基悲痛的很多天没有食欲吃不下饭,直到最后在大太监高力士的劝说下李隆基才稍微能进食。
在最后给李成器上谥号时,李隆基不顾群臣反对,坚持要给李成器上帝号,最终李隆基追谥李成器为“让皇帝”,追谥嫂子元氏为为“恭皇后”。
李成器的长子汝阳王李琎上表为李成器请辞帝号,李琎表示李成器生前就说过绝不想在死后被追尊帝号,但李隆基坚持不同意,最后还是给李成器上了帝号谥号,并特意为他按帝王陵寝规格修建了唐让帝惠陵的陵寝。
而在李成器下葬到惠陵之后,李隆基更是几乎每天傍晚都要登上高楼向惠陵方向眺望,还经常望着望着就痛哭流涕,李隆基对大哥李成器的怀念和悲痛之情,让当时包括高力士在内的很多宫廷服务人员都十分感动,由此也可见李隆基对大哥李成器是出自真心的感恩。
就这样没当过一天皇帝的李成器就在死后成了唐朝的让皇帝,他和李隆基之间一个真心让位,一个真心感恩,诚挚的兄弟真情也让后世很多皇帝艳羡。
正所谓:
丰山遥望柏苍苍,惠陵高冢辇路旁。
宫中喋血千秋恨,何如人间做让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