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皖南事变争议很大,甚至有人觉得他是可以避免的。最初中央指出北上方针,但事情却卡在项英这里,犹豫不决,最后只能是时机耽误。那么,他为何抗拒北上发展方针呢?
一、我党早期领导人之一说到项英,他和我党早期革命人士一般,在艰苦的生活中,想着为生活做出一些改变。
他身处武汉,这是一座英雄城市,这里工人占了大多数,而有些文化且好相处的项英就是其中之人。
豪爽的性格让项英与工人的关系不错,并且还起到了团结工友的作用,即使这时他还没做什么,但项英的影响力可以说已经不小。
正是这一点让正在当地组织工人运动的人看到,自然对项英有了很大的期待。正巧工人运动规模大,也就正是用人之际,如此想着让人帮忙,那么项英自然就是那最合适的人选。
不得不说他们的眼光确实独到,项英果然不负所托,在担任秘书干事后,很快就上手展开了革命活动。
项英本就出彩,而且还有着善于组织的能力,工人在他的有效组织下,不仅活动展开顺利,就是他也逐渐成长起来,并为人们信任。可以说此前他只是一个老工人,但此后说他是“工人领袖”也不为过。
1923年,随着局势越发不佳,眼看要推迟的工人运动,却在项英的强烈坚持下如期举行,那场面可以说尤为浩大。
这时对方已经怕了,甚至更不想将事情闹得再大,最后只得说谈判。而项英这边,由他亲自前往,这其中的危险程度可想而知,但他还是毅然决然。
最后在工人共同努力下,项英得以安全归来,同时他也在一众工人中名声大震,紧接着影响力也就势提高。
虽然这场“大罢工”最后以失败告终,但丝毫不影响项英在工人中的地位。
也是在这一年,项英和毛主席在长沙见面,也是首次相见。
当时毛主席在湖南任职,并亲自去到火车站接他,毛主席一身长衫,足显文化气息。按照此前预定好的标识,项英一眼就认出了毛主席,最后一通寒暄,他们才离开了火车站。
随后他们去到湖南自修大学,没有其他人的打扰,两人终于能好好聊聊。交谈开始,他们聊得最多的无非是关于革命,对于毛主席所说,项英也便时不时的点点头。
对于毛主席的革命经验,可以说让项英深有感触,而且要知道毛主席的这些经验,都是身处一线切身体会过的,如此在项英的心中势必也有莫名的感动。
这次见面,项英还在毛主席这里吃了一顿饭,虽然都是一些简单普通甚至算不得好的饭菜,但却让项英难得的好好吃了一顿,可见他当时的日子,而这顿饭项英想必也念着。
可以说项英和毛主席相识的很早,而且名声大震的项英也让斯大林十分看重,甚至在接见项英时,赠予他一把手枪。
二、抗拒北上发展方针?只是在一些事情上,项英似乎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是与毛主席等人有着不小的分歧。
来到1939年,可能很多人会关注抗日战争情况,但别忘了,虽然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但老蒋可一直都是消极心态,甚至一些时候还会将炮火对准我党,就如将重点放在华中地区,乃至是新四军的身上。
随后老蒋下达命令,国民党也便开始做出行动。当时在他们的要求下,其要求我党率领的黄河以南地区的部队撤退,退至黄河以北地区,而且不仅如此,还要进行一定缩编。
如此看来,国民党已经蠢蠢欲动,甚至还想要发动一定内战。鉴于经验教训,我党自然要做好最坏的打算,并提前做出预防。
于是为抗战大局考虑,毛主席当即要求项英、叶挺等人率新四军以最快的速度增援皖东,并且迅速北上的计划,也得到了我党众人的支持。
而且此后毛主席多次致电,为的就是要他们迅速北上,以免发生意外。可尽管毛主席等人这边急的不行,甚至党中央的指示已经下达,但项英这边不仅没有任何反应,甚至还给拒绝了,那这就很难不让人头疼了。
随着时间越拉越长,只能说局势会越发的不利,毛主席紧接着又多次催促,可项英还是不为所动,甚至还列举了北上的危险。
但其实皖南事变开始前给到他们的是三条行动方案。一来是向北行动,通过铜陵、繁昌一带,而后则到达江北。
还有则是向东和向南,向东他们所要经过的有国民党和日军的防区,而向南则全是国民党的势力范围,同时也是他们的最终选择。
虽说向北,也基本是敌占区,可走哪条路都不容易,但不乏还是有最佳时机的,但他们就此错过,也就注定了是场硬仗。
要说项英不为所动是为何?其实原因也很简单,很多人认为是他们在南方占据一定优势,毕竟这边丘陵地形,更适合展开游击,而一旦去往江北,那边多是大片平原,出现不利的局面也不是没有可能。
这样一来根据地没保住,队伍也有损失,他自然不愿。反观如果是国民党败退,这里自然也就成了敌后根据地。
三、最后的结局随着事情一拖再拖,局面越发不利,这时项英开始率领新四军部队北移,但只能说为时已晚。
这时他们所率部队不过数千人,但却遭到国民党数万人的袭击。尽管新四军部队英勇顽抗,但终究敌众我寡,在激战七个昼夜后,他们只得是拼的弹尽粮绝。
不得以除了分散的队伍突围外,新四军大部分战士终是壮烈牺牲,还有一部分则被俘。
可以说这支部队死的死,伤的伤,就是叶挺也被国民党扣住,虽说项英得以突围,但还是免不了这场灾难,最后终被枪杀。
终其所有,项英终究吃了大亏,而一旦错过最佳时机,只能说情况已经不容乐观,那么最后可以说只能是付出惨痛的代价。