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年关将近,不知道各位读者抢到回家的车票没有,我记得以前一个段子,一个外地打工者过年回家没抢到车票,就想了个歪招,把自己邮寄回家,先称重计量运费,再坐火车转汽车,最后坐快递员的小三轮一路辗转回老家,家中的父母签收,完成了这一趟难以想象的春运之旅。
◇ 图为25年春运火车票已售出2.71亿张
当然这个段子只是反映了当时中国快速城市化,人口资源富集于中心城市导致人们春运回家买票难,回家难的一个事实,说起来这春运概念出现在上世纪50年代,形成真正意义上人口大规模迁徙的春运历史也不过40年。这个时间正是大部分中国人的日子逐步变好的上升期。当然了,买不着票把自己快递回家的段子已经成为过去式,咱们现在有了动车高铁大飞机,没啥钱的可以开着遥遥领先的新能源私家车,一路吃着火锅,唱着歌回家。
相比于上世纪的美国,他们是真有人坐上快递车把人邮寄出去,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在20世纪初,得益于当时美国极其发达的邮政网络,有些美国人就曾把自己的孩子当成邮包邮寄到下个地点。美国人邮寄自己孩子的事还得从北美殖民地时期讲起,当时北美殖民地各州就建立起了自己的邮政系统,并且能和各州之间互通有无。各地的人民虽然地理距离遥远,但是心理距离却很近,北美民众可以通过邮政及时了解到新闻。
◇ 图为反映1770年“波士顿大屠杀”的画作
1770年在北美大陆和英国矛盾日益尖锐的大背景下,波士顿民众和当地英军爆发冲突,英军在混乱中开火打死了5名民众,没见过世面的北美人认为这是无法想象的惨案,称之为“波士顿大屠杀”,得益于发达的邮政,这条消息如同热搜一样迅速传遍了北美十三州,自此美国人有了独立的民意基础。
到1775年的大陆会议上,殖民地代表们汇聚费城,商议联合建国事宜,在会上众人商议有必要建立一个邮政系统,以确保情报传递为自由事业服务,美国国父之一的富兰克林早在1737年就当过费城邮政局局长,在这方面有相当的经验,于是临危受命负责组建这个邮政系统,并成为美国首任邮政总局局长,在独立战争中,大量的机密信件和情报由此得以迅速传递,为殖民地最终独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 图为美国国父之一的本杰明·富兰克林,也是美国第一任邮政总长
◇ 图为美国邮递员驾着骡马邮车为居民投送邮件
当然了,当时北美大陆的交通网络还远远不如现在发达,各地间的联系主要靠马车,所邮的东西也以信件、报纸等纸制品为主。随着19世纪末美国的国土面积大幅扩大,公路、铁路网也铺开全国,人们逐渐有了邮寄大份量包裹的需求,看上去美国邮政已经需要改革,增加邮寄大件包裹的业务。不过在这一时间段里,民营公司和零售商对这种改革极力反对,因为他们的客户都来自本地,如果有大件包裹邮寄,客户就能从外地采购商品,非常耽误自己挣钱。
◇ 图为20世纪初的美国邮政货车
◇ 图为美国早期铁路大件邮件运输
相反民众尤其是农民对于邮政改革的意愿非常强烈,如果增加邮寄大件包裹的业务就意味着他们可以不用粮食统购统销,没有中间商赚差价。双方为了维护各自的利益,不断找人到国会游说,最后有不少商人做出妥协,毕竟长距离贸易下会有新的利润出现,死守本地挣小钱的终究是少数,商人妥协以后形势就明显了,美国国会在1912年推出了邮寄包裹服务法案,1913年正式推出大件包裹服务的业务。
◇ 美国邮政是美国为数不多的国企 图为美国邮政标识
◇ 图为1960-2016年美国邮政局历年盈利/赤字,可见美国国企也是长期处于亏损状态
广大美国民众对这项业务早就翘首以盼,在这项服务开始后仅仅五天内,全国1500多家邮政局就收发、寄送了400万个邮包。由于寄费便宜,许多居住在偏远地区的美国人家庭,可以通过邮寄包裹服务购买以前他们不容易买到的各种商品,农民也通过这项业务大大获利。
此时业务虽然成功开展了,不过在哪些物品可以邮寄,哪些物品禁止邮寄的问题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于是人们邮寄的物品也是五花八门比如易碎的鸡蛋、坚硬的砖头,甚至还有火鸡一类的活物,种种奇葩物品都被封进邮包,似乎就是拿这些东西来测试邮政的极限到底是什么。
◇ 图为最早关于邮寄儿童的新闻报道
在测试过程中,有人发现了一个Bug,在邮政服务法案中明确规定包裹不超过50磅,也就是22.7千克,这个重量可是相当于一个小孩子的体重了。那么,人们是不是就可以把自己的孩子作为包裹寄出去么?从理论上讲,这在当时是可行的。因为邮政条例并没有明确禁止不能“邮寄孩子”,此时美国铁路公路网虽然发达,可成本也不低纽约到波士顿300公里,火车票要10-15美元,相当于工人一周的收入。相比之下邮寄一个孩子只需要贴张邮票即可,成本大大降低。
◇ 图为美国邮寄员斜跨着一个装有儿童的邮政包
为了进一步证实邮寄孩子的可行性,1913年在刚刚推出这项服务不久,滨州的一位居民就向邮政部长的部长信箱送信,询问邮寄孩子都需要什么注意事项,邮政部长也没想到民众有这么奇葩的脑回路,一时间难以回答。眼见部长大人已读不回,那么法无禁止即可为,人们开始将邮寄孩子的想法付诸实践。1913年就出现了第一个用邮件发送儿童的案例,不出所料,这事很快成为头条新闻,美国各地也很快出现了类似案例。
其中大部分邮寄业务都在美国农村地区,邮寄范围也就是方圆几英里的亲戚家,由于路程不远,加上大家对邮递员非常熟悉和信任,同时美国也没有买卖人口到大山里当童养媳,还美其名曰是收容的社会风气,所以民众们都放心的把孩子交给邮递员。
◇ 图为夏洛特·梅·皮尔斯托芙(Charlotte May Pierstorff),她被父母通过火车邮寄到了73英里(约117公里)外的她外公外婆家
眼看短途邮寄孩子的业务开展的十分顺利,也有人给孩子定了长线的邮寄业务,1914年一个小女孩就被邮寄到了74英里之外,小女孩的妈妈在邮政部门有熟人,熟人利用工作之便一路照顾女孩,才完成了这趟邮寄工作。这个小女孩的故事被广为流传,有人根据故事原型写出一本儿童读物《邮寄五月》,至今在美国社会依旧畅销。不过更多长途邮寄孩子的业务都会被邮政部门以山高路远为由直接拒绝,那么长的距离孩子要是没人照顾,万一伤了丢了,邮局可不敢担这个责任。
◇ 图为1920年6月13日的《洛杉矶时报》登文:儿童不再被允许经邮寄运送
◇ 图为1955年圣诞节,纽约邮递员从邮局发送邮件
随着找邮局寄孩子的客户越来越多,美国邮政部门也逐渐开始感到压力山大,因此寄孩子被拒绝的次数也越来越多,1920年时任邮政局长直接通过报纸说明:不能邮寄孩子和危险动物,自此美国人快递孩子的风潮才告一段落。往后只有那些想绕开法律的人才会这么做,1980年一个叫威廉·德鲁西亚的人将自己连同食物和氧气瓶装在一个行李箱中,并邮寄到其他地区,当行李箱和其他快递在路上时,他就从行李箱中钻出来,拆别人的快递,将值钱的货物据为己有,然后再钻进箱子。
结果就在大功告成之际,箱子由于密封不严突然被打开,事情真相也就随之败露。在《憨豆先生》里还有憨豆想逃票,把自己装进包裹,结果那一批货物是发往莫斯科的剧情,不知道有没有致敬德鲁西亚的意思。
◇ 图为美国邮局提供的8种服务:购买邮票、寄信、寄包裹、寄贺卡、打包、自助、护照办理及邮箱租赁等
今天美国快递孩子的业务早已绝迹,但我觉得对于咱们来说倒是有一定的借鉴价值,毕竟每年赶上春运要么是路费太贵,要么是一票难求,如果能让人多一份选择,以类似快递邮寄的方式回家,也不失为一种缓解交通压力的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