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史海钩沉首页]·[所有跟帖]·[ 回复本帖 ] ·[热门原创] ·[繁體閱讀]·[版主管理]
明朝最厉害的一次科举考试,出了7个宰相18名尚书
送交者: RoamGUY[♂☆★声望品衔7★☆♂] 于 2025-01-26 19:00 已读 677 次  

RoamGUY的个人频道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阶层流动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不仅是朝廷吸纳精英参政的途径,也是百姓改变社会地位、人生命运的机遇。明朝初建时,朱元璋采用举荐选拔人才,后因地方控制不力,他下令开启科举取士。科举制度分为乡试、会试、殿试和童生试,逐步选拔人才,如张居正、杨廷和、解缙等便因科举跻身仕途。

科举考试分为几个级别,童生试为入学考试,通过者可进入学习。乡试合格者成为举人,第一名解元方能参加会试。会试录取前三百名,第一名为会元,其余为贡生。这些贡生需参加殿试,前三名为状元、探花、榜眼,其余按名次获得进士或同出身。中举者迎来铨选和漫长的官场生涯。

科举成绩直接关系到官员最终职位。一甲三人和庶起士通常成为修撰、编修等职,有望进入阁中。其他考生则被分配为主事、知县等。官场发展取决于经营和奋斗,但考试成绩直接影响晋陞。一甲三人和庶起士通常能成为三品官,二、三甲者则多为五品官,少数成为二品封疆大吏。

历史上,明朝的科举考试充满了各种故事。有两次会试前五名全部成为翰林或庶起士,突显了他们的实力。然而,入选并非决定性因素,官场仍需能力和机缘。明朝出现过多位翰林、庶起士和内阁大学士,其中一次隆庆年间更是出现七名内阁大学士,18成为尚书,52人成为三品官,可谓前所未有的盛况。

学习提升了上限,决定了下限,但并非能力的唯一体现。官职高并不代表历史贡献。海瑞只是举人,却留名青史;杨继盛三甲出身,因刚正不阿而有美名。相比之下,一甲、二甲进士大多默默无闻。

科举制度在古代中国社会有着深远影响,成为阶层流动的重要通道,同时也造就了无数人的命运,然而,它所代表的官场并非唯一评判能力和价值的标准。

喜欢RoamGUY朋友的这个贴子的话, 请点这里投票,“赞”助支持!
[举报反馈]·[ RoamGUY的个人频道 ]·[-->>参与评论回复]·[用户前期主贴]·[手机扫描浏览分享]·[返回史海钩沉首页]
帖子内容是网友自行贴上分享,如果您认为其中内容违规或者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核实后会第一时间删除。

所有跟帖:        ( 主贴楼主有权删除不文明回复,拉黑不受欢迎的用户 )


    用户名:密码:[--注册ID--]

    标 题:

    粗体 斜体 下划线 居中 插入图片插入图片 插入Flash插入Flash动画


         图片上传  Youtube代码器  预览辅助

    打开微信,扫一扫[Scan QR Code]
    进入内容页点击屏幕右上分享按钮

    楼主本栏目热帖推荐:

    >>>>查看更多楼主社区动态...






    [ 留园条例 ] [ 广告服务 ] [ 联系我们 ] [ 个人帐户 ] [ 版主申请 ] [ Contact u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